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运河变迁与聊城发展 以生态旅游为例 专业代码: 070701 作者姓名: 崔朋朋 学 号: 2009300168 单 位: 环境与规划学院 指导教师: 李庆朝 2011 年 5 月 31 日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装订线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
2、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装订线目 录前言 -11 运河与聊城 -11.1 运河的贯通 -11.2 聊城在运河中的地理位置 -22 基于运河的聊城生态旅游的发展 -22.1 聊城段运河遗产旅游资源 -22.2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32.2.1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32.2.2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42.3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2.3.1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42.3.2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挑战 -53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聊城的影响 -53.1 旅游开发对聊城的正面影响 -53
3、.1.1 对旅游地居民的正面影响 -53.1.2 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 -53.1.3 对旅游地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 -53.1.4 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 -63.2 旅游开发对聊城的负面影响 -63.2.1 对当地居民的负面影响 -63.2.2 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73.2.3 对旅游地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73.2.4 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73.3 对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的控制措施 -73.3.1 尊重当地居民,更加重视社区旅游参与 -73.3.2 对旅游地居民的宣传与教育 -83.3.3 协调利益分配体制 -83.3.4 宣传营销与引导旅游者 -83.3.5 政
4、府调控与监督 -93.3.6 发挥政府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93.3.7 未雨绸缪,防止出现“新殖民主义”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装订线摘要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 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并且为聊城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了聊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聊城旅游业的发展给当代居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关键词:京杭运河;聊城;发展。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装订线AbstractLiaocheng,which is at the shore
5、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has turned from a political center into a developed commercial city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Canal .The canal brings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for Liaocheng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mad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
6、fect on the residents, social 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cultural. Key words: Change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Liaocheng ; Development.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1装订线运河变迁与聊城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例前言京杭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之一,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京杭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的象征。京杭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京杭
7、大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京杭运河水运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沿运河线繁华都市。聊城市的聊城、临清与张秋曾分别获“漕浼之咽喉,天都之时腋,江南一都会”、“小天津”与“小苏州”等美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许多名胜古迹得以修复,使聊城以独有的风姿,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1。1运河与聊城1.1 运河的贯通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长江、淮河间利用湖泊、沟渎开挖了
8、邗沟,即在大运河的前身。邗沟南起邗城(今扬州) 城下引江,北至山阳入淮。春秋时期运河的作用就是交通,是漕运,是战略通道。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坚以洛阳为中心,开挖了通济渠,上自谷河和洛河引水到黄河,再从黄河南岸的板渚引黄河水至盱眙入淮河,连接古邗沟和江南运河。608年,开挖了永济渠,从黄河北岸的沁口引水东北流,直达今北京。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400km。至此,以洛阳为中心 ,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已经形成。隋代大运河全长2500km ,其布局合理,线路绵长,腹地广阔,并且渠道深广。隋代运河的功能虽然不等同与春秋,但仍然是运输线的作用。元代建都大都(
9、今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北移,为了便于漕运以及加强对南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2装订线方经济繁荣区的控制,经水利专家的规划,在扬州运河(即邗沟)的基础上,南利用江南运河,北利用淮安至徐州的黄河夺淮河道,再北则利用徐州至任城(今济宁)的泗水河道,于1282年在泗水两岸的任城开挖济州河至安山,一共75km。1289年开挖会通河从安山至临清,接御河( 卫河)至直沽(天津)。聊城经济文化的振兴也从此时开始。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的铜瓦厢决口,致使大运河南北断流。清光绪二十七年,漕粮折银,漕运完全废止,再加上公路和铁路的修建,大运河大部分河段都已经淤积不能通航。1.2 聊城在
10、运河中的地理位置聊城并非京杭运河的起点或终点,也不是中间位置,其之所以在一千多公里长的运河航线上起重要作用,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聊城段运河所处的地势高,使得此处运河水源不足,航运受阻。如何解决聊城段运河水源不足的问题并确保整个大运河的畅通成为了能否实现大运河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核心问题。徐州至临清段的运河是京杭运河全线地势最高的河段,因此水源不足。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治理会通河时,通过深入民间学习,采纳了借水行舟的建议,在山东东平的戴村修筑一条长达四百二十多米的大坝,拦腰横截汶水,迫使汶水之水流向西南,注入地势较高的南旺湖,然后再南北分流,让其中的三分南流七分北流,南流的河水经由济宁
11、接济徐州一带的运河而北流的河水则接济会通河和御河。由于聊城一带地势相对南北两边都高,所有船只都不能从流飘荡,只能借助水涨船高的原理保证船只通过京杭大运河上地势最高的河段,而能让水涨的办法就是建水闸。通过闸厢水位的提高而相应地抬高船只的高度,船随水涨, 这样过往的船只就先顺利地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顺流而下,船只就完成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飞跃,保证了整个运河的畅通。从济宁到临清的100多公里航道上,闸坝达30多处。单从政府在聊城所设船闸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聊城在大运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有了船闸,设立了闸官,专门负责来往船只过闸。赶上船闸不开,过往船只只好在闸口等候,少则三两天,多则十天半月,
12、船上人员就只好下船上岸等候,因此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2。2 基于运河的聊城生态旅游的发展2.1 聊城段运河遗产旅游资源京杭运河聊城段目前的旅游资源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尤其是民俗风情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3装订线丰富多彩,且多为运河文化的产物。水域风光:聊城东昌湖景区、姜堤乐园、冠县马颊河度假村、临清凤凰岭。遗址遗迹:聊城景阳冈;临清清真东、西二寺、临清大宁寺;聊城临清钞关、鳌头矶 3。建筑与设施:聊城新建的滨海城市公园、临清宛园;聊城范筑先将军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中国运河博物馆、聊城傅斯年陈列馆、临清张自忠将军纪念馆、临清张彦青先生艺术馆、临清季羡林先
13、生资料馆、武训祠、临清舍利塔;聊城东昌府区宋代铁塔;聊城光岳楼、海源阁;临清老街巷;聊城山陕会馆;聊城古阿井 4。旅游商品:聊城托板豆腐、武大郎炊饼、临清运河风情宴、贡汤宴、清真宴;聊城葫芦艺术、聊城东昌府毛笔 5。人文活动:聊城临清京剧、东阿杂技;聊城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水城之夏冰雕艺术节、东昌府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食文化旅游节;临清美食文化节、东昌府葫芦文化艺术节;聊城冠县梨花节、荷花艺术节 6。2.2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2.2.1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聊城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两大优势。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作为国家级
14、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 7 。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聊城本土底蕴深厚的风土民情、以及比较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构成了聊城发展生态旅游业十分优越的条件。交通区位优势:聊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济聊高速
15、公路贯穿全境,并与济青高速公路相连。京九铁路与邯济铁路交汇于此。聊城火车站是京九线上十二大站之一,铁路编组站为京九沿线四大编组站之一。聊城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加强同周边城市特别是济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4装订线南、青岛、日照、北京、石家庄、天津、郑州等主要区域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发展过境旅游,共同打造跨区域旅游热线 8。2.2.2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生态旅游业开发层次低:生态旅游业开发层次低,尚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精品不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景观资源不够丰
16、富:聊城市无明显的景观资源优势,无山体、植被类特有的景观源。开发总量偏小:聊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和就业压力较大。旅游配套设施有待于提高:旅游生产要素不配套,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全面提升。部分管理者及游客的生态意识淡薄:聊城有许多景点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垃圾公害。很多地方本来规划的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不可避免,结果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量管理环节薄弱:聊城对于生态旅游的管理十分的粗放,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的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
17、境压力。2.3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3.1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生态旅游成为国际旅游新时尚:旅游业是一种时尚的产业,即“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动态变化基础上的” 9。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因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而且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高度重视。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大约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 10。 优越的政策环境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动力:近几年,聊城大力提高城市品位,精心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品牌。全方位加大城市建设、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力度,重
18、点抓了东昌湖、京杭运河、徒骇河三大景区的建设。试图将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的区域性旅游中心。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环境:山东开发了水浒游,把宋代水浒故事发生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5装订线的梁山伯、景阳冈、狮子楼所在地的梁山、东平、聊城的阳谷、临清等地旅游热线连接起来,促进了聊城旅游业的发展。济南都市圈的形成:济南的聚集辐射作用日益增强,聊城市处于聊城泰安莱芜这一主轴的重要位置,无疑为聊城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3.2 聊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挑战生态的脆弱性: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在其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破坏,而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易于破坏
19、难于再生的特点。因此,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和游客的日益增多,如何维护好聊城市的生态景观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聊城周边地区就有曲阜、泰安、济南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聊城的人文景点知名度低,区域旅游竞争日益加剧。3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聊城的影响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目的地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的同时,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诸多不利影响。这两种作用相互交织,冲突中有融合、矛盾中有协调、同化中有创新、庸俗中有适应,同时两者也是经常转化的 11。3.1 旅游开发对聊城的正面影响3.1.1 对旅游地居民的正面影响首先,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当地居民
20、的收入。旅游开发对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突出作用早在50年代就已为人们所认识。其次,发展旅游业会极大地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福利措施,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再次,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思想观念的进步,打破封建,消除迷信。另外,也有助于逐步建立起与现代文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有助于当地破除封建迷信,提高文明程度,养成尊重科学的氛围。3.1.2 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首先,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时代需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访问,旅游地会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不断优化文化环境。其次,旅游能促进旅游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再次,在一些景区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收聊 城 大
21、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6装订线入可以成为景区的维护费用,这样就解决了景区维护的经费来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拨款而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有利于景区的健康发展。3.1.3 对旅游地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首先,旅游业可为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旅游业为旅游地吸引外来资金,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开辟税源。旅游业还为旅游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就业门槛低,使家庭妇女、无一技之长者、半就业者或未就业者有了工作的可能。其次,旅游业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因为旅游业的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
22、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3.1.4 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首先,旅游为目的地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其次,有利于促进旅游地民族文化保护和复兴,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了满足和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原先久已淡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事项得以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重新受到重视和传承,毁坏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保护。再次,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有机会了解到外面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科学、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更多地
23、增加精神方面的消费,提高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12。3.2 旅游开发对聊城的负面影响3.2.1 对当地居民的负面影响首先,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的提高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所提供的工作一般是较为初级的工作,而高层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者所占据;(2)旅游者的到来需要有足够的粮食、电力、水、商品、能源等必需品的供应,这都给当地本就非常脆弱的基础设施和供应体系构成了威胁,造成物价水平急剧攀升;(3)旅游业的短期直接效益促使农业人口开始大量转向旅游业,而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这更加剧了粮食、蔬菜以及农副产品价格的飞涨;(
24、4) 旅游企业征用土地建宾馆、停车场、歌厅、纪念品商店等旅游设施,必将会与当地农业、居民住房争夺土地,同时所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小也会加剧农业本就因为劳动人口不足所造成的脆弱性,粮食总产量将继续降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7装订线低。同时,当地居民建房时也要更多承担因为土地价格快速上升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13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限制和缩小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商店里销售的大多是对当地居民没有任何意义的快速上升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13。再次,旅游业的发展易造成道德退化、价值观改变,社会规范力减弱。旅游开发也可能会导致目的地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和退化。以往重义轻利、热情好
25、客的纯朴民风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对祖先的祭拜、对神灵的敬畏被对金钱的追逐所代替。3.2.2 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物质环境方面,大量外来游客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会对目的地的植物覆盖率、生长率及种群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会污染目的地水体、大气质量;同时,游客的旅游活动也会对当地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导致一些地貌形态侵蚀速度加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3.2.3 对旅游地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基础设施与资源有更多的需求。旅游地为了满足旅游业的需要而不得不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耗掉更多的政府投入。旅游业的季节性
26、导致旅游地淡季出现大量的工作量不足或从业人员的失业,从而加重旅游地福利系统的经济负担。我国,旅游需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明显。在旅游旺季,各地旅游设施超负荷运转,而在旅游淡季却出现大量设施闲置。旅游业也可促成旅游地经济的单一化发展,使旅游地对旅游业产生依赖性。旅游业引发的劳动力转移可能造成其他产业如农业或其他地区如非旅游区劳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其他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更为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2.4 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旅游地自身传统文化弱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引入将对旅游地固有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造成冲击,甚至被旅游者社会的文化模式同质化。其次,旅游地传统文
27、化的商品化、庸俗化。由于旅游地过于重视短期利润的增长,不顾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的特性,完全趋从于旅游者的猎奇心理,使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不正当的舞台艺术化、程式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又对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威胁和产生破坏,造成“有破但无立”的局面。这时候目的地的社会道德水平会下降,社会规范力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8装订线会减弱等一系列的社会弊病就会接踵而至,形成恶性循环,并且旅游者在目的地并非真实的示范,使得当地居民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淳朴、勤劳、节俭的美德,而一些不良因素这时候则会乘虚而入,如:犯罪、卖淫、赌博等社会现象。3.
28、3 对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的控制措施3.3.1 尊重当地居民,更加重视社区旅游参与居民参与旅游管理可以尽量避免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居民态度直接决定了旅游地旅游业能否长期稳定繁荣,必须树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各种期望。多听取居民意见。接受居民咨询、负责组织居民关于旅游业知识的培训等。同时要使居民了解旅游规划、旅游政策,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其所期盼的未来社区类型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沟通也可以积聚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他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共同承担经营风险,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解决旅游发展资金不足问题。3.3.2 对
29、旅游地居民的宣传与教育旅游教育可以使旅游地居民增强对当地的保护意识,认识到旅游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好的珍惜并保护资源,避免盲目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可避免和减轻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认识到本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维护民族文化,避免盲目接受外来文化,具有丰富的乡土知识。另一方面,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在接受现代文明时,能较理智地看清各种文化的优劣,更能意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有更强的家乡自豪感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这样才不会使本地的传统文化逐渐衰退,甚至被同化。3.3.3 协调利益分配体制协调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分配机
30、制,让旅游地居民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优惠。保证当地居民进入新开发的旅游设施的权利并在门票等方面享有优惠。在开发针对旅游者的娱乐设施的同时。针对当地居民的特点开发相应的娱乐设施;利用一部分旅游收益反馈投入目的地建设和保护,努力改善街道、社区、邻居及地区的生活条件,让当地居民直接的更多的享受到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的优惠,这样既能提高他们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的支持,也达到了开发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9装订线3.3.4 宣传营销与引导旅游者宣传营销是旅游者认知旅游地的重要信息来源。旅游地营销不仅以吸引旅游者“数量”为目标,还要加强对旅游地优秀资源和文
31、化的宣传,让旅游者了解景区,并认识到景区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从而产生对景区的崇敬和尊重,以至在旅游过程中自觉保护景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产生优越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引导旅游者形成正确的旅游观念,是减少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冲突的关键。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态度的改变,往往因旅游者表现出的文化优越感,从热情到冷淡,再到厌恶,最后演变为不欢迎,冲突不可避免, 旅游者的旅游观念问题目前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全球旅游伦理规范,该规范指出:旅游者应当“抱有对不同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容忍和尊重的态度”,“应当遵守各个民族包括那些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的社会文化传
32、统和习俗,并承认其价值”,“戒绝那些被当地人感到冒犯和伤害的行为”并对各种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惩罚。我们要让这些伦理规范能够深入旅游者内心,让旅游者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谋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4。3.3.5 政府调控与监督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针对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原则和对策。加强积极影响,控制消极影响,实现旅游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首先,在制订旅游规划时,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应当把提高旅游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长远奋斗目标;其次,严格执行已经制定了的法律法规,加强旅游业的综合治理。一些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应予以停业整顿或取缔,并严格日常的监控与管理,保证旅
33、游文化娱乐的健康发展;再者,要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制订全面系统的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条例,更进一步有效保护和开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3.6 发挥政府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由于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故若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些旅游经营者就会以获得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对旅游地资源进行过度或不合开发,搞一些与旅游地不协调的建设,从而形成对旅游地文化和环境的破坏。这就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来规范市场秩序,制止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等行为,保护旅游地文化和资源免受破坏,保证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
34、相比,政府具有两个特征: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10装订线其一,政府是一个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机构;其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由于政府的第二个特征,政府在纠正市场失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以,政府要发挥它的协调职能,对旅游开发经营活动进行激励或约束,防止单一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侵蚀,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政府还要发挥它的立法职能,明确市场主体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上的权利和义务,以便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行为进行公正有效的约束,对破坏文化多样性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3.3.7 未雨绸缪,防止出现“新殖民主义”这主要是指一方面要预防旅游地为了旅游
35、发展而把发展的优先权完全让给旅游业,把国土及其他资源等失控地让给旅游投资者,因为现在的旅游开发一般是招商引资,投资商完全掌握了旅游开发生死大权,不利于产业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随着当地居民旅游收入渠道的拓宽,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的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 15。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11装订线参考文献1安国.关于运河城市(聊城市 )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126.2陈永金,李胜虎,赵立霞,刘加珍.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 J
36、.商业研究,2011,(01):52-56.3傅哲清,王振华.聊城市古今知识大全M. 聊城地区新闻版局 ,1992.4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聊城地区志M. 济南齐鲁书社 , 1997.4.5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6:225-253.6王新蕾.运河城市(聊城市)遗产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1):71-72.7杨洁.浅谈聊城旅游资源的市场定位J. 商场现代化,2007,(07):317-318.8李庆超.中国江北水城(聊城 )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12):
37、72-74.9李东和,刘玉亭. 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 经济地理 ,1999 ,19(05):118-122.10戴居峰.生态旅游: 事实与数据J.UNEP 产业与环境,2002 ,24(04):529.11陆岚.论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影响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31-34.12李杨眉.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影响及控制策略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1(04):51-55.13邢慧斌,王子新.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J.商业研究,2006,14:162-164.14孙晓亚,邓明艳.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9):73-77.15王宏兰.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初探以泰宁县为例 J.南平师专学报, 2006, (04):110 -113.聊 城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计)12装订线致 谢论文撰写过程中,在论文撰写提纲、论文内容的增删以及格式等多方面都得到李庆朝老师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诚挚地谢意;同时也感谢资料室王倩老师在资料收集等方面提供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