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1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華雨集第五冊,p.87-91)一、巴利三藏的史地與部派南傳大藏經,是巴利語三藏的日文譯本。1、史地巴利語,是從恒河流域而向西南傳布的,優禪尼一帶佛法所使用的當地方言。 1阿育王時(西元前三世紀),開始傳入錫蘭(今名斯里蘭卡),展轉傳誦; 2西元前一世紀末1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7-48:巴利語為西印度語(依原始佛教,應稱為南方)。以優禪尼Ujjayain 為中心,阿槃提地方的語言。近代學者從阿育王碑刻Girnar碑的比較,得到了更有力的證明。巴利語傳入錫蘭的摩哂陀,正是育養長大於優禪尼的。這是佛教向邊地發展,引起阿槃提佛教的隆盛,成為分
2、別說部的化區。銅鍱部由此分出;化地部、法藏部也由此分出。這一地區的佛教分別說部,應用這一地區的語言,成為巴利語。這是以Paic語為基礎,而受到摩竭陀語的多少影響。西藏傳說佛教四大部派的地區與語言:大眾部從Mahrra地方發展起來,聖典用Mahrra(摩訶刺佗)語。上座部以Ujayana為中心,聖典用Paic 語。正量部從Srasena(即摩偷羅一帶)而發展,聖典用當地的Apabhraa語。說一切有部在罽賓、健陀羅而盛大起來,聖典用saskta 語。上座部(指上座分別說部)以優禪尼為中心,用Paic語,與近代研究的巴利語相合。傳誦聖典用語的不同,與教區有重要關係(並非決定性的)。其語言的新古,在
3、佛教聖典的立場,應從部派的成立,及移化該區的時代來決定。巴利語來源的研究,近代學者的業績是不朽的!近乎結論階段的意見,巴利語是阿育王時代,優禪尼一帶的佛教用語。2印度佛教思想史,p.42-43:阿育王登位以前,出鎮優禪尼(Ujjayain),這是上座(分別說系)部向西南發展的重要地區。阿育王在這裏,娶了卑地寫(Vedisa )的提毘( Dev),生了摩哂陀與僧伽蜜多兄妹;提毘一直住在優禪尼。阿育王因妻兒是優禪尼人;因鎮守優禪尼,得到當地力量的支持而得到王位:與這裏的佛教分別說部的關係,也許更密切些,這所以摩哂陀出家,而從目犍連子帝須為和尚吧!摩哂陀初受沙彌十戒,依律制,應從二師受戒,所以依目犍
4、連子帝須為和尚,摩訶提婆為阿闍黎。年滿二十,應該受(比丘)具足戒,要有三師和尚與二位阿闍黎。在阿育王的心目中,說一切有部似乎沒有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的親切,但同樣的尊重,請末闡提為阿闍黎。從摩哂陀受戒的三師,知道部派的存在;阿育王一體尊敬,表示三部的平等和合,並共同為佛法努力的厚望!所以阿育王時,大德們分化各方,可能分別說部多些,但大天與末闡提,決不是目犍連子帝須的統系。摩哂陀分化到楞伽島,成為赤銅鍱部(Tmraya),今稱南傳佛教。這一派傳說五師相承,以目犍連子帝須為正統,其他的部派為異說,那只是宗派意識作祟!釋尊的無諍精神,顯然是淡忘了!南傳阿育王時有第三結集,其他部派都沒有說過。傳說帝須當時
5、論決正義,作論事;其實論事所破斥的部派,當時多數還沒有成立呢!21善見律毘婆沙卷2,大正24,684c15- 685a4:目揵連子帝須,集諸眾僧,語諸長老:汝等各持佛法,至邊地中竪立。 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2,為了聖教的保存,才全部記錄下來。 3但流傳久了,有些已經轉譯為錫蘭文。西元五世紀初,摩竭陀的覺音三藏,南來錫蘭,深究三藏與各家注疏。覺音不但為經律論作釋,著佛法的綱要書清淨道論,還將三藏聖典,全部以巴利語寫定。巴利語三藏,從此確定的流傳下來。在現存的佛教聖典中,巴利語三藏可說是最古老的了(現存的混合梵語聖典,大抵是西元七世紀寫下的)!2、語系釋尊本著人類平等的原則,對於佛說的教法,是
6、聽隨國俗言音所解,學習佛經的, 4所以印度佛教界所用的語言,傳說有四大類,巴利語就是其中的一種。 5但在現在,巴利語是從印度傳下來的,代表初期的佛法,所以受到近代佛法學界的重視。諸比丘答言:善哉!即遣大德:末闡提!汝至罽賓、揵陀羅咤國中。摩呵提婆!至摩醯婆末陀羅國。勒棄多!至婆那婆私國。曇無德!至阿波蘭多迦國。摩訶曇無德!至摩訶勒咤國。摩呵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國(是漢地也)。末示摩!至雪山邊國。須那迦欝多羅!至金地國。摩哂陀、欝帝夜參婆樓拔陀!至師子國。各竪立佛法。 2印度佛教思想史,p.57-58:大眾部Mahsghika在東方,以毘舍離Vail,央伽Aga 一帶為重鎮;上座部Sthavira
7、在西方,以拘睒彌Kaumb ,摩偷羅Mathur為中心,形成東西二派。大眾部向東傳布而入南方,是經烏荼Ura,迦陵伽Kaliga而到達案達羅Andhra,即今Godvar 河與Krishn河流域(主要的大乘思想,都由這一帶傳出)。西方上座部中,有自拘睒彌等南下,經優禪尼Ujjayain而到達阿槃提Avanti,成為(上座)分別說部Vibhajyavdin。阿育王Aoka 時,分別說部中,有分化到楞伽島Lakdpa的,成為赤銅鍱部Tmraya 。留在印度的,與南方大眾部系的化區相啣接,所以再分化出的化地部Mah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飲光部Kyapya,思想都接近大眾部。31
8、佛法概論,p.33:阿恕迦王時代,經與律已勒成定典(後來各部派又各自改編)。西元前一世紀,開始有書寫的文字記錄。這是佛教的初期聖典。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67:銅鍱律:從印度傳入錫蘭,現在為緬甸、泰、柬、寮南方五國佛教所傳承的廣律,以巴利語Pli書寫;這是赤銅鍱部Tmraya的廣律(簡稱銅鍱律)。銅鍱部自稱上座部Sthavira,又稱分別說部Vibhajyavdin。在部派統系中,這是屬於上座部中的分別說部,從分別說部流出的赤銅鍱部。這部廣律,起初由口誦傳入錫蘭;到西元前一世紀,Vaagmai王的時代,才以筆墨記錄出來。4佛法概論,p.37-38:巴利律小品(五)說: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出家,
9、本習善語(雅語)。白世尊曰:今此比丘眾,異名,異姓,異生,異族而來出家,各以俗語污損佛說。願聽我等以闡陀(合於韻律的雅言)達佛說。佛呵曰:不應以闡陀達佛說,聽隨國俗言音誦習佛說。五分律(卷二六),四分律(卷五二),也有此記載。一律雅語化,顯然是釋尊所反對的。但隨國俗言音誦經,雅利安族的信眾,也不妨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總之,釋尊時代的佛教界,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律。5佛法概論,p.38-39:第一結集在王舍城,第二結集在毘舍離,地點都在東方,結集的成文聖典,有以為是採用東方流行語的;阿恕迦王時代,傳到錫蘭的巴利語聖典,就是出於這一語系的。然而結集的用語,並沒有使佛教的用語統一,還是隨國俗方言誦習佛
10、說的。阿恕迦王時,佛教的破散大眾,凡有四種(部執異論)。依調伏天等解說:當時佛弟子用四種語言誦戒,所以分為四派:一切有部用雅語,大眾部用俗語,正量部即犢子系的盛行學派用雜語,上座部用鬼語。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33、部派巴利語三藏,是上座部的。上座部有分別說與說一切有二系;分別說又分出化地、法藏、飲光、赤銅鍱四部。巴利語三藏,屬於分別說中的赤銅鍱部;世親的成業論,就這樣的稱呼他。所以錫蘭佛教界,自稱上座部,也自稱分別說者,或赤銅鍱部。4、小結這雖然是部派的,但所傳經律,應用印度中古時期的方言,到底去佛世不遠,便於探求印度初期佛法的實態。把握佛法的特質,成為佛弟子的信行,在佛法的研究中,可說是
11、太重要了!二、巴利三藏略說巴利語三藏中,1、律藏律藏近於(同一系的)法藏部的四分律。2、經藏經藏分五部:前四部與四阿含相當;第五小部,其他部派是稱為雜藏的。 6小部共十五種,有些成立要遲一些(語音也小有差別)。小部 7中的佛譬喻(譬喻的一分 8),說到了十方佛的來集; 9佛種姓與所行藏,說菩薩6華雨集第四冊,p.230:南傳的巴利藏,加小部而為五部,或名五阿含,但這只是一部派的傳說。如大眾部(Mahsghika)系,及分別說部(Vibhajyavdin)系傳宏於印度的部派,都不使小部與四部阿含並立(為五部),而別稱之為雜藏;雜就是小的意思。這樣,四部阿含合名為經藏,小部是雜藏;雜藏與經藏、律藏
12、、論藏並立,成為四藏。四阿含與四藏,是佛教聖典部類的一般分類。71印度佛教思想史,p.36-37:南傳的小部,共有十五種: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性,所行藏。法句與經集,是比較古的;其他部分,有些集出是很遲的。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00-102。8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02:Apadna,譯為譬喻。譬喻分四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長老譬喻,漢譯有相當的部類,那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根有律藥事,也有這一部分。9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56-157:銅鍱部所傳譬喻中的佛
13、譬喻,也有十方界多佛並出的思想,如(南傳二六911)說:此世有十方界,方方無有邊際;任何方面佛土,不可得以數知(64)。多數佛與羅漢,遍集而來(此土)。我敬禮與歸命,彼佛及與羅漢。諸佛難可思議,佛法思議叵及。是淨信者之果,難思議中之最(7677)!本生與譬喻的傳出,似乎釋尊過去生中,始終在這一世界修行;見到過去的多數佛,也始終在這一世界。於是一切諸部論師皆說:一切諸佛皆從閻浮提出。或說:一切諸牟尼,成道必伽耶;亦同迦尸國,而轉正法輪;所以有四處(成佛處、轉法輪處、降伏外道處、從天下降處)常定的傳說。不但同時沒有二佛,先佛後佛都出於閻浮提(Jambud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4的波羅蜜多行;本生
14、共五百四十八則,從傳說的事跡中,顯出了菩薩的德行與風格。有的部派,依雜藏而別立菩薩藏, 10可以想見其間的關係了。3、論藏論藏有七部:六部是阿毘達磨;第七論事傳說是阿育王時,目犍連子帝須所造(有些內容是後起的),評破其他部派的異義集。巴利語的論藏有七部,而說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也是七部(赤銅鍱部傳五師相承,有部也有五師相承說),這應有古代共同的傳說吧!印度之佛教,p.128:說一切有系六分毘曇 海南系七部毘曇上座(舍利弗毘曇系)分別說系大陸系舍利弗毘曇犢子系大眾(迦旃延鞞勒系)鞞勒三、巴利語三藏華譯的意義巴利語三藏的譯為華文,是非常有意義的:1、擴大華文佛教的內容一、擴大華文佛教的內容:華文佛
15、教,是以中期大乘佛法為主,前有初期佛法的三藏,下通後期秘密大乘佛法的教典。初期三藏,主要從北道經西域而傳入。從南方海道來的,在宋、齊、梁間(西元424518年),有師子國比丘尼來,依律授比丘尼戒(二部得戒); 11廣州方面,譯出五百本生經,他毘利上座律(兩部都佚失了); 12建康譯出善見毘婆沙律, 13解脫道論 14(覺音的清淨vpa)印度。這是注意此土而忽略了其他的世界。10印度之佛教,p.183:以釋尊之身教、言教為經,經、律之深見要行為緯,博采異聞,融攝世學,而別為更張組織之,迥非雜藏之舊,乃離雜藏而別立,成菩薩藏。其經過,可於增一經、論見之。經曰: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是大乘
16、猶為雜藏之一分。論釋則謂佛在世時,阿闍世王問佛菩薩行事,如來為說法,佛在世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撰(集)者,即今四藏,合而言之為五藏,則菩薩藏已離雜藏而別立矣。11以佛法研究佛法,p.236:元嘉元年(424),求那跋摩經師子國而到廣州。尼眾想請他授戒,他要等外國尼來,滿足十數。後師子國的比丘尼來,建業的尼眾再受戒。錫蘭的戒律,是被中國應用了;但不久就被禁止再受。12以佛法研究佛法,p.236:永明中(483493),摩訶乘在廣州譯出五百本生經,他毘利(譯義為上座)律,這無疑是錫蘭的。13以佛法研究佛法,p.236:永明六年(488),僧伽跋陀羅從海道來,在廣州譯善見律毘婆沙,為銅鍱部的律釋。
17、有名的眾聖點記,就是從此傳出的。14以佛法研究佛法,p.236-237:梁僧伽婆羅,在西元五一五年,譯出解脫道論,這是銅鍱部的要典覺音清淨道論所依據的。錫蘭的佛教,不能說沒有傳入中國,但比起罽賓來,缺少精深的義學,微密的禪思,終於為中國佛教所遺忘了!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5道論,是依此而修正充實的)。這些,都從巴利語佛教中來,但沒有能受到當時佛教界的重視。現在全部翻譯過來,是以彌補這方面的偏缺。2、從比較研究而正確理解佛法二、從比較研究而正確理解佛法:我國過去所譯的初期佛法三藏,屬於眾多部派,部帙繁多,但沒有巴利語的三藏。如譯出而作公正的比較研究,那一定有更好的理解。如律藏,過去譯有大眾部的
18、摩阿僧祇律、化地部的五分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15五部廣律;還有飲光部的解脫戒經,正量部的律論 16等。以過去所譯的,與赤銅鍱部律作比較,在組織方面,可以理解律部的成立過程;內容方面,可以發見釋尊的依法攝僧,制立僧伽律制的原則與實施,更能從部派分化,理解適應不同地區民情而有所差別。3、探求佛法與大乘佛法間的通道三、探求佛法與大乘佛法間的通道:佛法本來是一味的,因根機、傳承等而有不同的開展。我國以大乘佛法為主,一向以巴利語三藏等佛法為小乘。然深一層探究,大乘甚深義,本於雜阿含相應部等四部阿含;而十方世界有佛,菩薩波羅蜜多廣大行,是從小部雜藏中來的。 17我國佛
19、教界,應依巴利語三藏的華譯本,探求佛法與大乘佛法的通道,互相尊重,現在佛教已進入世界性的時代了!四、結語巴利語三藏,傳入錫蘭,又傳到緬、泰、高棉等地區。巴利語有語音而沒有書寫的文字,所以各地都用當地的字母,寫下巴利語三藏;近代又有英文、緬文、日文等譯本。南傳大藏經,就是日文的譯本。從昭和十年到十六年(西元193541),由高楠博士 18紀念會譯編刊行的。15以佛法研究佛法,p.240:唐義淨在武后時(700710)所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是有部的新律,與西藏所傳的一致。但在四分律宗完成的當時,很少人去注意他。16以佛法研究佛法,p.240:真諦譯的律二十二明了論,是正量部的律論。17原始
20、佛教聖典之集成,p.869:雜藏,本是附屬於經藏的。而有的把雜藏獨立起來,成為四藏。雜藏中,本生與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羅蜜多菩薩譬喻所引起的菩薩法,附在裏面,如增壹阿含經序品所說。立小部或雜藏而附屬於經藏的,仍用三藏的分類。不立雜藏的說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傳誦在三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編入律部的藥事、雜事等。18 高楠順次郎:(18661945)日本佛教學者。廣島縣人,舊姓澤井,號雪頂。屬真宗西本願寺派。曾遊學牛津大學,從穆勒博士(Max Mller)研習梵文、印度文學、哲學、比較宗教學。復遊歷德、法、義著名大學。歸國後任東京大學文科講師、教授,兼任外語學校校長。東大退職後,任東洋大學校長
21、。大正十年(南傳大藏對中國佛教的重要6四十多年前,我國曾發起普慧大藏經,編有依南傳大藏經而分別譯出的部分。抗戰勝利,太虛大師東還,提議改名為民國大藏經。依日文翻譯部分,主張依錫蘭巴利語本,參考英譯本而加以訂正。 19由於政情的急劇變化,不能實現全譯與刊行,對中國佛教來說,真是一大憾事!現在,菩妙法師發起來翻譯印行,真是太好了!我一心祝願,願譯藏的完善而能順利的完成!1921)與渡邊海旭著手出版大正新修大藏經,共完成百卷。其後主編南傳大藏經六十五卷,刊行現代佛教雜誌。19教制教典與教學,p.123:抗戰期間,上海編修普慧大藏經,後經太虛大師改名為民國大藏經。據我所知道的,(由印度)南傳的教典,已全部譯出,編入大藏(已印出兩三冊)。他們是依據日譯本,分由夏丏尊等譯出,有的譯為語體文。太虛大師以為:最好能依據巴利原本,參考英譯本,重新校正一下,成為一完善的漢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