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物館展示期末報告四四南村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民文三 49191010 陳涵秀2一、關於四四南村西元一九四八年,正是國共內戰激烈之時,年底大陸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們帶著家眷急忙撤退來到台灣,暫時住在日據時代陸軍庫房的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時穩定下來後,開始興建四四南村,是為台北市的第一個眷村。眷村裡房子均為魚骨狀建築,民國八十八年為進行信義計畫區的開發,四四南村面臨拆建的命運,在文化界人士的大力奔走下,民國九十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並保留其中四棟建築物規劃為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其中包含特展館、眷村展示館【圖一】 、展演館、社區館、四四廣場及文化公園【圖二】 ,公園裡以高
2、150 公分、長約 180 公分的綠色草坡再現過去魚骨狀的建築形式,並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正式啟用。【圖一】【圖二】圖片來源:http:/www.ca.taipei.gov.tw/ civil/websystem/arch_b.htm3二、關於展場設計展示館為眷村再利用的設計,眷村住宅本身不大,屋頂也不高,因此整個展示館的氣氛很溫馨又貼近生活;在空間利用上,隔出一間一間小間的展示區做展示,展示內容以眷村生活為主軸。我把整個展場分為前半展區、中間展區、後半展區以及結尾展區,前半展區的燈光設計很適當,顯得明亮確不刺眼;中間展區的位置比較奇怪,內容上看不出為何要擺設於中間展區,後半展區的空間設計也有點
3、怪異,可能展示內容較少,所以壓縮了後半展場空間,光線上較昏暗,從前半區參觀到後半區會有越來越虛的感覺;最後的結尾展區的位置在展場中是獨立的,這個展區最特別的地方是利用照片、書信做展示,讓前面展區的展示內容有人現身說法說著過去他們的眷村生活,讓參觀者可以感覺到比較真實的眷村生活,而不只是參觀展覽後自己想像。總的來說,整個空間的利用不會很擁擠,參觀者可以毫無壓迫的看完展覽,對我來說是一個很享受的展示館。路線規劃:a 展場入口並沒有路線引導的指示,但右側和左側的展區燈光亮度不同,右側較亮容易引導參觀者進入右側展場,也符合一般參觀者轉向右側的習慣,而左側展區是路線中的最後一區,利用光線的不同達到路線引
4、導的目的。b 地上有一排大事記,與展場動線平行,如果在前半展區還沒看完,先看大事記的話,就會走進入後半展場;如果前半區看完後,再看大事記也會進入到後半展區而跳過中間的展區,在動線上不是很順暢。 【圖三】【圖三】右邊箭頭為大事記的方向左邊為前半展區的動線c 在前區和中區之間有個地下展示櫃,標示著請勿踩踏,展示手法很特別4但卻造成了動線的阻礙,要從前區進入中區則須繞過地下展示櫃。此外,中間展區部分有高起的步道引導進入,步道的導引在整個展場的動線來看很突兀,似乎沒必要做高起的步道,我推測可能是不讓參觀者踩到地下展示櫃,所以特地設計高起的步道,但是步道實在很容易影響到前半區觀眾的參觀動線。 【圖四】【
5、圖四】左側為高起的步道d 一進展場五彩繽紛的四四巨龍容易吸引目光,卻也有點突兀,觀眾可以先看四四巨龍再回到展場動線上參觀前部分展區,這應該就是開放性的動線,讓觀眾有參觀上的自主;大事記正巧從四四巨龍下展開,因此若先看四四巨龍則很容易接著看地上的大事記,在隨著大事記走就進入後半展區了,變成先看後半展區再回到前半展區,後來想一想好像也可以從後半展區看回去,因為這個展覽的時間軸其實不是很重要,所以先了解四四兵工廠以及現今狀況,再了解過去四四南村中的眷村生活也可以。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參觀動線了,觀眾可以自由選擇從哪一個點切入展示。空間利用:a 分隔出一個一個的小展區做展示,有些小展區的展示內容很少,感覺
6、很空洞也浪費了展示空間。b 將休息座椅設置在展場內,沒有另闢一區,所以在休息時也可以繼續看展,這個設計很不錯!5三、關於展示內容展示內容的部分,我覺得可以多說一些關於四四南村的歷史以及為何被拆建又怎麼規劃成一個文化公園及展示館、展演館等等。這部分我猜想因為議題較敏感,當時四四南村該拆或保留引起眾多爭議,立場的不同與政府、文化團體的關係也就不同,因此在展示館中很難看到深入的四四南村歷史演變,雖為敏感話題,但是我認為館方可以盡力收集相關資料,呈現出一個立場中立的觀點或者陳述當時的對立情勢即可。另外,展品如果能多一點更好,像眷村媽媽這個展區是展示媽媽們必須學習手工藝貼補家用,可以多放幾種不同樣式的手
7、工藝品;眷村文學的部分,比較少人認識與了解,可以詳細的介紹與說明文學的演變;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很特別的展品,像是四四南村居民利用廢棄的砲彈所作成的砲彈檯燈。四、關於展示手法展示的呈現上都很不錯,像是文字板顏色的搭配、展品與文字的搭配、文字敘述的方式等等,都讓參觀者看得相當愉悅,只是有部分小細節沒注意,像是文字看板有些剝落、當初策展時所做的記號都還留在牆上,這些小問題須稍作改進。另外,有一間小展場是放映影片的,不知是因為我去參觀那天參觀人少,所以不撥放或者是只有特定時間才撥放,但是也沒有時間表,當然也有可能是機器損壞了,但是都應該告知參觀者。文字看板:a 展示看板的文字過多且排列太密,不易閱讀;文
8、字都展示於各小間展場的側面牆上,參觀者必須側身或者進入小展場中閱讀,比直接與參觀者面對面的文字看板效果更好,參觀者較能進入展覽所營造出來的氣氛。b 某些地方有貼上兩層文字的痕跡,展場管理人表示因為某些部分有漏字或者貽誤,所以重新貼上文字覆蓋住錯誤的,但處理的狀況不是很好,參觀者能夠清楚的看到兩層不整齊的文字,影響了閱讀的流暢。 【圖五】6【圖五】隱約可見兩層文字c 看板都有打上日光燈,可以不受展場刻意營造的光線影響,觀眾可以清楚的閱讀。d 許多看板的背面都沒有利用,浪費了展示空間。e 剪報展示的部分可以將報紙放大,看的比較清楚,或者是利用色筆劃出重點,讓參觀者一眼就了解重點在哪裡。f 大事記刻
9、在用金屬板上再襄在地上,會反光一點都看不清楚。 【圖六】【圖六】金屬版面的大事記展品說明:地下展櫃裡的物件說明字體太小,蹲著看還是看不清楚。物件:a 各小展場裡的展品有部分靠牆擺放都遮住牆上的文字看板了。b 展場中的展品都可以觸摸,很不錯。地理位置:以立體模型展出四四南村的地理位置,並用上下重疊、顏色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昔日的與拆建後位址的變動,非常清楚的一個展示手法,但在立體地圖中7僅標示出四四南村與四四西村,若能將四周的大地標也標示出來,可以增加參觀者了解四四南村所在位置;再加上說明讓參觀者知道為何區塊會變動,不會感到一頭霧水。四、策展者的角度因為都市計劃的實施,必須拆建四四南村這一個台北第一
10、個眷村,這乘載著居民五十多年記憶的地方一但拆除,也將記憶一併帶走,日後再也看不見此處的曾經,因此此展示館的成立必定是為留下某些記憶而存在,而且是四四南村居民共同的記憶,而他們在台灣歷史上的足跡與故事,也在這裡重現著,好讓日後的子子孫孫都能了解這段台灣的故事。不過,就展示館的內容上來說,也沒有較深入的介紹,我覺得當時成立這個展示館的用意是很單純的想把這個即將消失的眷村生活留下一點縮影,而不同於博物館裡頭的展覽,有著遠大的知識教育的目的。五、規劃與建議整個展示館參觀起來似乎不需要故事線的發展,較類似鋪陳出一個眷村生活面貌而已,我覺得若加強故事線,以歷史發展為主軸,從大陸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開始,帶到
11、撤退來台居住在四四南村,再呈現出日常生活最後說出都市計劃的衝擊,以及支持拆建與保留的兩方對立的過程,最後保留下四棟建築並設計成為展示館,當然這樣的展示規劃的學術性質可能是高過於現在所呈現出來的,其所背負的教育目的可能也更明確。六、討論與感想就如同上述規劃與建議中所提到的,這個展覽也可以以時間的故事軸線帶出,這是以一個參觀者的角度去看所得到的想法,因為展示裡頭有太多沒有交代清楚的部分,容易讓參觀者心理冒出很多個問號,但是在展場中卻找不出答案;但若是以一個四四南村居民的角度來看,眷村總是背負著太多的歷史故事,從他們撤退來到台灣,總是帶著回到對岸的希望過生活,慢慢的台灣社會經濟的轉變,讓眷村與社會的
12、關係惡化,甚至成為都是進步的惡瘤,加上反攻的願8望破滅,這些都讓眷村居民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苦楚;而四四南村在民國 88 年因為都市計劃而面臨拆建的命運,保留或拆建讓文化團體與政府機關的對立,讓四四南村的苦楚又多加了一分。今天我們去參觀展示館,會希望看到各種面向的內容、想了解四四南村的歷史及演變至今的過程,但是對於四四南村居民來說,四四南村被拆建對他們有著很深的影響,日後回到這裡,他們或許只是想要回味過去在四四南村裡的生活,不需要有太沉重的東西存在,那些歷史的包袱、對立的過程,那些會增加痛苦的過去也就不需要出現在這個回憶的場所裡了。記得拆毀四四南村的事件在當時鬧的很大,有人支持保留下四四南村也有人
13、反對保留,兩方意見與公務部門的爭論時時上社會新聞,當時我關心著這個歷史建築的去留,只知道若拆掉後會出現一個新的公園,卻不曾耳聞除了有公園外,還有展示館、展演館、社區館、廣場等等,到花蓮後也漸漸遺忘這件曾經轟動一時的案子,一天在信義計畫區裡走著,突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公園,怎麼很像一堆半穴居,走進一看,什麼!看著告示牌上寫的,原來是四四南村阿!告示牌上還標明有展示館等等區域,其實是很懷疑展示館的狀態的,不過還是決定去看看,進館後到看完展覽的過程感覺都很好,可能跟參觀人數極少有關吧!讓我最感到興奮的是,沒想到四四南村在被拆建之後,除了變成公園綠地外,還有一個展示館,紀錄下了四四南村的生命,讓我們這些不可能參與眷村生活的人能一窺究竟,也讓這個永遠消失的建築物留下生命故事。我覺得展示館設計的不錯,不會讓人有大驚大喜的感動,但是卻像是細水長流的生命回憶一樣,在裡頭參觀也不有壓力,不怕看不完也不用和一堆人擠來擠去,只是不曉得展覽內容會不會固定更換,不然參觀的人數就會越來越少,那就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