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人民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中有更多的获得感XX 年,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彰显司法效能的关键之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深入推进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认真落实人民法院 65 项改革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首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会不断出现。在百姓眼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一部分人的确先富裕起来了,而有些人却还在为房子、
2、为看病、为子女上学发愁。改革的发展速度、发展成果在这些人身上并没有成比例上升。因而,不断优化让收入、社会分配等民生机制,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人,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道出了百姓心声,顺应民生,温暖人心。司法体制改革同样如此,我们只有把司法体制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可喜变化,这样才能让人民感受到人民司法事业的进步,使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二个问题,司法体制改革为人民带来了哪些获得感?一是实行法官、
3、检察官员额制,办案一线实际力量明显增强。打过官司的老百姓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希望审理案件的法官品行端正、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公正断案。为选拔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到办案一线,司法机关开展了员额制改革。“两高”报告显示,员额制改革扎实推进,各地严格执行员额比例,严格入额标准,法官检察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充实了一线办案力量。尽管进入员额的法官、检察官少了,但由于法院、检察院 85%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一线实际办案人数只增不减,实现了“减员不减人”,如吉林省法院系统一线办案力量比改革前增加7.5%。二是有能力、专业水平高的人都吸引到办案一线,司法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公开公正遴选法官、检察官,推动
4、业务骨干流向办案一线,在法官、检察官的遴选过程中,坚持唯优秀论,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法官,不管职务高低和资历深浅,所有人在遴选标准和入额条件上均一视同仁。选任产生的入额法官、检察官年富力强,整体学历较高、司法经验丰富。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充实司法辅助人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让法官、检察官有更多时间精力专注与审判中心业务。 三是法官办案效率提高,人均办案量大幅上升。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把“放权”和“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办案权限和责任,优化案件管理,使得法官、检察官办案积极性、责任心进一步激发。XX 年,吉林省试点法院入额法官的人均结案量提高了 35.6%,审限内结案率达到 90
5、%以上;省检察院批捕案件、公诉案件办理周期分别缩短了 9%和 23%。四是办案质量显著提升,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了司法责任制。很多法官都感叹:实行司法责任制后,要自己签发法律文书并承担法律责任,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切实提升了案件办理质量,法院一审、二审息诉率、检察院诉判一致率、退回补充侦查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比例等主要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落实司法责任制,司法为民得到彰显,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第三个问题,? 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受益者,也是推动者、责任者。深化司法改革过程是一个触碰利益、探索创新的过程,必然会遇到一些新
6、情况新难题,除了司法队伍自身坚定理想信念、精诚携手努力,还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评判感与监督感,逐步形成“推动司法改革人人有责”的良好舆论氛围,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的获得感。当然,创造这样一个良好舆论氛围,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要加大司法改革宣传和完善发言人制度,建立官方的信息平台,通过人民群众熟悉的传统方式如报纸、电视等和新发展起来的方式如网络、微信等,及时、准确、完整地对司法改革进展、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机制等进行报道。要适时发出权威、正面的声音进行引导,树立官方权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注,并建立健全有效的应急机制。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司法程序公开
7、,打造阳光司法工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增进公众对司法的了解、信赖和监督。三大平台建设是司法系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表现,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司法透明度,强化监督,防止司法权滥用。 二是要允许群众表达意见,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建立健全科学的司法体制改革评价机制。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如召开专家研讨会,各方的座谈会、听证会等,吸纳社会各方的智慧、力量,通过引入群众的参与把群众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强烈愿望引导到关注、支持司法改革上来,共同建设人民满意的司法体系。同时注意司法人员和人民群
8、众的沟通,近年来不少案件中,司法人员与案件当事人在案件中的对抗性被过分夸大,尤其是 XX 年 XX 通州法院法官“打人”案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结果也发人深思。司法人员是改革的亲历者、承担者、参与者,不应将司法人员放在群众的对立面,而应建立司法人员与普通群众的良好互动,使彼此相互理解,让不同的声音发声,达到自我修正,形成共识。 三是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司法改革,还应正确对待媒体对司法改革的报道。参与改革实施的部门要与媒体打好交道,善用媒体为改革发声,为改革出力。有关司法改革的媒体报道,经常会引发强烈关注,这既反映了公众对司法改革的期待,也反映了公众对司法改革权威信息的热切需求。但是,媒体是把双
9、刃剑,在积极宣传的同时,一些处理不当的报道也容易引起公众的过分解读,从而引来各种误解。尤其是具体到一些个案的时候,舆论导向往往对司法造成了很大影响,从当年轰动一时的“二奶继承案”到“彭宇案”,再到后来影响巨大的“李昌奎案”、“许霆案”、“李刚案”,都多多少少因媒体的过度报道而影响了案件的判决。因此,在实践中司法机关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引导媒体在报道时秉持公允立场,平衡各方面的声音。 总之,司法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民生息息相关,也是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大事。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只有与民众对司法改革的期待同步,改革措施只有获得全民共识,改革方案只有由民众主导、调动了参与者的广泛热情,才是真正呼应了民众的司法需求,也才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