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28KB ,
资源ID:18510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851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头台油田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无敌)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头台油田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oc

1、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头台油田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薛纯琦 胡明毅 孙春燕 刘圣鹏 王丹玲 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 要: 以松辽盆地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 对研究区 42 口取芯井的分析,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 结合岩性、电性资料, 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 识别该地区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得出该地区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和湖泊相沉积, 进而识别出其多种沉积微相类型。扶余油层泉四段发育两种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 并细分出 6 种亚类。划分出Q4MSC1Q4MSC3 三个四级层序, Q4SSC1 Q4S

2、SC7 七个五级层序, 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绘制细分层单元沉积微相图, 为寻找有利砂体展布提供预测。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格架; 三角洲沉积; 作者简介:薛纯琦 (1992) , 女,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储层地质和层序地层学。E-mail:。作者简介:胡明毅 (1965) ,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E-mail:。收稿日期:2017 年 3 月 16 日基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DQYT-121002-2014-JS-468) 资助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

3、atigraphy of Fuyu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of Songliao BasinXUE Chun-qi HU Ming-yi SUN Chun-yan LIU Sheng-peng WANG Dan-ling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Yangtze University; Abstract: Taking the Fuyu oi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4、, analysis of 42 core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take the principle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to account, 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is divided according to lithology and electrical data, the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 is identifie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establi

5、shed, and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are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hallow water delta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are developed in this area, and various typ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identified.There are two types of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s in the Quan Format

6、ion forth segment of the Fuyu oil reservoir, and the short-tern subdivided into 6 subclasses.The research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 forth order sequences Q4 MSC1 Q4 MSC3 and 7 fifth-order sequences Q4 MSC1 Q4 MSC7 and establish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Draw a diagram about subdivision of

7、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o make a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sand body distribution.Keyword: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delta deposit; Received: 2017 年 3 月 16 日松辽盆地整体为上断下坳的构造格局, 一直以来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1,2,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以及科技的发展,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逐

8、渐从构造油气藏的研究向岩性油气藏研究转变,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该地区的沉积特征、层序以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坳陷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5, 其储集层主要为一套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 有良好的致密油勘探潜力6。许多研究人员对头台油田进行分析与探讨, 主要通过岩性、电性资料的观察对研究区地层进行小层的划分, 从而对该地区的沉积相展布进行识别。也不乏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的讨论, 其成果主要依据岩心剖面以及测井相资料识别转换面, 进而将研究区泉四段划分为 7 个五级层序, 以及 31 个超层序, 并对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展布

9、进行分析13。但前人在该地区针对超层序的研究, 对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和叠加特征描述模糊。因此, 为了优化并统一五级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系统地对该地区沉积微相进行研究, 明确砂体的分布情况, 更好地满足开发需求,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地区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单井的描述以及联井剖面的对比, 根据岩性资料、测井资料以及砂体叠置样式等特点, 结合砂体厚度、砂地比等基础图件绘制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泉四段沉积微相展布图, 旨在对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有利依据。1 区域地质概况头台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朝阳沟阶地西端的肇州-头台鼻状构造带上, 南北走向断层发育明显14, 地理位置位于黑龙江

10、省肇源县内12。研究区泉头组形成于早白垩时期, 上覆地层与晚白垩期青山口组不整合接触, 下覆地层与登娄库组整合接触, 开发目的层段主要为一套埋深一般为 1 3501 800 m 的扶杨油层13, 岩性特征表现为棕红、紫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灰白色砂岩, 顶部发育一套分布较稳定的灰绿色泥岩标志层 (图 1) 。2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通过对该地区 42 口取芯井进行岩心的观察与描述, 结合电性资料, 分析岩相组合规律, 得出该地区自南向北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湖泊相 3 种亚相, 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决口扇、分流河道和浅湖等 7 个沉

11、积微相。2.1 浅水三角洲相浅水三角洲形成于水体较浅、地势平缓以及物源充足的沉积环境下, 可形成大面积砂体。具有建设性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受湖水改造作用弱, 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的发育特征不明显。图 1 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构造位置 Fig.1 Tectonic location of Toutai area, Songliao Basin 下载原图为大庆长垣;为齐家-古龙凹陷;为三肇凹陷;为朝阳沟阶地;为长岭凹陷;为龙虎泡-红岗阶地;为黑鱼泡凹陷;为明水阶地2.1.1 三角洲平原亚相在 Q4SSC3 时期分布最为广泛, 由于水体逐渐变浅, 形成了以氧化色为主的岩性特征, 可识别

12、出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和决口扇 3 种沉积微相。分流河道砂体的特点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结构, 底部可见冲刷面, 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并夹有少量细砂岩图 2 (a) 和图 2 (b) , 在电测曲线上, 表现为中-高幅度差的箱型。洪泛沉积的沉积主体较厚, 其沉积物中泥岩颜色以紫红色、杂色为主, 生物化石数量种类较少, 见钙质结核, 反映了陆上强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图 2 (c) , 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厚层的低幅变化。决口扇的沉积厚度较薄, 岩性特征表现为紫红色、浅灰色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图 2 (d) , 电性特征表现为中幅指状。2.1.2 三角洲前缘亚相在 Q4SSC4 时

13、期广泛发育, 沉积水体较深, 为水下还原-弱还原环境,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 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和支流间湾3 种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粉砂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 见冲刷面, 局部出现油浸现象图 2 (e) 和图 (f) , 测井曲线表现为中等幅度钟形、钟-箱形组合。水下决口扇的沉积厚度较薄, 岩性特征表现为浅灰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 块状层理发育图 2 (g) , 自然伽马、深浅侧向曲线表现为中等幅度变化的漏斗形或指状。支流间湾的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泥岩, 可见少量钙质结核, 发育平行层理图 2 (h) , 电性特征为极低、低幅度差的直线形。总

14、体上, 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物颗粒较细, 以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表现出水动力明显减弱的沉积过程, 沉积厚度一般较薄, 但发育范围较广, 水下延伸较远。2.2 湖泊相湖泊是陆地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方, 主要接受来自湖岸的粗碎屑沉积, 在头台地区泉头组, 湖泊相于 Q4SSC6Q4SSC7 时期发育, 且多以浅湖亚相为主。该时期水体上升速率虽有降低, 但整体仍处于上升阶段, 位于最高水位线与浪基面之间, 沉积环境较为复杂, 岩性以黑色、灰黑色、暗紫色泥岩或薄层砂岩为主, 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或波状交错层理等, 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幅的齿状线形。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三级层序与海平面

15、的升降有关, 即在三级层序内通过识别沉积旋回的变化来划分四、五级层序, 有利于详细描述沉积微相展布15。经典层序地层学主要通过寻找不整合面来划分地层, 但由于不整合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等时面, 因此“转换面”的提出有利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 从而更精确地寻找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16。通过识别地层旋回的形态特点, 寻找各级层序界面, 对头台地区单井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 进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为描述其储集砂体展布提供依据。图 2 头台地区部分岩性特征 Fig.2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tai area 下载原图3.1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层序边界的

16、识别以及层序级别的划分是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 同时也是划分沉积体系、预测储层的核心, 层序界面标志是上、下沉积岩在岩性组合及测井曲线等方面的明显反映。研究区上覆地层青山口组与泉四段呈现不整合接触, 界面之上岩性表现为沉积数百米的深湖-半深湖黑色泥岩, 电性特征表现为视电阻率与声波时差的明显高值。界面之下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的互层, 化石发育, 岩性曲线特征表现为明显变小的趋势。泉三、四段的分界面为基准面由下降至上升的沉积转换面。界面之上广泛分布河道砂岩, 底部常见冲刷面, 测井曲线表现为低伽马、低自然电位及高电阻率的特征;界面之下发育古土壤层, 含有钙质结核和植物碎屑, 测井曲线表

17、现为高伽马、高自然电位及低电阻率的特征。3.2 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可更精细地对地层进行描述, 是划分五级层序的基础,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中尤为重要。短期旋回的划分与湖泛面在层序内部的识别密切相关, 根据短期基准面的上升和下降所表现出的沉积演化特征结构, 即 A (可容空间) /S (沉积物补给通量) 比值的控制, 可划分为具完整地层旋回的对称型、仅发育向上变深的上升半旋回非对称型和仅发育向上变浅的下降半旋回非对称型 3 类17。研究区可识别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A 型) 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 (C 型) 18两种短期旋回类型, 并细分出 5个亚类。3.2.

18、1 向上“变深”非对称型短期旋回类型 (A 型) 根据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的比值 (A/S) , 可将该类型详细划分为 A1、A2 两种亚类型, 其中 A1 属于低可容空间类型 (A/S1) 。A1 型短期旋回发育于中期基准面下降到最低后刚刚上升初期, 沉积物供给充分图 3 (a) 。A2 型短期旋回属于高可容空间类型, 水体逐渐上升但沉积补给减弱, 即沉积物的供给速率无法满足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通常发育于中期基准面上升到最高点时期图 3 (b) 。3.2.2 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短期旋回类型 (C 型) 此类型短期旋回的特点为沉积速率 (S) 接近或小于可容纳空间增量 (A) , 可

19、按 A 值略小于 S 值、A 值略大于 S 值以及 A 值大于或远大于 S 值, 将该种类型的短期旋回细分为 C1、C2 和 C3 三种亚类型。C1 型短期旋回属于中等可容空间类型, 其特点表现为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 即上升半旋回的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的厚度, 湖泛面位于层序中上部, 为连续沉积面, A/S 比值略小于 1图 3 (c) 。C2 型短期旋回为高可容空间类型, 其特点表现为上升半旋回的厚度与下降半旋回的厚度基本相等, 称作完全-近完全对称型短期旋回, 湖泛面位于层序中部, 为连续沉积面, A/S 比值大于 1图 3 (d) 。C3 型短期旋回处于中等-低可容纳空间类型,

20、其特点表现为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 即下降半旋回的厚度大于上升半旋回厚度, 湖泛面位于层序中下部, 为连续沉积面, A/S 比值略大于 1图 3 (e) 。图 3 研究区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 Fig.3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下载原图3.3 典型单井层序地层划分通过对短期基准面的识别, 结合地层厚度约束方法以及距标志层等距离约束地层对比方法, 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 对该地区 11 口单井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 以茂 506 井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 4) 。茂 506 井扶余油层泉四段可划分为 Q4

21、MSC1Q4MSC3 三个四级层序和Q4SSC1Q4SSC7 七个五级层序。整段扶余油层泉四段表现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其中晚期以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 早期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表现为水体由浅逐渐变深的沉积过程, 即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演化。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色或灰绿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和少量细砂岩等, 其中砂岩在河道沉积砂体中广泛分布, 部分河道砂发生油浸呈褐色。4 联井剖面层序地层分析在划分单井的基础上, 选定可全区对比单井, 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原理对联井剖面的地层进行分析, 了解层序内部的空间展布规律, 更好地呈现该地区的层序格

22、架, 并较准确地揭示该地区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特征。选取南北顺物源方向剖面对该地区的沉积砂体展布进行分析, 由南向北纵跃茂 503井-茂 511 井-茂 513 井-台 103 井-台 109 井 (图 5) 。横向上各短期旋回之间地层厚度差异不大, 但不同井之间地层厚度存在差异, 其中泥岩发育的区域层段地层厚度相对较小, 砂岩发育的区域层段地层厚度相对较大。连井剖面的顶、底界面较为明显, 与岩性、电性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总体上, 研究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早、中期研究区受南部物源体系影响, 自南部向北部, 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河

23、道砂体呈现出南北展布的特征。随着基准面上升, 泉四段沉积末期受南部和北部两大物源体系的共同影响, 自南向北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浅湖亚相。在单井岩心、电性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物源分析, 及联井空间展布规律, 以短期旋回格架为作图单元, 在绘制一系列基础图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五级层序为单元的沉积相展布图。以 Q4SSC2、Q4SSC4、Q4SSC5、Q4SSC7 四个关键时期为例进行详细叙述 (图 6) 。图 4 茂 506 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 Fig.4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Well 506 下载原图5.1 Q

24、4SSC2 时期该时期研究区处于中期的缓慢上升阶段, 此时基准面处于由最低处缓慢上升的阶段, 主体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河道砂体的展布受南部物源控制, 决口扇发育, 河道由于水动力的影响而产生些许偏移, 大体呈现近南北向的展布特征。5.2 Q4SSC4 时期该时期处于中后期的快速上升阶段, 水体继续加深, 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向东南方向迁移, 使得在该时期, 延茂 402-茂 502-茂 501-茂 803-台 3 一线以北方向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以南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展布受南部物源的控制呈现出南北走向, 自南部注入的河道向台 109 井的方向流出, 由于其沉积水体摆动强烈, 在三角洲

25、平原地区决口扇较为发育。5.3 Q4SSC5 时期该时期继承了 Q4SSC4 时期的沉积格局, 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但随着水体的持续上升, 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面积进一步扩大, 仅在研究区东南方向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砂体受南部物源的控制呈南北向展布, 由南部注入的河流于茂 405 处汇合并向北流出, 河道的快速迁移促进了决口扇和分流河道的发育。5.4 Q4SSC7 时期该时期处于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变缓慢的阶段, 此时水体上升到最大高度, 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亚相。此时河道砂体受到南部和北部的双物源控制, 由南部流出的河流在茂 404 井附近尖灭, 自北流出的河道在浅湖附近

26、汇聚, 河道大致呈现出南北走向, 沉积整体处于还原环境中。图 5 南北向层序地层对比剖面图 Fig.5 Comparis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下载原图图 6 头台地区沉积微相展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outai area 下载原图6 结论(1) 研究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 并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三种亚相及 6 种沉积微相。(2) 识别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两大类的短期

27、旋回类型, 并将其细分为 5 种亚类。通过短期旋回类型的识别, 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及岩性、测井资料, 将头台油田扶余油层泉四段划分为Q4MSC1Q4MSC3 三个四级层序, Q4SSC1Q4SSC7 七个五级层序, 表现出由南向北自三角洲平原向三角洲前缘进积的层序特征。(3) 绘制头台地区沉积相展布图, 该区总体上经历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以及快速上升后略变缓慢的阶段。早期受南部物源的控制, 整体处于水体较浅的氧化环境, 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亚相沉积。中期随着水体的快速上升, 三角洲平原的沉积范围逐渐增大, 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泉四段晚期受南北方向的双物源控制,

28、河道呈南北展布并在浅湖附近汇聚, 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浅湖亚相。参考文献1付宪弟, 王胜男, 张亮, 等.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岩性油气藏, 2013;25 (2) :26-30Fu Xiandi, Wang Shengnan, Zhang Liang, et al.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taohua oil layers of Yushulin-Zhaozhou area in Songliao Basin.Lithologic Re

29、servoir, 2013;25 (2) :26-30 2潘树新, 王天琦, 田光荣, 等.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岩性油气藏, 2009;21 (2) :126-132Pan Shuxin, Wang Tianqi, Tian Guangrong, et al.Reservoir forming dynamics of Fuyang oil layer in Songliao Basin.Lithologic Reservoir, 2009;21 (2) :126-132 3郭峰, 陈世悦, 胡光明, 等.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24 (

30、6) :20-23Guo Feng, Chen Shiyue, Hu Guangming, et al.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Cretaceous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Petroleum Geology24 (6) :20-23 4肖竣文, 辛仁臣.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二段至姚一段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分布.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6, 40 (5) :75-85Xiao Junwen, Xin Renchen.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istribution in

31、 the four order sequence framework of the western slop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ngliao Basin.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6;40 (5) :75-85 5朱筱敏, 刘媛, 方庆, 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地学前缘, 2012;19 (1) :89-99Zhu Xiaomin, Liu Yuan, Fang Qing, et al.Formation and sediment

32、ary model of shallow lacustrine delta of large continental basin:taking Fuyu reservoir three Zhaoqing sag of Songliao Basin as an example.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2;19 (1) :89-99 6黄薇, 梁江平, 赵波, 等.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古地理学报, 2013;15 (5) :635-644Huang Wei, Liang Jiangping, Zhao Bo, et al.The ma

33、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ight oil accumulation in the Fuyu formation of Cretaceous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3;15 (5) :635-644 7邓庆杰, 胡明毅, 胡忠贵, 等.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 II-I 组为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36 (1) :118-127Deng Qingjie, Hu Mingyi, Hu Zhonggui, et

34、al.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shallow water delta-a case study of the Sanzhao depression in Songliao Basin.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geology, 2015;36 (1) :118-127 8柳成志, 辛仁臣, 王刚.松辽盆地北部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8;22 (1) :68-70Liu Chengzhi, Xin Renchen, Wa

35、ng Gang.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lacustrine delta of Fuyu reservoir in the north part of Songliao Basin.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1998;22 (1) :68-70 9张明学, 王丽静, 梁江平.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26 (6) :43-46Zhang Mingxue, Wang Lijing, Liang Jiangping.Sedimentary charact

36、eristics of Fuyu oil layer in Toutai area, Songliao Basin.Petroleum Geology26 (6) :43-46 10李志安, 张思富, 施龙.松辽盆地北部头台油田沉积微相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17 (1) :14-16Li Zhian, Zhang Sifu, Shi Long.Study 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oil field in the north of Songliao Basin.Petroleum Geology17 (1) :14-16 11张元逊.头台油田台

37、 1 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浙江:浙江大学, 2010Zhang Yuanxun.Study 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Fuyu reservoir in block 1 of Toutai oil field.Zhejiang:Zhejiang University, 2010 12崔治军.头台油田及外扩区扶余油层储层特征.大庆:东北石油大学, 2014Cui Zhijun.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yu oil layer in Toutai oilfield and outside expandin

38、g area.Daqing: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4 13赵莹.头台油田茂 11 地区扶余油层层序格架及沉积体系研究.大庆:大庆石油学院, 2009Zhao Ying.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depositional system research of the region of Mao11 in Toutai oil field.Daqing: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2009 14崔永强, 李建民, 孙庆和.头台油田扶杨油层裂缝系统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39、, 1999;18 (5) :11-13Cui Yongqiang, Li Jianmin, Sun Qinghe.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mechanism of fracture system in Fuyang oil layer of Toutai oilfield.Petroleum Geology18 (5) :11-13 15张永华, 杨道庆, 孙耀华, 等.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藏预测中的应用.石油物探, 2007;46 (4) :378-383Zhang Yonghua, Yang Daoqing, Sun Yaohua, et al.Applic

40、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subtle reservoir prediction.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07;46 (4) :378-383 16王红亮.“转换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地学前缘, 2008;15 (2) :35-42Wang Hongliang.The concept of“conversion surface”and its significanc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8;15 (2) :35-42 17郑荣才, 彭军, 尹世民.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沉积学报, 2000;18 (3) :369-375Zheng Rongcai, Peng Jun, Yin Shimin.An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dynamic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base level cycle and superimposed patterns.Journal of Sediment, 2000;18 (3) :369-375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