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9 ,大小:73.74KB ,
资源ID:1592233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59223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docx)为本站会员(嘀嘀)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docx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

2、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

3、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表达。四、教学过程:1.认识1/2“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然后给出分数的概念,揭示课题(认识分数)然后让学生回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让学生理解只要“把一个蛋糕

4、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定义。这一环节以后,我让学生说说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从而把分数的定义上升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着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表示出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以及学会操作,如何来得到一个图形的二分之一,这里还是重点强调二分之一的定义,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更加巩固了学生的新知的理解。2.认识几分之一在认识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并用圆形纸片表示出他想认识的分数,并且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的。从

5、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进行练习,完成书上想想做做1,学生填出分数以后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出来的?认识了几分之一以后,我再利用学生表示出的同样大小的圆片的几分之一,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关系,再让学生猜想如果有个相同大小的圆片,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一应该排在哪个位置?如果再分下去十六分之一,一百分之一呢?教师小结:当我们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越来越小。让学生了解到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关系。然后进行练习,书上想想做做3,最后进行练习,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说

6、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

7、,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8、、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2、我们先

9、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1)2002=100(本);1004=25(本)。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2)20024=1004=25(本)。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10、。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

11、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二、说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

12、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材分析:05=?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学生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

13、习连乘。05=?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得0,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积怎样写也容易出现错误;几乘0得0后,很容易忘记加进位上来的数。为了分散难点,教材把一个因数中间有 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一般运算方法之后进行讲练,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在乘的过程中,0的具体处理方法。学习05=?,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连乘乃至于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法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课件情

14、景为背景,通过探索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的过程,计算苹果总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试一试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教学目标: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2. 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能力。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1.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0”

15、的规律。2. 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复习,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全课总结五个环节。一、复习通过口答一个五是( ) 二个五是( ) 三个五是(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第2、3题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任意2题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二、问

16、题情景通过创设情境(1)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都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义,整数乘法的意义。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推理归纳。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3)小结、深化。再次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

17、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目的是强化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规律。三、建立模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让学生初次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四、解释应用1、课本第35页练一练。(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213 4322013 40322103 4302全班完成后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诉其他同学,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3、练习设计。我买20枝铅笔和30本书,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钱?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学过的方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会解决涉及到

18、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内容: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教材分析: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游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设计思路:1用学

19、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2、让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概念。(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

20、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

21、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

22、联系。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3、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1.探索新知(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1)20+20+20=60(2

24、)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二、 迁移应

25、用,探索规律。1.出示练习32 54 67302 504 6703002 5004 6700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2.拓展训练1、30002 50004 67000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

26、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2数学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三、 变式练习,积累内化。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905 850 70042.归纳巩固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

27、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2、布置作业。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四、说板书设计小树有多少棵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

28、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

29、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

30、、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以下为推荐内容,可自行删改!】 【推荐一: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七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

31、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二、说教法、学法: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

32、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2、全班组织交流。3、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三、实践应用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

33、算时要认真仔细。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1、全册说课稿打包: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2、教材分析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

34、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3、教学重点、难点: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4、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

35、、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二、说教法1、教法上: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

36、堂教学效率。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2、教具准备:分句课本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三、说学法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

37、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四、说教学过程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

38、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习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习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

39、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80页,这是1993年的年历,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

40、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 借助于他们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993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41、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

42、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习。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在判断20xx年时,我用了20xx4的,学生看到这题会问:“为什么要除以400,而不

43、是除以4呢?”我及时利用教科书下面的底注,通过让学生看82页下面的底注,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

44、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习。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平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习。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

45、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难点: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