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 阅读题 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化” ,而且“中得心源” 。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发展中的水墨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 ,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 ,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
2、视的“意” ,尤崇尚“意在象外” 。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这种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画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 ,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 ;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情性” ,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
3、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 。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从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当时的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国画。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 。他们都要求艺术像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实际上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不过,重视艺术审美功能的画家,
4、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人文价值。齐白石即是如此。他的绘画不满足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终极目标,而是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入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对美德形成过程的深切体悟。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指出:“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 ”“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冶性灵,表达个性与思想,而文人又是个性优美思想高尚者也。 ”实际上,懂得中国画精义的画家,从来不把逼真地再现对象作为根本追求,而是用绘画来养心,来陶冶情操,来提升精神境界,来实现自我超越。而客观物象在中国画中从来不是作为科学对象描绘的,而是作为艺术对象表现的。中国画给予观者的,不是
5、科学的知识,而是文化的智慧。(摘编自薛永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美学体现)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始自魏晋,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始深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 。B由于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在水墨画的发展中,写意逐渐成为主流,即使是非写意画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影响。C写意画要借“象”表达不可视的“意” ,就需要对“象”进行刻画,只是相对于“象”来说,它更重视“意”的表达。D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要求画家在画中画出文化,观者欣赏画作时领略的正是这种文化。解析:A 项对“中得心源”解释有误,
6、“中得心源”指画家按照自己的内心感受作画,绘画作品表现画家的内心。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画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对画家个人来说,它可以“怡悦情性” ,对观者它则有“教化人伦”的功用。B从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的冲击导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遭遇严重危机,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C齐白石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重表现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D中国画把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对象来表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科学对象来描绘,它传授给观众的是文化的智慧,而非科学的知识。解析:B 项“西方艺术的冲击对传统
7、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的说法错误,根据后文,西方艺术对传统中国画也有积极的影响。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意画中的“意”不只是个人的和当下的,还是群体的和历史的;唯其如此,它才能为别人所理解,才能作为文化被后人所传承。B “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的说法表明,作为精神生活方式存在的绘画,其技能并不重要。C20 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改革家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画,认为中国画缺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求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D中国画是用来养心、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而不是追求逼真再现对象的,这应该就是中国画的精
8、义所在。解析:B 项,绘画“技能并不重要”说法错误。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
9、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 ”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
10、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选自宋史沈伦传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B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C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D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 /此当决于宸衷解析:先结合前后文把握大意,然后可根据虚词断开。答案:B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11、分)( )A 三礼 ,是周礼 仪礼 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B “宸衷 ”中, “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 “宸衷”指皇帝的心意。C “制度”一词在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制定法规,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D “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解析:根据“愿得制度狭小”中的“狭小”可以确定,此处意为“规格”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伦清正
12、廉洁。沈伦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沈伦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泗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尺寸。D沈伦富有慷慨。沈伦任宰相期间,碰上年岁饥荒,乡人借了他很多粮食,他来者不拒,并在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解析:沈伦借粮食给百姓并在一年后烧掉借条契约,体现的是他体恤百姓,而不是富有慷慨。 “富有慷慨”概括不正确。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今以军储振
13、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5 分)译文:_(2)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5 分)译文:_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重点实词。(1)“振”通“赈” ,救济;“荐饥” ,连年歉收;“任” ,承担;“咎” ,过错。(2) “恣” ,任意;“嗜” ,叮咬;“秉” ,拿着;“辄” ,总是;“徼” ,求得。答案:(1) 如今用军队的储粮救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承担这个过错?(2)让蚊虫任意叮咬自己的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总是把他们喝退了,希望以此来求得福分。参考译文:沈伦,字顺仪,是开封太康县人。原名义伦,因为与太宗名字后一个字相同,仅叫伦。从小在嵩、洛间学
14、习三礼(周礼仪礼 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后周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 官职名 )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委任从事,掌管钱库,因为廉洁著称。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那么到了秋天再收取新米,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 ”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反对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救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承担这个过错?”宋太祖就问
15、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和气,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您来决定。 ”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给灾民。建隆四年,国家的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彦进攻入成都,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玉帛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吃青菜,有人拿珍异奇巧的物品当作礼物献给他,沈伦都拒绝了。回到东部以后,他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于是贬黜王全斌等人。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当时的权贵大多触犯禁令到山西、陕西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自首。沈伦也曾经给
16、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触犯禁令。 ”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后,就派太监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太监,希望规格修得狭小一点儿,太监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沈伦清廉耿介,纯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在盛夏时坐在房里,让蚊虫任意叮咬自己的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总是把他们喝退了,希望以此来求得福分。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开宝二年,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疾病发作,从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追赠侍中。(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89 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8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 分)答:_答案:想象(或虚写) 、寓情于景( 或借景抒情) 。诗人想象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