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12.44MB ,
资源ID:180576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8057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习题)(打包13套)岳麓版选修3.zip)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习题)(打包13套)岳麓版选修3.zip

1、1第 1课 孔子与老子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 “仁”是良好的道德, “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 “礼”是外在约束。下列各项中符合孔子“仁”的思想范畴的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法律和校纪校规A BC D【解析】 只有符合“仁”的思想范畴,其余都属于“礼”的范畴。【答案】 A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 ,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解析】 “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

2、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分制度。两者都强调“秩序” 。【答案】 B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C D【解析】 本题是组合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排除法,是错误的,它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是错误的,它是教育思想,与题干不相符。所以选 B。【答案】 B4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

3、发展的热切期盼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解析】 依据题中“仁”字的含义即可选择。【答案】 C5 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A正名 B非攻C仁 D礼【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这反映出他提倡仁的思想。【答案】 C6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

4、应贵贱有序2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孔子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这体现了孔子“礼”的主张。【答案】 B7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解析】 材料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注重灌输儒家伦理思想。【答案】 B8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

5、感应【解析】 本题考查对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老子主张顺应自然。【答案】 C9近几年, “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 “过犹不及”C “仁者爱人”D “有教无类”【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想站立得住就要使别人站立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仁者爱人。A、B、D 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 C。【答案】 C10图片孔子讲学图所示

6、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D学生问他何谓“仁” ,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 是错误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老子的观点。所以选 C。【答案】 C11孔子对待天命鬼神的态度是( )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A BC D【解析】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所以是错误的。【答案】 D

7、12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3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段材料表明老子主张( )A “为政以德” B矛盾不能转化C愚化百姓 D “无为而治”【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三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

8、“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3)概括材料二、材料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第(1)问解答时注意关键词“实质”;第(2)问解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第(3)问解答时要注意分析两则材料的差异。【答案】 (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2)维护奴隶制度。(3)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点:孔子重视“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

9、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 儒,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民族的教士” ,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每个人在这个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材料四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

10、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还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自己是累赘,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思想观点。(不得摘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政” “刑” “德” “礼”等关键信息归纳。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治丧相礼”这一关键信息。第(3)问根据“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 “负担父母的生活”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答案】

11、 (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 。(主张德政, “克己复礼” ,以礼治国)4(2)与巫相近、重视教化和仪礼。(3)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1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仁”的学说B主张以“法”治国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主张“性本善”【解析】 本题考查孟子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 项是孔子的主张;B 项是法家思想;C 项是顾炎武的思想。所以

12、选 D。 【答案】 D2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A “弱者道之用”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 A 项是道家学派。B 项是孟子的主张。D 项是法家思想。所以选 C。【答案】 C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 ,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

13、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其理论基础也是“人性本恶” 。【答案】 B4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 ,并把其称为“仁” ,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 ,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也很受统治者重视【答案】 B5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荀子( )主张“性恶论” 重视礼制 强调教化 主张礼法并施A BC D【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实行“法”的主张,排除含的选项即可。【答案】 A6孙膑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孙膑强调的是

14、( )A兵贵神速 B不战屈人之兵C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D重视人的作用【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人的重要性,只有 D 项符合要求。【答案】 D7.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出自( )A老子 B孟子C荀子 D墨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2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出处:荀子劝学 。所以选 C。【答案】 C8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解析】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专制主义

15、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答案】 B9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解析】 以德教化是儒家思想;严格惩罚是法家思想;自我觉悟是道家思想。【答案】 A10.“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

16、是韩非“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的政治观点有(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制天命而用之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A BC D【解析】 题意体现,与本题无关。【答案】 B1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答案】 B1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B生产力的发展C文化教育的发展D国家分裂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环境【解析】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

17、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3看法。【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

18、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解析】 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19、。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第(3)问的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 (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 “士”阶层的崛起。(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的主张。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14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

21、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 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答案】 (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 ;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4(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1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

22、一统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成语“萧规曹随”所反映的汉初主要的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道家的黄老之学C墨家的“兼爱”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解析】 “萧规曹随”体现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黄老之学的反映。【答案】 B2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他提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C、D 三项是错误

23、的。所以选 A。【答案】 A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A BC D【解析】 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题目的要求来解答。结合题目要求,可判断出与题干相矛盾。【答案】 D4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

24、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段话体现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材料主要阐述人君如果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但材料中并未提“君权神授”思想,因此 D 项的理解是错误的。【答案】 D5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君权神授” ,强化君主专制C “天人感应” ,约束君主行为D “春秋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

25、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答案】 C6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 “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2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若君主无道“天”就会以灾异示警,这对君主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

26、专制权力。【答案】 C7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 ,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礼”【解析】 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 “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选 C 项。【答案】 C8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

27、 D以刑辅德【解析】 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 D 项。【答案】 D9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待时而动” 倡导“因时制宜”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 BC D【解析】 黄老之学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包括的选项均不正确。【答案】 B10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大一统思想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D “限民名田” “塞兼并之路”【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的新儒学

28、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实现大一统的具体策略。【答案】 A11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其直接原因是( )A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和谐B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且重用儒士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解析】 汉代儒学迅速传播,直接受益于汉武帝的政治措施。儒学自身的因素属于根本原因。【答案】 B12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 ”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A君权神授 B三纲五常

29、C天人感应 D心外无物【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由“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3哥留一留。 ”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选 C。【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2 分)13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30、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1、?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答案】 (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

32、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的发展。第(1)问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反映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观点。第(3)问结合

33、先秦和汉代儒学地位变化的史实概括回答。【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作者:董仲舒。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第 4课 宋明理学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 。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A儒

34、、释、道三教的斗争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混元三教” “ 一以贯之” 。【答案】 B2云根书院由朱松(朱熹之父)创办,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扩建。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他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D儒家应设法“正君心”来干预政治【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B 项是王守仁的观点,C 项是董仲舒思想。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

35、三纲五常” 。【答案】 D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朱熹思想的理解。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B4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发明本心【解析】 理学家强调当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

36、,灭人欲” ,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就由此而来。【答案】 A5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知行合一”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解析】 从材料中“天良” “良心”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的重要标准。故选 D项。【答案】 D6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2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

37、代【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寡妇再嫁可以是佳话,明代曾经改嫁的女性被认为是“失节” 。理学家认为,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王希母亲的改嫁被认为是不符合当时官方理学的规定。【答案】 B7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仗义死节之士”说明 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符合材料。【答案】 C8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

38、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 A项。【答案】 A9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

39、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指的是( )A庄周 B老聃C朱熹 D王守仁【解析】 王守仁是心学家,他认为,一切都是主观感觉。【答案】 D10.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理论比孔子学说更科学【解析】 “朱子高于孔子”更加强调朱熹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答案】 B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在于( )A哲学派别B义利观C对“理”的认识D对政府的态度【解析】 程朱理学的“理”是外在的,陆王心学的“理”是

40、内在的,这是其本质不同。【答案】 C12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合一” ,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 )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不断理3论化和思辨化永远不会落后于历史发展的主流A BC D【解析】 儒家思想能够两千年不倒,关键就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己。【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

41、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 , “万物皆是理”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

42、处?(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 对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答案】 (1)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致良知”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3)可取的一面:(只要答出两条即可)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

43、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去伪存真。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

44、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 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4(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4)材料一对材料二、材料三有何影响?【答案】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 ,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

45、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1第 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李贽称赞汉代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 ;赞扬寡妇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解析】 李贽赞扬的人或事,都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相悖。【答案】 B2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46、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解析】 李贽强调的是“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答案】 B3明清之际,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C王夫之 D李贽【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这是黄宗羲的观点。故 A项符合题意。【答案】 A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

47、学末流背离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顾炎武思想的理解。D 项是错误的;顾炎武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他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所以选 D。【答案】 D5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

48、君主专制制度【解析】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被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答案】 C6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2”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君子之为学以救世也”说明其主张为社会实际服务,故 D项符合题意。【答案】 D7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

49、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解析】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清之际,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符合这一特点。A 项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B 项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C项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答案】 D8王夫之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认为“天下惟器” , “无其器则无其道” ,这里的“器”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C万物发展的规律 D进行科学实验的仪器【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50、,故这里的“器”是指客观事物,故选 A项。【答案】 A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对此,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思想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中孟子不反对君主专制;C 项表述错误;D 项中董仲舒的思想并未反映社会转型。【答案】 B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

51、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答案】 C11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为谁“出而仕”的问题,进而联系选项回答。通过对“为万民”和“为一姓”的比较,得出反专制的结论。【答案】 C12.3有位名叫郭巨的孝

52、子,在家境贫困的时候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他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定埋掉儿子。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这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中埋儿奉母的故事。以下对该故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理学压抑、扼杀人性,传统的“孝道”有不合理之处B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糟粕C “孝道”是封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应彻底抛弃D这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解析】 该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体现了传统“孝道”有不合理之处,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过, “孝”是一种传统美德,不能因这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彻底否定“孝道” 。【答

53、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

54、,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2)材料三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 (1)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2)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民主思想。(3)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55、出现。影响:具有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冲击。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焚书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4李贽藏书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56、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解析】 第(1)问董仲舒提倡“君权神授” “大一统” ,原因是巩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第(2)问由材料可以归纳得出作者宣扬的是封建伦理纲常,目的是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第(3)问背景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4)问由材料可以看出儒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答案】 (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3)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