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素、原子、原子模型”的教学思路 基本粒子和宇宙是目前探索物质世界的两大前沿领域之一,其中的很多深奥知识不是初中学生所能掌握的,但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等常识,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本文从元素、原子、原子模型等的概念介绍入手,通过分析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辅助设置学习支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常识。 一、关于概念 原子是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最早关于原子的概念阐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已经提出原子的概念。“原子”这一术语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割”
2、的意思。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小微粒原子构成,但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哲学家墨翟在墨经中也独立提出了物质有限可分的概念,并将最小的可分单位称之为“端”。尽管当时印度、中国和希腊的原子观都是基于哲学上的理解,但现代科学界仍然沿用了德谟克利特所创造的名称。 元素:元素又称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几种有共同特点的原子组成。到现在为止,总共有一百多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的。 原子模型:原子模型是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电子绕核做不规则运动,形成电子云。古希腊时期就已有人提出关于原子的想法。他们认为,元素是由原
3、子所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到19世纪之前,原子的理论都没有实验证据。约翰道尔顿是第一个提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原子理论的人。道尔顿对原子理论的特别贡献是他定出出元素的原子量。道尔顿还是把原子看成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的结构单元。因此原子没有结构。直到电子的发现,人类才开启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新篇章,而其中之一就是对原子模型的讨论。 葡萄干蛋糕模型: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发现,阴极射线管内发出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作用下,偏向正电极。他正确地判断,这些是由阴极射线管内的原子分裂出来的带负电的粒子,他称它们为电子。电子的重量只有最轻的氢原子的二千分之一。汤姆森第一次提出原子是可以分裂的。他
4、修改了道尔顿的把原子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模型。 汤姆森为了要解析原子带中性电的性质,1904年他提议:原子是由N个带正电的颗粒和N个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它们相互均匀地分布。 量子化原子模型:当原子受热时,它会辐射出固定值的能量,但在当时没有人能解析这种现象。1914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为了解析这种现象而修改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波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2)电子不停地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处于稳定状态,不辐射出也不吸收能量。(3)当一个电子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状态时,这个电子就会损失或获得能量,它就会发射或吸收能量。(4)光谱中的每一根谱线都与一个电子从
5、某一稳定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有联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正、负电荷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知道静电现象,但对原子是呈电中性,即整体不显电性的知识不太了解。学生初步具有了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2.存在的困难 原子模型是本节的难点和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原子内部结构是微观现象,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抽象,学生感到学起来很迷惘,甚至听不懂。对于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实物演示,学生对实验难以理解。对于“行星模型”,由于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限,不能理解模型的真正含义。 3.教学辅助支架 图片(原子内部结构)
6、。 目的:对于用语言很难表达的物理现象可以用图片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 课件(模拟实验演示)。目的: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属于高中学习知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所以教师可以用形象的多媒体模拟实验演示,加深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由物理实验现象通过推测而得出物理结论。 类比( 原子模型)。目的:例如在学习“行星模型”时,原子中带正电的原子核好像太阳,而带负电的电子好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绕原子核在核外高速旋转。帮助学生理解各类模型。 总之,通过学习支架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的知识,明白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在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观察、猜想、推理、建模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