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契丹祭祀礼俗述论 李哲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摘 要: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草原民族之一, 拥有近千年的辉煌历史,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表现突出。契丹以本民族传统祭祀仪式为核心, 吸收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 最终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祭祀礼俗, 为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关键词: 契丹人; 辽代; 祭祀文化; 作者简介:李哲 (1995)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辽金史, 书法史。收稿日期:2017-04-09Discuss on Khitan Sacrificial RitesLI Zhe Academy of Chinese
2、 Calligraphy Cultur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Khitan was one of the ancient nomadic ethnics in northern China. With a glorious history nearly a thousand years, Khitan people created a splendid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sacrificial culture. Based on the
3、 national traditional ritual, absorb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from Han people and some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finnaly formed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So the sacreificial rite mad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 and civilization.Keyword: Khitan people; Liao Dynas
4、ty; sacrificial culture; Received: 2017-04-09一、契丹祭祀礼俗衍生的地域环境及文化土壤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其祖先是从大兴安岭地区走出来的鲜卑人, 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大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崇信萨满教, 相信万物有灵。萨满巫师作为专业神职人员是上层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群众的御用工具之一, 在民间各阶层中还有更多的巫觋从事神事活动, 通过祭祀、祈祷, 以求福免祸, 趋吉避凶。契丹人的祭天、祭山与拜日等旧俗早期即是奉行萨满教的传统。契丹人后来所建立的辽王朝, 在军事征服和文化交流中, 接触中原礼制, 在祭祀文化习俗上, 不断受到中原地区封建文化的影
5、响, 做出了适当的改变。但是, 自然崇拜和祖神崇拜始终贯穿其民族兴衰的始终, 祭拜山神与祖先的祭山仪、射柳祈雨的瑟瑟仪、皇帝即位以及契丹贵族加封求吉时燔柴祀天的柴册仪、崇东拜日的拜日仪、隆重的皇家祭祀告庙与谒庙仪、以及焚烧酒食以祭祀先祖的爇节仪等, 都体现出了契丹祭祀文化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草原民族质朴纯真之风。本文主要论述契丹人的祭祀文化, 分析祭祀礼俗的特点及影响, 从契丹祭礼的视阈来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文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二、契丹祭祀礼俗(一) 祭山仪祭山是契丹人的祭祀大礼, 其中又以祭祀境内的木叶山和黑山为主。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有木叶山, 上建契丹始祖庙, 奇首可汗在南庙, 可敦在北庙
6、, 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 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 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 二水合流, 相遇为配偶, 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 分为八部。”1由此可见, 契丹人认为木叶山是他们的祖山, 木叶山在契丹人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契丹人祭木叶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方面, 其一, 通过祭山, 而祭祀祖灵。从现实角度来看, “青牛白马”的传说是萨满巫师为了迎合契丹八部贵族“君权神授”的心理, 借此来提高契丹八部的地位, 有为了统治的需要而编造的可能性。但木叶山在契丹人的精神信仰当中仍旧是其祖灵的象征, 祈求祖先庇佑皇朝统治稳固昌盛, 这也是契丹人祭祀木叶山的原因之一。2
7、其二, 契丹人十分崇敬天地。辽史记载:“闰月壬辰, 祠木叶山。壬寅, 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于乌山。”3可知对天神地祇的祭祀也是祭木叶山的主要内容。其三, 祭山仪中糅合了契丹人的佛教信仰。辽史地理志记载:“兴王寺, 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 自潞州回, 入幽州, 幸大悲阁, 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 即此也。”4辽太宗将观音像移至木叶山, 修建庙宇, 在春秋时令均进行告祭, 并尊白衣观音为守护契丹族的神灵, 由此可知, 契丹人在木叶山除祭祖祭天之外, 亦拜观音。黑山在契丹祭祀文化中的地位和祭祀规模并不亚于木叶山。契丹民族之所以如此重视祭祀黑山, 其原因有四:其一, 宋人张舜民使辽
8、录载:“虏中黑山, 如中国之岱宗”。5虏指契丹人, “中国”即指中原地区, 岱宗便是泰山, 表明黑山在契丹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中原的泰山相当。在中原文化中, 封建帝王曾把在泰山进行封禅祭祀看作君权神授的象征, 黑山对于契丹民族而言, 其意义和职能与泰山是等同的。其二, 契丹人认为, 黑山是他们死后灵魂的归宿地, 黑山之神是契丹人命运的主宰, 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在冥灭之中得到黑山之神的庇护而生存下来的。因此, 他们对黑山崇敬备至, 乃至于“非祭不敢进山”。6宋人叶隆礼契丹国志岁时杂记和宋人武圭燕北杂记等辽史典籍和宋人使辽见闻记录中均有类似记载, 从中可以看出契丹人对黑山怀有相当的敬畏与信仰。其三, 契
9、丹人祭祀黑山与乌桓对赤山的崇拜有类似之处。乌桓与契丹共同源自东胡族系, 同源异脉。所以在萨满教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两者都存在山崇拜的习俗, 但契丹祭祀黑山的习俗未必是对乌桓的沿袭, 而更可能是源自其祖鲜卑。7其四, 辽代实行四时捺钵制度, 而黑山是辽代皇帝夏捺钵的驻跸之所, 也在此议论朝政国事, 祭祀黑山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8对契丹人来说, 黑山与木叶山同等重要, 在信仰过程中将对“天灵”的崇拜与对“祖灵”的崇拜紧密地糅合在一起, 并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 为稳固契丹贵族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二) 瑟瑟仪瑟瑟仪是契丹统治者的祈雨之礼。辽史礼志记载:“若旱, 择吉日行瑟瑟
10、仪以祈雨。前期, 置百柱天棚。及期, 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 乃射柳。皇帝再射, 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 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于胜者, 然后各归其冠服。又翼日, 植柳天柳之东南, 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 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 子弟射柳。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 赐物有差。既三日雨, 则赐敌烈麻都马四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9契丹的主要游牧地区在土河 (老哈河) 和潢水 (西喇木伦河) 流域, 这一带多为沙漠, 天旱少雨, 每当出现严重旱象时, 雨水作为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便显得更加重要。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契丹人只能依赖祈求上天的主观幻想。由于契丹是畜
11、牧经济和农业经济并行, 加之, 契丹不像中原王朝有着完备的封建礼仪制度, 所以, 契丹人的瑟瑟仪不像唐、宋雩祀那样每年举行, 而是在春夏之际, 或天旱之时举行。这种祈雨形式反映了契丹民族农牧业的需要, 以及各阶层群众的愿望, 也是皇帝笼络臣僚、安抚百姓的手段。单纯的“射柳”并不包含祈雨的含义, 而将其与祈雨活动相联系, 则是因为柳树生命力最强, 和水相近。每当大旱之年, 几乎到处都有箭射柳枝或致祭柳枝的祭祀活动, 象征着驱除旱魔, 召来雨水之意。10另外, 契丹人出于自卫和对外军事战争, 都必须有精湛的骑术和箭术, 射柳这一习俗即是培养锻炼骑射技术, 提醒契丹后裔不忘祖先之本, 时刻保持骑射能
12、力的最好活动。(三) 柴册仪柴册仪是契丹原始氏族制时代推选部落联盟酋长的遗制, 是辽帝登基即行之仪, 也是契丹王公贵族加封求吉之仪。在契丹的诸多典章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据辽史礼志记载:“阻午可汗制柴册、再生仪。其情朴, 其用俭”。11朱子方在论辽代柴册仪中对此说存疑, 朱先生认为, 作为上层建筑的祭祀礼俗会受到当时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水平的制约, 所以他认为在阻午可汗所生活的时代, 不足以创制出如此繁复的礼制, 史书中的记载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相悖。辽史礼志中之所以认为柴册仪是阻午可汗所创制, 可能是因为契丹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为了给部族领袖人物树立威望, 而编造传说与神话以获取
13、人民拥戴的原因。12随着时代前进, 以及契丹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交流, 柴册仪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阻午可汗作为契丹八部联盟首领, 后来降唐, 并受到唐代皇帝的册封。当时契丹和唐王朝的政治联系紧密, 契丹人在文化上处于劣势的一方,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借鉴学习中原的祭祀礼制, 也就是说, 柴册仪是契丹本民族的传统旧俗与中原礼制互相融合的成果。及至辽建国以后, 它已经从早期祈求天助的原始宗教意识逐步融入宣扬“天人合一”的封建皇权思想, 成为统治阶级加强皇权和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仪式之一。契丹柴册仪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仪式一样, 经历了从草创到完备的过程, 在辽朝强盛时, 此礼繁盛。但到了辽代
14、后期, 随着封建化加深和国力日渐衰微, 柴册仪逐渐变为一种象征性仪式, 这从辽道宗和天祚帝即位时并未及时举行, 便可以看出柴册仪已经失去其实质意义, 只是在虚应祖先故制而已。(四) 拜日仪拜日为萨满教原始崇拜之一, 亦是契丹旧制。在契丹原始部落时期, 契丹先民对周围生存环境的认识尚处于蒙昧状态, 他们崇信天地万物有灵, 由此便形成了对太阳的崇拜。辽朝建立后, 对太阳的祭拜逐渐融合到国家各种祭祀仪式中, 如祭山仪中就有祭日这一项;燔柴祀天的柴册仪亦有拜日的内容;在瑟瑟仪中, 在祈雨仪式完毕之后, 还会祭祀东方, 也就意味着祭拜日神。腊仪中的焚香拜日和对东方的祭拜也成为固定下来的内容之一。除从祀于
15、各项祭祀礼仪中的拜日环节之外, 辽代还设有专门的拜日仪, 由皇帝带领百官臣僚, 对日神进行专门的祭拜。辽史中对此有专门的记载:“皇帝升露台, 设褥, 向日再拜, 上香。门使通, 阁使或副、应拜臣僚殿左右阶陪位, 再拜。皇帝升坐。奏榜讫, 北班起居毕, 时相已下通名再拜, 不出班, 奏圣躬万福, 又再拜。各祗候。宣徽己下横班同。诸司、阁口、北面先奏事。余同, 教坊与臣僚司。”13至于契丹人凡事以东为尊, 似乎与“日出东方”有关。“契丹好鬼而贵日, 每月朔旦, 东向而拜日”。14意思就是说契丹人毎月阴历初一早晨, 要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祭拜。因此形成了对“东方”这个方位的崇敬, 契丹人对东方的崇敬不
16、仅表现在祭祀礼俗上, 还影响到了房屋毡帐的营建, 其宫殿多是坐西朝东。契丹人“崇东拜日”的祭祀习俗是为了沟通人与日神的联系, 这表现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神力的渴望与希冀, 它以广泛的民俗形式存在, 反映的却是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的深刻文化传统。(五) 告庙仪与谒庙仪告庙仪与谒庙仪是辽代吉仪中的两种, 属于宗庙祭祀礼仪。辽代皇帝举行告庙仪与谒庙仪比较频繁, 由此可见, 其对宗庙祭祀的重视。一般在如下情况下会举行告庙仪与谒庙仪:其一, 在举行重大政治活动时, 往往会提前告谒祖庙, 以象征使祖先直接聆听所告之事, 请求先祖庇佑之意。其二, 在先帝驾崩、新帝即位之际, 皇室成员的生日或加冠礼, 还有庆祝重大节
17、日时, 一般都会奏告祖庙。其三, 改元更名时, 往往也会告谒祖庙。统和元年 (982 年) , 改元之后圣宗谒三祖陵。景福元年 (1031 年) , 兴宗改元, 并葬圣宗于庆陵, 祭祀天地后, 随即谒庆陵。道宗改元后, 有事于太宗、穆宗庙, 并谒祖陵。乾统元年 (1101 年) , 天祚帝登基改元之后, 分别谒庆陵、怀陵和乾陵。其四, 辽代皇帝在进行军事活动前必告庙, 请求祖先神灵保佑。“凡举兵, 帝率蕃汉文武臣僚, 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 惟不拜月, 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 乃诏诸道徵兵”。15取得胜利之后, 也会祭告祖庙取得成功。应历四年 (954 年) , 奏忻、代二州大
18、捷, 穆宗谒祖陵。统和四年 (986 年) , 圣宗亲征, 告祖陵、山川, 后班师回朝, 谒景宗庙。同年再次遣兵南征, 圣宗与太后再次谒景宗庙。统和二十年 (1002 年) , 因告南伐捷, 而谒显陵。应历九年 (959 年) , 子敌烈谋反, 事败后, 穆宗祭天地、祖考, 告其谋反失败之事。其五, 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时, 多会告谒祖庙。统和元年 (982 年) , 东京、平州发生旱灾和蝗灾, 圣宗多次谒宣简皇帝庙和祖陵。大安四年 (1089 年) , 宛平、永清蝗为飞鸟所食, 道宗即谒圣宗陵庆陵。统和二十八年 (1011 年) , 平州发生饥荒, 赈灾过后, 圣宗谒显、乾二陵。其六, 朝陵上谥
19、等活动往往也会告谒陵庙。重熙二十一年 (1053 年) , 兴宗谒祖陵, 增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乾统三年 (1103 年) , 天祚帝告庙谒太祖庙, 追尊太祖和曾祖, 并确定庙号。其七, 一些主要的官职授予前需要先告谒庙而后授职。大康五年 (1080 年) , 道宗谒庆陵, 以耶律燕哥为南府宰相, 耶律永宁为夷离毕, 萧挞不也及殿前副点检、萧酬斡并封兰陵郡王。遣使奏告庙, 一般派皇亲贵族和重臣行礼。(六) 爇节仪与烧饭爇节仪与烧饭即契丹人焚烧酒食以祭祀祖先的丧葬习俗。许慎说文谓“爇, 烧也。”16“爇”即汉语文言中“烧”的意思, 故而, “爇节仪”乃“烧饭”之雅称。17不独契丹有焚烧酒食以
20、祭祀先祖的习俗。据辽、金、元的历史文献记载, 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有此风俗。但关于烧饭与殉葬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王国维先生指出:“烧饭”本就是契丹、女真的传统祭祀习俗, 在辽金时期都被称为烧饭。18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载:“女真死者, 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祭祀饮食等物尽焚之, 谓之烧饭。”19清代吴伟业在读史偶述诗云:“平生赐物都燔尽, 千里名驹衣火光”。20他认为后世焚烧纸制车马, 就是辽金烧饭的遗风。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观点, 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所谈及的“烧饭”, 既是祭祀之礼, 也包括殉葬之俗, 并且可以上溯至乌桓, 下延至清初。
21、甚至有学者认为, 烧饭这一习俗是许多北方民族所共有的。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牲殉、牲祭亦可视为烧饭之俗的原始形态。陈述先生则主张烧饭仅仅是一种祭祀之礼, 与殉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他认为烧饭是祭祀仪式, 并明确指出了祭祀与殉葬之间明显的区别, 指出祭祀和殉葬的界限非常清楚, 祭祀可以在一年中多次举行, 而殉葬则只能在下葬时举行。21烧饭与爇节仪的内涵以及烧饭与殉葬之间的关系, 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但无论烧饭是否与殉葬存在密切联系, 作为契丹民族告慰祖先的习俗之一, 都是契丹祭祀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契丹祭祀礼俗的精神内涵其一, 加强皇权,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社会稳定。契丹祭祀文化作为契丹人
22、极为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其发展与演进过程中, 不可避免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寓意, 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政治工具。同中原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祭祀目的一样, 契丹祭祀文化也有着极其明显的政治功能。如祭山仪中通过对皇帝核心地位的强调, 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王朝的正统性。除此之外, 燔柴祀天的柴册仪与祭祀历代帝王的告庙仪与谒庙仪等祭祀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契丹统治者的某种政治目的与诉求, 在巩固皇权的同时, 也起到维护王朝统治的作用。其二, 对契丹民族和辽朝发展的影响。契丹祭祀礼俗作为契丹人精神信仰的主流, 深深影响着契丹人的宇宙观和日常生活习惯, 加强了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于整个契丹民族来说,
23、国家的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定民心, 安抚百姓。将汉家礼法融于国家祭祀活动之中, 不仅能够提高祭祀制度的整体水平, 也可以使广大汉族知识分子产生亲切感, 从而加强他们对辽王朝的认同, 借此以达到安抚汉人臣属的目的。对于整个辽王朝来说, 国家祭祀礼俗是其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祭祀活动始终都在指引着契丹人的思想文化发展, 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契丹社会生活。国家建立的标志之一就是成体系的祭祀制度与仪式, 因此辽代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祭祀的典章制度, 也有申明王朝正统性的用意。通过建立相对完备的典章制度, 促使契丹从原始部落到辽王朝的重要转变, 同时, 等级森严的祭祀规定, 也使皇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
24、, 进而维护了封建统治。这些举措在提升辽朝合法性、正统性与加强统治阶层统治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三, 对后世的金、元祭俗的影响。作为曾在我国北方称雄一时的游牧民族, 契丹虽然终归没落, 但作为制度文化的国家祭祀礼俗并没有伴随着辽代政权的颠覆而泯灭。其后的金、元两个王朝, 甚至于现今民间, 依旧沿袭了契丹的祭祀礼制。如契丹人的祭山、拜天、祈雨射柳等祭祀活动, 已经成为女真人的岁时节日而得以保留。至于爇节仪与烧饭, 本为契丹民族祭祀死者的一种礼俗, 后又被金、元两朝所承袭。告庙谒庙虽本为沿袭中原王朝的礼制, 但在后来金、元王朝建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昭示本王朝的正统性与传承性都有极大
25、的影响。综上所述, 契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在本民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不断融合、借鉴其他民族的祭祀礼制, 创造出极为独特的契丹祭祀文化, 对契丹本民族的发展和对辽王朝统治的维系, 乃至对中原文化习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契丹人不断吸收借鉴中原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 通过借鉴汉人礼仪制度作为外衣, 并以契丹本民族的传统祭祀仪式为核心, 结合中原国家祭祀模式, 根据本族以游牧生活为基础的经济状况, 确立了契丹民族独特的祭祀文化体系, 同时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349111315 (元)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445-446, 2
26、1, 446, 835, 833, 836, 397. 267孙继民.试论契丹祀木叶山崇黑山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1) . 5张国庆.辽代契丹人祭木叶山考探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2) . 8田广林.说契丹黑山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1) . 10王承礼.契丹的瑟瑟仪和射柳J.民族研究, 1988 (3) . 12朱子方.论辽代柴册礼J.社会科学辑刊, 1985 (1) . 14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888. 16 (汉) 许慎. (清) 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480. 17刘浦江.契丹人殉制研究兼论辽金元“烧饭”之俗J.文史, 2012 (2) . 18方麟, 选编.王国维文存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671. 19 (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8. 20 (清) 吴伟业.叶君远, 选注.吴梅村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208. 21宋德金.“烧饭”琐议J.中国史研究, 198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