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专用),五年高考,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答案 (1)BE (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 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 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 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 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
2、桑叶。接着看有没有使用 什么表达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 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最后指出 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诗歌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 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 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环境 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
3、的气 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 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 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 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 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良才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
4、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 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知,为避 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 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易错警示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
5、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3.(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6、。李绅身材矮 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
7、感态度。(6分),答案 (1)CD (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 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 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 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
8、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的失落; 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知识归纳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体 会作者的感情。 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4.(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9、。 注 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 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 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
10、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 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 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 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 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
11、很大的钓钩和极 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 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 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 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 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诗歌赏析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 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切中 题旨,渲
12、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 当下盛世蓄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 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 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来比喻盛唐的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 的惆怅。 总之,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 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5.(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
13、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
14、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 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 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 “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 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
15、布局,然后 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 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 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诗歌赏析 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了 曹霸将军画玉花骢的过程。 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 赤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 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曹霸所画的马神
16、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 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 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 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6.(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 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
17、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 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 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 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
18、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 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 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 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 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诗歌赏析 内宴奉诏作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作品。据宋朝事实类苑等书记载:宋初将
19、领 曹翰在平定江南中获取了战功,侍卫京城多年,数年未得升迁,依然原地踏步。一天,内廷设宴赋 诗,曹翰因是武官不能参加,于是向太宗陈言:“臣早年也学过诗,乞望能应召赋诗。”太宗笑着 同意了,说:“你是员武将,当用刀字为韵。”曹翰援笔立就,写下了这首七律,径自送给了宋 太宗。 这首诗的大意是: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赴 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叫我卖了宝刀我定然不肯。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 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 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这首诗写得充满阳
20、刚之气,句式整饬,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传 达出曹翰作为宋初名将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据说宋太宗阅后,动了恻隐之心,不久曹翰就连升 数级。,7.(2015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 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
21、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 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3分)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3分),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 人出发之前想象之景
22、。 (2)鉴赏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梦 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情感。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句笔锋一 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却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风。,易错警示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学会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确保 大方向的正确;二是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答题,确保答题点不疏漏。,8.(2015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
23、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 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 的,给3分;答出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24、理,可酌情给分)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 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 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1)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 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 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 衰飒的诗风。因
25、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 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2)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舍, 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 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用使 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帽,千 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儿,诗 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
26、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 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闻一多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 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 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诗歌赏析 残春旅舍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羁旅途中回忆长安景 物和往事,表达对故国故都深刻的眷顾之情。首句写身居旅舍,于温暖和煦之中,恍惚忆起京城 长安来。颔联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颈联抒写记忆中的宫中之事,仕途和国运都历尽坎 坷,唯有参禅能降伏这不安和躁动,使心灵进入非常清净的境界。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
27、业,力 求尽职,无负朝冠的情感。,9.(2014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28、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蕴含的情感,指出景物描写的 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和抒情方面的作用。 (2)一要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倾向:上阕写景,暗含春愁;下阕抒情,直写闺怨。二要抓住人的动作、 神情等细节理解句意: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从注释看,词中人内心痛苦。“翻身”,转过 身来;“整顿”,整理,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沉吟”,默默沉思,迟疑不决。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愁 情无法排遣
29、,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之后,又因为心事重 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作答步骤分为两步:先概括感情内容(“纷乱愁绪”),再辨明表达技巧 (动作),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 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之情,为全篇奠定了 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 愁,于是迸出“讳愁无
30、奈眉”一个警句。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 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10.(2014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 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
31、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 (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 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 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1)
32、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 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 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 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孤 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诗“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人情感 表达的转折点。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三句写一家人其乐 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
33、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 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郭诗“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 出诗人的情感指向。,11.(2013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 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
34、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 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 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 (1)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上阕
35、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作者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 (2)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阕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诗歌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 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做了一往情深的追忆。第三句折入现实,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 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那份豪情壮志,更有谁还记得?之后两句描绘了两类
36、人物的两条道路:终 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高远的像自己一样的人,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 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下阕紧承“渔父”二字,从小船写起。“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长的轻小舟船,只有三扇低 矮的蓬窗,恐怕只能容下词人一人。但是,词人却说它“占断 洲烟雨”,别有新意,表现出词人 对垂钓生活的喜爱。 最后两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 用以自嘲,嘲笑自己衰鬓残年尚寸功未立。虽有怨念,但词人不仅把这种情怀表达得十分平淡, 还显得英气凛然。,12.(2013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次韵雪后书
37、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 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38、思绪万端却 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 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1)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 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次韵雪 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 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 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
39、 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之时, 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景交融。 (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 河山不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免在落寞 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气节不改的高尚品质。大宋金 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
40、,悲不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感 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徘徊 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在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1.(201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
41、问题。(11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 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 时代来理解;
42、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 “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 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情 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2.(2017山东,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
43、蜀道难。 注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 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 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 (1)“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
44、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 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3.(2017天津,14
4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
46、)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
47、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4.(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48、(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括 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
49、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 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 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 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瘦 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 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的饥 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 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 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