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思考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把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党管人才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起来,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活和环境创优,加快三支队伍建设,调大总量、调活存量、调优结构、调高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思维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破除观念性障碍,牢固确立起三种新的理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第一配置方式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只有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
2、律有效地引入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人才在产业、行业和地域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要素的最佳结合,才能把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确立人才资源开发是党委、政府第一责任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是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科学概括。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按照“领导者应当成为人才工程的工程师”的要求,强化人才资本意识,抢占人才制高点,将众多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以第一责任抓第一资源,以第一资源促第一要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确立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实施人才战略第一选择的理念。实施人才战略是一项事关全局
3、和长远的系统工程。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单靠市场调节势必导致人才资源流动、分布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而直接的人头管理方式又会产生人才供需脱节、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敏锐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变微观直接管理为宏观间接调控,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来配置人才资源,才能做到开发有序,配置优化。创活机制,形成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格局灵活的机制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健全三大体系,构建新型框架,激发机制活力。构建社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投资主体要多元化,不断拓展人才开发资金的筹措渠道,面向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加大引资力度,
4、保证财政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教育培训要开放化,坚持“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紧党政人才的知识更新、企业经管人才的高级研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人才流动要自主化,打破体制、部门、地域的壁垒,拆除身份、户籍、档案的藩篱,实行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契约管理,促进三支人才队伍间的合理流动。选拔使用要竞争化,党政人才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业绩考核和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成果评审和职称竞聘。要改革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和福利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
5、才薪酬体系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股权制、期权制、年薪制等激励政策。构建产业化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要夯实市场基础,充实高层次人才库、本地籍人才库、科技项目成果库,健全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建立人才配置与其他要素配置相融合的贯通机制,推行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积极探索与其他要素市场相通的人才市场实现形式。要健全市场系统,既要办好综合人才市场,又要发展各类专业人才市场;既要巩固各类有形人才市场,又要开拓网上人才市场;既要健全技能型劳务市场,又要组建高层次人才“猎头”公司,逐步建立起不同类型人才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市场系统。要提升市场功能,突出“管办”分
6、离,培育人才中介,降低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广泛开展择业指导、资格认证、能力考核、绩效评估、薪酬调查、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能。构建法治化的人才资源调控体系。要健全组织设置,完善人才工作机构功能,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职责。要切实转变职能,从人才配置主体转变为人才市场规则的制订者及其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服务者、仲裁者和维护者,从直接具体管理转变为加强人才预测、规划和制定宏观政策。要抓住管好重点,立足整体开发,加强重点培养,始终把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健全市、县、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人
7、才工作考核力度。创优环境,构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平台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创优三个环境,着力夯实招才育才用才工作基础。创优经济环境,搭建人才创业载体。依托大规模招商引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形成引项目、引资金与引才、引智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放开视野集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现代园区建设,创建市、县两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建技术创新企业、集聚高级创新人才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工程,扶持高新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
8、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姻”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齐心协力集聚人才。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利用要素辐射的“扩散效应”,借助上海人才资源优势,加大人才柔性流动力度,一心一意集聚人才。创优服务环境,开辟人才“绿色通道”。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腾出重要职位、关键职位和高薪职位,实行全方位引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人才流动的“审批制”为“备案制”,实行一站式服务;施行“零门槛”的企业登记制度,全力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来浙创业发展,特别对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从立项、融资等各个方面,实行全程化跟踪。创优社会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要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达到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协调、人居环境优美,建设成最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要健全人才政策,完善领导联系专家、有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奖励、重要人才政府投保等制度,努力构造体制优势。要加强舆论宣传,发挥高学历人才联谊会作用,从政治、生活、学术上关心人才健康成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