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1KB ,
资源ID:191654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9165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17~ 18 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17~ 18 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doc

1、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17_18 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本文档下载自文档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复制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http:/ 中西美术交流第 26 卷第 2 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26No.2 文章编号:1673-047X(2006)02-0079-03 论 1718 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袁宣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摘 要:1718 世纪,中国商品大量输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中国热。但中西方美术的交流基本上局限在应用艺术领域,对纯艺术几无影响。在中国艺术影响下产生的所谓“中国风”,加入了西方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想象

2、,与真正的中国艺术相距甚远。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西方早期对中国艺术的看法。关键词:中国;欧洲;美术;交流;1718 世纪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中西方视觉艺术的传统体系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艺术体系中,变得捉摸不定,但在现代艺术诞生以前,的物质世界,艺术的地位取决于其表现的主题、功能和材料,而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他们占据着艺术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视觉艺术层次最高的是书法,。因为汉字书法的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我国从先秦起就开始了对书写之美的有意识追求

3、,到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书法家已名垂青史。绘画也一样,只有当精英集团中的贵族士大大参与绘画实践,绘画才摆脱了功能的束缚,开始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绘画题材也从人物故事画始,进一步发展出山水画与花鸟画。宋代以后,在书斋里赏玩的文人画兴起,到元代终于奠定了融诗、书、画于一体的以写意为特征的中国文人画特色。而早期占绘画主流地位的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形式的绘画,总的来说都趋于衰落,如同建筑彩画一般,是画匠们谋生的一种技艺。至于瓷器、漆器、银器、丝绸、刺绣等,通常归入技艺的范畴。明代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有些技艺获得文人的关注,其地位才有所提高。文人介入设计的例子,如明

4、代的计成和清代的李渔,前者对造园艺术有很高造诣,后者精通琴棋书画,甚至自己动手设计家 http:/ 具。这些艺术之所以获得文人青睐,是因为它们与书画艺术有相通之处,符合文人的情趣爱好。在古代中国,建筑与雕刻从未享有在西方那般崇高的地位,因为它们不是文人们最感兴趣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在欧洲传统艺术体系中,各个门类也是等级分明的。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被认为是“一切艺术的母亲”,从古希腊起就占据着最尊贵的地位,其次是雕塑和绘画,因为雕塑和绘画原本是建筑的一部分,是后来从建筑艺术中独立出来的。18 世纪初,巴托在归结到同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即不带任何功文

5、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建筑在西方是“纯艺术”的一部分,但主要指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等,总之是代表上帝、国家和权威的那一部分建筑,严肃、庄重、规范。其他次要建筑则是结合了美与功利的“应用艺术” 。装饰艺术,如金属制作、玻璃器、陶瓷、纺织品、壁纸以及各种日用器物的设计,在巴托看来,其地位显然低于建筑、绘画、雕塑等,是相对于“大美术”而言的“小美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至于书法,在西方它只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其笔划、结构、布局虽然也追求美感,但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更不用说获得中国书法如此崇高的艺术地位了。2 中西文化在纯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影响16 世纪

6、晚期,当利玛窦怀着向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传播福音的抱负来到中国时,他随身携带着几幅西方宗教画,同时他也有机会见到中国文人画。可以说从这一时刻起,中西方绘画艺术就有了对话与交流的可能。但由于彼此艺术语言的巨大差异,双方在理解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彼此都觉得对方的水平低,不如自己的绘画艺术精妙。 收稿日期:2005-10-02 作者简介:袁宣萍(1963-),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史论。80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第 2 期如利玛窦的书信中多次透露出他对中国艺术的看法1:中国人非常喜好绘画,但技术不能与欧洲人相比;http:/ 至于雕刻和铸工,更不如西方。虽然中国这类东西很多,如用石头

7、或青铜做的人物、动物,以及庙里的偶像,佛像前放的庞大钟磬、香炉等物。中国这类技术不高明的原因,我想是因为与外国毫无接触,以供参考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17 世纪的荷兰静物画中,成为荷兰从事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很好见证,但从中看不到中国绘画的丝毫影响。一般来说,。尽管耶酥会传教士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播福音,为宗教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国人面相特征,都全然是欧洲的,仅此而已。18 世纪,。,灵感直接来源于中国外销艺术品,以及“,画家笔下的中国也充满了轻松逸乐的情调。()Muette 城堡所绘的壁画:一位中国女神面带优雅的笑容,坐在奇形怪状的假山上,两名头戴尖顶帽、身着丝绸长袍的中国男子,跪

8、在两旁叩头。如果当时有一,华托画的是遥远的中国;而后者如果知道它表现http:/ 的是中国,一定会惊奇不已。一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18 世纪的“中国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之后的艺术家布歇(Boucherl7031770)和毕芒(JeanPilimentl7281808),均以擅于描绘“中国”而著称,前者创作了法国皇家织毯厂的系列“中国风”壁挂,后者的作品则包括从装饰壁画、印刷品到印花布设计的各个方面,但无一是架上绘画。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从幼年起花费大量时间来练习书法,而对于文人画家来说,书法更是决定绘画品质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从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事物的大量报导中,看不到对

9、中国书法的欣赏,他们难以理解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核心作用,而仅仅从语言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国的书写方式表示兴趣而已。3 中西文化在应用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影响与纯艺术领域的交流存在较大障碍相反,在陶瓷、漆家具、纺织品、室内装饰等应用艺术领域,双方的交流却毫不困难。中国物品大量输出欧洲,对欧洲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西洋物品进入中国,也在以清代宫廷为中心的上流社会,及某些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地区产生了相当影响。瓷器是 1718 世纪中国向欧洲输出的大宗商品。1985 年发现的海底沉船 Geldermalsen 号,仅一艘 1752 年从广东驶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商船上,就载有瓷器达 15 万件之巨3。大量

10、中国瓷器涌入欧洲,引发欧洲的收藏热,并进一步演变为装饰热。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欧洲人开始模仿中国瓷器。17 世纪后期荷兰的代尔夫陶与中国明代青花瓷如出一辙,1709 年德国人“重新发明”了瓷器,在迈森瓷厂烧制的瓷器从造型到装饰都模仿中国瓷器,甚至到今天,我们还能从某些欧洲瓷器类型上追溯到中国的源头。青花瓷与彩瓷上的绘画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的典范,瓷瓶上的亭台楼阁、山水风景、仕女人物,被认为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照。这种异国情调像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各个阶层。他们不仅仿制中国瓷器,还通过东印度公司希望中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中国风情”的瓷器,并希望在造型上作一些改http:/ 进,以更符合西方的需要。同

11、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漆家具和纺织品上,这就使得中国外销艺术品逐渐成为针对欧洲市场设计制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世纪晚期以后输入欧洲的中国漆家具,很快在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地受到追捧。由于数量不足,大量仿制品出现了。他们学会了髹漆工艺,同时在装饰上竭力模仿中国风格。漆绘的另一个用途是室内装饰壁板。17 世纪晚期到 18 世纪早期,欧洲室内装饰流行漆绘“中国风格”的壁板,镶嵌在优雅美丽的洛可可的涡卷边饰中,一直到 18 世纪 30 年代以后,才被灰泥雕刻、装饰壁画与壁纸所代替。同样在金属器、纺织品、壁纸和座钟、瓷塑等摆设品上也体现出强烈的中国影响。欧洲人开始只是模仿中国风格,接

12、着便按照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了。由欧洲人创作设计的以中国为主题的装饰(Chinoiserie),以区别于中国输出的外销艺术品。17 世纪的欧洲对远东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艺术,我们一般称之为“中国风”分不清舶来品中印度、日本与中国的差别,自然而然地将所有的东方元素融为一体,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被表现得特别神秘,甚至有些怪异。18 世纪 20 年代起,在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指导下,中国又被想象为奢侈逸乐的欢乐场,与洛可可第 26 卷 袁宣萍:论 1718 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 81 极尽感官享受的优雅与柔美结合在一起。到 18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风”流行达到高潮,此一时期

13、欧洲设计与制作的瓷器、漆家具、金属器、纺织品和室内装饰,处处可见“中国风” 。中国风大多表现“中国景物”,背景常为小桥佛塔,亭台楼阁,但比中国的原作更加夸张,并因为加入了印度、东南亚和日本的某些元素,而充满异国情调。徜徉在其中的中国人,跳舞、划船、钓鱼、饮茶、打猎、散步,生活得快乐无比。这与其说是中国,不如说是路易十五时代法国宫廷举行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化妆舞会。建筑的情形有点类似于绘画。考察欧洲对中国建筑的看法,你会看到自马可?波罗以来对中国宫殿建筑的众多溢美之词。但这些评论都是文字上的,真正向欧洲传达有关中国建筑信息的,一是外销艺术品 http:/ 上的建筑图案,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14、:/ Neuhof出版于 1665 年的中国出使记,也着重描绘了中国的塔和亭。其中最著名的插图是南京城中的一座九层瓷塔(报恩寺塔笔者注)。瓷塔上翘的屋檐下挂着铃铛,塔顶饰有宝石,在不懂中国建筑的欧洲人看来,很像一个建筑“玩具” 。根据作者的描述,这种神奇的塔是以珍贵的瓷制作的。1670 年左右,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仿建一座瓷宫,采用荷兰代尔夫窑的蓝白两色釉陶砖,这就是著名的“特里农瓷宫” 。可惜这座美丽小巧的建筑经不住风雨的侵蚀,仅仅过了几十年就不复存在了。在 18 世纪,中国建筑大量出现,点缀在欧洲各地的皇宫和园林中,但均为玲珑剔透的宝塔与亭台楼阁,无一例是严肃建筑。它们有着中国建筑的某些外

15、形特点,其内在结构却是西式的,表面装饰又夸张“中国特点”,主要表现在屋顶、窗与栏杆的装饰以及贴在墙外的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中国景物画上。这些建筑新奇而古怪,可爱而轻灵,造得快也毁得快,一切取决于流行的时尚。也许唯一的例外是英国建筑家钱伯斯设计的中国塔。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mbers17231796),可能是当时唯一实地考察过中国的欧洲建筑师,他到过广东,将当地的建筑用素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 1757 年出版了中国建筑的设计,。比如,他用一个横截面说明了中国建筑的静力学结构,钱伯斯清楚明白地指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有相通之处,多了一份实证态度。不过他仍然认为,。17611762 年,

16、钱伯斯在伦敦郊外的丘园中树起了一座 160,一起。,年建了一座中国塔,据称也是模仿钱伯斯的设计。4 结论对 1718 世纪的中西美术交流作一番考察,我们会发现以下一些事实:首先,在中国地位越高的艺术,如书法和文人画,对欧洲的影响就越小;而在欧洲地位越高的艺术,如绘画和雕塑,受中国影响的程度也越低。反之亦然。因此,中西方艺术领域的文化交流,虽然在纯艺术领域也有所反映,但更多是在应用艺术的层面上展开的。其次,1718 世纪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与中国艺术,是一种完全走了样的东西,它与真正的中国艺术相距甚远,是一种想象的产 http:/ 免费文档下载http:/ 1718 世纪,两者之间很少有对话的可能。

17、只有在装饰艺术领域,双方在艺术目的与表达手段上基本一致,大规模的交流才不存在障碍,但由于对中国艺术的本质不能理解,导致西方出现了“中国风”这种混合了东西方多种元素的奇特风格。18 世纪晚期,由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严肃崇高的审美趣味重新流行“,中国风”淡出欧洲艺术领域。19 世纪中叶,当西方艺术家感觉到古典写实传统的局限和偏颇时,有了突破古典传统的内在需求,才开始真正将眼睛投向东方,虽然他们看到的是日本的“浮世绘”,而不是中国艺术的精华,但却是东方真正对西方纯艺术领域产生影响的开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欧洲的印象派绘画中,成为现代艺术的源头。鸦片战争后,随着圆明园珍宝流入欧洲,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18、大量中国优秀艺术为世界所知,欧洲艺术家开始了解到视觉艺术层面上的另一个中国,汉代艺术的浑厚,唐代艺术的壮丽,宋代瓷器的优雅,甚至明代家具的文人气息,都是以往大量输入欧洲的外销瓷器与漆器所不能比拟的。欧洲对于中国艺术的看法,也与 1718 世纪有了很大不同。但对于普通的欧洲人来说,中国仍然是神秘的,或多或少与那个青花瓷、丝绸与漆家具的产地联系在一起,而时尚界经常刮起的“中国风”,仍然向今天的我们诉说着那个异国情调的梦幻般的中国。参考文献1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 申,译.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2 英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文档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http:/ 黄时鉴.从海底折射出的中国瓷器之光东西交流论坛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http:/ 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行业论文等文档搜索与文档下载,是您文档写作和查找参考资料的必备网站。文档下载 http:/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