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陈涉世家十六陈涉世家课 堂学习活动单(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有关史记的知识。2读准字音、句读,顺畅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课前预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 145前 90 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司马迁 10 岁“诵古文”,20 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得罪汉武帝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 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 篇,世家(记
2、诸侯本系)30 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 篇,表 10 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 、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 篇。史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 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活动方案】个性调整2活动:预习展示。1提问关于作者与史记的知识。(老师提问,学生自主抢答)2读准字音。(小组将预习题上粗体字及注音展示在黑板上(每组平均分配) )易读错的用红色粉笔书写小组代
3、表领读、讲析)活动:顺畅读文。先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 停顿(每句标一处 ) ,然后朗读课文。 燕 雀 安 知 鸿 鹄 之 志 哉 ! 王 侯 将 相 宁 有 种 乎 ! 杀 之 以 应 陈 涉 。 又 间 令 吴 广 之 次 所 旁 丛 祠 中 。 天 下 苦 秦 久 矣 。 将 军 身 被 坚 执 锐 。(自主朗读课文,将不能把握停顿的句子做上标记组内互助,正确把握朗读停顿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每人一节,组内先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组间点评纠正,教师纠正并领读学生未发现的停顿错误 的句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活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读一读,译一译。 (译读课文第一节)(自主阅
4、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同伴互助,解决疑难小组代表自主展示,讲析重点字词,翻译课文(一至两人)师生点评纠正)注意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者也 尝与人 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 若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想一想,答一答。课文第一段对陈涉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3样的心理或性格?作者写佣者有什么作用?(自主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将组内最完美答案展示在小黑板上)课 堂 随 笔 :1陈涉世家十六 陈涉世家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第二段,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3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5、” 。【课前预习】1 解释加点的字词。適戍渔阳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度已失期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死国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 为天下唱 吴广以为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呼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天下 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活动方案】活动:测一测 评一评(课前热身)1、指名默写( 文学常识、字词解释)。2、组长打分,公布答案。(课前由组长命题,课代表把关。对上节课所学知识 点进行检测,看哪一组的分数最高、最棒! )个性调整2活动
6、:疏一疏 理一理(译读课文第二节)(自主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组内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将本组无法解决的疑难展示在黑板上,向班级求助组间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合作展示学习结果(小组平均分配,展示方式不限)整理笔记)活动 :思一思 说一说(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1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现实: 2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当时存在哪些矛盾?(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陈胜在起义前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和预见?起义的策略:未来的预见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起义前的准备是不可轻视的。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
7、义制造舆论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5综合以上分析,你对陈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联系课文内容进行阐述)(自主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展示(一组一条,方式不限)3活动: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 (看那个组背起来的人多)(自主背诵同伴 互助会背的站起来一起展示)课堂随笔 :1陈涉世家十六 陈涉世家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第三段,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了解陈胜是发动起义的过程,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3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第三节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自己难以翻 译的字词句写在下面。2背诵“召令徒属
8、曰吴广为都尉”。【活动方案】活动:背一背,默一默。1默写重点词语的解释。(自主默写组间互阅自主订正并背诵)2背 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小组相同编号背诵竞赛)活动:读一读,理一理。 (译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下列句子的含 义。1将军身被坚执锐。 2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公 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 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朗读个性调整2并翻译第三 段,看谁翻译最准、最快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展示(小组平均分配,方式不限) ,看谁最有个性、最有风采整理笔记)活动:想一想,议一议。1发动起义的计划十分周密,阅读课文完成填空。抓住“
9、 ”的有利时机,刺激将尉“笞广”,“ ”;“ ”,搬掉绊脚石,不让戍卒有退路;宣传发动,号召戍卒起义,成就大事业;打出“大楚”旗号,“ ”,成立组织,宣告起义。(自主思考自主抢答)2陈涉“召令徒属”的一段话包含哪两层意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自主朗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自主思考自主结对,小组共同完善班级展示(一个读一个析)3找出记述起义军进军时所用的动 词,然后说说这些词语运用的作用。(自主写一写小组交流展示小组探究结果组间借鉴与质疑)34起义军迅速壮大 ,各地纷纷响应,印证了陈涉的 那两句话?这样的形势发展说明了什么?(论一论小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课堂随笔:1
10、桃花源记十七 桃花源记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 地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2搜集整理关于陶渊明的资料。3你能发现 本文中有哪些成语吗?请写出来。【活动方案】活动:阅读链接材料,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自主阅读链接材料 1、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根据交流情况自主补充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活动:顺畅读文。自主朗读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小组内展示朗读(在个体展 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
11、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助读提示: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个性调整2活动: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口头翻译全文各小组提出 难解字词,全班讨论集体整理重点字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通假字 便要还家:古今异义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间隔: 一词多义乃: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乃悟前狼假寐(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志:寻 向所志( ) 处
12、处志之(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本课成语: 【课文链接】1背景: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2陶渊明(约 365427) ,东晋伟大 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 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自明本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称“靖节先生” 。
13、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而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3与爽朗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有陶渊明集 。本文大约写于 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 57 岁了。他拒绝同刘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 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 以写了这篇记。课堂随笔:1桃花源记十七 桃花源记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2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理想。【活动方案】活动:巩固旧知。(组间同编号同学互相提问老
14、师提问,全班抢答)活动:走进桃源。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它 究竟美在什么地方?(紧扣课文展开讨论,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1原文 填空。桃林景色绮丽: , , , , 。桃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 。桃源生活环境优美: , , 。, 。桃源 人生活安乐幸福: , , 。 , 。桃源人来到这里的原因是: , , 。桃源人热情好客: , 。 ,2。(自主完成同伴互助,解疑释 难)2感受生活环境美。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 大家描绘一番,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示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清澈透明的溪水静静地流着,溪水两岸是一片桃林。
15、桃花开放的时节,放眼望去,粉红色的桃花灿如云霞;林中,绿草茵茵,鲜嫩柔软,空气中弥漫(学生自主练习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3体验生活图景美、社会风尚美。桃源生活幸福安乐,请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桃源人的生活。示例: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小组分享感受到的美,分别选定一种身份来说说桃源中的美景乐事小组合作,结合具体句子展示)活动:找出行踪,理清线索。这么美的世外桃源,不禁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循着渔人的足迹去游览一番吧。(自主找出渔人行踪组内交流小黑板展示探究结果)活动:理解作者意图。1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其实是不存在的,找不到的。文章中不少地方暗
16、示了这一点。请找出一两处加以阐述。(组内讨论各组同编号学生抢答)32明明不存在的世界,作者为什么还花这么多笔墨煞有介事的描述,而且描述的那样美好?(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用小黑板展示探究结果)3对于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我们 该如何评价?助读提示:评价不要 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与阶级地位。(自主思考 自主展示)课堂随笔:1与朱元思书十八与朱元思书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 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课前预习】1.与朱元思书这个题目的意思是 ,本文的作者是 朝 家 。课文选自 。本文文体是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
17、音写汉字。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经 ln yun 飞戾天 ku 谷忘 fn 3.作者简介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 。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 ,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 ,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活动方案 】活动:检查预习。(小组内交流检查组内合作订正组长抽测)活动:顺畅读文。 (自由朗读课文同伴互助扫 除阅 读障 碍将重要字音和该注意的朗读节奏标在书上小组内尝试进行合作朗读展示 小组或个人全班展
18、示朗读的成果)活动:疏 通文意。(结合注释各人自己翻译课文组长分派组员分别讲解,其他组员修正小组在全班展示并作适当讲解)个性调整2活动:背诵课文。 (看那个小组会背的学生多)(自主背诵同伴检查自主展示)课堂随笔:1与朱元思书十八 与朱元思书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 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2. 领 悟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活动方案】活动:温习旧知。(组长指名组员翻译词语组间互相抽背课文解释老师 提问,全班学生抢答)活动: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
19、的: , 。概 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 。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 。从听觉角度写的句子: , ; ,。 , 。 抒写作者游览感受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 , 。个性调 整22.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3富春江的山与水各有什么特点?写水运 用了什么写法?写山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的? (快速阅读,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合作探 究班级展示)活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1. 对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优美语句加以揣摩和赏析。助学提示:采用“我读了( )感受到了( ) ”或“( )字词十分恰切,写出了( )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2. 针 对文末作者发出的感慨,你有何见解?(独立
20、思考,写下所得组内交流,小 组合作探究小组长主持确定展示方式并进行练习将关键词写在小黑板上参加班级展示)活动:再读课文,体验情感。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来到了富春江畔,向你的游客们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 色,你会怎么介绍?助学提示:在介绍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富有感情,并能突出景色的特点。(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展示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课堂随笔:31捕蛇者说十九 捕蛇者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初步感知封建社会的赋敛之毒【课前预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文学常识。“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
21、行文较为自由灵活。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 惩处,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 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 46岁。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而乡邻之生日蹙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 文字障碍,将断句有困难的句子做上
22、标记。【活动方案】活动:预习展示。1填空。捕蛇者说的作者是 朝的著名文学家 ,他的字是 ,他的作品收集在 。 “说” 是古代一种文体名, 捕蛇者说的意思是 。 “唐宋八大家”是指 、 、 、 、 、个性调整2、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啮( ) 腊( ) 瘘( ) 疬(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矣莅( ) 蹙( ) 殚( ) 踣( )死者相藉( ) 曩( ) 悍( )吏 隳( ) 恂( ) 谨食( )之 熙( ) 俟( )(自主完成组间批阅自主订正)活动:顺畅读文。(小组交流预习 2,将结果展示在 小黑板上组内互助,解决预习时遇到的断句困难把小组不能解决(或没有把握
23、)的句子写在小黑板上,向班级寻求帮助组内接力读,把握朗读节奏(一人读时,他人认真倾听,纠正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每组一节或几节) ,组间点评纠正,教师纠正并领读学生未发现的停顿错误的句子)活动:初步感知封 建社会的赋敛之毒。 (研读第一节)1疏 通文意。(自主阅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同伴互助,解决疑难小组代表自主展示,讲析重点字词,翻译课文(一至两人)师生点评纠正)2联系课文内容简要阐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蛇之“异”?哪些词突出蛇之毒?永之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完成抢答)3议一议。永之人宁愿争捕毒蛇以免交赋税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3作者突出蛇之毒有什么作用?(自主阅读思
24、考组内交流代表展示小组探究结 果)课堂随笔:1捕蛇者说十九 捕蛇者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2了解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进一步感知赋敛之毒。【 课前预习】1自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写在下面。2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及意思。而 黑质而白章( ) 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吾以捕蛇独 ( ) 恂恂而起( )其 其始( ) 专其利三世矣( )当其租入( ) 视其缶( )于 告于莅事者( ) 吾祖死 于是( )积于今六十岁矣( ) 苛政 猛于虎( )之 无御之者( ) 哀而生之乎( )言之( ) 余悲之( ) 若毒之乎( ) 得而腊之( ) 悍吏之来吾乡
25、( ) 今以蒋氏观之( )以 以啮人( ) 以王命聚之( ) 以尽吾齿( ) 腊之以为饵( ) 今以蒋氏观之( ) 吾以捕蛇独存( )焉 争奔走焉( ) 时而献焉( )犯死者二焉( ) 不复出焉( )【活动方案】个性调整2活动:温习前一课内容。1默写第一节的字词解释。(随机抽取)(同编号展 示,其他自主默写组间互阅自主订正,组长抽测)2提问:永州的人为什么争着捕蛇?这说明了什么?(自主抢答 )活动:疏通文意。(25 节)(组内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将本组无法解决的疑难展示在黑板上,向班级求助组 间 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分节进行,小组展示方式不限)师生点评纠正整理笔记)活动:感知
26、蒋氏一家 的遭遇。1阅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简要阐述。阅读文章第二节,说说文中哪个字最能概括出蒋氏三代的遭遇的悲惨。蒋氏三代惨受 捕蛇之害,可为什么面对“余”的建议却“大戚”,且“汪然出涕”?蒋氏有没有体会到“余”的良苦用心?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主思考自主抢答)2局部点 击。阅读文章第四节,找出蒋氏叙述自己生活状况的语句。读一读,析一析:这些语句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突出了蒋氏生活的悲与痛?(自主完成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活动:疑点追踪。蒋氏在叙述自己生活的时候说:“ 其余,则熙熙而乐。”他过得真的快乐吗?你觉得这“乐”中包含了哪些滋味?3(小组讨论将关键词展示在小黑板上对照关键词合作交流)课堂随笔
27、:1捕蛇者说十九 捕蛇者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3 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对比衬托运用的作用。2感悟赋敛之 毒甚于蛇毒的主旨。3体会作者关切同情百 姓疾苦的思想感情。【活动方 案】活动:温习旧知。默写重点词语的解释。(自主默写组间互阅自主订正并背诵)活动:体会对比衬托运用的作用。1蒋氏陈述自己生活的 同时还陈述了乡邻的生活状况,找出这些语句,对照蒋氏一家生活看一看,哪些地方形成了对 比,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角度 蒋氏一家 乡邻过去 吾以捕蛇独存现在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死亡时间则已后矣(自主完成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抢答)2阅读表格,思考:蒋氏与乡邻的生活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由此可见,蒋氏
28、一家与乡邻生 活的对比实质是 与 的对比。(自主思考后抢答)3除了第四节以外,文章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小组讨论后合作展示)个性调整24综合上面的探究,我们发现全文将 和进行对比,目的是 。(自主完成小组交流小黑板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活动:感悟主旨,体会感情。1作者记述蒋氏一家的生活,不仅仅是要我们孤立地了解蒋氏和乡邻以至永州百姓的生活,其实这只是中唐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所希望的是,让我们透过这个事情看到整个社会的现实。你从蒋氏及其乡邻生活的状况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如果选用作者自己的话,应该用哪 一句来概括?(自主思考自主 抢答)2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29、。”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小组分工展示组间借鉴与质疑)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心态?(提示:从积极性、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两各方面考虑)(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4柳宗元虽然被贬永州,有职而无权 ,但他依然关心百姓 的疾 苦,同情百姓的遭遇,积极寻求帮助百姓之法。文中哪些语句能透露出这样的情感?(自主思考自主抢答)活动:续写故事。蒋氏的生活今后或是什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请合理想象,3续写故事。 (不少于 100 字)(自主写作 自主展示)课堂随笔: 1岳阳楼记二十 岳阳楼记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1 课
30、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 读课文。2了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与盛况,初步认识作者对待贬谪的态度。【课前预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 岁登进士第。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 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贬官河南邓州
31、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 出众又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 子京请范仲淹代笔记胜,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于是范仲淹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作者是 (朝代)人 ,谥号 ,本文选自 。作者为岳阳楼作记的目的是什么?2请收集两句写岳阳楼的古诗(词、曲)名句写在下面。个性调整23阅读课文,将你认为要注意读音和写法的字词写在下面。【活动方案】活动:预习展示。1作者是谁?什么时候人?什么人?谥号是什么?写作本 文的目的有哪些? (老师提问,学生自主抢答
32、)2你知道哪些吟咏岳阳楼古诗句?(小组为单位展示, 看那一组说得多)3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写法。(小组交流预习中整理的生字新词,读一读,写一写将小组认为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展示在小 黑板上(各五个,容易读错的标上拼音 ,容易写错的用红色粉笔书写)小组代表领读易读 错的字, 讲析易写错的字,前后重复的不再领读或讲析)活动:顺畅读文。(自主朗读课文,将不能把握停顿的句子做上标记组内互助,正确把握朗读停顿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每人一节,组内先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组间点评纠正,教师纠正并领读学生未发现的停顿错误的句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活动:阅读第一节。1疏通文意。(自主阅读,对照注释
33、翻译课文同伴互助,解决疑难小组代表自主展示,讲析重点字词,翻译课文(一至两人)师生点评纠正)2原文填空。重修岳阳楼的背 景是:“ , ”;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是:“ , , ”;作者写作的原因是:“ ” 。3(自主完成后交流将答案展示在小黑板上组间批阅纠正)3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对藤子京的作为持怎样的态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待贬 谪的态度是怎样的?(自主阅读思考组内交流代表展示小 组探究结果)课堂随笔:1岳阳楼记二十 岳阳楼记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岳阳楼胜状的宏大气势。2了解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与同。【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二至四节,练习背诵。2自主
34、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写在下面助学提示:结合注释、运用所学、反复朗读、联系揣测【活动方案】活动:疏通文意。(24 节)(组内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将本 组无法解决的疑难展示在黑板上,向班级求助组间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分节进行,小组展示方式不限)整理笔记)活动:原文填空 。1作者这样描写岳阳楼的“大观”:“ , , ,; , 。”作者不详细描写的原因是:“ 。”2“ , ”两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迁客 骚人”登楼览物时的两种心理状态分别是:“ ,”和“ , ”。4“迁客骚人”不同情况下的的“览物之情”可以分别用一个字个性调整2来概括,它们是“ ”和“ ”
35、。(自主完成后交流将答案展示 在小黑板上组间批阅纠正)活动:疑点点击。1写“岳阳楼之大观” ,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自主完成后交流小组推荐品析最好的参加班级交流)2“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的原因有哪些?(抢答)(自主思考自主展示)活动:深度探究。1三四两节有哪些不同之 处?助学提示:可从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思考。(主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小组交流班级展示(每组只说一个方面)从表格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 2三四两节有哪些相同之处?助学提示:从结构、景与情的关系、情感产生的原因、情感的本质等方面思考。自主思考小组交
36、流班级展示(每组只说一个方面,展示方式不限)7、朗读第 3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段落序号 画面特点 所 选 景 物 览物之情第三节白天第四节黑夜3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 4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
37、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 全文的主旨。活动:背诵课文片段。(自主选择一个段落背诵组内展示全班展示)课堂随笔:1岳阳楼记二十 岳阳楼记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3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2了解对偶 修辞的特点。3感悟作者的阔 大情怀与远大抱负。【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第五与第六节,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写在下面。2背诵课文。【活动方案】活动:温习旧知。1提问文学常识。(自主抢答)2默写重点词语的解释。(自主默写组间互阅自主订正并背诵)3理解性背诵。组间提问(课前将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活动:疏通文意。 (56 节)(组内解决预
38、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小组将本组无法解决的疑难展示在黑板上,向班 级求助 组间解决疑 难问题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分节进行,小组展示方式不限) 整理笔记)活动:感悟主旨。个性调整2本文先叙写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然后记述了登搂所见的 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 ,本 已经可以结束文章,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此,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1“古仁人之心”具体指文中的那段话?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古仁人”有怎样的特点?(自主思考自主抢 答)2作者追求的境界是怎样的?助读提示:“斯人”指什么样的人?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难看出,作者要做怎样的人?(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小组代
39、表抢答)3历史上有哪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他们有怎样的感人事迹?这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自主写一写 自主展示)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种理想与境界?助读提示:从积极意义、时代和积极的局限性两方面思考(论一论用小黑板展示小组探究结果组间借鉴与质疑)活动:认识对偶。阅读链接材料,认识什么是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 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
40、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写在下面;然后说说对偶运用的好处。3(自主完成组内交流选择一句合作赏析交流)课堂随笔:1醉翁亭记二十一 醉翁亭记课堂学习活动单(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预习】1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的材料。2结合文下注解理解句意和内容,熟读课文。【 活动方案】活动 1:走近欧阳修学生简介欧阳修的情况。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欧阳修 和 醉翁亭记背景的资料。相关参考: 作者欧阳修(100 71072)字永 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
41、父,家境贫寒,母郑氏画地教他识字。24 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内任职。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通达,抒情委婉,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也有较高的成就。背景的资料: 欧阳修 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 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 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
42、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个性调整2活动 2:流畅地读。1.自由读课文,在朗读有困难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组内讨论,力求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组长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把认为难写难读的词语或难作朗读停顿的句子写到小黑板上,推荐代表读并作提醒。 )典型读音:(给下列字词注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辄(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 觥( ) 偻( ) 朝( )而往典型文言句子停顿示范:(给下列句子标出停顿)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3、山间之四时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 小组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 21 个“也”语气不尽不同。 “也”大致表达以下几种语气:陈述(用于景物叙述)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小组竞 读课文(形式自定) 。 活动 3:齐读课文。3课 堂 随 笔 :1醉翁亭记二十一 醉翁亭记课 堂学习活动单(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翻译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的意思。2能初步识记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意思。【活动方案】活动 1:通顺地翻译全文。参照课文下面注释理解文章,
44、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合作解决,质疑释疑,疏通文意,力求字字落实。友情提醒: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自己疏理小组讨 论小组内展示)活动 2:小组进行特色展示。教师将文章分成若干小块,每组展示一块,组长确定展示方式,要兼顾朗读和句子的翻译以及重要字词的落实。其他组在每组展示结束之后可以随时向所展示的小组内的任何成员提问检测。活动 3:课堂检测开展竞赛,由课代表当场抽默 10 个字词的意思,组织评比,看哪个组全对的人最多。知识链接: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个性调整2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45、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 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 请求接见。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 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 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 、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
46、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移位的好处是能够把一些难懂的倒装句翻译得很清楚。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衔 远山,吞长江译文:洞庭湖连接着远山,吞吐浩荡的长江。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 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3译 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 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课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