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4课 夏商周的更替一 、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 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2.通过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以 及西周的分封制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还要认识到奴 隶主阶级对奴隶阶 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二、自主预习1.约公元前 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 王朝。2.约公元前 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立在亳。3.公元前 年,武王联合 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2、,商军倒戈,商都被占,商朝灭亡。4.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进行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 的贵族等级分为 。三、合作探究1.自学课本熟悉知识完成下面表格。国 家 建立者 都 城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夏商西周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对此有何认识?四、随堂演练1. 我国古代的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22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舜 C.禹传位给启舜 D商汤灭夏2. 人们经常把帮助坏人做坏事叫作“助纣为虐”其中的“纣”是指( )A.夏桀 B商纣 C.周 厉王 D周幽王3. 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牧野之战 B盘庚迁都C.西周
3、分封 D国人暴动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材料二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 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三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1)材料一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3)你认为分封制能不能保证周的统治?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2070 第一个 2.1600 3.1046 4.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三、合作探究1.3国 家 建立者 都 城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夏 禹 阳城公
4、元前 2070年公元前 1600年桀商 汤 殷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 1046年纣西周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 1046公元前 771年周幽王2.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 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 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四、随堂演练1.C 2.B 3.A4.(1)巡狩”指天子巡视诸侯管辖地区;“述职”指诸侯朝见天子;诸侯和天子的关系是:诸侯服从天子对天子尽义务。(2)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
5、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3)不能。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大。1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 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 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 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 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二、自主预习1.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
6、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 等发展到 。2.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 ,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 的青铜器,重达 千克。3.1899 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4.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三、合作探究1.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现时间 用 途 功 能 特 点 工 艺 代 表青铜器2.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四、随堂演练221. 商朝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下列各项匹配错误的是( )。A酒器尊 B食器鼎 C兵器钺 D礼器戈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
7、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哪三种金属的合金( )A铜、铁、锡 B金、银、铜C铜、锡、铅 D铁、锡、铅3四羊方尊结构精巧、制作精细,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它出土于( )A四川广汉 B河南安阳C 陕西西安 D湖南宁乡4下图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 C铁刃铜钺 D四羊方尊5.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C西周历史 D春秋时期历史6将下列画线的部分改 正过来中国文字起源很早,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人们把刻在青铜
8、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司母戊鼎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1)错误:_,改正:_;(2)错误:_,改正:_;(3)错误:_,改正:_。 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食器 礼器 2.规模宏大 最重 832.84 3.王懿荣 4.象形三、合作探究31.出现时间 用 途 功 能 特 点 工 艺 代 表青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主要用于 饮食、祭祀及军事等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2. (1)规模大。(2)品种多。古代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 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
9、 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最基本的。(3)用途广。(4)工艺精美。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块范法 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随堂演练1.D 2.C 3.D 4.A 5.B 6.(1)错误:夏朝,改正:商朝;(2)错误:甲骨文,改正:金文或铭文;(3)错误:司母戊鼎,改正:青铜立人像1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一、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2.了解 周王室衰微的史实。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
10、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二、自主预习1. 和 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 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 也先后北上称霸。3.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 霸主。 4.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重要变化。三、合作探究1. 分析材料,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诸侯的官衔名)。”史记周本纪2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四、随堂演练1.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时期开始于( )A
11、.公元前 841 年 B.公元前 771 年 C.公元前 770 年 D.公元前 476 年2. 春秋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2A B C D3“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4.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 7 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 3 次同时鲁国却朝齐 11 次朝晋 20 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C.
12、周王室地位衰微 D.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5.“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C.有利 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 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铁农具 牛耕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越
13、国 3.齐桓公 第一个 4.步兵三、合作探究1.原因一:诸侯不再听从天子 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 强大的诸侯。原因二: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其首领地位,成为“霸主”32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四、随堂演练1.C 2.C 3.A 4.C 5.A6.(1)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3)公元前 7 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1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7课
1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学习目标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自主预习1.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 等都发生在战国时期。3.战国时 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势力增强。4.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5.公元前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
15、都江堰。三、合作探究1.春秋争霸战争与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 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四、随堂演练1. 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A韩赵魏 B郑松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222. 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的是( )城濮之战 涿鹿之战 围魏救赵 长平之战A B C D3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
16、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5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62012 年春,云南、重庆、四川、湖 北、宁夏等多个省市再次发生持续重大干旱,凸显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修 建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C秦朝 D汉朝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齐、 楚、燕、韩、赵、魏、秦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新兴地主阶级 4.356 5.256三、合作探究31.
17、(1)特点: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 地位,政治 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2)影响: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 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如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2商鞅的变法成功了:(1)衡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2)由于守旧贵族的反 对,商鞅最终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
18、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3)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四、随堂演练1.A 2.C 3.A 4.D 5.A 6.B 1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8课 百家争鸣一、学习目标1.掌 握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3.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4.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二、自主预习1.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 一书。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
19、成 一书。2.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 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3.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和 。4.战国末期的 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儒 家墨 家法 家道 家四、随堂演练221.“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该观点的人属于哪一思想血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2我国古代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0、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3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5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 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D社会制度的变革 6.材料分析 材 料一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材料二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 而劳
21、之;薄赋敛”。材料三 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 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1)依据材料一回答:孔子提出什么思想?(2)依据材料二,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3)依据材料三,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道家 道德经 儒家 论语 2.诸子百家 3.孟子 荀子 4. 韩非3三、合作探究1.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 轻儒 家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墨 家 墨翟(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 国;提倡节俭法 家 韩非(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道 家 庄周(庄子) 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 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四、随堂演练1.B 2.A 3.A 4.A 5.D 6.(1)“仁”。(2)主张“爱人”,爱惜民力。(3)“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