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9.50KB ,
资源ID:18353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835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批评的突围——周志强大众文化研究述评.doc)为本站会员(无敌)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批评的突围——周志强大众文化研究述评.doc

1、文化批评的突围周志强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刘昕亭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中国文化批评经历着持续繁荣与增殖。在资本主义新的“政治文化化”策略运作下, 文化批评既对现实社会构成了某种批判性姿态, 却也陷入倚重差异、宽容话语策略的危机中。周志强教授在他十多年的批评著述中, 既对文化批评的可能性进行了多样探索, 也试图突破文化批评受控于资本自身对多样性建构的文化陷阱。通过“傻乐主义”、“青春恋物癖”、“唯美主义的耳朵”、“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等一连串语词发明, 周志强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寓言化政治批评。卢卡奇对于“总体性”概念的坚持与本雅明对“寓言”概念的独特理解, 成为新的历史情境下, 文化批评炸

2、裂符号表象, 洞穿资本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一种坚持总体化与政治性的文化批评, 一种介入现实亦挑战现实的文化批评,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实践探索。关键词: 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 寓言; 本雅明; 总体化; 作者简介:刘昕亭, 博士,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邮编:300222当下中国社会在任何意义上, 都是一个巨型的文化批评演练场。所有最高最快的新生事物在这里燎原, 各种资本奇观、文化盛景在这里堆砌, 这是一个充斥着无尽符号表象, 并诱惑理论家们投身其间的待阐释之地, 亦布满迷宫失路与无处可逃的陷阱与套路。学术圈外, 尚有大 V、小 V 们活跃于网络微博, 兜售简装版的民主人性鸡汤;更

3、年轻一代聚集在 papi 酱、咪蒙们戏谑而慧黠的文字下, 享受着“新穷人”的精神按摩。时代正以“文化”的名义, 挥舞着“批评”的大棒, 多元文化主义为每一种声音提供理论合法性, 各路批评流派为每一种价值取向开拓言说空间。在这股持续发酵的批评潮流之下, 我们需要警惕的恰恰是, 文化批评有可能正在营造另一种拟像 (simulacra) , 即它原本试图成为解剖现实社会的手术刀, 却最终提炼为一种精纯的文化修容液, 魅影重重的现实确乎在文字中现身, 但是由精致阐释与空洞言说所聚拢的“理论迪斯尼乐园”, 其中“现实”恰恰隐而不彰。繁荣的文化批评, 究竟消耗的是理论的卡路里, 还是现实的显示仪?一、“概

4、念焦虑”与中国大众文化的嬗变周志强教授多年的文化批评实践, 既参与着这一持续繁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热潮, 又试图在这一文化批评的迷雾中突围而出。在他看来, 无论是大众传播领域里以批评为名进行的针砭, 还是学院研究的现实介入, 文化批评都不应该浅尝辄止并沾沾自喜于简单的“嬉笑怒骂”。在与社会现实的短兵相接中, 文化批评要完成的工作乃是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图绘”, 是基于批评基础上的重置文化坐标。基于此, 他不断质疑大众文化的“解放性压抑”, 再度丈量微博、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声行动, 重返马克思叩问“总体性”的意义。作为一个仍然以批判为己任的知识分子, 他无数次在文字的悬崖边质问:我们如何批评?

5、如何激活文化批评真正的有效性?浏览周志强对 21 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分析, 不免会心生感慨, 一种“概念焦虑症”弥漫在他笔耕数十年的文化批评著述中。几乎每一年搅动全民热议的文化娱乐活动 (产品) , 都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 对其论述编年整理几乎就可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年度“大事记”。正是这样一位学者消费者, 表面上津津有味地品尝大众文化的鸡尾酒, 条分缕析地辨识每一张资本配方, 暗地里却绞尽脑汁发明各种新潮的学术名词, 试图通过语词, 追捕正在发生的现实, 试图通过新说, 调配现实与想象的未来指数, 这种看似炫目却急迫的概念发明, 不仅真切透露着作者个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忧思, 也显示着当代中

6、国大众文化生产的瞬息万变。早在“赵家班”连年春晚献艺的 2010 年, 周志强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批评赵本山所代表的娱乐文化, 改写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反抗内涵。他发明“傻乐主义”一词, 用以形容赵本山小品取代陈佩斯/朱时茂搭档的时代转折, 这一市民主义道德的成功, 在其后小沈阳、乡村爱情故事的一路飙红中, 最终沦为市侩主义小品中的卑劣自信。所谓“傻乐主义”, 就是“对于现实秩序和权威规范的对抗所带来的快感政治被取消了, 而代之以市侩哲学为底色的、唯快乐是从的傻乐主义。这就使得中国大众文化可以轻松地把任何带有沉重感的政治都看做是反生活的政治, 以至于把任何沉重反思都视

7、为负担”。“傻乐主义”一词, 不是针对赵本山的个人攻击, 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的趣味, 这一新的概念发明, 旨在指向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新快感逻辑:确乎践行了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赵家班”, 同时成功生产出了一个只需要发笑、只求被逗乐的新型“大众”。面对当代全球大众文化的低龄化、低幼化趋势, 周志强提取“青春恋物癖”一词, 不仅评估了由万物生长、小时代系列、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引领的青春片突袭, 亦准确描述了消费群体的低龄化和消费能力低幼化的市场指数。周志强借助“青春恋物癖”一词, 固然流露出某种“人到中年”的疲惫, 却更是对“青春恋物癖”背后, “归根到底乃是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情感冷漠症”的担

8、忧与痛心。由资本市场炮制的“青春恋物癖”, 一改 20 世纪80 年代激昂铿锵、睥睨一切的热血青春书写, 成为资本时代精神内在的绝望感的吊诡后果, “所谓青春恋物癖, 正是这样毫无未来冲动的时代, 充满欲望冲动的必然后果”。在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唱响大江南北之际, “唯美主义的耳朵”被用来形容一种新的声音政治, “声音的政治变成了一种只关系到情感而不关系政治的政治, 变成了可以让人们沉浸在梦幻一样的浪漫氛围中的有效途径。而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塑造声音拜物教的朝圣殿堂”。通过对流行音乐社会功能、文化政治的剖析, “唯美主义的耳朵”这一带有“陌生化”效果的形容, 凸显着一种空前虚

9、假的政治美学:只要好听而美, 不要撞击而痛。与“新时期”以来流行音乐所扮演的主流文化的颠覆者角色完全不同的是, 收视率爆表的声乐选秀节目, 以“感动”的情感包装, 以唯美主义的名义, 将流行音乐重新调配为茶余饭后的情感抚慰剂。在玄幻穿越小说大行其道, “二次元”文化几乎改写了青年人有关“现实”的感觉结构的时候, 周志强以“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一词解析 21 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文体政治图景, 似乎颇有老迈而过时之感。然而对于传统现实主义议题的回归, 并非再度复兴一种创作方法论, 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求真, 通过将现实主义开掘为一种文体政治, “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一词, 试图将不同的现实主义

10、叙述勾连交织为“现代中国的总体隐喻”, 基于“现实主义文体政治的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启蒙批判的冲动, 开始淹没在现代主义的私人化的现场之中”, 21 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创作, 仍然在“现实感”与“真实感”的追求中, 补缀着后社会主义的政治隐喻。毫无疑问, 上述周志强的这些语词创新, 都显示着知识分子参与文化批评、介入社会热点议题的“野心”, 却也透露出一位学者的焦虑与隐忧。正是中国社会政治的嬗变, 其中文化位置的迁移, 大众文化社会功能的更迭, 催促着他不断改装西方理论, 不断咀嚼身处遽变中的震惊体验, 不断反思透过文化折射出的现实重组。这仍然是当年北师大课堂上醉心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少年, 只不过

11、“马克思的幽灵”撞击着纯粹学院派知识的有效性, 促使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文化政治批评, 重新打开文学艺术的解放潜力。这种语词的焦虑症意味着一种阐释的焦虑, 一种紧张的政治, 一种发掘文化表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 在文化符号与政治经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种“耦合 (articulate) ”关系的迫切需要。二、寓言沉思与文化批评的陷阱各路牌号的文化批评都在今日中国这个全球资本的最活跃地带找到了用武之地。无论是搅动“政治无意识”的杰姆逊信徒们, 还是贴着福柯标签弯道超车的“权力”解构路径, 亦或在德勒兹的“块茎”里找寻灵感出路, 中国社会的“一日千里”, 传统/现代/后现代的纵横交错, 就像一个不断增

12、殖的理论“黑洞”, 随时啃噬和吸附各种最新的学术名词、批评发明。这正是周志强始终自觉警惕的某种文化批评陷阱。如果说, 拆解文化符码、窥破种种文化表象背后的资本秘密与欲望密语是学者的专业任务, 在新自由主义横行 30 多年所导致的巨大贫富差距之下, 做出拒绝与其沆瀣一气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那么忧心文化批评的“自满”与道德的自我崇高化, 反思甚至自毁般地质疑文化批评正在享用由资本主义主动生产的一种“抵抗幻觉”, 则是他焦虑地探寻出路, 打造一种新的“寓言批评”的重要思想动力。在始终充满矛盾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精确灵敏地甄别出“异议者”是容易的。粉丝再创造的文化消费, 已经改写了传

13、统“沙发土豆”的刻板面孔;键盘抗议与转发支持, 正在形塑着新的政治主体的参与感与现场感;文化批评忙着为每一种抵抗行为著书立说, 为每一种决裂姿态张贴红榜, 有趣的是, 其间抵抗的对象、决裂的效果, 却似乎变得暧昧而难以名状。在学院政治的意义上, 这正是美国版费斯克式文化研究所提供的文化批判版本对!调皮地在你的Levis 牛仔裤上剪开几个口子, 挑衅地在你的 Vivian Westwood 手袋上涂鸦几笔。然而类似积极乐观的骚动、虚无浪漫的拒绝, 既难以触及作为整体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 亦无力想象在资本的绝对垄断之外, 开辟另类生活方式的可能。在完全肯定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合法性的基础上, 这类

14、文化批评生产着消费社会崇尚的抵抗精神, 成为以“过剩”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成功喂养的反叛“消费者”。在一个批评潮流波涛汹涌的时代里, 说“不”是容易的。先锋的“NONO 族”们背叛了穷奢极欲的消费社会, 其拒绝品牌 logo、崇尚节俭的主旨, 对资本主义的“过剩”逻辑、“社会的麦当劳化”以及资本垄断进行了猛烈抨击。然而转瞬, 无印良品 (MUJI) 、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高端定制”, 乃至眼下流行的新美学趣味“性冷淡风”, 似乎都在嘲笑着反叛者们的无疾而终与隔靴搔痒。几乎和周志强一样“罹患”语词发明焦虑症的当代哲学家、文化理论家齐泽克, 使用“后意识形态”“后政治”等概念创新, 重新解读柏林墙倒

15、塌之后, 曾经冷战对立、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所共同采取的统治策略, 即“政治的文化化 (culturalisation of politics) ”, 将“政治斗争转化为文化斗争, 成为争取对边缘身份认同的肯认以及对差异的包容”。在齐泽克看来, 这项新的全球共识正在践行:由政治不平等与经济剥削导致的危机与灾难, 只能以尊重差异、善待他者的文化镇静剂获得缓解与抚慰。这正是今日文化批评大放异彩的关键所在, 政治不平等以文化的名义且只能以文化的面目获得表述。这亦是文化批评几乎千篇一律倚重“差异”话语与“宽容”策略的命门机窍, 在看似繁荣的各路批评背后, “宽容”“多元”“尊重”“差异”主导着条条大路通

16、罗马。经济剥削与政治正义早已经变得老迈不堪、不值一提, 文化多元主义操着一口毫无“在地”口音的全球通行语言, 为经济全球化清扫残血与脓疮。呼应着“政治文化化”的翻转, “经济的非政治化”同时宣布, 无论黑猫白猫, 只要发挥抓住耗子的功能, 就是一只好猫资本与市场机制, 现在变成了可以加以利用的中性工具和程序, 于是, 当文化批评在学术市场上一路冲跌领涨的时候,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日益沦为边缘学科。资本主义所采取的这一“政治的文化化”与“经济的去政治化”的统治策略, 正与“文化”议题的急速扩张互为表里。“文化”何其有幸, 成为一切灾难冲突的解毒剂;“文化”又何其可怜, 除了情感抚慰一无所用。在这个

17、意义上, 曾经在福柯、德里达的年代散发出激进批判锋芒的文化理论, 可能正在暗淡乃至消亡, 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了与资本逻辑的“共谋”。不愿沦为理论的“NONO 族”, 周志强勇敢地“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在学术道路几经辗转的痛彻反思里, 他在本雅明的救赎美学与寓言批评里, 找寻到了逃离资本铺就的文化陷阱的可能。正是在对本雅明的青睐有加与频繁引用中, 我们或许可以重新理解周志强的“概念焦虑症”。在本雅明看来, 作为古典悲剧关键所在的“象征”, 显示的是完美外表之下的永恒真理, 即使这个外表存在瑕疵;然而“寓言”, 则呈现了真理的暂时性, 寓言要毁灭外表, 在废墟上书写未来。今天, 资本正在迅疾

18、地重组既有文化资源, 千方百计开掘新的主体欲望, 文化批评必须以寓言的应战方式, 毁掉其符号表象, 敏感准确地捕捉瞬间的真理踪迹。新的概念发明, 就成为击溃文化符码, 炸裂“自然化”常识, 制造震惊效果的理论行动。所以在“超女”、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唱响中国的时候, 周志强看到的不再是崔健“一无所有”的嘶喊, 而是“明星的大 PK 与普通观众决定明星命运的投票, 让这个屌丝声四起的国度, 响彻主人翁的欢叫”的“唯美主义耳朵”;当赵本山、郭德纲、恶搞文化、暴走漫画轮番撩拨着大众的笑声的时候, 一种掏空能指的新的娱乐精神正在强化大众文化的“解放性压抑”。在本雅明那里, 历史弥留之际的面容是僵死的原

19、始大地, 寓言式书写在毁灭符号表象之时, 携带着历史印痕的碎片将在瞬间性真理中刻写未来的轨迹。也正是在作为一种“寓言”的意义上, 周志强把他不断推陈出新、打怪升级般的语词炸弹, 丢向了波澜不兴的思想文化现场, 以历史年鉴式的爆破性, 炸裂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符号表象:斯文扫地的学者与流氓约架的公知, 爱国小粉红的网络狂欢与官场小说的黑幕叙事, 怨恨社会的暴戾与暴力通过对这些碎片的寓言化处理, 在作者的忧郁思考中, 一个本土版的“中国悲剧的起源”变得清晰明确起来:在空前严峻的环境危机、搅动不安的贫富分化、一触即发的官民对立之下, 青年望楼兴叹, 中产惶惶度日, 底层工人只能“连环跳”。在这

20、个以市侩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语境中, 理想主义已经沦为脏话和笑柄在这些文字里, 我们再一次地体味到本雅明面对巴洛克寓言所表现出来的沉郁悲悼:“思想领域中的寓言正如事物领域中的废墟”。悲苦剧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一堆废墟, 本雅明对巴洛克戏剧中寓言的分析暴露了现代性的起源, 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 这一现代经验以非连续性的“震惊”方式, 通过巴洛克废墟寓言和稍纵即逝的语言呈现出来。追逐新的语词发明, 更新碎片的阐释经验, 并非学院政治的某种理论游戏, 而是渗透着忧郁与痛苦的“裂变”之作。三、总体化路径与政治的文化批评至此, 一种政治批评, 一种旨在干预现实的文化批评已经呼之欲出, 西方马克思主义

21、奠基人卢卡奇成为“可以攻玉”的另一块“他山之石”。从对艺术“真实性”的复杂化出发, 卢卡奇将既往集中于政治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轨道, 扳向了文化领域, 从而一举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在资本主义以“政治的文化化”再度为资本的全球流通开疆辟土之时, 周志强要求重新回到卢卡奇, 再度勘测资本进行自我合法化的文化再生产, 其中卢卡奇的“总体性批判原则”成为他重点取用的理论资源。这一总体性批判思路意味着, 首先, 打破有关文化产品自足自洽的封闭感, 任何单独的文本, 只有嵌入社会的总体性视野中, 才能获得阐释与分析。周志强的文化批评著述, 都是立足特定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 在抽丝剥茧的阐释分析

22、和来龙去脉的历史梳理中, 勾连起社会结构的纵深感与代际经验的历史感。就此, 对某一单一文化产品或单个文化现象的评估, 必须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和总体性的历史视野中。无论是作为个案的文化产品, 还是整体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仍然需要在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获得充分理解。毕竟, 资本家比文化批评家们更关注种族/性别/阶级差异, 以便生产区别性的消费欲求;资本家也比文化批评家更鼓吹极富个性的艺术叛逆, 只要资本主义作为普遍生产方式万古长青。其次, 与 20 世纪革命同样激荡人心的, 是各种牌号理论生产的井喷, 其中任何一种理论都能在今天中国的文化现实中, 找到行之有效的解读对象。但是当

23、批评借助理论的利器剖析文本中被压抑、被隐藏的东西的时候, 我们的反思视角同时也必须抵达理论自身, “批判几乎成了理论唯一的存在方式。不管你相信什么理论, 你都要清楚的是, 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 你要通过反思的形式告诉我们, 你的理论为什么会在这一时刻这样发生”。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的同时, 周志强以“总体化”批判视野的名义继续追问, 理论自身是不是可能或正在成为消费社会思想景观建构的一部分。寓言批评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社会经验中, 同时必须反思性地批判其诞生的总体化社会结构。最后, 将文本内嵌入历史格局的总体化批判, 又进一步要求在特定的文本/知识隘口上, 重新拯救历史

24、。正是因为艺术的真实已经被现实意识形态的总体虚假生产体系暗中操控, 才需要文化批评通过一种寓言式操作, 对现实真实处境进行“重讲”和“拯救”。在当代资本主义以“政治文化化”和“经济的去政治化”进行自我更新的时候, 文化批评要勇敢地将政治的紧迫性重新铭写进自我之中, 要坚持对资本主义进行总体性的分析批判与历史重构。回顾一路走来的学术道路, 周志强自嘲自己从 20 世纪末的一个大众文化的热情鼓吹者, 变成一位 21 世纪忧心忡忡的批判者。这不仅是一位 60 后学人求学、成长的个人思想转折, 也始终“总体化”地内嵌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也是近 20 年来中国知识界范式更迭的某种缩影。在自陈从事文

25、化批评初衷的文章中, 周志强回忆 1997 年外省文艺青年负笈求学北师大, 师从王一川教授的经历, 彼时中国思想界在杰姆逊访华启蒙之后, 迎来了后现代理论的高涨, 他日渐远离他年少时痴迷的康德和黑格尔, “我开始迷恋后现代主义, 更多地被后现代主义的去政治化的理论景观征服。其所鼓吹的戏仿、改写或者挪用等等说法, 让我认为, 新媒介和新生活已经出现, 人类已经告别了霍布斯鲍姆所说的那种革命的时代, 进入一个多元价值并存, 自由话语争锋的年代。”然而, 伴随着中国社会消费主义崛起而涌入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 在解剖并缓解了直面社会转型的焦虑之外, 对于一个新型消费社会的诞生, 却变得日益束手无策。

26、尤其是这个消费社会不仅并非众声喧哗、多元对话, 而且日益暴露出赢家通吃、巧取豪夺的嘴脸。这始终督促着周志强不断打磨他的文化批评武库, 新世纪以来, 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掘, 对本雅明、卢卡奇、杰姆逊等人理论的重新组装, 就变得意味深长:“我一方面接受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将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总体性历史批评来运用, 另一方面, 又进一步结合杰姆逊的想法, 鼓吹将本不相关的现象结合在一起, 令其内在联系凸显出来, 从而产生辩证法的震撼, 提出要重建文化政治的寓言批评”。从传统哲学到后现代话语, 从后现代再重返马克思, 时代不断抛出挑战性议题, 敦促每一个关心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 带着某种焦虑与不安

27、, 不断重铸改装自己的批评利器与学术道路。此间, 理论与实践、学术生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种种裂隙与不谐, 始终困扰着文化批评的有效性与现实性。作为一位曾经的后现代主义拥趸, 正是深知后现代提出的问题不能靠后现代自身解决, 周志强在一片话语废墟上, 试图重新以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化”框架为新的批评言说开拓思想疆场。本雅明曾经指出, 寓言的沉思必须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周志强依旧从未乐观, 但仍满怀信心地打磨着他独具风格的文化批评, 他深知没有一劳永逸的药方, 也没有彼岸的世外桃源, 文化批评只能在与这个资本世界的惨痛鏖战中, 铸就自身。注释(1) (1) 周志强

28、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 4 期。 (1) (1) 周志强为何感染“青春恋物癖”?, 解放日报2015 年 10 月 7日, 第 7 版。 (2) (2) 周志强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 文艺研究2013 年第 6 期。 (3) (3) 周志强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五种文体图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 (1) (1) 斯洛文尼亚齐泽克神经质主体, 万毓泽译,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 2004 年, 第 309 页。 (1) (1) 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第 88 页。 (2) (2)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陈永国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 第 132 页。 (1) (1) 周志强真实意识与批评的政治-从总体性到寓言, 外国美学2014 年第 1 期。 (2) (2) (3) 周志强我这样理解“文化批评”, 艺术广角2017 年第 1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