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兼爱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贵必敖贱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教驯其臣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破碎乱行A BC D【解析】 “敖”通“傲” ; “于”通“迂” ; “驯”通“训” ;“碎”通“萃” ,聚集。【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解析】 C 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答案】 C3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残害。B是以仁者誉之 誉:称赞。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
2、 特:特别。D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比:等到。【解析】 C 项,特:只是。【答案】 C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刃相如B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C人必从而害之D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解析】 A 项“左右”指身边的近侍、近臣,B 项“以为”指把做处理,C 项“从而”指跟随来。【答案】 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C所以遣将守关者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解析】 A 项和例句都是“用来” ,B、C、D 三项都是“的原因” 。【答案】 A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
3、象的一项是( )A君臣不惠忠2B是以仁者非之C越王击金而退之D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解析】 A 项“惠忠” ,B 项“非” ,C 项“退”均为活用词。【答案】 D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君臣相爱则惠忠D此何难之有【解析】 C 项为一般陈述句,A、B、D 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 C阅读鉴赏一、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
4、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8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夺取。 B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用:
5、作用。C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惮:忌惮。 D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敖:通“傲” ,轻视。【解析】 B 项,用,因为。【答案】 B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失其所与,不知B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其孰能讥之乎C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不爱人之身【解析】 D 项均为助词,的。A 项,介词,跟、和/动词,结交。B 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C 项,那么,就/就是。【答案】 D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说明为天下人兴办好事、除去有害的事是仁人的事业。B墨子认为诸侯之间互相攻打、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都
6、是对天下有害的方面。C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都是由人们不相爱而产生的。D由于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爱,出现“强必执弱,贵必敖贱”的事情,因此墨子不3主张“自爱” 。【解析】 D 项“不主张自爱 ”不当。【答案】 D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译文:_(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译文:_【答案】 (1)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好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坏的方面,仁人拿这个作为自己的事业。(2)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
7、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215 题。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
8、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
9、,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取材于墨子辞过)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民费而不病病:困苦B强体适腹而已矣适:使安适C故民归之归:归附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恶:罪恶【解析】 恶:讨厌,不希望。【答案】 D4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
10、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解析】 根据重要词语“故” “之” “是以” “虽” “也”等的提示断句。画线部分的标点是: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11、【答案】 B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解析】 “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答案】 C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译文:_(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译文:_【答案】 (1)制作衣服带履,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怪(的装束)。(2)法令
12、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参考译文】墨子说:“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靠近山陵居住。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隔。 ”(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实际上无多大益处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做的。(如此)服劳役,修整城郭,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伤害。照常规去征收租税,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履,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怪(的装束)。因此,(圣王)
13、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当今的人主,制造宫室之时,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制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乱,那么建造宫室时,就不可5以不节俭。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给民众生产食粮。(他们)制作食品,足够用来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
14、之美味,蒸烤鱼鳖以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之君摆设了十多样的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治理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远古的民众,不知道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处不能到达。所以圣王制作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到的好处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
15、王。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以修饰车船,车上画文采,船上饰雕刻。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刺绣,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治理而不乱,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力求节俭。1非攻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不义以遗后世哉B扡其衣裘、取戈剑者C不仁兹甚D不知白黑之辩【解析】 B 项“扡”通“拖” ,C 项
16、“兹”通“滋” ,D 项“辩”通“辨” 。【答案】 A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抓住。B以亏人自利也 亏:吃亏。C苟亏人愈多 苟:如果。D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国:国家。【解析】 B 项,亏:损害。【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B从而誉之C王无罪岁 D然而不王者【解析】 A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都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A4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A 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B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17、;C 项介词,根据/介词,因为; D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答案】 B5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B故书其言以遗后世C此则天下之害也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解析】 例句和 D 项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答案】 D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69 题。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2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
18、,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
19、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6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 非:责怪。 B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窃。C从而誉之 誉:赞誉。D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辩:辩解。【解析】 D 项,辩,通“辨” ,区别。【答案】 D7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一般人所说的不义的一组是 (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攻国 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杀不辜人 攘人犬豕鸡豚 少见黑曰黑A BC D 【解析】 是墨子认为的不义,是指责君子们分辨不清义和不义。【答案】 A
20、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B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C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小为非知非,大为非而不知非”的道理。 D本文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写作特色是一开头就提出观点。 【解析】 D 项“一开头就提出观点”不当。【答案】 D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
21、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译文:_(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译文:3_【答案】 (1)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2)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 1013 题。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
22、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 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方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墨子起,再拜 再:两次B义不杀少而杀众 义:义气C荆之地方五千里 方:方圆D为与此同类 类:类似【解析】 义:坚持正义。【答案】 B11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宋何罪之有A邻有
23、短褐而欲窃之B夫晋,何厌之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解析】 B 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A 项,代词;C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答案】 B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译文:_(2)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译文:_【答案】 (1)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2)抛掉自己的好饭好菜,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13用“/”为画线的句子断句。荆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宋 之 地 方 五 百 里 此 犹 文 轩 之 与 敝
24、舆 也。【答案】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参考译文】墨子起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剩余,可是在人口方面不足,如今去杀害不足的民众,却争夺自己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不能说是忠诚。谏诤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您说您善良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的,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墨子拜见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看到邻居有破车,就想要偷窃它;抛弃自己华丽的衣服,看到邻居有粗布衣
25、服,就想要偷窃它;抛弃自己的好饭好莱,看到邻居有糟糠,就想要偷窃它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楚王回答说:“这种人一定是有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像装饰华美的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这里满是犀、兕、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的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是没有雉兔鲋鱼的地方,这就像好饭好菜与糟糠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黄楩树、樟树,宋国没有多余的木材,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舍文轩、窃敝舆之类的行为相类似。 ”1尚贤基础巩固1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四鄙
26、之萌人闻之 美章而恶不生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 BC D【解析】 “辟”通“避” 。“萌”通“氓” 。“章”通“彰” 。 “尚”通“倘” 。【答案】 B2对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A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佐:辅佐的人、帮手。B以劳殿赏 殿:在宫殿上。C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要:要领。D列德而尚贤 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解析】 B 项殿:定,评定。【答案】 B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是本失其所欲B是其故何也C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D觉今是而昨非【解析】 D 项是形容词,正确;其他三项均为代词,这。【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
27、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解析】 A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 项,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 C 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 C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B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解析】 B 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答案】 B阅读鉴赏一、阅读下文,回答 69 题。2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
28、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治而得乱 治:太平。B则是本失其
29、所欲,得其所恶 本:本来。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尚:崇尚。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术:方法。【解析】 B 项,本:从根本上。【答案】 B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A儿寒乎?欲食乎B出跳梁乎井斡之上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 B 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在。A 项为语气助词,表反问;C 项为介词,比;D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 B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摆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尊尚、举用德才兼备的贤士来治
30、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B王公大人治理国家的结果是“得贫” “得寡” “得乱”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贤士的重要性,招致了他们的反对。C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身处高位治理国家的人,其要务是使德才兼备的士增多。D要使国家德才兼备的士众多,最为关键的措施是使他们得以富贵,使他们得到敬重,得到肯定与赞誉。【解析】 B 项, “招致了他们的反对”错,原文无此意。【答案】 B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译文:_(2)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
31、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译文:_3【答案】 (1)因此,国家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2)这种人本来就是国家的宝物、社稷的好帮手,也必定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优秀的士也就可以变得众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题。兴 贤宋王安石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何 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
32、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询众庶(广泛)B则谠直之路开矣
33、(正直)C轶三代(通“佚” ,散失)D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道路,这里指治世的境界)【解析】 轶:超过,超越。【答案】 C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流俗所共知耳B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C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D不有忌讳【解析】 “流俗” ,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答案】 A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B 项,都是承接连词,那么。A 项,代词,商朝;副词,表揣测,大概。C 项,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D 项,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表转折关系
34、的连词,却。【答案】 B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 ,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4于用与不用。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循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悍,平易明快,言
35、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解析】 本文思路由古到今,并未从今返古。【答案】 D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译文:_(2)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译文:_【答案】 (1)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盛,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盛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2)古代哪怕是纷扰的乱世,还能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参考译文】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
36、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盛,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盛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兴起时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巨,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贤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
37、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地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哪怕是纷扰的乱世,还能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地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