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生活中的小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出示:25 元 7.25 元 8.80 元 0.58 元】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同学们自由回答。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出示主题图加一个玩具枪 25 元)看,这是
2、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3、在这些数里,那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是我们还没学呢?在这些数里只有 1 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 ,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 P7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一) 小数的读、写法。1、师:我们的
3、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小熊 7.25 元、风筝 8.80 元、布娃娃 11.30 元等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
4、样写?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我们一起读读吧。老师是这样写的:0 、8 0 8,写得好吗?为什么?(二) 知识调色板。1、练习:P75 2 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2、判断:(1)373 读作:三点七十三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 1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4、练习:P75 35、游戏:用 0、6、8 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
5、汇报。(三) 、感受生活中的小数。1、读出下面的句子(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 6772 千米(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 2946 年(3)1 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 084 千米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三、知识加油站。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
6、上,老师买了一个 3 角钱的豆浆和 1 元 5 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到学校后,拿起 6.5 元的红笔和 8.40 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 2.50 元买的一盆菊花。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五、课堂延伸1、数学冲浪。添字游戏。这里有三个数 10、1、0.10,你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一字,说明这三个数是相等的。2、刨根问底。口 算: 103 106计算器: 103 106
7、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到课下寻找为什么吧。3、实践活动: 练习:P75 4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物品,经历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出每种物品的长或宽,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2、老师出示蓝灵鼠的问题:把上面物品的长度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改写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写不好,老师要作为参与者示范改写一个,特别说明把用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表示的物体长度改写成用
8、“米”作单位的数时,要在“米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3、在学生明确改法后,老师临时出一两道题,请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改一改。二、说一说:先让学生读教材上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或改写的小数。如:自己的视力是多少,把自己的身高用“米”为单位的数表示等。三、试一试: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把第五单元实践活动中投沙包时记录的成绩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并进行交流。三、练一练:第一题,老师辅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物品。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如:门和黑板可请学生和老师共同测量;课桌可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最后交流记录的结果。第二、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
9、判。第四题,让学生在家中自己测量,用“米”作单位记下测量的结果。如果家里没有这些物品,可选择别的物品代替。四、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以一位小数的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 ,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提出蓝灵鼠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3、交流算法。有的算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参
10、与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1) 、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2) 、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1、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2、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对齐。4、提出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二、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题,老师出示小黑板,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然后互相交流、评判。第三题,鼓励每个
11、学生做一个就餐计划,然后全班交流。除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关注食品搭配是否合理。对于学困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指导。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整理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整理,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教具准备:纸、笔、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市场调查: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情:(1) 、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
12、的价钱。 (2) 、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填在表中。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二、整理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写出自己的实践日记。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二、议一议: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八、面积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
13、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室物品的要求,让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表述的语言。如: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 ,教师要纠正为“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新授: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将课本封面与铅笔表面比大小的要求。先让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的。2、比较两个长
14、方形纸片的大小。按课本要求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的纸片大。3、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说得不准确,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看法的机会。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纸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纸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三、比一比:1、第 1 题: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可用实物代替。第 2 题: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15、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然后鼓励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2、交流比较的方法,可分为两个环节:(1) 、学生个性化比较方法的交流。边交流边讨论能否得到一定的答案。如果学生中出现了平均分成小方格的比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上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让其他学生试着做一做;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方法,让学生试一试。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两个图形平均分的方格必须一样大小。(2) 、交流平均分成方格的比较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3、对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课堂上大家想出的比较方法,然后提出教材上“说一说”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四: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重
16、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和自己个性化的表示符号。第二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教学重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直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出学
17、会测量和计算面积是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新授:1、老师提出测量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几种正方形纸中自己确定一种作为测量单位,并同桌合作开始测量。2、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三、议一议:1、分析大家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 ,测量的结果(正方形的个数)越少。引导学生反过来说一说。2、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同一种正方形纸再测量一次课桌面,或测量凳子表面等。让学生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
18、致性。四: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学生测量的结果会有不同。第二题,用数学课本做测量工具,测量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面积。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再测量。可分组进行。第三题,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给定图形的面积。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五:问题与讨论: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
19、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二、小组合作探索: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 ,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3、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4、呈现平均分成 100 份、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 ,请各组研究。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平方分米与平方
20、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三、议一议: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四:练一练: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具准备:面积为
21、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3、讨论“议一议” 。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4、总结公式。先让学生试着总结,再交流。三、试一试: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四: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二
22、、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5 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教具准备:每生一张长是 8 厘米、宽是 5 厘米的彩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1、让学生边操作、边计算。 (1)题,让学生量一量长和宽,再计算。2、 (2)题,先提“剪”的要求和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议论,重点说
23、一说判断的依据或理由,然后再剪。3、直接提出(3)题的要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第二步,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4、总结后,可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分析比较,重点了解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公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三:练一练:第一题,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单位,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是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 (1)题答案:8080=6400(平方厘米) 。(2)题稍复杂,先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四周下垂 10 厘米”的实际意义,再解答。答案:80+210=100 (厘米)100 厘米=1 米 11=1(平方米)四、兔博士网站:对于费旧电池的危害
24、,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这里主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乱扔费旧电池对土地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6 课时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教具准备:扣子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规律。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
25、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 (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三:探索规律: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7 课时教学目标: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综合
26、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纸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铺地面问题。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提供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 ,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 。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注:在上述两种
27、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讨论方案。在交流、归纳各种方案之后,让学生队方案进行讨论。三、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九、分数的初步认识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
28、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二、新授:1、指定学生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将故事编完整。然后老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如,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等。三、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每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1、提出(1)题的要求,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做法。可让学生讨论一下涂色部分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说明,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29、二分之一,并板书。2、教师提出(2)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重点指导 1/3 的写法和读法。3、教师提出(3)题的要求,在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试着读写 1/4。学生如果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分法,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四:试一试:是前面数学活动的继续,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读、写出相应的分数。五、议一议: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具体理解,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六、练一练:第一题,重点让学生回答“为什么” 。第二、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30、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 1/2。二、新授: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 2 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 里面有 2 个 1/3。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
31、色,读写分数。三、议 一议: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四:认识分数: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 3/4 为例,介绍 3 是分子,4 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六、练一练: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比
32、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 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 ,然后按要求涂色。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 。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
33、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三、比一比: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四、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五、问题讨论: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34、。教学反思: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 1 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 1 和相应的减法。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 1/2 合起来等于 1。接着在 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3
35、、 (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三、看图列式计算: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教材只呈现了 11/3=2/3 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 12/3=1/3 。四、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 ,11/4=3/4,12/4=2/4 等。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 5 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演示和操作,经历探索两个同分母分数
36、(分母小于 10)相加减的过程。2、会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 10)的加减法。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具准备;圆行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1、演示计算。师出示分好并涂色的圆形纸,按教材中的图示进行演示。2、根据演示过程,写出算式并计算。重点让学生理解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即, “1 个1/8 加上 4 个 1/8 是 5 个 1/8”和“5 个 1/8 减去 1 个 1/8 是 4 个 1/8”。三、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可采取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还可以启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说出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