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 1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3回答第卷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本卷共 2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 ;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A. 华夏正统的意识B. 家国同构的理念C. 王权独尊的观念D. 国家统一的趋势【答案】A【解析】 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 A;材料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理念,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王权独尊的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诸侯数目减少归于统一的信息,排除 D。2. 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之后,相
3、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 。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A. 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 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C. 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 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答案】B【解析】 材料中“约法三章”是要争取民心,而“律九章”是要巩固统治,这反映了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故选 B;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并非法家治国,排除 AC;由“律九章”来看,并非无为而治,排除 D。3. 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A. 中央官制逐步
4、完善B. 赋役负担日益加重C. 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 丞相权力逐渐削弱【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不是专门从事行政事务,而是随时被皇帝临时任派任务 ,表明宰相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职要务,按皇帝的需要委派 ,体现君主专制加强,丞相权力逐渐削弱,故选 D;A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赋役负担日益加重的信息,排除 B;材料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信息,排除 C。4. 白居易琵琶行中记叙了: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江西省东北部)买茶去。这可以印证当时A. 商人地位逐渐提高B.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 饮茶成为唐代时尚D. 江西经济地位突出【答案】B【解析】中
5、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 A;材料中“移船相近邀相见”“ 老大嫁作商人妇” ,说明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 B 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商人买卖和经营茶叶的活动,但没有直接反映百姓的饮茶之风,故 C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江西经济地位问题,排除 D。5. 北宋元丰年间(1078 年。1085 年) ,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据此推论准确的是A.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B. 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C. 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D. 经济重心南移彬动文化转移【答案】B6.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
6、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A. 内阁非法定机构B. 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C. 大学士地位提高D. 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答案】A【解析】明朝原本官阶较低的内阁官员后来由官阶较高的六部尚书和帝师兼任,说明内阁非法定机构,故选 A;材料没有提到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排除 B;材料不能反映大学士地位提高,排除C;大学士没有实权,不能制约皇权,排除 D。7. 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据大清会典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A. 自然经济的解体B. 列强入侵的破坏C. 经济重心的转移D. 江南战乱的影响【答案
7、】D【解析】材料反映 1857 年前后江西人口下降。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西征到达江西,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故选 D;自然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人口突然减少,而当时列强入侵没有涉及江西,排除 B;C和题意无关,排除。8. 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1898 年 7 月 28 日,光绪帝赐“密诏”给杨锐与康有为等人,言“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然而政变结束不久,与康有为同为“维新党人”的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这表明A. 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B. 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C. 历史叙述带有
8、主观色彩D. 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相距甚远【答案】C【解析】 材料中“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说明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故选 C;材料无法证明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排除 B;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存在一定差距,但不是相距甚远,排除 D.9. 1880 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据此可知清政府A. 拒绝接受新生事物B.
9、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C.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D. 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答案】D10. 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意指“养身” 。1908 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 。 “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 民族工业的发展B.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C. 中西文化的融合D.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中“卫生”原意为养生,后与近代公益事业相关,说明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 C;材料不能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A;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贫民弱,排除 BD。11. 中国国民党中央于 1927 年 4
10、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 ”这表明A. 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B. 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C. 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D. 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1927 年 4 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 ,说明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故选 D;1927 年 4 月,国共关系趋于破裂,排除 A;旧中国没有落实民生主义,排除 C;八七会议后,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排除 D。12. 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
11、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 。这反映出A. 中国抗战的艰巨性B. 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C. 全民抗战成为共识D. 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国民政府、湖南和四川等抗战口号,说明全民抗战成为共识,故选 C;材料无关抗战艰巨性,排除 A;材料得不出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排除 B;材料看不出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排除 D。13. 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
12、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A. 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B. 得到军民的广泛支持C. 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D. 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答案】A【解析】材料中“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 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 ,说明中国共产党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故选 A;BCD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4. 从左图到右图的转变,反映了A. 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B.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C.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 域乡教育制度的统一【答案】C【解析】图片左是文革期间的教育乱象,而右边是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排除 A,选
13、C;BD 与材料无关,排除。15. 1999 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C. 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D.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答案】A【解析】1992 年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1999 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的,故选 A;材料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 B;材料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 C;D 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排除。16. 古希腊智者
14、学派认为:立法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但自然则要求人人平等,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这表明智者学派A. 否定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B. 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C. 提供了社会变革的价值依据D. 论证了“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公平与正义,排除 A;材料没有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排除 B;材料“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是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选 C;斯多亚学派论证“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故选 D。17. 下表为公元前 5 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由此可知机构或官职权力执政官2 名,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
15、使最高行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保民官初为 2 名,后增至 10 名,由平民中选出。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颁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元老院 由 300 名贵族组成。有权审批法律,管理国库收入。A.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B.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 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D. 民主政治初现雏形【答案】C【解析】元老院有众多的贵族组成,而保民官人数也不少,他们职权不同,可见罗马政权组织体现了分权的共和政体的特征,故选 C;材料无关平民与贵族矛盾,排除 A;材料与法律体系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排除 D。18. 1493 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
16、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A. 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 世界性国际分工出现D. 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 “1493 年,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 ”这说明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故选 A;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排除 B;材料是划分势力范围,无关国际分工,排除 C;材料无关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排除 D。19.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宪法起草人之一汉密尔顿强调:人类的情感会随着对象的距离而减弱
17、,根据这个原则,各州人民对他们的地方政府往往比对联邦政府怀有更强烈的偏袒。据此他主张A. 在宪法中加入人权法案B.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C. 加强州权抑制联邦权利D. 国会采两院制以求平衡【答案】B【解析】材料“各州人民对他们的地方政府往往比对联邦政府怀有更强烈的偏袒” ,这说明要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排除 C,选 B;材料与人权,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两院制的信息,排除 D。20. 1799 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 ,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 一 1825 年间, 反结社法被废除。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 宪章运动的开展B.
18、议会改革的完成C. 马克思主义诞生D. 自由主义的传播【答案】D【解析】宪章运动开始于 1836 年,排除 A;英国议会改革是 1832 年,排除 B;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 年,排除 C;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传播, 反结社法被废除于自由主义的传播有关,故选 D。21. 黑市交易是指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暗中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学者研究英国经济时发现: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英国以汽油为代表的黑市经济非常活跃,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答案
19、】B【解析】 二战后,由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反而刺激黑市经济非常活跃,故选 B;材料提到的黑市经济与民众生活相关,可见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无关,排除 A;材料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 C;由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但是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期” ,排除D。22. 1969 年 8 月 14 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表一篇讲话。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 ”尼克松的这一讲话A. 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B. 释放了政善中美关系信号C. 威
20、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D. 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答案】B【解析】由材料“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 ,可见尼克松的这一讲话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故选 B;材料与美苏关系无关,排除 A;当时是苏联威胁中国的国防安全,排除 C;中苏盟友关系早已破裂,排除 D。23. 下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19701990 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年份 总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70 2632 705 26.81980 3282 1005 30.61990 4088
21、1484 36.3据联合国19802000 年世界人口和农村人口增长A. 工业化之路仍然漫长曲折B. 农村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 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领先D. 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答案】A【解析】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加,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大,可见工业化之路仍然漫长曲折,故选 A;材料中只能反映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趋势,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排除 C;材料无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排除 D。24. 下图是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图中英文为叙利亚。该漫画折射出A. 美苏两极对峙加剧B. 美苏争霸焦点在中东C. 冷战影响持续发酵D. 新冷战态势全
22、面展开【答案】C【解析】漫画反映奥巴马与普京就叙利亚争论不休,实际是冷战影响持续发酵,故选 C;漫画所反映的时代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 AB;美国与俄罗斯只是就叙利亚争论不休,没有涉及其他领域和其他地方,排除 D。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本卷共 3 题,第 25、26 题各 20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52 分。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 “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
23、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 ,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1)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材料二早在东林书院建立前,明朝政府已有三次禁毁书院之举。1604 年,顾宪成等人创建了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讲学比较拥护程朱学说,反对引儒入禅、不务实用的王学末流。讽议朝改,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东林书院开创的独特新学风。顾宪成宣称: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无庸效市贾争言耳。随魏忠贤势力扩大,朝廷下令焚毁东林书
24、院。黄宗羲中认为: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其为讲院亦不过为一郡之内耳。乃言本圆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东林何不幸而有是也,东林何幸也。摘编自熊红试论东林书院与明柬政治的密切关系(2)据材料一、二,指出在创办方面东林书院与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林学院的作用。【答案】 (1)特点:学术自由开放(多种思想学说并存) ;办学规范化;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学术水平高) ;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原因: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候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齐国政局相对安定;齐国势力相对强大。(2)不同:办学方针不同;创办主体不同;与政府关系不
25、同;学术思想不同。作用:传承儒家思想;致力社会参与;批判政治腐败;引领明清学风。【解析】 (1)材料“无论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学者们互相争辩、吸收”齐国统治者“封了不少上大夫,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办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优越,学术又可以为政治服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候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齐国政局相对安定;齐国势力相对强大。(2)由材料“顾宪成等人创建了东林书院反对引儒入禅、不务实用的王学末流。讽议朝改,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东林书院开创的独特新学风。 ”“朝廷下令焚毁东林书院 ”,可以从办学方针、创办主体、与政府关系和学术思想来比较
26、。第二小问,可以答为:传承儒家思想;致力社会参与;批判政治腐败;引领明清学风。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长期的国家分裂割据,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的五花八门,重重关卡的限制,德意志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普鲁士首先推动了关税统一进程,1818 年普鲁士颁布“新税法” ,取消一切商品进口的禁令;同时废除境内税收和商业关卡,建立统一税制。1828 年,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斯塔特根据普鲁士税法原则订立关税同盟条约。1834 年,那些原先担心主权丧失的邦国,如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图林根各邦等也先后加入了普黑关税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生效。摘编自徐剑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材料二 19
27、32 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 11 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自治领、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需得到英国的保证,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样,在英国与自治领、殖民地之间建立了关税同盟性质的帝国特惠制。摘编自倪宏忠1932 年渥太华会议前后英美在加拿大的经济博弈(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对德意志统一进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国特惠制”的特点,并简要评析“帝国特惠制” 。【
28、答案】 (1)特点:普鲁士主导;渐进性(分阶段逐步完成) ;以经济手段推进。作用:促进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提高了普鲁士的地位;为德意志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2)特点:帝国内部互惠,合作互补;对外排斥歧视;带有殖民色彩。评析:目的在于利用殖民地优势来摆脱经济危机;与其他国家争夺世界市场。其结果进一步加剧国际间贸易摩擦,激化列强之间矛盾;激起殖民地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加强英国和殖民地内部的经济联系;为战后关贸总协定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提供借鉴。【解析】 (1)由材料“普鲁士首先推动了关税统一进程”“1818 年1828 年1834 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生效”可见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的特点是:普鲁士主导;渐
29、进性(分阶段逐步完成) ;以经济手段推进。第二小问,可以答为:促进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提高了普鲁士的地位;为德意志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2)由材料“自治领、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需得到英国的保证,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可见,帝国内部互惠,合作互补;对外排斥歧视;带有殖民色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1932 年资本主义世界正受困扰,英国的帝国特惠制目的在于利用殖民地优势来摆脱经济危机;与其他国家争夺世界市场。但是,对外排斥歧视的殖民色彩必然进一步加剧国际间贸易摩擦,激化列强之间矛
30、盾;激起殖民地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加强英国和殖民地内部的经济联系;就长远来看,英国的帝国特惠制为战后关贸总协定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提供借鉴。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31911 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时间出台律法 备注1903 年重订铁路简明章程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商会简明章程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1904 年 学堂章程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1906 年破产律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奖给商勋章程奖励工商业发展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参照 1889 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
31、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1909 年法院编制法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大清新刑律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大清矿务章程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1910 年大清著作权律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1911 年大清民律草案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固第一部民法典。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晴法律移植研究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一:20 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 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
32、;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 (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示例二: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中国自鸦片战争以米逐渐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示例三: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反映清末法律成就,作答时可以从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或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或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等不同角度评述清代法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