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8 兰亭集序 王羲之,课 前 预 习,它的旁边,水边。,自然界的万物。,胸怀抱负。,用来。,这次集会的诗文。,2理解性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_,_。气候宜人的句 子: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乐趣的句子:_,_,_,_。,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2、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课 内 动 脑,1辨别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 不能喻之于怀(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亦将有感于斯文( ) 列坐其次( ),我的见解: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第四段议论中饱含感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我的见解: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
3、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3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的见解: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的特点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4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生与死、长寿与短寿等表象,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所以,他的观
4、点不足取。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我的见解:(示例1)赞同王羲之的观点。作者感伤生命的短暂,流露出对人生须臾,俯仰之间皆为乌有的感慨,他主张人应当趁有生之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虚度一生的观点,这恰是他重生命质量,重人生意义的体现。 (示例2)赞同题目中的观点。有好多长寿之人,“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于历史、社会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自身还生活得牛马不如,这样的人生,短寿是一种解脱,长寿反而令人嗟叹了。所以,人活着应注重质量,不应只看寿限的长短。,5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
5、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味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我的见解:我赞成前一种看法。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针对现实_“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6、为妄作”_王羲之提出“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课 外 认 真,灵光一现 上海考生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题记 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烛。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昏黄,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
7、唳长鸣的云鹤。,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斟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曲水,歌
8、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知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生而平凡,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名师点评】此文从灵感的角度入题,不愧是一种新颖的角度,选择
9、了这一角度写起来就比较驾轻就熟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写作文时同学们要尽量把立意转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上来。文章开头吸引人的眼球,借比喻、排比描绘智慧的灵光的神奇,然后说明灵感的可贵,并借陶潜、王羲之、苏轼等文人的亊例加以阐述,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勇于付出,要舍得流汗,这就和题记巧妙勾连上了,这种构思确实较为难得。,1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禊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
10、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2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写过: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
11、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3刘
12、正成书法艺术概论:“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审美因素。在魏晋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亚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不二经典。被后世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由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所表现的他清高自标、恃才傲物的人格魅力,及其超越死生的旷达情怀,是震古烁今的。”,一、文本名句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二、有关生命的名句 1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3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5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7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特里萨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