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3.50KB ,
资源ID:1709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70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doc)为本站会员(无敌)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doc

1、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 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高端人才班,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摘 要: 1 本草的形成与发展本草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我国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被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最先发现的药物也应是植物药;而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堪称当时的重大发明之一。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经过长作者简介: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

2、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先后负责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20 余项;发表论文 300 多篇,SCI 收录 70 余篇,总编著作 2 套 29部,主编学术专著 11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负责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负责人

3、)。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技术,创制病证模型,主编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提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模式,研究有毒中药,主编首部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针对地震灾区自然生态和植被严重破坏、灾区人民失去可持续生活生存基础的现状,提出地震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以阿坝州 5.12 特大地震灾区道地药材大黄、川贝母、厚朴为研究对象,整合政产学研用的资源,集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力量,在地震灾区开展道

4、地药材生态修复、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以及产品研发与综合利用,为灾区生态恢复、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1 本草的形成与发展本草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我国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被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最先发现的药物也应是植物药;而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堪称当时的重大发明之一。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又掌握了某些动

5、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的启示中,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酿酒业已十分兴盛,迄今仍留下大量当时酒文化的遗址和遗物。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兴奋、麻醉、消毒、助溶和温通血脉、行药势等多方面的作用,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为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现存的先秦文献中,药物品种已颇为可观。诗经涉及植物

6、和动物330 余种,有的还简要记述了产地和采收知识。专门介绍山川及物产的山海经,载有各类药物 120 多种,除产地等内容更加具体外,还记录了各药的医疗用途。该书是迄今所知最早而集中总结药物功用的综合典籍。本世纪 70 年代初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处方超过 300 个之多,选用药物 240 余种,还对炮制、配伍、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有记载。1977 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万物,虽是西汉初年抄成,但实为先秦所撰,简中收载药物 70 余种,可谓目前了解的最早的药物专篇。周礼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则反映了专门的司药机构已经出现;又谓“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无疑是

7、日后药物分类和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为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汉晚期,已经出现了药学专著,名之为“本草”。如汉书郊祀志称建始二年(公元前 31 年),有“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所谓“本草待诏”,系以研究本草而待诏者。汉书平帝纪又记载元始 5 年(公元5 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诏传,遗诣京师,至者数千人。”同书游侠传楼护传,又记述西汉学者楼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重之。”说明西汉期间已有药学专著流行,而且达到了相当规模,

8、成为医生必修的专门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但已亡佚。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反映了秦汉时代的最高药学成就。该书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其具体成书时间虽有争议,但最后编辑为册,不会晚于公元 2 世纪。神农本草经原书早佚,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由卢复、孙星衍、顾观光、王闿运、森立之、马继兴、尚志钧、王筠默、曹元宇等中外学者考订、整理而辑复。该书“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法度、四气五味、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该书载药 365 种,按药物之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

9、上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所载药物效用,大多朴实有验。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人参补虚、乌头止痛、苦楝驱蛔、半夏止咳、茵陈退黄等,至今习用,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约成书于公元 500 年左右。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神农本草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并以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事例,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理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药及金石毒例”、“服药食忌例”、“凡药不可入汤酒者”、“诸药畏恶七情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10、各论部分,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的 730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各药之下,依次为神农本草经文、名医别录文、雷公药对等文和陶氏注文。为便于保存文献资料,陶氏采用朱写神农本草经,墨写名医别录,小字作注的方式,便于查阅,首开标明文献出处的本草优良传统,使本草之学源流清晰可见。不仅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后世大型综合本草无不以本书为基本框架、体例方式。盛唐时期,本草学又有较大的提高。唐显庆(公元 656660 年)时,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组织充分的人力物力,进行了举世闻名,前所

11、未有的全国性的药物调查,在此基础上,编纂并颁布了具有国家规模和水平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1542 年)800 余年,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贡献。全书共 54 卷,其中目录 2 卷,正文 20 卷,药图 25 卷,图经 7 卷。按原书序文记载:其正文收录药物 844 种(经目前统计为 851 种)。析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未用 9 类,基本保持集注的内容和体例。药图为彩色图谱,卷帙浩繁,绘制考究,“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图经为药图的文字说明,着重“释其异同”,即以辨别药物基原为主,与药图相辅而行。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药学编

12、纂的新特色。该书以其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很快流传海内外,成为当时我国和日本等国医生的必修课本。新修本草成书 70 余年后,陈藏器广收民间单方验方涌现的新药,拾取新修本草之遗漏,著成本草拾遗10 卷。序例中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提出药物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成为日后中药和方剂按性能或功效分类的发端。“拾遗”6 卷,收录新修本草未载之药,现有据可考者,达 692 种,引用文献 116 种,足见其涉猎广博。由孟诜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的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食治经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李珣的海药本草,则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重点论述其产地、形态、真伪鉴

13、别及治病、辟秽、保健、调味等各种功用。有关产地涉及波斯、大秦、西海、西域、大食、昆仑、新罗、南海、岭南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从一个侧面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隋唐对域外药物引进的情况和认识水平。北宋,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交通发达,尤其是雕板印刷的应用,为医药事业和本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赵宋王朝顺应本草学演进的趋势,利用国家权力,发挥整体优势,进行了本草文献的全面汇集和整理,先后完成了将近 1800 种药物的来源调查和品种考订,相继官修了几部大型本草,同时也带动了民间对本草的编著和刻印,成为历史上综合性本草集中出现的时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药学文献。如,官修本草有

14、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和绍兴本草。宋代由民间校刊的本草,形式多样,成绩斐然。尤其四川名医唐慎微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 卷,收集 247种本草、方书、经史百家及佛书道藏等,载药 1740 多种,药后附列单方验方3000 余首,几乎包罗了北宋以前所有的药学资料,是目前研究本草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北宋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药史的一大创举,也是世界药局的开端。由“出卖药所”发展为“惠民局”,由“修合药所”发展为“和剂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官药局“惠民”的宗旨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但在协定处方、医药统一、救济施药方面,曾起到一定作用,并且促进了日后药政管理、成药生产、药材检验等药学

15、事业的发展。如,苏沈良方所记“秋石”制备,是由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采用了以皂甙沉淀甾体的先进技术,堪称世界制药化学的非凡创举,至今仍令化学家和药剂学家赞叹不已。此外,用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发酵生产红曲,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金元时期,没有出现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但其著作多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如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的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朱丹溪的本草衍义发挥,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如张元素医学启源,根据素问气化学说中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论述,结合药物气味的阴阳厚薄,阐发其升降浮沉特性,并指导临床用药和

16、分类药物;珍珠囊所列药物,除升降之外,还按十二经络归类,首次将归经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对临床选药颇有指导。其对苦欲补泻的发挥,与虚实补泻一样,十分重要。尤其宋金元时期,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此外,元代中外医药交往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政府还派人出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也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明代弘治 16 年(1503 年)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奏请朝廷批准,负责修订宋以来本草

17、,完成本草品汇精要42 卷,收药 1815 种,每药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24 项记述,其所绘 1385 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不失为彩绘本草图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综合本草。明代后期本草纲目,将本草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为我国药学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李时珍竭尽毕生的精力,在通考 800 余种文献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采访和临床应用,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历时近 30 载,稿凡三易,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的巨著。全书 52 卷,约 200 万言,收药1892 种(新增 374 种),绘图 1109 种,附方 11000 多首,

18、序例部分对本草史、本经序例、集注合药分剂法、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归经、用药禁忌、药名异同等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和发挥。各论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 16 部,以下再分为 60 类,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自然分类系统。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其析族区类,纲振目张。本草纲目集我国 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不仅在文献整理、品种考辨、药性理论、功效应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物理、化学、地质等方面也有突

19、出的成就,成为“16 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科学做出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另外,这一时期,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 200 余种,如川芎茎节的无性繁殖,牡丹、芍药的分根繁衍,人参、牡丹的采收后即播种等种植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药物剂型多样,仅本草纲目一书,就达 40 余种,其制药工艺也颇精湛;化学提取分离已见成果,如:本草蒙筌所载五倍子制百药煎(没食子酸),早于欧洲 200 余年;白猿经所记的乌头提取“结冰”状的“射罔”,实为乌头碱结晶,早于西方号称世界上的第一个生物碱吗啡一百多年;明中叶(1502 年左右),梅毒经荷兰人由广东传入之后,不但很快发现了土茯苓等植物药有效,而且还广泛使用了砷和汞的化

20、合物,也早出德国人发现砷剂治疗该病二、三百年。清代,考据之风大兴,辑佚神农本草经者,先后有过孟起、孙星衍、顾观光、王闿运、汪宏、姜国伊等人,其中以孙氏的辑本资料丰富,考据翔实,质量较高。此外,潜心于神农本草经等药学经典研究阐发者,有张志聪、高世的本草崇原、张璐的本经逢原、姚球的本草经解要、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神录、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邹润安本经疏证、黄元御的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周岩本草思辨录等。此类本草,多出自医经大家、临床儒医之手,虽带有明显的学术偏见,厚古非今,但在全面继承古代用药经验,发展本草学术理论,提炼功效主治方面,确有其实效。而赵学敏博览群书,参考文献 600 余种,广泛收寻民间

21、和外来药品,于 1765 年辑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 716 种,所增金钱草、鸡血藤等,应用价值极高,西方制药露的方法及金鸡勒等数十种外来药,也由此转载。另外,随着西方医药的大量涌入,本草学失去了全面消化吸收的能力,自身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面对西学的挑战,如何推动本草学的前进,又成为清末本草家积极探索的新课题。民国时期,出现了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1921 年谢观编纂中国医学大辞典,收载若干药学条目之后,药学辞典类工具书日益增多,如上海卫生报馆的中药大辞典(1930 年)、江忍庵的中国药物新字典(1931 年)、吴克潜的药性字典(1933 年)、吴卫东的中华新药物学大

22、辞典(1934 年)、陈景歧的国药字典(1935 年)、潘杏初的标准药性大字典(1935 年)、陈存仁的中国药物大辞典(1935 年)、胡安邦的实用药性辞典(1936 年)、冯伯贤的药性辞典(1937 年)等,其中中国药物大辞典收录词目 4300 条,各药物之下,列原名、命名、古籍别名、外国名称、基原、产地、形态、种类、采取、制法、性质、效能、成分、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集验方、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 23 项,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最大型的药学辞书。此外,在西学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中西药汇通的本

23、草,中药的现代研究也揭开了序幕,中药化学成分和实验药理研究也取得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嘉佑本草、本草衍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备要、本草求真、本草纲目拾遗、本经疏证、植物名实图考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而反映现代本草学术水平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道地药材、中华临床中药学等陆续出版

24、。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已连续发布 10 版。在中药资源调查方面,政府先后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经上世纪中后期第三次中药资源调查,中药资源达 12807 种;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在中药教育方面,自 1959 年起,在成都、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开办本科中药专业,成为我国药学史上的一件大事。1978 年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研究生,1984 年招收了首批中药博士研究生,1988 年国家教委确定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 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办了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

25、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我国的中药教育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的完整体系,现代中药教育培养出的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中药人才,已成为继承和发展本草学,推动和繁荣中药事业的骨干。在中药科技方面,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性效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就,尤其是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药科学研究已经得到国际科技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全世界也对中医药在生命科学领域寄予了更多关注和更大期待。在中药产业方面,中药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

26、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仅 2015 年全国中药工业完成值就达到 7217.53 亿元。目前,中药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2 系统中药学的认知纵观本草的发展,尤其是主流本草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中医药无不重视整体、系统、动态的变化过程,已经有“系统中药”的萌芽,而真正出现系统中药学的认知,是中国中药高等教育以来,逐渐认识、提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1956 年 8 月 6 日,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建立四所中医学院。1956 年 9 月 1 日招生,中药学仅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涉及本草、方剂相关内容。1959 年 4 月卫

27、生部在成都召开中医学本科教材编写会议,其中,中药学教材由成都中医学院负责编写,并与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共同审定,决定“作为当前中医学院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试用教材”,这就是全国统编第一版中药学本科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0)。全书分绪言、总论、各论三篇。绪言首论中药、中药学的含义,次述中药学的历史概况。总论对中药的产地采集与保存、炮制与制剂、性能等进行了论述。各论载药384 味,按中药功效分为 19 章。一版中药学本科教材的编著与出版,是对传统本草学的一次较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此后各版中药学本科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蓝本,对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进行了论述。1959 年 5 月 8 日

28、,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59)131 号文批准在成都中医学院开办中药本科专业,招生 60 人。中药本科专业的创办,使传统中药人才培养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系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中药本科专业建设与教材无可借鉴。为此,凌一揆教授提出“大中药”的概念。“大中药”包括本草与方剂、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草药化学、中药药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了创办中药本科专业,构建“大中药”体系,凌一揆、雷载权教授主编了中药学讲义、方剂学讲义,徐楚江、冯向贤老师编写了中药制剂学讲义、中药炮炙学讲义,贾敏如、李方尧教授编写了中药鉴定学讲义,曾万章、万德光教授编写

29、了药用植物学讲义,万德光教授编写了药用动物学讲义,陈道森、邓先久老师编写了中药栽培学讲义,肖崇厚教授编写了中草药化学,沈映君教授参编了中药药理学。其后,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了第一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和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药用动物学等中药专业主干课程。“大中药”概念的提出和“大中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凌一揆教授“系统中药”思想的主要内容。2006 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时,彭成教授带领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专家,对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本科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总结,即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并对系统中药学进行了解释,即“系统中药学是指

30、中药是一个系统,是研究中药性效用和认采识制应等理论和技术的系统知识”1,2 。王永炎院士在给万德光教授主编的中药品质研究 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写序时提到,凌一揆先生“系统中药”与“品质-性效用一体”的理论内涵,是中药材研究乃至中药学的指导思想,对学科建设具有奠基意义的重大贡献3 。2010 年,彭成在中药与临床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系统中药”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内涵,并应用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思路,结合系统中药学的特点,提出“多维评价”是“系统中药”研究的优选方法,还以中药附子为研究实例,系统阐释了“系统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的实践方法4 。自此,系统中药学的理论体技术系和实践方法日渐成熟。参考文献1彭成.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6,28-30. 2彭成,刘贤武,董小萍.依循“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中药教育理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5. 3王永炎.高概念时代中药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J.中药与临床,2010,1(1):1-2. 4彭成.系统中药与多维评价J.中药与临床,2010,1(1):7-10.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