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7.78KB ,
资源ID:1982406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9824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之路.docx)为本站会员(微传998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之路.docx

1、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之路孔子的际遇,颇为令人感叹。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孔子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好景不长,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复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后又回到鲁国,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史记孔子世家 )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

2、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以下凡引用论语 ,只注篇名) 。李零先生曾说:“读论语 ,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山西人民出版社 XX 年版)其实孔子得名甚早,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狗” 。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而且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就像他对自己的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3、(述而 )这句话是孔子回答叶公问子路的话,孔子至叶,已经六十三岁。一位饱经风雨坎坷的老人,却没有消极悲观,仍然积极有为,不知老之将至。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令人折服。在这种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 ,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因为他坚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 ,所以即使在厄于陈、蔡,断绝粮食,从者病,莫能兴,士气大衰的情境下,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 )的话来鼓励大家。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前,孔子一直积极求仕,希望能够有贤明的国君赏识自己的政治

4、诉求,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以至于有两次孔子想接受叛臣公山弗扰和佛肸的邀请。后因子路的反对没有成行,但却留下了“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阳货 )的慨叹。这一点多为后世反对孔子的人所诟病,其实这正反映了孔子内心的矛盾: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期许和道德理性的冲突。然而在积极求仕的另一面,却是他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尊重。在论语中很着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进 )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了自己愿为政的志向,夫子只是各做点评,到曾点说出自己的志向仅仅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时候,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

5、句慨叹,很形象地点出了夫子其实很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自然生活。他也很欣赏那种“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公冶长 )的深藏自保的智慧。但是在楚国听到隐者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微子 )的疑问后,夫子却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 )来做回答。明明知道前路艰难,明明尊重、向往隐士的生活,却依然坚定走自己已然选择的变革道路。坚持,在这种选择和牺牲的映衬下,更带着一抹悲壮的色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容易忽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环境。其实春秋时期不应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是“礼乐

6、”变易的时代,虽然具体的礼制有变,但原始的吉、凶、军、宾、嘉诸礼,以及普通人之间的生活社交的礼仪,仍在进行。 (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XX 年版)钱穆先生也在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一文中指出“春秋时代,中国社会上之道德观念与夫道德精神,已极普遍存在,并极洋溢活跃,有其生命充沛之显现。孔子正诞生于此种极富道德精神之社会中” , “这种道德精神,用中国传统语说之,则皆是一种礼教也。礼教之在春秋时,其影响人心者,可谓甚深甚厚。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 ,安徽教育出版社 XX 年版)对此,刘泽华先生也有论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只是礼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礼本身的废弃

7、。因为礼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依然存在儒家在礼衰之时,看到了它必将复荣,为礼的再兴进行了顽强的奋斗。儒家之外,除少数思想家主张废除礼,多数思想家都给礼留下了大小不同的席位。 ”(刘泽华: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转引自洗耳斋文稿 ,中华书局 XX 年版)可见“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 ,在当时并非只有孔子一人坚守礼乐,虽然礼乐文化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因为社会战乱,国君热衷于扩充军备力量而受到冷遇,但是礼教却在社会层面上广泛影响着人心。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对礼乐文化的改进与推广,功不可没。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

8、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给了礼永恒的精神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对孔子来讲,遵守、提倡礼乐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有序、社会安宁。 “礼”的学说体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礼治而达社会大同,是孔子的理想。虽然他的学说仍旧根植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只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做了相

9、应的调整,但我们不能打破社会环境的局限来苛求古人。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而是怀着社会大同的关怀。因此, “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受冷落甚至是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可以度尽劫波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孙家洲,“三不欺”:古代从政风格臆解 , 理论学刊XX 年第7 期)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不合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压,但终究“度尽劫波” ,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响力,礼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标签,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 。孔子对待礼乐文化的态度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