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旅游带动北郭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蔡美香 武玲娣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蔡美香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作者简介:武玲娣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金融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子课题 (98ASH001) 阶段性研究成果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的北郭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民俗旅游在带动北郭村劳动力转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应在扩大旅游投资规模、提高相关行业关联度、深化行业内产品开发和改变经营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有利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地区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民俗旅
2、游是一种新兴、综合性的服务行业, 它有利于吸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村劳动力, 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劳动力转移模式带来的“农村空心化”现象, 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地区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与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周公庙风景名胜区相毗邻, 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本文旨在以该村为调研对象, 系统分析民俗旅游在带动该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障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民俗旅游带动北郭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有两种类型:向外转移和向内转移。外出务工是北郭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要方式, 以中
3、青年为主, 男性居多。北郭村民俗旅游带动的劳动力向内转移具体可分为吸纳本村劳动力和吸纳外村劳动力。北郭村吸纳本村劳动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7 年-1999年) 为民俗旅游起步阶段。民俗接待户由 1998 年的 6 户增加到 1999 年的 25 户。接待户增加主要来自未外出的劳动力。究其原因有:第一, 大多数人对农家乐并不看好, 认为不可能成为主营业务。第二, 当时都是指定接待户。第二阶段 (2000 年-2012 年) 为民俗旅游稳步上升阶段。民俗接待户由 2000 年底的 98 户发展到 2012 年的 190 多户。接待户的大幅增加主要来自于回流的外出劳动力。这是因为岐
4、山县举办多届“周文化艺术节”, 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农家乐大量开办。第三阶段 (2013 年至今) 为民俗旅游回落阶段。接待户由 2012 年鼎盛时期的 190 多户降至 2015 年的 120 户。这是因为其他村庄竞相效仿北郭村的旅游发展模式, 造成其旅游竞争力降低, 一部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较弱的农家乐被迫退出, 大部分第二阶段回流的劳动力再次选择外出。而能够存活下来的农家乐大多都具备一定实力, 已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明显, 民俗旅游在带动本村劳动力向内转移的作用呈现出倒 U 型, 此外鼎盛时期中青年男性参与较多, 回落时期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长久从事民俗旅游的劳动力大多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
5、, 有丰富的经验或者独门绝技。被吸引到北郭村的外地人主要是周边地区的村民。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点:第一, 都是在民俗旅游稳步上升阶段流入, 说明民俗旅游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 都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民俗旅游带动北郭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1、民俗旅游经济总体规模小, 劳动力吸纳总量不大北郭村民俗旅游依托于以周公庙为载体的周文化, 虽岐山县多次举办“周文化艺术节”, 但品牌效应仍然较弱, 旅游经济规模较小。加之近几年周公庙的门票大幅上升, 游客数量出现锐减, 直接影响到该村的民俗旅游规模。从北郭村自身经营来看, 主要以普通家庭户的农家乐经营为主。这种模式不需要较大的投资, 短期可以根据
6、市场需求灵活调整, 但是长期则无法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鼎盛时期, 农家乐接待户达到将近 190 户, 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000 多人。但旅游经济不景气时, 农家乐接待户减少到大约不到 130 户, 旅游就业人数大幅锐减。2、民俗旅游行业间关联度低, 民俗旅游就业乘数效应弱民俗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娱、购等行业, 关联性极强。目前北郭村民俗旅游产业链不完整, 主要集中于餐饮、住宿与购物, 而游览, 娱乐, 交通相对较弱。餐饮类型以农家乐为主, 餐饮方式较单一;购物主要依托于餐饮行业, 大多游客是在体验完农家乐之后, 顺带从经营户家里购买一些土特产品自吃或送给亲朋好友, 购物环节并未
7、形成一个统一市场, 难以形成规模;住宿以家庭民居旅馆为主, 地方特色不明显, 再加上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 旅馆的规模较小, 无法达到品质化经营, 较近的周边游客大多选择“当天来当天走”, 即便当天不走的游客, 也会选择距离北郭村不远的岐山县宾馆住宿。显然, 北郭村的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与招徕性较弱, 劳动力的就业效应难以完全发挥出来。3、民俗旅游行业内开发深度不够, 对劳动力的吸纳力不足北郭村民俗旅游产业内开发仍然处于较浅层次, 具体表现为:饮食种类虽然较多, 但是菜单常年不变, 有名气的食品有限 (主要是臊子面) ;住宿本应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硬件载体, 不单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还有一个
8、重要功能是使游客身临其境去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但是该村的住宿没有民俗特色, 甚至连住宿的基本要求都难以满足 (比如取暖、如厕、沐浴等) 。而该村的观光旅游产品与民俗文化产品品种单一, 导致与相邻农村地区 (如堰河村等) 旅游产品雷同性较高, 产生低层次的恶性竞争, 并且以浅层次的观光与简单展示为主, 很难给游客留下较深的印象, 回头客较少。因此, 民俗旅游对北郭村劳动力的吸纳集中于少数相似性较高且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的岗位。4、民俗旅游经营模式具有局限性, 带动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在民俗旅游中, 农民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所有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因北郭村旅游经营以农家乐为主, 大多以家庭为
9、单位, 规模较小, 旅游所有者与管理者通常由同一个角色来充当, 其占旅游从业人员的比重较小。而相当比重的旅游从业人员是服务者。三种角色之间的收入具有明显差异且有扩大的趋势。旅游管理岗位数量有限, 无法满足中青年的需求, 造成留在农家乐就业的劳动力多是中高龄劳动力, 以女性居多, 且受教育程度较低。此外, 农家乐的经营好坏受地理区位的影响较为显著, 集中在北郭村主干道岐周公路两侧的农家乐经营效益较好。角色收入的巨大差距与地理区位的便捷极大地限制了民俗旅游对该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民俗旅游带动北郭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1、加大对民俗旅游的投资力度首先, 岐山县要加大以周公庙为对象的旅游开发力度,
10、 深入挖掘周文化的价值内涵, 将周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在这方面, 岐山县应在土地流转、信贷、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其次, 北郭村自身应进一步加大对电力、道路、卫生、文化教育、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开发中来。加大对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投资, 提高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民俗旅游的投资规模扩大, 必然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2、推进民俗旅游各行业的协调发展首先, 继续发挥餐饮在该村民俗旅游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岐山臊子面、臊子肉、面皮、锅盔等特色食品, 大力发展家禽养殖、大棚蔬菜、果树种植、农产品加工业。其次, 围绕上述产业发展, 开发观
11、光旅游和体验旅游产品。再次, 建立统一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村特色农产品市场, 避免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 并且加大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实现线下线上结合的销售模式。民俗旅游各行业间的协调发展, 延伸了产业链, 促进了更多劳动力的转移和合理配置。3、深度开发民俗旅游各行业首先, 继续扩大村特色食品的影响力, 可借助各种媒介 (特别是网络) 来大力宣传。还应结合其他地区的做法, 不断推出新的特色产品。其次, 住宿环境在满足基本的服务功能基础上, 要充分体现周文化和当地民俗的特色。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山西平遥古城的做法。以此为基础, 还可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 进一步向乡村度假方向发展。再次, 可将民俗旅游
12、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 扩大对观光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的界定范围, 可将整个村庄作为观光和民俗产品加以开发。深度开发民俗旅游各行业, 可提升劳动力转移的质量。4、尝试农民参股的经营模式在民俗旅游开发中, 可尝试农民参股的经营模式, 打造若干产品的股份制公司。由于股份公司的建立, 每户村民都拥有一定的股权, 年末可享受分红收益, 可避免参与乡村旅游的角色限制, 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也可突破传统农家乐开办的地域局限性。与此同时, 克服以往民俗旅游开发中在性别、年龄、学历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局限。参考文献1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省旅游局发布, 2017 年 3 月. 2王丽等.北郭村一村一品发展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 (3) . 3杨瑾等.发展乡村旅游对外村流动人口拉力作用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