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 4 分,12 小题,共 48 分)1.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世袭制C. 察举制D. 宗法制【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 求善而不
2、存真B. 缺乏理性精神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 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故 B 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求善,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故 C 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国家,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属于归纳性较强的题型,是备考重点。中国古代
3、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B. 制天命而用之C. 兼相爱、交相利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A【解析】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和孟子的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
4、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而非孟子的思想,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兼相爱、交相是墨子的思想而非孟子的思想,利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是韩非子的思想而非孟子的思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4.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 否定了君主制度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答案】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法治思想【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1、共同的生活背景是早年参
5、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政治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但是各自的贡献也不一致:黄宗羲以抨击君主专制著称,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以倡导经世致用而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以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2、整体评价是: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
6、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5.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置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 D. 【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是在唐朝,参知政事的设置是在宋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朝,军机处的设立是在清朝,所以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而非其他选项,所以综上所述只有选 A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
7、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6.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 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D. 专制制度
8、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答案】C【解析】 “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等字眼意在强调明朝时浙江一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的改变即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奢侈观念发展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观念只是改变,还远远达不到崩溃的程度,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地方势力发展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
9、分析。7. 有学者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A. 战争由朝鲜引发B.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C.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 北洋海军的参战【答案】D【解析】北洋海军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所以北洋海军的参战表明了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争由朝鲜引发和近代意义毫无关联,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是表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不能用来解释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不
10、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8.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 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 ,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 ,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东交民巷曾被改名 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 ,题目中涉及的是北京的东交民巷,这是在辛丑条约里面的内容,该条约是在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1901 年签订的,所以
11、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选 C;而 ABD 三项均不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9. 药发表于 1919 年 4 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 、 “驼背少爷” ,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A.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C.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
12、分析:药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还处于麻木状态,对求民主、反专制的革命很不理解。作者这样做,就是为了唤醒民众,使思想解放,故 A 正确。B 项揭露中国中国的社会的愚昧落后,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要唤醒民众;鲁迅的目的主要是在精神方面,CD 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故 BCD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名师点睛】文学作品是反映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材料,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到历史的影子,这需要考生仔细斟酌,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等等,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可以洞察历史;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是否是真实的历史,需要仔细甄别,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或者历
13、史人物的言行不一定是真实历史中的言行,这要注意区别对待。10.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 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B. 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C. 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 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对外体制”是指以天朝上国自居的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造成了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而非这一
14、“对外体制”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对外体制”在鸦片战争后也未被统治者完全抛弃,选项 C 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对外体制”造成清政府的无知而不能客观地反映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1. 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 君权神授思想强化君主专制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专制统治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 维新派都反对君主制A. AB.
15、BC. CD. D【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神化封建统治,而被统治者所重用,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是具有民主思想,但不能说先秦诸子都具有民主思想,例如,韩非子是君主思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并未成为当时正统思想,选项 C 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而非反对君主制,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2.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这表
16、明在梁启超看来A. 贵族政治利于维护君主专制B. 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C. 贵族政治是宪政的中间力量D. 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贵族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最终使得民主宪政得以确立,说明贵族政治其实是宪政的中间力量,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政治是君主专制之悍敌说明贵族政治是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D 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的表述,所以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二、材料题(共 52 分)13. 绘画、图片、票证等既是不同时期一幕幕人们生活场景的展现,又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7、1:南都繁会图 ,这幅历史长卷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画卷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筑有: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材料 2:有图片描述了光绪年间黄浦江畔的街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
18、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 “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1) 南都繁会图又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什么没有完成社会转型?(2)与材料 1 相比,材料 2 中上海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答案】 (1)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
19、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2)变化:近代工商业、邮电事业发展;出现西式建筑;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原因: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处于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等。【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都繁会图主要涉及到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问题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从中得到的信息按照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即可。没有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则要从当时的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政策方面等多方面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资本主义仅仅是萌芽,力量太小,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
20、治地位等。(2)材料 2 中上海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新变化按照材料二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衣食方面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等。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则要从上海是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处于沿海地区而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等方面综合分析即可。点睛: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有目的阅读,也就是说我们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14. 阅读
21、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清时间BC300年2 年 745 年1200年1820年1893年城市化率15.9% 17.5% 20.8% 22.0% 6.9% 7.7%(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二: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 年起至1930 年间,中国共开放 77 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台湾通史
22、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材料三: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3)材料三中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4)围绕近代通商口岸和中国的近代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自拟题目,字数在 l00 字左右【答案】
23、(1)从战国时代起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城市化的最高水平;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2)通商口岸是在华外国人主要集中地,西化程度较深的城市;外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3)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全球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4)略【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是城市化率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化呈现的发展趋势则要从城市化率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从数据不难发现
24、从战国到南宋城市化率不断的提高,南宋是最高的,而南宋到明清城市化率是下降的。(2)近代通商口岸的突出特点主要按照材料二的信息进行概括即可,例如,大多数通商口岸内都有租界、租界是“国中之国”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甚多、通商口岸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缩影等均是可以的。(3) “剥削”广大中国农民等字眼体现了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反抗的革命史观,所以材料三中毛泽东是革命史观的角度来观察通商口岸的。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通商口岸主要突出列强通过通商口岸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类的答案均可,而从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看通商口岸是中国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之类的答案均可。(4)本问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围绕通商口岸和中国的近代化的关系进行回答,可以认为通商口岸利于中国近代化,也可以认为通商口岸不利于中国近代化。例如,通商口岸是中国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中国通过通商口岸可以了解世界,所以通商口岸利于中国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