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7 ,大小:3.73MB ,
资源ID:190160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9016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doc

1、 硕士学位论文A Study on Drought and Its Relief Measures in Yunnan History硕士研究生:张学渝指 导 教 师:李伯川副教授申请学位类别:理学硕士专 业:科学技术史培养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二O一二年五月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2、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本人完全了云南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影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意云南农业大学可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时间:时间:年年月月日日摘 要 I ABSTRCT II 1 引言 1 1.1 选题缘由 .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1.3 学界研究动态 . 2 1.5 本文创新点 . 4 2 云南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 4 2.1 云南历史沿革 .

3、 4 2.2 云南自然环境 . 8 2.2.1 地形地貌 . 8 2.2.2 水文 . 9 2.2.3 气候 . 9 2.2.4 土壤 10 3 云南历代旱情的史实分析 . 11 3.1 历史上的“ 干旱” 与“旱灾” . 11 3.1.1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11 3.1.2 对干旱级别划分的认识 12 3.2 云南历代旱情总述 13 3.2.1 时段和区域界定 14 3.2.2 云南历代旱情总述 14 3.2.2.1 汉代至唐代. 14 3.2.2.2 宋元时期. 15 3.2.2.3 明清时期. 15 3.3 云南历代旱灾发生的特征 18 3.3.1 旱灾发生地域的普遍性 18 3

4、.3.2 旱灾发生时段的频繁性 19 3.3.3 旱灾影响的广泛性 19 4 云南历史上的旱灾应对措施 . 20 4.1 历史上的抗旱思想 20 4.2 历史上的抗旱制度 21 4.2.1 报灾 21 4.2.2 勘灾 22 4.2.3 赈灾 22 4.3 云南历史上的各种旱灾应对措施 . 22 4.3.1 应急性的应对措施 22 4.3.1.1 蠲免 . 22 4.3.1.2 赈济 . 23 4.3.1.3 平粜 . 23 4.3.1.4 养恤 . 24 4.3.1.5 找水 . 24 4.3.1.6 其他 . 25 4.3.2 长久性的应对措施 26 4.3.2.1 兴修水利. 26 4.

5、3.2.2 引进抗旱作物. 27 4.4 地方性知识的应用 29 4.4.1 关于巫术的记载 29 4.4.2 巫术活动在抗旱中的应用 30 4.4.2.1 干旱之神:魃. 30 4.4.2.2 司水之神:龙. 31 4.4.2.3 其他形式. 32 5 结语 . 33 参考文献 . 36 附录一 . 38 附录二 . 53 致 谢 . 60 表2-1 汉晋时期西南地区郡治统计表) 表2-2 云南省六大水系特征表) 表2-3 云南部分地州( 市)年、月平均气温表表3-1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级划分表) 表3-2 云南历史上的旱灾等级划分标准) 表3-3 云南汉代至清代旱灾统计表) 表4-1

6、农政全书载常见的野生蔬菜表4-2 五色关系表) 06 09 10 13 13 17 26 30 32 表4-3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祭龙时间表) 图3-1 云南汉代至清代各级旱灾比例图) 图3-2 云南汉代至清代各地域旱灾发生图) 18 19 27 27 27 28 图4-1 苍山上的小水窖) 图4-2 苍山上的等高线水渠) 图4-3 大理坝子的灌溉水渠) 图4-4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洋芋素描图 4-5 长势旺盛的洋芋地(会泽县雨碌乡)28 图 4-6 洋芋的多种吃法(煎炸法)28 云南地形以山地为主,水文、气候、土壤等自然原因使得旱灾时有发生。干旱与旱灾有着不同的意义,通常这一点被大众所忽略。考察

7、云南旱灾的史料不难发现,云南历史上也可谓旱灾频频。由此,本文对云南历史上的旱灾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从旱灾发生时间和地点角度对云南历代旱灾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此分析发现云南历代的旱灾有着发生地域普遍、发生时段频繁、影响广泛的特征。关于云南历代占据主导的抗旱思想,从我国历代的救荒救灾思想中可以找到,即为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禳弥论” 。该思想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为阴阳五行说和天人合一说。由此思想指导下的抗旱保水措施,大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些应急性的抗旱减灾措施,比如蠲免、赈济、平粜、养恤、找水以及其他(如,禁酒)政策,均能有效缓解旱灾对人们的直接性影响;另一部分是一些长久性的防旱抗旱技术,比如

8、兴修水利、引进抗旱作物等。另外,地方性知识里也表达了很多的应对方式,比如关于巫术的记载。在旱灾造成了漫长无期的恐惧面前,当其他形式的抗旱救灾措施不能立马缓解旱情时某些巫术带给人们的是一定的心里安慰,因此应当被加以关注。对不同时期的抗旱思想以及指导下的应对措施的科学认识应该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还原历史,进而实现历史的“以古鉴今” 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云南旱灾;应对措施;旱灾史;科学认识IA Study on Drought and Its Relief Measures in Yunnan History Zhang Xue-yu (History of Science

9、and Technology) Directed by vice-Prof. Li Bo-chuan ABSTRCTThe main landform in Yunnan province is mountainous land.The drought here happened frequently for the natural reasons of hydrological, climatic and soil. Drough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damage of drought, which was usually ignored by the peopl

10、e. It was clear that there were many drought years in Yunnan history according to having referred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Yunnan. Hence this paper graded the drought in Yunnan history, and analyzed the drought situation in Yunnan history in both time and area aspects. Widespread in area, freq

11、uency in period of time and universality in influence wer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during the drought history in Yun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analysis. The primary anti-drought idea in the history of Yunnan, which could be found in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ideas, was “

12、Rang-mi idea“ that had been continu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our country. It mainly contained the theory of Yinyang-wuxing and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man. Two sections of measures to anti-drought were guided by the idea. The first section were some temporary measures, such as exe

13、mpting from tax payment, relieving, graining price balance, pension, water exploration and others(forbidding drinking, etc. ). These measures could relieve the damage of drought effectively. The other section included some permanently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import

14、ing anti-drought crops, etc.Otherwise,there were many relief measures in “local knowledge“,took witchcraft for example.it should be more noted after knowing it could tak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omfort to people who were suffering the endless fear time made by drought, while other disaster relief me

15、asures could not.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anti-drought ideas in different history times and the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should be based on soci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Thus we would restore history much better, and then achieved the aim of the directive meanings by history t

16、o reality. Key words: Drought in Yunnan,Disaster Relief Measures,Drought History,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II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11.1 自2009年入冬以来,云南出现了“三年连旱” 的大旱局面。据 报道,旱情至2010年春已经导致云南全省700万人饮水困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缺粮人数也达到700多万。而截至2012年2月16日,“干旱已造成云南全省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1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

17、难大牲畜 155.45万头。有的水库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水,干枯的水库里面甚至可以骑摩托车。”“三年 连旱”之初的2010年春天,笔者的导师李伯川副教授建2议笔者从科技史的角度关注一下这次媒体播报的“百年一遇” 的旱灾,并鼓励笔者积极申报云南省教育厅 2010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课题。经过老师的点拨与指导课题得到了成功申报(“云南近500年旱灾史研究” ,项目编号:J2010048 )。将该选题作为毕业论文,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该选题符合专业选题的要求。灾害史作为农史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是科学技术史历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时,科学技术史是一级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极为宽泛,想要突出它的

18、特点就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正因如此,笔者在符合专业选题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并从云南旱灾的实际出发,将灾害史细化,具体到云南的旱灾历史,并最终把落脚点放到了云南的旱灾历史与抗旱技术的研究上。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通过硕士阶段前一年半的科学技术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科学技术史的视角对云南的旱灾历史进行深入挖掘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也正是笔者当初申报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时未曾考虑得够多以致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深入的地方)。比如,如何认识云南历史上旱灾的“百年一遇”问题,在 陈述云南旱灾 历史的时段与地域方面,由于现有的讨论云南旱灾历史的资料要么有着“ 厚今薄古 ”的倾

19、向,即不大重视历 史史料的挖掘,要么只呈现了一段历史,故在分析云南旱灾历史史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后人来进行。另外,在一些地方性知识中存在着一定的抗旱实践,比如干旱时候的巫术活动,我们知道在科学史的认知领域内,巫术与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巫术直接导致科学”或者与科学相 继出现 3(21) ,如何看待历史中以及现在仍然存在的人们通过巫术活动来抗击干旱这种自然现象等这类地方性知识的运用。这些都是目前以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所编著的大部头著作和学者文献为主的研究所欠缺的。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取了“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 的题目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正确认识

20、历史上的云南旱灾及应对措施提供一家参考。1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1.2 总体上看,云南省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山地占94%,盆地占6%,地势北高南低,山峦起伏很大,地形复杂。云南省所处高原地区又值低纬度带,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冬季为大陆性季风控制,带来干燥的天气,夏季则为海洋性季风,带来湿润的天气。这样的地形地貌和季风影响,形成了该省独特的半年干旱、半年雨的先旱后涝气候类型。民间有谚语言:“山洪一条线,干旱一大片” 。纵观云南干4(187)旱的历史,可谓旱灾频频。本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从对云南旱灾历史的把握,结合地理人文因素的探讨,勾勒出云南历代旱灾的历史分

21、布图,并讨论旱灾的总体特征,有利于形成对当下云南旱灾的新认识;第二,结合历史上官方和民间的旱灾应对措施,从总结历史的抗旱经验教训角度出发,为当代的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历史举措的支持。秉持“求真”与“求实”的态度,笔者在前后长达半年的 时间里系统地对云南历代旱灾史料进行了整理与认识,并由此形成了对云南历代旱灾史料和应对措施的新认识,这个过程便是本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这个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通过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再现云南旱灾的历史以期对当今产生启示,即所谓的“以史为鉴 ”意义。恩格斯曾 经说过:“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的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

22、的间接的、比较远的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控配和调节这种影响” 5(519) 。对历史上云南的旱灾实情及应对措施的认识,有助于当下人们正确理解干旱灾害,并合理采取防旱抗旱措施以保收安民促发展。这所体现的是一个“求实” 过程,也是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其次,通过将科学技术史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以期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意义。这是一个由理论指导实践的“求真” 过程,也是本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1.3 从研究内容上看,学界对云南旱灾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两大方向:首先,将云南旱灾问题同水灾、泥石流、沙尘暴等其他自然灾害混同一起研究,在探讨各灾害相互关系的时候缺少旱灾独

23、特的灾情特点分析。其次,各专著论文,均零散记录云南历史上各段的旱灾情况,旱灾史的重点不明显。从研究人员的组成上看,目前就云南旱灾方面的研究以专业部门的实用研究居多。如国家层面的有,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和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1997),该书为中国水旱灾害系列专著(目前该专著已出版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卷,北京水旱灾害、安徽水旱灾害、河北省水旱灾害、2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中国水旱灾害和云南水旱灾害)的全国卷,它以灾害为主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科学、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水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发生规律、发展趋势,并在总结我国以往防灾减灾经验和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

24、出了今后防治水旱灾害的对策和措施。省市层面的有,云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编著的云南水旱灾害(2000)和云南水旱灾害史料(1999);由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的云南省历史洪旱灾害史料实录(宣统三年 1911年以前)(2008);由云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编著的云南水旱史料(以内部资料形式发行,2000);由云南省楚雄州水利局、云南省楚雄州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楚雄分局编著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水旱灾害(2009);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德宏分局编著的德宏州水旱灾害规律及对策研究(1997)等著作。著作大多从宏观上或以旱灾为题分

25、析、研究、归纳和整理,再由此找寻灾害的成因以企图摸清灾害的形成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提出解决的措施,或直接整理旱灾史料为主。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水旱灾害一书,该书收集了自公元1323年至2005年的旱灾和洪灾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归纳和整理,找到了形成水旱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摸清了水旱灾害形成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与水旱灾害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防治水旱灾害的对策和措施。同时,也有各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论述。如,李龙春云南史料选编(1997)和刘建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云南卷(2006)两书,对云南历代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吴瑞良云南省水旱灾害概述(1999)一文,宏观上分析了云南旱

26、灾的特点和防治对策;唐一清等云南水旱灾害研究一文,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了云南农业干旱、城镇缺水干旱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灾害及灾害实况、损失、成因、规律、抗灾能力和效益评估、经验教训、对策措施;唐一清云南省金沙江干热区水旱灾害浅析(1996)一文,介绍云南省金沙江干热区的划分标准和范围,干热区突出的特点是干和热,主要灾害是干旱和山洪泥石流,初步分析形成干旱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白树明、周燕云南水旱灾害与粮食安全浅析(2005,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一文,将云南的旱灾与粮食安全联系到一起加以分析,对水旱灾害的走势、规律,节水型农业构建

27、,洪害预测和预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严华生等昆明近300年的旱涝变化规律(1998)一文,应用昆明近 300年历史早涝指数和近百年降雨观测资料,研究了旱涝历史气候演变、气候周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规律,探讨了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因子对旱涝气候变化的影响。另外,在全国性的农业气象资料文集里面包括有云南部分史料,如张波、冯风、张纶、李洪斌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1994)。暂查无硕士博士论文对此进行专门研究。3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1.5 “科学究竟是什么? ”著名科学哲学家 查尔默斯曾经 向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和科学界问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不存在这样一

28、种关于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普遍主张,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6(247)查尔默斯的回答为我们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科学提供了不同标准的可能,或者说,为我们认识不同历史的科学性提供了不同标准的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着重从云南旱灾史的专门角度,力图收集整理出一段有记载的连续的云南旱灾历史记录,进而试探性地分析探讨旱灾发生的特征及历史上的应对措施,即,从科学技术史的视角对云南历史上的旱灾及应对措施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这恐怕便是笔者认为本文最大的创新点了。另外,就具体本文所涉及的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对云南历史上旱灾等级的划分标

29、准,并以此为出发,从时间、地域等不同角度制作出了翔实的云南旱灾的发生图。该方法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云南旱灾历史的手段,同时也实现了历史史料的量化处理,实现了对资料整理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其次,从史料出发,对云南历史上针对旱灾的荒政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云南历史上官方的和民间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类讨论。表达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最后,对地方性知识在应对旱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讨论,尤其是对前科学形式巫术做了认真的分析,从科技史的角度正面讨论了巫术行为在古代抗旱过程中的各种存在形式,肯定了巫术行为在古代抗旱过程中给旱灾中的人们心理带去安慰的积极作用。22.1 云南省简称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

30、图集文字说明云南省记载:“云南简称滇或云。以地处云岭以南而得省名。又因东部在战 国时为滇国辖地,故简称滇。” 滇国之名又是如何得来?从汉书西南夷传注可知:“地有滇池,因为名也。”即滇国的得名来自于滇池。如以此往下问之,则将问题归结到“滇池” 一名的由来。许多史书对这一原因都有所记载。根据后汉书西南夷滇王传说:“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又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 后汉书卷 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4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池县(驻今晋宁县晋城),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水经 温水注也说:“ 温水

31、(今南盘江)又西南 迳滇池城,池在县西北,上源深广,下流浅猛烈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即滇池的得名源自于其本身的形状“颠”倒,“滇”源自于“颠”。不过,对于滇池得名自形状的 观点有学者认为“ 这显然都是望文生义,与历史实际并不相符。” 7(2) 并提出,当时的“ 滇国” 境内并没有 汉族,全部是少数民族,以池水颠倒而流故称“滇池” ,这 是按汉语给湖泊命名。“滇”的来源可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寻找。古代彝、白族语称山间平地为“甸” ,“甸”与“ 滇”同音,译写通用。如此来看,滇池因为其在山间平地之中而见称,滇国又因其境内有滇池而得名。滇国的历史是云南省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一段历史,史记西南夷列传说,

32、战国末年,楚国将领庄蹻率兵入滇时,滇池周围“平地肥饶数千里”,可以看出滇国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滇王传说,滇池周围,“河土平敞,多鹦鹉、孔雀,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口。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因此,秦、汉之际,滇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当时西南地区突出的代表。以后,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变革,直至近现代,人们仍不能忘记滇国各族人民开发云南的功绩,所以依旧称云南为“滇” 。这里我们倒推回去 则可看到,滇池因在山间平地之中而得名,而随后建立的滇国以其池名而得国名,滇国因其实力的强大,对早期云南的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云南省现今流传下来“滇” 这一简称。有史可考

33、,公元前 221年以前的先秦时期,云南及其附近地带,居住着许多不同的部落,它们与巴(在川东今重庆)、蜀(在川西今四川)和中原地区都有联系。战国末年,黔中、滇池地区成为秦楚争夺的重要地区。楚威王时,正值秦楚战争的关键时刻,楚国派遣庄蹻带兵沿沅江而上,从今贵州进入滇池地区,使楚国的政治统治力量直接进入云南。秦灭六国,建立了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史记西南夷列传说:“ 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 诸此国颇置吏焉。” 即派常頞开凿通向云南的五尺道,并在这一地区委任官吏进行统治。 8(19)公元前 286年,庄桥率部入滇成为云南历史纪元可考的开始,云南与内地建立了直接的政治联系。秦代在云南设治的具体情况由

34、于史料的缺乏,目前学术界还无从得知。但从秦代开始在云南实行的郡县制度,在两汉时期得到真正确立和巩固。西汉时期,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夷地区,居住着不同的部落集团。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华阳国志卷四。水经注疏卷三十六。后汉书卷 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5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

35、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地。” 当时,西南夷主要为夜郎、靡莫、邛都、筰都、巂、昆明、西僰等 7个区域, 各个区域又居住着许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一致的部落集团。汉武帝开西南夷,在今云南地区设置牂牁、越巂、益州、犍为等边郡。 “边郡” 与内地的“郡”有9(4)所不同,其郡县大都以部族联结的范围为区域,实行“流官治其土,土官治其民” 的政策,即一边任命太守、令、长掌治郡县,同时又任命当地部族的土长为王、候、邑长的土流两重统治。东汉时,在澜沧江以西设置永昌郡,在滇东北地区设置犍为属国都尉。三国蜀汉政权,在两汉四郡一都尉的基础上,以部族联结的区域为依据,对郡县做了调整,设

36、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越巂、朱提、牂牁等七郡。晋时,设置宁州管辖南中七郡,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至此,云南的边郡从附属于成都的益州刺史部变为直隶于王朝的单独的完整体系。 10(68)至两晋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行政规划,郡县制度加强了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改变了诸部林立,不相统率的局面(见表 2-1)。表2-1 汉晋时期西南地区郡治统计表朝代西汉东汉蜀汉西晋郡 名犍为郡、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牂牁郡、越巂郡、犍为属国建宁郡、朱提郡、牂牁郡、兴古都、云南郡、永昌郡、越巂郡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晋宁郡、永昌郡、朱提郡、越巂郡、牂牁郡建宁郡、晋宁郡、建都郡、梁水郡、

37、兴古郡、西平郡、云南郡、东河阳郡、兴宁郡、西河阳郡、永昌郡、朱提郡、南广郡、牂牁郡、平夷郡、夜郎郡、越巂郡东晋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云南地区的统治者也不断更替。其间发生过人民的反抗起义,也发生过大姓叛乱。爨氏即为当时南中大姓之一。北周时期,边郡制度稍有改变,任命土长爨瓒为南宁州刺史,开了隋唐两代羁縻州县的先例。从此以后,经隋至唐天宝初年的爨守隅,王朝任命爨氏为刺史,都督约二百年。中央政权对云南史记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巂,音西。僰,音博。整理自: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 1)地理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939爨,音窜。羁縻州是指古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

38、殊因其俗以为治 有别于一般州县。详细参看:林超民唐前期云南羁磨州县述略J云南社会科学,1986(04):68。6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的统治由边郡制转变为羁縻州制。 10(69)隋唐之际,隋文帝在云南地区设立恭州(今昭通地区)、昆州(今昆明、楚雄、红河、文山、曲靖、玉溪等地区)和协州(今贵州西部地区,治云南彝良)3州,将云南行政纳入全国地方行政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的行政轨道,云南各州以当地豪帅任职。唐时,在边境重地实行内地州、县两级制和总管(都督)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贞观年间为加强各地监察将全国分为若干道。新唐书地理志:“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

39、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唐代前期,涉及到云南地区的行政区划主要为戎州都督府的南宁州都督府、巂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和安南都督府,属剑南道管辖范围。唐末宋时,云南地区的政权形式为南诏国和大理国。公元 7世纪的唐朝初年,南诏作为滇西“ 乌蛮” 中的“六沼”之一,其领域止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公元 734至 737年间,在唐朝封建中央的赞许之下,南诏“合六诏为一”,统一了今大理州地带。公元 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统领今大理州地带。南诏政治区划的

40、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政区为樊绰蛮书所记政区,第一为首府和六赕区,在今大理州一带。第二为八节度区,即云南节度、拓东节度(今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一带)、永昌节度(今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州一带)、宁北节度(今洱源县周围)、开南节度(今景东县南一带)、银生节度(今普洱市、版纳州、临沧市一带)、铁桥节度(今丽江市、迪庆州一带)、丽水和镇西节度(今盈江县一带)。第三为二都督区,即会川都督(今大姚、永仁一带)、通海都督(今红河州、通海县一带)。后期政区为新唐书南诏传所记政区:“外则有六节度,曰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有二都督,会川、通海。有十赕,曰云南赕、白崖赕亦曰勃弄赕、品澹赕、邆川赕、

41、蒙舍赕、大厘赕亦曰史赕、苴咩赕亦曰阳赕、蒙秦赕、太和赕、赵川赕。” 9(6061)大理国是继南诏之后云南境内建立的又一地方政权。前期,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南诏的制度,后期则有较大的变化。首府仍旧实行十赕制,与前期由苴咩城统率十赕变为另设的凤羽郡和天水郡统率;废除了前期的节度和都督,设置府、郡、部和镇。元代时期,云南的政权形式有三种:流官政权、土官政权、土流参设。1253年,忽必烈渡金沙江进入云南,攻灭了大理政权。蒙古势力在云南的区划设置大概有三次变化:先设 5城(哈剌章、鸭赤、茶罕章、金齿和赤秃哥儿),继设 19万户府,后建立云南行省,设立路、府、州、县制。“云南” 省一 级的名称首次出现于 1

42、276年,该年云南行省建立。至此,“云南” 正式成为我国行省一 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和地理名词,新唐书卷四三下志第三三下。7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历经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明清两代,实行“ 改土归流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进入云南,逐步开始实行对云南的统一活动。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三司” 和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制度,设置云南布政使司。这一时期的“改土归流 ”实行土流并治的政策, 对大部分地区的土官、土司改 设流官,澜沧江、红河以外的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晚晴,清

43、朝实行新政,成立了陆军讲武堂。清朝以后,1911年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一直到 1950年 2月 24日云南解放。2.2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介于东经 973110611,北纬 21082915之间,总面积 38.32万 km。东与贵州、广西相接,北与四川毗连,西北与西藏交界。西南和南面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诸国为邻,国境线全长 4060。本节主要从该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状四个方面来探讨其旱灾发生的自然环境。2.2.1 云南地形以山地为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90%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山地高原,地形极为复杂。地形总体走向为西北东南

44、向,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云岭哀牢山一线将全省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平均海拔 2000m 左右,岩溶地形明显,其中又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多高山峡谷,相对高差大,北部平均海拔在 3000m4000m,南部平均海拔在 1500m2200m左右,沿边境河口一带,下降至500m以下,是云南主要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省内最高点 为卡瓦格博峰(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梅里雪山)海拔 6749m ,最低点为元江河谷(位于红河州河口县)海拔仅有 76.4m。云南省山地地形之中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断陷盆地。断

45、陷盆地又称山间盆地,即云南习称的“ 坝子” 。这 些坝子,地势较平坦,大多有河流通 过,土壤层厚,适宜农业生产,多为经济发达区。全省面积在 1 km以上的坝子共有 1445个,面积在 100 km以上的坝子有 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面积为 771.99 km。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 km)、洱海坝(601 km)、昭鲁坝(524.76 km )、曲沾坝(435.82 km)、固东坝(432.79 km )、嵩明坝(414.6 km )、平远坝(406.88 km)、盈江坝(339.99 km)、蒙自坝(217 km )。8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2.2.

46、2 复杂的山地地形,孕育了云南众多河流,云南全省河流按流域划分有六大流域:金沙江(长江)流域、南盘江(珠江)流域、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由于西北东南的地形走向,云南六大河流的流向也自北向南。六大流域水系特征各有不同(见表 2-2):金沙江水系主干流长度最长,流域集水面积也最大,占全省集水面积的 28.5%,年产水量居六大水系第二。澜沧江水系主干流长度第二长,流域集水面积居第二位,占全省集水面积 23.2%,年产水量居六大水系第一。接着是红河、怒江、南盘江、伊洛瓦底江水系。表2-2 云南省六大水系特征表11(4)集水面积()集水面积占全 主干流长度()河道平均 年产水量

47、(10m )8水 系 省面积(%) 坡度(%) 正常年 丰水年536干旱年金沙江 109026583037482288655334841879238308228.515.219.523.28.715606770.1290.2230.1800.1640.1790.650450.2239.2472.0517.6280.0263.02222.03881964064172582371947珠红江河289692 548澜沧江 1170547597怒 江 308伊洛瓦底江 4.9 332 295合 计 100.0 25222.2.3 云南属低纬高原气候,兼具季风气候、山地气候的特点。古籍中对云南气候特点有

48、相关记载。清代,谢圣纶在滇黔志略中言:“云南地高于黔,又低于西藏,藏地夏秋亦雪,黔则冬日严寒。云南地界贵州、西藏之中,气候独四季皆春。” 该记载,表达出12(138)云南高原气候的特点。在云南有些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关于季风气候的表达,如彝族先民中流传着一个名叫阁吐赫的海的传说。该传说认为风和云雨都是从这个海里出来的:“阁吐赫起风,十二高角风,十三宽蹄风,其上产生了。高角为风父,宽蹄为风母,疾风为风孙,微风乃曾孙。风神卖陀陀,唏嘘来招风,风从四方集,在风门上坐。”并又说,“ 样样风来管,春天里起风,是生长的季节;夏天里起风,是繁茂的季节;秋天里起风,是成熟的季节;冬天里起风,是收藏的季节。”13(408 409)谢圣纶滇黔志略中有着季风明确的记载:“风从西南来,盖西南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