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提升作业 六 地球表面形态当地时间 2017 年 9 月 19 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 级地震,造成至少 293 人死亡。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回答 1、2 题。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的 ( )A. B. C. D.2.下面能表述墨西哥西海岸地貌成因的是 ( )【解析】1 选 D,2 选 D。第 1 题,从图中板块分布可知,图示中部为太平洋板块,其东为美洲板块,墨西哥西部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第 2 题,墨西哥西部属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形成海岸山脉、海沟等地貌。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 3、4 题。23.图中甲、乙两地有
2、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常被侵蚀成谷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解析】3 选 C,4 选 A。第 3 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即背斜谷。第 4 题,结合图中岩体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处岩层属于背斜顶部的岩层,且具有分层的特点,属于沉积岩。石灰岩
3、、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加固训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选 B。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岩层形态不同,三处的地质构造不同,判定时应避免用“地表形态”作为判定的依据,判定的标准是根据“岩层形态”,具体对应如下表:地点 岩层形态 判定结论甲 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 断层乙 岩层向上弯曲 背斜丙 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 a 河谷到 b、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 5、63题。导
4、学号 086201065.图中 X 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6.若 a、c 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 B. C. D.【解析】5 选 A,6 选 B。第 5 题,根据 a 处存在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知:X 处为山谷;由 a 到 b、c 岩层均由老到新,为背斜构造。第 6 题,若两河支流相连,海拔较高的 c 河上游的河水将流向海拔较低的 a 河,因此处流量显著增大。【误区警示】解答此题,易出现的失误是:(1)忽视文字背景材料中地层新老关系,导致不能判断地质构造类型;不能根据河谷与等高线形态的关系判断海拔高低,导致不
5、能判断 X 处地形类型。(2)因没有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关系,导致不能判断河流流向、河流 a、b、c总体海拔高低,进而无法判断“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 。7.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4【解析】选 D。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岩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和沉积岩。8.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6、从地形上看,甲地是_ ;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地属于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的地貌类型为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_(地质构造类型)有关。 (4)如果该图的陆地表示欧亚板块、东部的海洋表示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常会形成哪些地貌?试述其成因。【解析】第(1)题,判断地形时,可根据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判断地质构造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弯曲状况;甲地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向斜山。第(2)题,乙处为河流在出山口处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第(3)题,丙处的泉水来自隔水层之下,这里泉水的形成与断层密切相关。第(4)题
7、,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分别属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它们碰撞会形成岛弧、海沟等地貌。答案:(1)山地 向斜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陡降,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大量沉积而成。(3)断层(4)在欧亚板块的前缘形成岛弧、火山等,在太平洋板块的前缘形成深海沟。这是由于大陆板块相对较轻,而大洋板块相对较重,它们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其前缘形成深海沟,而大陆板块前的宽广大陆架受到挤压抬升,从而隆起,沿大陆外缘排列,形成岛弧、火山等。(2018浙江联考)2017 年 3 月 27 日晚,图中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和岩浆
8、喷涌5而出,造成了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 完成 1、2 题。1.该地区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D.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2.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自地球内部的( )A.硅铝层 B.硅镁层 C.岩石圈 D.软流层【解析】1 选 D,2 选 D。第 1 题,以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板块分布知识的掌握及区域认知能力。根据示意图经纬度及轮廓获知,该地区位于欧洲南部地区,结合板块分布图可得,多火山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 D。第 2 题,软流层一般
9、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源于该地。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6【解析】3 选 B,4 选 B。第 3 题,乙为断层构造,其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而甲层覆盖在丙层之上,说明甲是最后沉积形成的。第 4 题,侵蚀面与其下岩层并不平行,说明下面的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褶皱构造,在图中可发现两处这种情况,说明形成褶皱的次数为 2。读图文材料,回答 5、6 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
10、,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5.图 1 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6.该地区 5 000 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5 选 C,6 选 A。第 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条古海岸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因此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 6 题,在该地区 5 000 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11、中,、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期间经历了两处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因而 5 000 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气候持续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地壳下沉,海岸线后退;海滨泥沙不断淤积,不会形成贝壳堤。(2018赣南模拟)地形变是由于地质作用,地表产生变形的现象。地形变速率是每年地表变形的幅度。读我国区域地形变速率(mm/a)图,完成 7、8 题。导学号 0862010777.影响甲地地形变速率的主导因素是 ( )A.流水侵蚀 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 D.风力沉积8.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乙地 ( )A.属于盆地地形B.岩层坚硬C.地表起伏大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7 选
12、B,8 选 C。第 7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地形呈上升趋势,结合其所在位置可以判断其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第 8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较大,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上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沉降。 9.(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13、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8【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 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 A 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
14、,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 B 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延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