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新提升课时作业读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 12 题。1处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泥石流 B寒潮、荒漠化C台风、暴雨 D洪涝、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 )A B C D12.【解析】 第 1 题,处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处内陆,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寒潮影响比较大。由于降水稀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灾害较少。第 2 题,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答案】 1.B 2.B下图为“19782000 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 ,回答 34 题。3水灾多发区主
2、要分布在(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C湿润地区 D外流区4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34.【解析】 第 3 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外流区域。第24 题,西北地区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谷地,主要是融雪洪水;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灾较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频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影响。【答案】 3.D 4.B读 20 世纪 50 年代90 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回答 56 题。年代项目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
3、代 90 年代受灾人口(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受灾农田(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5.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 )A寒潮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D季风环流改变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56.【解析】 第 5 题,广东属于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迁入较多。虽防灾抗灾能力有所加强,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在加大。第 6 题,广东属于亚
4、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每年的进退早晚不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是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答案】 5.B 6.B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但它多次决口泛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公元前 602 年到 1938 年的 2 500 多年间,黄河决口 1 590 次,大的迁徙改道 26 次。根据材料,回答 78 题。7黄河泛滥决口的根本原因是( )A下游河床太高B降水季节变化大C缺少可以排泄水量的入海支流D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8治理黄河泛滥决口的关键是( )A修建小浪底工程B下游修筑黄河大堤C中游注意水土保持D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78.【解
5、析】 黄河泛滥决口的直接原因是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根本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下游形成地上河,因此治理黄河泛滥决口的关键是中游注意水土保持。【答案】 7.D 8.C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完成3910 题。9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支流多 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域内落差小 气候异常 暴雨频繁 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河道弯曲狭窄 湖泊淤积A BC D10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填湖造田,平垸行洪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
6、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910.【解析】 第 9 题,淮河是南侧支流先到汛期,北侧支流后到汛期,水灾的原因是年内季节变化大;同时受季风的影响,而不是气候异常造成的。第 10 题,治理淮河水灾的主要措施是上游修建水库,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答案】 9.B 10.D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12 题。11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D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12我国山区地质灾害日趋
7、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山区毁林开荒 人类大规模工程活动农民在缓坡地带大量修筑梯田 山区自然环境突变频繁A BC D1112.【解析】 第 11 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第 12 题,我国山区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主要原因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有关。【答案】 11.C 12.A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14 题。13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C干热风、暴雨、沙尘暴D干热风、寒潮、冻害414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1314.【解析】 该
8、地区冬季风强盛,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发生寒潮天气;降水总量少、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易发生春旱;接近沙源地,多沙尘暴天气;加上该地人口、城市密集,植被覆盖率低,可判定该地为华北平原。【答案】 13.A 14.C15读下图,根据我国各地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性,回答下列问题。(1)地霜冻灾害比地频繁,试简析原因。(2)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局部地区仍时有洪水发生。其原因是什么? (3)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试从地形与气候方面解释其原因。(4)危害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生物灾害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灾情大小一方面受自然变异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地
9、与地对比着重点在受灾体的区别,地与地的对比着重点在自然变异强度上。第(2)题,新疆地区洪水受融雪、融冰量大小的影响。第(3)题,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原因的考查,注意题眼“地形”和“气候”两方面。第(4)题,黄淮海平原地区蝗灾严重。【答案】 (1)地比地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地比地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更早,终霜更晚。(2)受气温升高影响,45 月(春季)形成融雪洪水;78 月(夏季)形成融冰洪水。(3)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山高谷深,地表坡度大,重力作用显著。(4)蝗灾。该地降水时间变化大,在干旱少雨年份或旱季,河湖
10、退水区适宜雌蝗产卵;雨季多雨,利于蝗虫幼虫成长。16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5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地域差异。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较频繁,与人类活 动关系密切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华北和东北地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1)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应对措施。【解析】 第(1)题,根据
11、材料一可看出,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是西南地区。第(2)题,从气候、土质、地势及植被状况考虑。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寻求对策。【答案】 (1)西南地区。(2)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较低。(3)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加强法制管理。1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新提升课时作业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类型。据此完成 12 题。1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灾害强度的差异 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A B
12、C D2在灾害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D很难确定12.【解析】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减灾防灾投入大,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快。【答案】 1.D 2.B读“19502008 年世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分类统计表” ,回答 34 题。3.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是( )A保持不变 B增长变慢C总体呈增长趋势 D逐步减少4气象类和非气象类
13、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 )A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加速增长,而非气象类近 40 年变化不大B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不大,而非气象类在逐渐减少C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缓,而非气象类基本不变D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不大,而非气象类加速增长34.【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总体不断增长;气象类灾害发生的次数加速增长,非气象类近 40 年变化不大。【答案】 3.C 4.A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完成 57 题。25下列沿海或岛屿
14、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A印尼、中国 B中国、印度C日本、美国 D孟加拉国、韩国6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 )A非洲、西亚 B南美、中亚C中欧、西亚 D南亚、北美7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A中国、日本、韩国 B日本、美国、巴西C日本、菲律宾、印尼 D墨西哥、智利、印度57.【解析】 第 5 题,中国、印度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第 6题,非洲、西亚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干旱灾害较为突出。第 7 题,日本、菲律宾、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地震频发。【答案】 5.B 6.A 7.C下表是 19752001 年各大洲各自然灾害次数占全球灾害总次
15、数的比重(%)统计表。分析完成 89 题。灾害类型 南北美洲气象灾害 11.9 27.1 10.0 4.3 19.0地质灾害 0.9 7.8 2.7 0.9 3.7生物灾害 6.7 3.1 0.5 0.2 1.28.所代表的大洲依次是( )A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B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C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D大洋洲、非洲、亚洲、欧洲9大洲地质灾害比重较低,主要的原因是( )A人口稀少;经济落后B地壳运动相对较稳定;气候干旱C平原面积广大,地形较平坦D位于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地壳较稳定89.【解析】 本组题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差异。第 8 题,在西非和东非,干旱和流行病的危害最严重
16、,在南非还有热带气旋、洪水,所以非洲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亚洲受冬季风和夏季风影响,多气象灾害,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地形多山地丘陵,加上暴雨频繁,多地质灾害;欧洲和大洋洲属少灾害的大洲,欧洲主要以洪水和地震灾害影响的人数最多。第 9 题,非洲人口众多,地形以高原为主,所以 A、C 两项不正确,而 D项中前后矛盾。【答案】 8.A 9.B下表是 1971 年1995 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受灾人数(单位:万人)。读表完成1011 题。损失状况 地震 洪水 干旱 火山死亡 1.91 1.27 7.36 0.10受伤 2.63 2.07 0 0.03受影响 168.83 6 004.13 2.27
17、 9.433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合计 197.13 6 331.61 6 078.89 11.0710.上表所列的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分别是( )A干旱、地震 B洪水、火山C干旱、洪水 D地震、火山11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影响范围较小 能及时预报 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山区 持续时间短A BC D1011.【解析】 第 10 题,从图表可以很明显看出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地震的突发性最强,不易监测。第 11 题,火山影响的范围小,且山区人口密度小。【答案】 10.A 11.D读“20072008 年世界主要灾害情况统
18、计图” ,回答 1214 题。12四种主要灾害造成的灾情( )A2007 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B2007 年总损失超过 2008 年C2008 年海啸死亡人数接近 2007 年总和D2008 年地震死亡人数是 2007 年的 7 倍132008 年 5 月印度洋海啸灾害具有损失小死亡多的特点,原因是( )A海啸影响地区农业落后,土地未开发B海啸影响地区城市稀少,经济发达C海啸影响地区港口发达,仓储用地多D海啸影响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欠发达142008 年我国死亡率明显上升,最主要与哪种灾害有关( )A四川汶川地震B寒潮C2008 年春节南方雪灾D7 月份台风“凤凰”影响1214.【解析】 第
19、12 题,仔细对比相关数据,不难得出,2007 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第 13 题,2008 年 5 月海啸造成的死亡人口较多。结合相关国家的基本情况,得出主要原因是该次海啸影响的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稠密。第 14 题,我国 2008 年 5 月份4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较大,而雪灾、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较大,但因灾死亡人数较少。【答案】 12.A 13.D 14.A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 A 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影响最小的是_。(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试举一例说明。(3)从图 B 可以
20、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结合 A、B 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双选)( )A大量减少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判断,旱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且呈波动上升趋势,霜冻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小。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成灾影响在减弱的是水灾。第(3)题,读图可以得出答案;自然条件变化不大,引起变化的主要是人为原因。第
21、(4)题,减少播种面积明显不合实际,应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答案】 (1)旱灾 霜冻灾(2)水灾 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三峡大坝(其他答案合理也可)(3)不断扩大 波动上升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情。(4)BD16读某次震级为 7.8 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5(1)此次地震中城市 A 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 B 和乡村 C,试分析原因。(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试分析原因。(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解析】 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结合图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 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答案】 (1)城市 A 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2)乡村 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3)由 ABC 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