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2 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
2、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2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 化学能 光 合 作 用热能 分 解 呼 吸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
3、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Error!(2)气候与土壤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从干燥的荒漠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
4、;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比背风坡好。3题组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 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答案 1.B 2.C解析 第 1 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 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
5、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第 2 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 A 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 B 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 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题组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 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6、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答案 A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 A 项符合题意。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 B 项错误。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 项错误。洋流流4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 项错误。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
7、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3)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
8、,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5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题组一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014江苏地理)索科
9、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第 1 题。1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答案 D解析 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6题组二 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 2 题。2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
10、林气候分布答案 B解析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山脉分布于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题组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3(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 600m。R 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100 mm。甲国在 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7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 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
11、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答题思路:该地区、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
12、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题思路:当某区域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区域的等要素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8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
13、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 ,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1读“渤海等深线图”和“盘锦市地图” ,完成问题。红海滩是由适宜于盐碱环境的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织就而成的,碱蓬草经不起洪水和沼泽侵袭,但适宜在含沉积有机物的沿海滩涂生长。辽东湾畔辽河入海口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沼泽地,还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海滩。简析盘锦红海滩生长大片碱蓬草的主要原因。答案 泥质海岸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盐碱丰富,适宜碱蓬草生长;海滩面积宽
14、阔;大面积的芦苇减少了洪水和泥沙对碱蓬草的侵袭。解析 任何地理要素的产生都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协调一致。根据碱蓬草的生长习性,结合盘锦红海滩有机质含量、土壤、海滩面积及洪水和沼泽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气温日较差_;地表水_;地貌多_;土壤有机质含量_;植被_。(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少 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
15、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9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练出高分模拟题组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
16、)” ,完成 12 题。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水循环 生物圈循环 地质循环 大气三圈环流A B C D答案 1.B 2.A解析 第 1 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 2 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
17、质在地理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 34 题。10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 B岩石圈C水圈 D生物圈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C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答案 3.A 4.D解析 第 3 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 4 题,图中显示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
18、、水汽。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读“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第 5 题。5 “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A增加大气中 CO2浓度,起保温作用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答案 A解析 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碳循环的过程是关键。 “雪球”时代结束,是气温升高的结果。火山大爆发导致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增强。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
19、此回答 67 题。116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7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答案 6.A 7.C解析 第 6 题,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第 7 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地下径流减少。8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2)图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现象,其形成原因是_12_。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4)图中 D 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 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答案 (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
21、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5)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解析 第(1)题,根据板块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域位于南极洲板块,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山脉可能
22、升高。第(2)题,受地形影响,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山脉东侧形成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引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题,若此山脉变为平地,南美洲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第(4)题,D 处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第(5)题,结合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
23、引起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进行分析。高考题组(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 ,回答 910 题。9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13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10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答案 9.D 10.A解析 第 9 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 1 幅图到第 3 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 1 幅图到第 3 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第
24、10 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1(2011广东文综)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答案 C解析 由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可判断该地区是石灰岩地区,且该地区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侵蚀,故不可能是受单一强烈风力侵
25、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应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 1213 题。12曲线、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13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14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答案 12.B 13.C解析 第 12 题,曲线从降水量来看最高不超过 2 000 mm,不可能代表降水;从气温来看最高不
26、超过 20,不可能代表气温,应该代表蒸发量。温带森林带降水大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因此曲线代表降水量,曲线代表气温。第 13 题,风化壳厚度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厚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小。据四个选项中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 C。(2014江苏地理)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 1415 题。14 “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 D平缓高
27、原15 “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答案 14.C 15.A解析 第 14 题,由材料中“山有小口” “初极狭” “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第 15 题, “桃花源”这种盆地式封闭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16(2012上海地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
28、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15解析 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第 13 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29、(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3主要陆地自然带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草原自 半湿润、半干旱的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2然带 内陆地区 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
30、失殆尽。1987 年,该岛已有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 12 题。1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答案 1.A 2.C解析 第 1 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 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 2 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 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 K 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考点二 陆地
31、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 成因 表现 典型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更替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纬度地带,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分异规律 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 随等高线延伸,垂 纬度较低、海拔3降水发生变化 直方向更替 较高的山地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较小尺度的地域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反思归纳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
32、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影响因素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分布特征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
33、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4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题组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1(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
34、:“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答案 A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 A 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带性,因此 B 错误;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因此 C 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因此 D 错误。题组二 水平地域分异
35、规律的特征(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读图回答第 2 题。52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答案 C解析 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
36、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题组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2015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 34 题。63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南岭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4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C海拔 D热量答案 3.C 4.B解析 第 3 题,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该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C;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
37、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A、B、D 都错。第 4 题,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阴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 A、D 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地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 正确;海拔高度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 C 错误。(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 56 题。5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7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6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
38、脉 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答案 5.C 6.A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明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第 5 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是东西走向,南坡带谱复杂,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北坡基带海拔高导致的。第 6 题,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
39、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8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
40、雪线高)。(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读“我国 90E 附近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 12 题。1M 坡最有可能是(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2N 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A纬
41、度高,气温低B海拔高,气温低C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D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思维过程 三步读图:题名为“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纵坐标为海拔。找:析9:1.D 2.C答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反思归纳 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及成因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成因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陆地海陆分布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
42、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地形起伏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10该大致相当 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
43、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水分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题组一 地形因素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下图为 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 3 424 米,距海约 180 千米。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答案 C
44、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该区域为 45N 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题组二 地形和洋流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2(2013北京文综)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在达尔文看到的地景观和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答案 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11带雨林。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解析 处在巴西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及巴西
45、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处在 30S40S 的大陆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地带,受地形影响,随高度变化,水热组合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 “改变” “约束” “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
46、温带荒漠带。(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4)“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练出高分模拟题组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图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 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 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 12 题。121与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自然带的更替
47、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答案 1.A 2.D解析 第 1 题,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自然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 2 题,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 ,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完成 34 题。3图中
48、表示夏季牧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与山地四季牧场形成关系不密切的因素是( )A山地所处纬度 B山地相对高度13C山地岩石类型 D山地坡向答案 3.C 4.C解析 第 3 题,夏季,山体上部气候温和,草类繁茂,利于放牧。因此夏季牧场应位于图示中的丙处。第 4 题,影响牧场的主要因素是牧草和地形,所以牧场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山体高度及坡向有关,而与岩石类型关系不密切。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白色区域为世界最大的盐层覆盖的荒原乌尤尼盐沼。读图回答 56 题。5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内陆地区B澳大利亚大陆内陆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49、D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导致图示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纬度位置C地形 D洋流答案 5.D 6.C解析 第 5 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西半球,且纬度较低,大陆西部为荒漠盐沼,气候干燥,地形为高原山地,东部植被覆盖率高,水热充足,应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6 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纬度较低,地处东南信风带,其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山脉的阻挡,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高原山地荒漠,其东部为拉普拉塔平原,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7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 ,回答问题。材料 非洲气候分布图。14(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2)A、B 两地纬度
50、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答案 (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2)A、B 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 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 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解析 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呈对称分布。第(2)题,A 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 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高考题组(2015天津文综)读图,回答下题。158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
51、产的分布特点答案 C解析 水系的分布特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显著,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A 项错误;地形和矿产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属于地质构造规律,B、D 项错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据图可知,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其对应的自然带热带荒漠带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2015江苏地理)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9牧民转场主要受(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答案 A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牧民转场
52、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的影响,夏季到地势高的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称为夏牧场;冬季到地势较低的森林带以下的草场放牧,称为冬牧场,故选 A。(2015江苏地理)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011 题。10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16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11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
53、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 10.D 11.C解析 第 10 题,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高,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第 11 题,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地势低洼的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2013海南地理)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 1213 题。12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
54、林 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13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 D地形答案 12.C 13.D解析 第 12 题,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 13 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1714(2013上海地理)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回答问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
55、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 4 000 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答案 (1)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 乙图山脉。(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解析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的多少,山麓自然带基带的不同,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2)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3)雪线在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