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3 ,大小:236.66KB ,
资源ID:1653343      下载积分:3.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6533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的青藏高原.docx)为本站会员(oceanpvg)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的青藏高原.docx

1、中国的青藏高原前 言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北界昆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西起帕 米 尔 高 原 , 东 迄 横 断 山 脉 。 它 幅 员 广 袤 、 地 势 高 亢 , 是 全 球 海 拔 最 高 的 高 原 , 素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存在是亚洲东部自然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它 与 东 部 季 风 区 、 西 北 干 旱 区 并 列 为 分 异 明 显 、 各 具 特 色 的 我 国 三 大 自 然 区 , 对毗邻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这辽阔的高原上,江山多娇、景色壮丽。它既有绵延千里耸立云霄的 高山雪峰,又有巨大的盆地和坦荡开阔的宽谷;即有一望无垠的高

2、原、星罗 棋布的湖泊,又有水流急湍、陡峭深邃的峡谷。高原腹地绿色地毡展布,茫 茫草原千里;南缘山地森林苍郁,稻田蕉林茶园,一派江南风光。东南部高 山峡谷的垂直自然带更迭显著、绚丽多姿;高寒荒寂的藏北却是野生动物的 天然乐园。正如陈毅诗句所描写的“高原有此好风光,岂让苏杭占春独?”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块富饶美 丽的宝地。千百年来,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在 开拓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共同缔造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高原历史的新篇章,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人 民的共同努力,青藏高原区域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兴旺,

3、高原山河展现出新 的面貌。那绿茵茵的高山草场,牛肥马壮羊成群;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肥田沃 野,青稞葱绿、菜花金黄,一派生机勃勃。那工程繁浩、历尽艰辛修筑的条 条公路是把高原和祖国内地紧密联结的纽带;柴达木聚宝盆的开发,截流筑 坝的龙羊峡工程又展现出更美好的前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 步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使高原的自然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 力。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对待和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长期以来,青藏高原以其自然历史发育的年轻、丰富多采的自然景观和 对周围区域的巨大影响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密切注意。自十九世纪中叶起, 一些外国探险家接踵前往高原,进行各种调查

4、和考察,采集了不少样品和标 本。但囿于当时的条件,他们涉足的范围有限,所得的资料零星,不可能对 青藏高原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起,为了系统地积累青藏高 原的基本科学资料,探索高原自然界的奥秘,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自然灾害的防治提出科学依据,国家和地方多次组织对青藏高原进行过各种 科 学 考 察 和 调 查 , 其 中 规 模 较 大 的 有 : 19511953 年政务院文教委员会西藏 工作队, 19581960 年 中 国 科 学 院 青 海 、 甘 肃 综 合 考 察 队 , 19591960 年中 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 19591961 年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

5、南水北 调综合考察队, 19601961 年和 19661968 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 以及 19731984 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等。 经过三十多年来 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我国科学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和数据, 一改过去科学空白的状况,初步揭开了青藏高原自然界的奥秘。青藏高原不愧是地学、生物学领域的一座宝库。对于没有到过高原的人 们,它还是比较陌生,甚至有些神秘。我们在这里只是揭开青藏高原的一层 面纱,通过这本书扼要地介绍它的地理轮廓,使读者对我国领土上的这块辽 阔的宝地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它、利用它、改造它和保护它。 高原又如浩瀚的海洋,随着认识、利

6、用和改造大自然斗争的深入,青藏高原在地理科学的理论上和区域开发的实践上都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未知数,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期望着人们去解决。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笔者曾先后多次在青藏高原范围内进行野外科学 考察。本书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参考了有关青藏高原区域数以百计的专 著、报告和文章编写而成的,还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图件和照片,实际上是集 体劳动的成果,选列的参考文献目录仅为其中较重要的一部分。本书编写分工如下:第四、六、七、八、十、十五章由杨勤业执笔;第 二 、 三 、 五 章 及 第 十 五 章 一 部 分 由 刘 燕 华 执 笔 ; 前 言 及 其 余 各 章 由 郑 度 执 笔 。 全

7、书由郑度负责整编统稿,并改写了个别章节。本书初稿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赵松乔、孙惠南同志审阅,并提供了 许多宝贵意见。书内插图由甄淑平清绘,梁万茂、高剑放大洗印照片;中国 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许多同事提供资 料并给予热情帮助,笔者特在此深表谢忱。中 国 的 青 藏 高 原第 一 章 独 特 的 地 理 单 元翻开世界地势图,在欧亚大陆的中南部展现出一片以棕褐色彩显示的高 地,这就是巍峨雄伟的青藏高原。根据对卫星影象图的研究,以地貌及地质 构造相结合为原则,广义青藏高原的周边基本上是由大断裂带所控制的,并 由一系列高大山系和山脉组成。它的自然特征与众不同,是地球上

8、一个独特 的地理单元。地球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展布 在青藏高原的南缘,与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国尼泊尔和不丹毗邻,俯瞰着印度 次 大 陆 的 恒 河 和 阿 萨 姆 平 原 。 高 原 北 缘 的 昆 仑 山 、 阿 尔 金 山 和 祁 连 山 以 40005000 米 的 高 差 与 亚 洲 中 部 干 旱 荒 漠 区 的 塔 里 木 盆 地 及 河 西 走 廊 相 连 。 地 势 高 耸 的 西 部 为 喀 喇 昆 仑 山 脉 和 帕 米 尔 高 原 , 与 西 喜 马 拉 雅 山 的 克 什 米 尔 地 区、阿富汗和苏联接壤。高原东南部经由横断山脉连结邻国缅甸

9、和我国的云 南高原,并且濒临亚热带湿润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其边界受玉龙 山龙门山深断裂控制,以哈巴雪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及岷山的南 麓和东麓为界。高原的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衔接。我 国 境 内 的 青 藏 高 原 区 地 域 辽 阔 , 西 起 帕 米 尔 高 原 , 东 接 秦 岭 , 横 跨 31 个 经 度 、 东 西 长 约 2, 700 公 里 ; 南 自 东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南 麓 , 北 迄 祁 连 山 西 段 北 麓 , 纵 贯 约 13 个 纬 度 , 南 北 宽 达 1, 400 公 里 , 总 面 积 约 250 万平方公里, 占 我 国

10、 陆 地 总 面 积 的 四 分 之 一 强 。 在 行 政 区 划 上它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 云南 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西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西南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 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缘、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等。一 、 全 球 瞩 目 的 “第 三 极 ”第 三 纪 以 来 的 地 壳 运 动 使 古 地 中 海 撤 出 , 喜 马 拉 雅 山 崛 起 抬 升 。 在 1000 万年前的上新世时,青藏地区平均海拔约 1,000 米左右。具有热

11、带-亚热带 森林和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观,后来整个地区大幅度地、有差别地强烈隆起, 揭开了青藏高原自然历史的重要篇章。青藏高原由于其高亢的海拔、巨大的面积、年轻的历史和独特的位置而 形成一系列独具的自然特征。在全球的高原高山区域占有重要的席位,有人 称它为地球的“第三极”。说起极地,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北极、南极地区凛冽的气候和冰天雪地 的景色。由于极地的长昼和长夜可持续达几个月之久,那里的日射条件非常 特殊。在极地区域年平均气温低达2025,最暖月均温远低于 10, 那里分布着连续多年冻土,部分地区生长着苔原植被,而更多的地面则覆盖 着皑皑冰雪。人们把青藏高原视作地球的“第三极”主要是指它高峻的海

12、拔及与之相 联系的寒冷气侯。我们知道,北极地区以海域为主,那里气候严寒,海域中广 布 着 常 年 不 化 的 冰 盖 , 还 有 不 少 浮 冰 和 冰 山 漂 流 。 而 南 极 洲 大 陆 面 积 达 1, 410 万 平 方 公 里 , 平 均 海 拔 2, 200 米 , 大 部 分 为 巨 厚 的 冰 雪 所 覆 盖 , 其 平 均 厚度可达 1,700 米,被称为“白色大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 以上,四周环绕着高大山系,高原上又绵延横亘着许多高山。如此挺拔的地 势 加 上 以 地 球 之 巅 珠 穆 朗 玛 峰 为 代 表 的 雪 峰 林 立 , 成 为 举 世

13、无 双 的 山 原 。 海 拔 4, 500 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在 0 以 下 , 有 大 片 面 积 最 暖 月平均气温低于 10 , 这 样 寒 冷 的 气 候 也 只 有 地 球 的 两 极 地 区 可 以 相 比 。 因 此,“第三极”的称号青藏高原是受之无愧的。然而,青藏高原所处的中、低纬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完全不同于南、 北极地区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组合,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的自然景观,如高 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座垫植被等,而有别于南、北极地 区景色单调的冰雪世界。据 统 计 , 整 个 地 球 上 海 拔 3, 000 米 以 上 的 高 原 、 高 山 总

14、面 积 达 850 万平 方 公 里 , 其 中 有 将 近 四 分 之 一 , 即 约 200 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高地面积这么巨大使它完全不同于中低纬地区那些孤立的山峰或范围比较狭 窄的山脉。后者受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地带的影响强烈,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垂 直分带的变化;而青藏高原则形成与众不同的自然区域,其内部有着独特的 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出垂直自然带和水平地带的紧密结合。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西南季风气流将不存在,青 藏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将越加明显,气候会变得更加单调,这一地区将处于亚 热带、温带的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地带中。但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大 地形的热力

15、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它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形势,从而支 配着亚洲季风的许多特色。高原冷热源作用的季节变化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 现象,对东亚季风起着维持和加强作用并造成西风气流的分支,对我国西北 干旱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对亚洲东部,特别是我国的 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把青藏高原与其周围低地相对比,便可 以看出它们之间自然景观的显著差别。青藏高原南部的印度阿萨姆平原为湿 润的热带常绿雨林地带,而其北部却是极端干旱的亚洲中部的温带荒漠;高 原东缘与亚热带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地带相接,其西侧则毗连着亚热带半干旱 的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地带。地处在这南北迥异、东西悬殊的中心的青藏高

16、 原 腹 地 却 有 着 独 特 的 自 然 历 史 , 形 成 了 与 众 不 同 的 高 原 景 观 而 为 人 们 所 瞩 目。二 、 基 本 自 然 特 征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 300400 万年内, 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 现 在 的 高 度 , 经 历 了 由 低 海 拔 热 带 、 亚 热 带 环 境 向 高 寒 环 境 发 展 的 剧 烈 演 变 , 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 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 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 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17、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 拉 雅 造 山 运 动 密 切 相 关 , 表 现 为 大 幅 度 的 近 代 上 升 , 平 均 海 拔 超 过 4, 000 米 , 且 有 许 多 超 过 雪 线 、 海 拔 6, 0008, 000 米 的 山 峰 , 是 世 界 上 最 年 轻 的 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 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 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 是 强 大 的 地 热 带

18、 , 抬 升 运 动 一 直 延 续 至 今 。 在 高 原 边 缘 普 遍 存 在 着 地 势 抬 升 、 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其它如寒 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 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 气 稀 薄 、 大 气 干 洁 的 青 藏 高 原 上 , 太 阳 总 辐 射 高 达 130190 千卡厘米 2年 , 比 同 纬 低 海 拔 地 区 高 50100 不 等 。 但 高 海 拔 所 导 致 的 相 对 低 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

19、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 地 区 大 体 相 当 。 暖 季 , 我 国 东 部 夏 季 风 盛 行 , 最 热 月 平 均 气 温 大 多 在 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 月平均气 温竟与南岭以南的 1 月 平 均 气 温 相 当 , 比 同 纬 低 地 降 低 1520 。 与 同 纬 低 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 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 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因此,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 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

20、用,高原上的温 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和高纬低海拔区域的相同气温 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巨 大 的 海 拔 高 程 有 利 于 冰 川 、 冻 土 的 发 育 和 独 特 的 冰 缘 与 寒 冻 风 化 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 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 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 80120 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据 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从冰川冻土 发育

21、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 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 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 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

22、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 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 避 难 所 , 保 存 了 许 多 第 三 纪 以 前 的 孑 遗 种 类 , 成 为 现 代 不 少 种 类 的 分 布 中 心 , 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 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 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 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 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

23、群, 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青 藏 高 原 不 仅 边 缘 高 山 环 绕 、 高 差 悬 殊 , 而 且 高 原 内 部 也 广 布 许 多 山 脉 ,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 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 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 紧密结合,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高原内 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高原垂直带呈现水平地带变化则具有强 烈

24、的大陆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质上异于低海拔相应的自然地带。可以认为青 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带是欧亚大陆东部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体,由 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不同是变异的主导因素。(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 4 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历史时期内,高原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 而且也远较西北干旱区微弱。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特别是在 高原内部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 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

25、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自然资源的 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农林业次之。但是在近 代由于经济开发、交通改善,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如雅鲁 藏 布 江 中 游 谷 地 , 垦 殖 历 史 较 长 , 农 田 基 本 建 设 较 好 , 耕 地 大 多 有 水 利 设 施 , 是 农 业 较 发 达 、 经 济 较 繁 荣 的 地 区 。 另 一 方 面 这 里 人 口 密 度 较 大 , 燃 料 缺 乏 , 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场的灌木充作薪柴,不仅影响冷季草场的数量和质量, 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域内由于不合理的 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导

26、致森林的破坏、干旱河谷灌丛带的扩大,引起自然 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当予以密切的关注。三 、 历 史 沿 革 概 况辽阔的青藏高原是藏族等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族的先民从 遥远的古代起,就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开拓了这片富饶的土地。 考古发掘材料表明,从远古时代起高原腹地的藏北及玉树一带就已有人类活 动的遗迹。高原中北部原为羌人游牧居住的地区。我国历史文献中对青藏高 原的记载始于汉代, 后 汉 书 西 羌 传 记 载 : “南 接 蜀 、 汉 、 西 北 接 鄯 善 、 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当时主要指青 海、甘南一带,与现今西藏仍有距离。青海东部一

27、带的羌人在与中原地区汉 族的交往中,吸取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开始在“三河”(湟水、黄河、大通 河)地区定居农耕。由于畜牧业的发展,散居于河湟江岷之间的羌族各部, 从青海、甘肃和四川等地逐渐迁入并散布于西藏各地。至公元四世纪初,在现今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拉萨河、年楚河、 雅隆河与尼洋河的河谷地区,农业经济已比较发达,铁制犁、锨等农具也已 普 遍 使 用 。 同 时 , 也 能 “于 坡 地 停 蓄 水 以 作 池 , 将 山 洞 潜 水 引 出 使 用 ”, “串 联湖泊、广作沟渠,引水以溉田。”因此,这些地区出现了“农田与牧地相 接”,农牧业两旺的景象。到公元七世纪初的唐代,青藏高原西南部现

28、西藏所在地方已完成向阶级 社会的过渡。首领松赞干布最后平定内争,逐渐伸入青海,统一了青藏高原 上众多的分散部落,以逻些(今拉萨)为中心,建立了新兴的奴隶制地方政 权吐蕃王朝。吐蕃中的 “蕃 ”, 古 音 读 作 “博”, “吐 ”是 藏 语 “高原” 的音译, “博 ”是 藏 族 的 自 称 。 藏 族 自 称 “博 巴 ”, 意 为 居 住 在 博 地 区 的 人 , 史书上称为“图柏特”或“吐蕃”。据考证,“蕃”可能导源于“本” 当时藏族普遍信奉的巫教的名称。这样,古代藏族便把他们信奉的宗教的名 称当作本民族的名称。当时,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建 立了密切的

29、联系。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 634 年到 846 年期间,唐朝和吐蕃双方使者往来达 191 次之多。藏王松赞干布多次派人到长安向唐太宗表示敬意 , 并 请 求 通 婚 。 唐 贞 观 15 年 ( 公 元 641 年 ) , 唐 太 宗 把 宗 室 女 儿 文 成 公 主 许配给松赞干布,加强了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在青藏高原 民 族 发 展 史 上 是 一 件 极 为 重 要 的 事 情 。 她 随 身 带 去 大 批 汉 族 工 匠 (包括酿酒、 碾米、造纸、制墨等),也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造房技艺,对于当时西 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今藏语中的许多泥木工具,

30、还 保留着汉族的名称,汉族地区的历算、医学、文学、音乐艺术等也在吐蕃流 传。她还协助藏王创立文字,普及教化,改革西藏事务。吐蕃的服饰、游艺 及一些习俗也传到唐朝,增进了两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进藏后七十年,汉、藏两族又再次联姻。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 给松赞干布的曾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曾表示过藏族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了”。公元 783 年,藏王赤饶巴巾又与唐穆宗订立了友好联盟。随后,在拉 萨大昭寺门前树立了标志汉藏友好的“唐碑”,此碑虽经历千余年的日晒雨 打,碑身略有风化,但碑文尚可辨认。公元九世纪中叶(唐朝末年),吐蕃王朝崩溃,高原地区出现了分裂割 据 局 面 。 经 过 长 期 混 乱

31、 , 元 宪 宗 蒙 哥 于 公 元 1253 年 派 遣 军 队 进 驻 西 藏 , 把 包 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都纳入了元朝中央政权统辖之下,整个青藏高原 归入中国版图。以后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法王八恩巴为“大元帝师”,管理西藏政事,是政教合一的开端。从此高原大部地区长期处在封建农奴制度 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藏,进行政治、 经 济 、 文 化 和 领 土 的 侵 略 , 但 并 未 改 变 我 国 在 西 藏 的 主 权 。 1949 年底至 1950年初,青海省和四川藏区先后获得了解放。1951 年 5 月 23 日在北京签订了“中 央 人 民

32、 政 府 和 西 藏 地 方 政 府 关 于 和 平 解 放 西 藏 办 法 的 协 议 ”, 1951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从此,整个青 藏高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青 藏 高 原 是 多 民 族 的 区 域 , 以 藏 族 聚 居 和 地 广 人 稀 为 其 重 要 的 社 会 特 征。据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青藏高原人口总数为 836 万人,其中有藏族 386 万 ( 占 全 国 藏 族 人 数 的 99 以 上 ) , 占 高 原 人 口 总 数 的 46 ; 其 次 为 汉 族 , 约 300 多 万 , 其 他 少 数 民 族 主

33、要 有 回 族 、 土 族 、 羌 族 、 撒 拉 族 、 蒙 古 族 、 彝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 孜族、傈僳族以及僜人、夏尔巴人等。总之,藏族、汉族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各兄弟民族在开拓高原、共同 缔造祖国的过程中都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贡献。今天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 的领导下,高原各族人民在祖国的“四化”建设中正团结努力、共同奋斗, 在青藏高原上展绘新画卷,谱写新篇章。第 二 章 从 古 海 到 世 界 屋 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它并非自古以来就雄踞在地球之巅。 相反,在邈茫的远古,青藏地区却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今天的世界屋脊 经历了哪些沧

34、桑巨变,它又是怎样崛起形成的呢?让我们翻阅青藏高原的地 质档案来追溯其形成演变的历史吧!一 、 特 提 斯 海 的 兴 衰迄 今 所 知 , 青 藏 地 区 有 确 切 证 据 的 地 质 历 史 可 以 追 溯 到 距 今 4、 5 亿年前 的 奥 陶 纪 , 其 后 青 藏 地 区 各 部 分 曾 有 过 不 同 次 数 的 地 壳 升 降 , 或 为 海 水 淹 没 , 或为陆地。到 2 亿 8 千万年前的早二叠纪,除阿尔金山地以外,青藏绝大部 分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 称为“特提斯海”,或者叫“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南北两侧分别盘踞着 地球上两

35、个巨大的古陆。位于南面的叫冈瓦纳古陆,又称南万大陆,包括南 亚次大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它以超大陆的整体形式漂 移和旋转。在北面的称为劳亚古陆,也叫北方大陆,主要包括北美和欧亚大 陆中北部地区。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青藏地区的地壳运动变得逐渐频繁而强烈,陆地 范围日益扩大,特提斯海面积逐渐缩小。根据同位素测定年龄的资料,青藏 地区近东西向排列的几条大山脉,即阿尔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 山与喜马拉雅山的轴部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依次为 344554 百万年,240280 百万年, 107210 百万年, 3079 百万年, 1020 百 万 年 。 也 就 是 说 , 青藏地

36、区陆地扩大是从北面开始,逐渐向南发展的。大概从晚二叠世开始, 青藏地区已有一部分地方随着海洋的退缩而变为陆地。经过晚古生代的海西 运动,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和祁连山遭受褶皱,露出海面成陆,海侵的范围南 撤 到 马 尔 盖 茶 卡 -金 沙 江 断 裂 带 一 线 以 南 , 经 过 中 生 代 的 印 支 运 动 , 川 西 、 滇 北横断山区褶皱成山,再经过燕山早期和晚期的两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喀喇 昆仑-唐古拉山区和冈底斯山脉地区成陆, 至此冈底斯山以北的整个藏北地区 全 部 成 陆 。 直 到 距 今 4000 万 年 前 的 早 第 三 纪 末 , 藏 南 及 喜 马 拉 雅 有 部 分 狭

37、 长地 带 仍 然 有 海 伸 入 , 为 特 提 斯 海 残 留 , 已 属 残 余 海 性 质 。 直 到 距 今 约 3000 万年的始新世中期以后,特提斯海最后撤出、宣告消亡,大海变成了陆地, 青藏地区全部露出海面,成为完整的陆地而开始了共同的地貌发育过程。二 、 板 块 碰 撞 与 高 原 的 崛 起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 青藏高 原 的 形 成 是 印 度 板 块 向 北 漂 移 并 与 欧 亚 板 块 碰 撞 的 结 果 。 大 约 在 2 亿 多 年 前,南方的冈瓦纳古陆破裂成了许多块体,各个块体向不同的方向漂移,裂 口被拉开、扩大,随后逐渐形成海洋,印度洋就是这样开始形成的。其

38、中的 一块叫做印度板块,它浮在洋底之上向北漂移。大约从一亿年前后的白垩纪 中期开始,由于印度洋洋底的扩张速度加快,使印度板块迅速往北推移,并 且在现今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向下俯冲,插入欧亚大陆前缘的下面。正是由于 印度板块的继续向北漂移,发生了上面说过的特提斯海消失,大海变成了陆地,两个板块碰撞到一起了。地球上这次剧烈的沧海桑田的地壳大变动叫做 喜马拉雅运动。从始新世到中新世,两个板块的陆壳相接并发生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 向北移动,导致地壳的大规模缩短和加厚,南北两个板块的接触地带岩层发 生弯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雏形。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的同 时 , 青 藏 北 部 的 塔 里 木 刚

39、 性 地 块 也 相 对 向 南 挤 压 , 并 俯 冲 插 入 到 昆 仑 山 之 下 。 这样,青藏地区被南北两个陆块所夹持,在其边缘出现了一系列巨大的断裂 带,形成了被断裂带所围限的巨大菱形断块的地质实体,确立了青藏高原这 一完整大地貌单元的轮廓。喜马拉雅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升速度并不很快。 直到 1000 万年前的上 新 世 时 期 , 青 藏 地 区 并 不 太 高 , 一 般 在 海 拔 1, 000 米 左 右 。 只 是 到 地 质 时 期 的 近 代 , 即 距 今 200300 万 年 以 来 , 原 始 高 原 受 到 南 北 两 侧 水 平 运 动 的 侧 向 压力,导

40、致了垂直方向上的大幅度抬升。可见,包括喜马拉雅山在内的青藏 高原隆起抬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巨大幅度的上升运动 只是水平运动派生的结果。垂向的断块运动成了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青 藏地区由平均 1,000 米左右急剧上升到平均海拔 4,000 米的高原,表明青 藏高原是世界上独特的原生构造地貌单元。青藏高原的隆起抬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急剧上升的阶段。第一阶段 从 上 新 世 末 到 第 四 纪 初 , 高 原 上 升 了 1, 000 米 左 右 , 其 结 果 是 原 始 高 原 地 貌 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原边缘河流切割作用加强,水系流路发生调整,一 些古湖被切割疏干;

41、外流水系的主要河道基本定型。上升的第二阶段从早更 新 世 末 开 始 , 到 结 束 时 , 高 原 的 平 均 高 度 又 上 升 了 约 1, 000 米 , 高 原 山 脉 大 部分进入雪圈范围。随着中更新世冰期的来临,高原上发育了规模空前的冰 川。冰期以后是大湖时期,湖泊兴旺发展,河流切割更甚,某些河流溯源侵 蚀并袭夺其他河流。第三个急剧上升期从中更新世末开始,其结果又使高原 上升了约 1, 700 米 。 这 个 阶 段 , 高 原 地 形 受 到 更 强 的 切 割 , 高 山 深 谷 地 貌 基 本定型。由于地势抬升,高大山系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也趋明显,进一步改变 了高原大气环流,

42、使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地域分异逐渐确立,垂直变化与 水平差异交错复合,构成自然景观复杂而又显著的三度空间分异。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开始到现在,是青藏高原不断加速隆起,气 候逐渐向寒冷干旱方向发展的阶段。高温期以后的全新世晚期,高原进入新 冰川作用时期,东南部冰川有过几次较明显的前进。全新世以来,高原多年 冻土总趋势是处在退化之中,沼泽化草甸亦严重退化,而各种冰缘作用则形 成丰富多彩的冰缘地貌现象。高原上的湖泊在全新世中也在不断地退缩,有 的甚至干涸消失,盐、芒硝、硼砂等盐类矿物在广大湖区陆续形成。这里以 高原面为基准,高原内部寒冻风化和干旱化过程加强,导致山岭被蚀低,山 坡、谷坡在后退,谷

43、地在拓宽和加积,表示着广大高原,特别表 1 青 藏 高 原 形 成 的 阶 段 演进方向 形成期 地质年代 地形演进特点 构造运动全新世 高原面平均海拔 4 , 700 米更 晚 4 , 000 米新 中 3 , 000 米第 四 纪世 早 2 , 000 米高 上升 低高 原 上 升 期 晚第三纪 上新 世末1 , 000 米早第三纪 始新 世末藏南成陆,喜马拉雅山形成喜 马 拉 雅 运 动白垩纪中期 南羌塘成陆,冈底斯山、念青唐古 拉山形成燕山运动侏罗纪中期 北羌塘成陆,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山、横断山形成印支运动二叠纪末期 昆仑可可西里地区成陆;昆仑 山可可西里山、祁连山形成海西运动南 海

44、 退成 陆 期泥盆纪 阿尔金山地成陆 加里东运动是高原内部,继续经历着普遍强烈的夷平作用,地势有进一步向和缓方向发 展的趋势。整个高原隆起抬升的构造运动是有地区差异的。如北部的柴达木地区, 作为山间盆地在海西运动已经形成,但普遍沉降却自早侏罗世开始。燕山运 动使盆地在第三纪初期又处于隆起受剥蚀的状态,到渐新世以后又大面积下 降 , 以 至 从 那 时 以 来 的 新 生 界 沉 积 总 厚 度 达 6, 0007, 000 米 。 它 们 是 在 山 地一面上升,盆地一面沉陷的过程中堆积起来的。第四纪期间,柴达木盆地 的东南部则一直是沉降最剧烈的地方。由此可见,青藏地区由海而陆,从低到高,经历

45、了漫长的历史。每次地 壳运动的结果,都使青藏地区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综上所述,青藏高原 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如表 1 所示。即一个是成陆期, 另一个是上升期。成陆的时间是由北到南分阶段变化的,地层则是自北向南 从老至新。上升的高度也是分阶段变化的,并有不断加速的特点。每次剧烈 的地壳运动,不仅使一部分陆地增生,后期的地壳运动往往对前期地壳运动 的结果产生叠加作用,使地质构造变得更为复杂,最后奠定了青藏高原的基 本地貌格局。三 、 抬 升 尚 未 终 止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表明,高原主体的地壳厚度大达 5070 公里, 是全球平均地壳厚度的一倍。然而地势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地

46、区的地壳厚度 却只有 50 公 里 左 右 , 说 明 这 一 地 区 尚 未 达 到 地 壳 重 力 补 偿 的 均 衡 状 态 , 高 原 仍然受到南北向到北东-南西向水平压应力场的控制, 两个板块碰撞后印度板 块向北的运动并没有停止,高原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据研究,自晚白垩纪以来大约 1200 万年间, 印度板块大约以每年小于 5.5 厘米的平均速度向北漂移了 5 个纬度的距离。现在它仍以每年大约 5 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也以每年大约 510 毫米的速度在上升,比欧洲同一类型的高山阿尔卑斯山目前的抬升速度高 45 倍。 根据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全新世气候最宜 时期植物化石和古冰斗、

47、古冰缘、古土壤等的对比研究,反映出新构造强烈 上升的后期加速性特征。这表明高原现在还处在强烈隆升的阶段。和这种晚近的、剧烈的地壳运动密切相关,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有着广 泛的地热显示和比较频繁的地震活动。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板块内部一般 都是稳定地区,而大小板块的分界线上则是地壳活动的地带,表现为地热显 示、岩浆侵入、火山活动、频繁的地震等等。青藏高原上共有 1, 000 多 处 地 热 区 , 其 中 大 部 分 集 中 分 布 在 南 部 一 条 强 大的地热带上。它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西起西藏 阿里, 向东延伸 2, 000 多公里到横断山脉, 折向南与云南西部的地热带

48、相接。 这条地热带的形成和年轻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叫做喜 马拉雅地热带。世界上现已发现的所有地热显示类型,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 到。除了像羊八井热田那样的热水湖、热泉、温度达到沸点的沸泉和汽泉以 外,还有世界上比较罕见的间歇喷泉、水热爆炸现象等等。在西藏南部共发现有 10 处 水 热 爆 炸 区 , 西 起 阿 里 玛 旁 雍 错 、 东 至 羊 八 井盆地,东西向延伸达 800 多公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玛旁雍热田。据调查,1975 年 11 月发生在西藏普兰县曲普地区的一次水热爆炸,碎石和灰黑色的 汽雾冲上 8、 9 百 米 的 高 空 , 爆 炸 后 地 面 留 下 了 直

49、 径 几 十 米 的 大 坑 , 坑 内 至 今 沸水滚滚。曲普水热区在玛旁雍热田西南,水热区中心是一座硅质泉华胶结 的 爆 炸 角 砾 岩 丘 , 高 20 米 左 右 ; 在 丘 体 四 周 , 由 水 热 爆 炸 形 成 的 大 大 小 小 的 热水塘和热水湖星罗棋布。藏南喜马拉雅地热带内,同一地点水热爆炸发生的频率较高,它表明热 能自热源至水热爆炸点的传递速度很快,爆炸点的热量积累很大。这个热源 来自何处呢?喜马拉雅地热带的地表上并没有近代的火山活动,根据各种迹 象判断,这个热源很可能是十分年轻的岩浆侵入体。青藏高原境内温泉广布,山上是白雪皑皑的高峰,山下竟是热田蒸汽腾 腾,甚至形成白色汽柱与雪峰银装相辉映,构成独特的秀丽景色。在冈底斯 山南麓昂仁县境内的塔各加间歇喷泉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间歇喷泉。主泉 口的喷发强度变化无常,间歇时间的长短不一。在喷发系列终结时的猛烈喷 发伴随着撼人的吼声,汽和水流冲出泉口,并立即扩容形成直径 2 米以上高约 20 米 的 汽 水 柱 , 蔚 为 壮 观 。 高 原 南 部 出 现 间 歇 泉 的 地 方 并 没 有 第 四 纪 或 第 三纪火山,但却是年轻的造山活动带。因此,间歇泉和水热爆炸活动的间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