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改变体位如走路时急转弯、急转颈或颈部过伸过屈,易诱发眩晕发作,或是原来症状加重。多数患者共同体验,仰视天花板时最易发作。有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唯一的早期症状是头晕,并在疾病进展中再合并其他症状。有 1/3-1/2 的患者伴有耳鸣。有 1/3-1/2 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耳鸣的性质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患者感到如飞机样嗡嗡声,有的为蝉叫吱吱声,有的如汽笛样呜呜声,有的如钟表样滴答声,还有的患者感到像空气在管内流动似得声音。个别患者可听到自己脑内的杂音(脑鸣) ,像水在管内流动样的嘘嘘声。少数病人可有听错觉,常把别人的问话答错。偶尔也可发现短暂的听幻觉,可能与颞叶缺血有关。颈椎病引起的
2、耳鸣、耳聋,可为一侧,也可为双侧。此种一眩晕、耳鸣、耳聋为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尚未注意其他神经系统病症时,极易误诊为美尼尔病。有一部分患者伴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表现为头部转动性眼球震颤,即头颈向某方向活动时出现垂直性或水平性眼球震颤。我们观察,听力障碍符合神经性耳聋。但文献报道尚存在分歧,如波韦尔斯(Powers)等强调耳聋之主观性质,而金山等人则强调耳聋为神经性。(二)头痛 头痛与眩晕可同时存在,但往往有主次,或以头痛为主伴有眩晕,或以眩晕为主伴有头痛,有的患者呈交替性发作。头痛的出现率较高,为 60%-80%。希汉(Sheehan)等对 26 例经颈动脉碘剂造影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
3、状分析后指出,头痛甚为常见。我们体会,早期多以头痛为主,后期则以眩晕为主。头痛多有单侧性,并有定位意义,即多发生在病变侧。一般局限在枕部或顶枕部,一颗向同侧颞部、面深部、耳部、牙部放射。头痛性质多为跳痛、胀痛。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头部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易误诊为偏头痛或枕神经痛。(三)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至不适、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及心率失常,有的患者尿频尿急、项背胸烧灼感、胸闷、蚊行感、呼吸戒律不匀。在急性发作期,上述症状尤为明显。有的合并霍纳(Horner)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
4、。有人认为是延髓内网状结构受累所致。(四)运动障碍 可有面部及四肢运动障碍,亦可有共济失调。1. 锥体束受累 行走中突然下肢激励减退,出现打软腿、持物落地,此因锥体束受累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和四肢瘫。但一般多为不完全性瘫痪。2. 延髓麻痹和其他颅神经障碍 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或口吃、吞咽障碍、喝水反呛、软腭麻痹、声带嘶哑。舌肌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能伸舌或伸舌是偏向患侧(因此项运动为颓舌肌向前,如仅健侧收缩,必然推舌向患侧) 。眼周甚至一侧面积痉挛抽动,久之亦可产生面神经麻痹,多数病人为周围型麻痹,亦可为核上性麻痹,即仅表现为脸面下部表情肌麻痹,如鼻唇沟平坦和口角下垂。额肌因受双侧支配
5、,故皱额动作无障碍。3. 副神经受刺激 可出现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痉挛,表现为静候抑或左右转动时颤抖、斜颈,久之可出现副神经瘫痪症状,感觉颈部无力、头重,脖子挺不起来,抬头困难。 4.平衡障碍(共济失调) 表现为走路蹒跚,躯体平衡失调。有的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即白天和晚上症状无明显的差别:有的为前庭性共济失调,白天走路尚好,黑夜无灯时明显加重,闭目难立征阳性。(五)视觉障碍 甚为常见,轻者表现为视雾、一过性黑蒙、暂时性事业缺损、复视、眼前闪彩或一过性幻视,严重者可突然失明或弱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为数十秒或于数分钟内即自行恢复。可反复发作,这是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引致,故称为皮层性视觉障碍。
6、脑干内的第 3、4、6 颅神经缺血或内侧纵束缺血,可出现复视。复视多为短暂性、阵发性、可自然恢复、亦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六)感觉障碍 1. 浅感觉障碍 面部麻木,针刺感、口周或舌部发麻。四肢麻木或半身麻木较为常见,并往往伴有半侧肢体酸痛,故有时酷似关节炎或肌纤维炎。我们曾遇到一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较重的肢体酸痛,当出现明显的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时,静脉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仅头晕减轻,而且肢体酸痛也明显减轻。说明患者的肢体酸痛麻木不是局部末梢神经病变引起的。2.深感觉障碍 位置觉及震颤觉多有障碍,可能与合并脊髓受累有关。(七)请到发作和意识障碍 倾倒发作又称猝倒发作。此是椎动脉急性缺血的特殊症
7、状。发作前往往无任何预兆,患者常常在走路或站立时,因头颈转动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跌倒。由于主要是下肢肌张力丧失,故一般是坐倒。而不是前倾样倒。病人的意识清楚,视力、听力讲话都正常,多能立即站起来,继续原来的活动,系延髓椎体损害所致。有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可发生昏厥乃至昏迷,亦多发生在回头转颈时,一般 5-15秒钟即可清醒,少数达 2-3 小时。在发作前或发作后可伴有剧烈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前闪光等。发作时往往有心率及血压异常,有的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有的则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以舒张压上升为明显。发作后 2-3 天方可恢复。(八)精神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精神抑郁寡言
8、,严重者可出现缄默症,脑子迷乱或异常兴奋,欣快或难以抑制的强笑,话多,但往往缺乏逻辑性,故常有语言错误,颠三倒四。突出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尤为明显。有的伴随出现暂时性失神发作(或称发作性朦胧) ,其表现与癫痫小发作颇为相似,形式多种多样,发作时间极短,常在 1-2秒。躲在思考问题时发生,患者突然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讲话或伴有无目的的双手魔掌或不自主的咀嚼动作。迅速恢复后又继续原来的工作,周围人也不一定能察觉,患者袭击能感到脑子不清晰,但不太疑心刚才发生的事情。有的患者失神发作可达数秒钟,并有短暂的轻微的失常行为,但均能较快醒悟,并立即种植失常行为,例如笔已拿在患者手中,却到处找笔。有
9、的短暂大作类似梦游状态,如本想去厕所小便,却迷迷糊糊走到吸收池边,还有的患者告诉医生,他拿起湿毛巾想擦脸,却把毛巾错伸进痰盂里,毛巾湿了一半,有突然醒悟。此为患者短暂时的行为失常,病人自己可以迅速意识到,并感觉到自己的脑子不好。我们的研究证明,颈椎病可引致抑郁症。 有精神症状者,多半有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故常被诊断为精神衰弱。上述是各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症状,并非每个患者都有,有的仅表现为 1-2 种,有的则表现复杂些。如果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内容也并非完全一致,无意识障碍的猝倒发作,亦可能转为有意识障碍的昏厥发作。诊断(一)临床症状与体征 45 岁以上有慢性或突然发作性头晕、耳鸣、听力障
10、碍、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猝倒、持物落地,应首先想到本病。若颈部活动可诱发上述症状,或使上述症状加重;或伴有颈肩、枕部痛与神经根症状;或伴有脑干受损的其他表现,如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临床就可初步诊断为本病。(二)X 线平片检查 正位片很重要,可在椎体钩椎关节处看到突出的骨赘。一定要常规拍摄张口位片,观察寰枢椎有否移位;齿侧间隙是否左右对称,颈二棘突有否偏歪。我们发现,相当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棘突偏移,齿状突移位,非专科医生易于漏诊。在斜位片上,可进一步观察钩突骨赘的大小及其对椎间孔压缩的程度,并可见是否有后关节向前突入椎间孔内。侧位片亦可见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
11、骨赘,项韧带钙化,椎体移位。在正位片上,应注意有否颈肋及颈椎横突发育畸形。(三)椎动脉造影 72%-85%有一场发现,可见椎动脉弯曲或扭曲、骨赘压迫等。椎动脉造影仅在临床诊断有困难,或考虑手术治疗者方采用。(四)脑血流图 椎-基底动脉区(枕乳导联)可见缺血性改变,如主波峰角变圆,重搏波峰低或消失,主波上升时间延长,拨付降低等。(五)经颅多普勒 可发现血流障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友重要价值。(六)脑电图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电图变化尚在探索阶段,可出现低波幅快波及弥漫性慢波。有人报告 80%有低电压活动,并可在颞部见到转移性慢波及小尖波等。由于年龄和某些症状与颈动脉病变相似,故正确识别颈动脉供血不足
12、的症状体征,对确定是否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十分重要。二者的鉴别如图 16-2表 16-2 椎-基底动脉与颈动脉供血不足的鉴别要点临床症状与体征 椎-基底动脉 颈动脉 临床症状与体征 椎-基底动脉颈动脉头痛部位 枕部 颞部 四肢瘫 + -半身麻木 + + 昏厥 + +抽搐 +- + 完全失语 - +眩晕 + - 语言口吃 + -恶心呕吐 + - 声音嘶哑 + -近事遗忘 + +- 复视 + -一眼失明 - + 一过性颅神经麻痹 + -视物模糊 + - 小脑体征 + -交叉性麻木 + - 行为异常 +- +双侧知觉失常 + -第六节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病因病理 当颈椎病影响到颈段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
13、节、颈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时,可以反射性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早在 1926 年,巴利(Barre)曾推测,由于颈椎关节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可引起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群。1928 年他的学生刘水纯对劲交感受刺激引起的症状作了详细叙述,故至今有人仍称为巴-刘(Barre-Lieon)氏症状群。临床上交感神经受刺激出现的症状与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往往同时存在。据我们临床观察,劲椎骨赘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而发生缺血,这种急性缺血首先引起脑干内的网状结构缺血,表现为头晕、头痛,甚至意识障碍发作。因此认为,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是原发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是继发的
14、。许多临床事实也证明,交感神经受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例如:1. 做星状神经节封闭、神经根封闭(神经根周围有交感神经)等,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2. 有人对某些椎动脉走形异常、存在扭转屈曲者,经颈动脉周围神经切除后,血管扭曲虽无改变,但术后症状减轻。3. 金山的试验更有说服力,他在手术中用镊子刺激患者的星状神经节,即引起一过性眩晕、耳鸣等与数千一样的发作症状。但当用普鲁卡因将星状神经节浸润后,再刺激该神经 2 不引起发作。我们在临床上对此类患者作星状神经节封闭,取得满意的效果,亦为佐证(图 16-2)鉴于颈部交感神经受累,除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外,有其他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状,故不少人
15、主张以交感神经紊乱为主的颈椎病,单独列为一型。临床表现 原有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者,以及更年期妇女,易患本型颈椎病。不同病例,症状差别较大,有的以交感神经受刺激为主,有的则以交感神经麻痹为主,也有的先为刺激症状后转为麻痹症状。(一)五官症状 眼部可有眼见无力、瞳孔扩大、眼球胀痛、流泪、视物模糊、飞蚊症(或飞蝇症) 、眼前冒金星等肝肾经受刺激的表现;亦可出现交感神经麻痹症状;眼球内陷、眼干涩、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充血、无汗。可有咽、喉不适或异物感,发作性噶声,流涎,鼻腔疼痛或异物感。由于鼻咽部分泌障碍,常表现为慢性鼻炎或咽炎。耳鸣、听力减退、牙痛亦较多见。有人把上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五官症
16、状称为咽喉型或颜面型。(二)头部症状 枕部痛、颈枕痛或偏头痛,可伴有头沉头晕。此型患者少有感冒、受凉、睡眠不好、疲劳,即诱发头痛发作,女性则往往在月经期发作。磁性与隹动脉型不同,头部症状与颈椎活动多无关系。严重头痛时,可伴有恶心,但呕吐者远较椎动脉型少见。39 页如下(三)周围血管症状1.血管痉挛症状 肢体发凉、发木。遇冷时有刺痒感或麻木疼痛,有神经血管浮肿表现。查体可发现局部皮温降低,但无痛,温觉减退。2.血管扩张症状 指端发红、烧灼、喜冷怕热、疼痛过敏、项胸背灼热感等。我们曾遇到一例颈椎病合并典型的红斑性肢痛症者。3.心脏症状 心率多表现不正常,有的为心动过速,有的为心动过缓,也有的二者交
17、替出现。我们观察,有心前区疼痛者相当多见,易误诊为冠心病,但心电图正常,称“假性心绞痛”或“伪狭心症” 。(四)出汗障碍 多汗或少汗。此种现象可只限于头、颈、双手、双足或一个肢体,亦可出现在半身。我们观察,常伴有半身酸痛、麻胀,尤以手胀为著,且多在夜间或晨起时较重,起床活动后缓解,但查体无感觉、运动和肌张力改变,反射正常,故易与脊髓型、椎动脉型引起的半身瘫痪相鉴别。(五)血压异常 根据我们的资料,此型与椎动脉型血压不正常者相当多见,有的表现为高血压,有的表现为低血压,还有的表现为血压不稳定,忽高忽低,24 小时内自然变化甚大,高时可达高血压水平,低时又符合低血压水平,对脑力影响较大,多有睡眠障
18、碍,情绪不稳定,时而精神兴奋,时而抑郁不振。(六)括约肌症状 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尽。发作过后,此症状可消失,与脊髓型颈椎病造成持久的排尿障碍不同。(七)对气候适应能力差 对气候变化不能适应,怕冷或怕热,尤其在秋末冬初40 页如下春末夏初,即季节交替时,感到周身不适。有人曾观察这类患者对到新地区的气候甚难适应,甚至不得不移回原地。我们认为这是因脑干内的网状结构受累所引起的。(八)其他症状 眼阵发性跳动、共济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腹泻或便秘) 、闭经、第二性征异常等。上述 8 种症状并非每个患者都有,一般可有 56 项。我们体会,此型患者的突变性症状较多,且有些相互矛盾。如有的病人出
19、现霍纳征,伴心动过缓、腹泻;而有的病人却出现霍纳征,伴心动过速、便秘等症状。对于此类现象将在颈椎病引起的综合征一章内,分为交感神经受激惹、交感神经麻痹两个予以进一步讨论。【诊断】 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或者颈椎 X 片有典型的颈椎病改变者,即考虑为交感性颈椎病。但是对于单纯的交感型,而神经根、脊髓受累不明显者,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在临床上,本型与椎动脉型、不典型的神经根型深甚难鉴别,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也可以掌握其一般规律。我们的体会是:1. 交感型颈椎病 周围血管症状较突出,如手凉、皮温低或手足发烧、胸背灼烧及出汗 障碍,其次
20、为脑部受累症状,无颅神经受累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症状多于周围血管症状,并往往伴有颅神经受累表现。2. 神经根型 可有较明显的放射性疼痛,以及感觉、运动障碍,肌肉萎缩。交感型虽可有肢体疼痛,但多为酸胀,而不是放射性痛或麻,亦无感觉、运动障碍。3. 行星状神经节及硬膜外封闭术 可根据封闭后的反应进行诊断,如封闭后症状立即消失,或大部分症状缓解,即首先考虑交感型颈椎病。当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表现。4. 多普勒检查 由于往往伴有椎动脉痉挛,故多普勒检查亦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有人提出,对诊断确有困难者,可用高张盐水试验,交感型注射高张盐水可诱发症状加重。这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而且无特异性。41 页如下
21、混合型颈椎病第七节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实践体会,此型最为常见,这是因为:1.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相关,椎间盘向后侧突出,可同时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如同时压迫颈神经根和交感神经,即为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同时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即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时,颈椎椎体后缘骨赘像门槛一样,横贯于椎管的前方,中间可压迫脊髓,两端可压迫神经根或椎动脉,临床上即出现截瘫和四肢瘫,以及病变水平的神经根受累症状,并有椎动脉缺血表现。因此,从解剖和病理的观点,多种组织混合受累是绝对的,而单纯的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累是相对的
22、,在临床上,急性期(尤其急性外伤)一般为混合型表现,待出血、水肿消失后,可转为以某一种组织受压为主。2.小的骨赘仅压迫一种组织,骨赘增大后可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所以,临床上常遇到这种病人,初期仅为颈肩臂痛等臂丛神经根受累症状,数年后出现头晕、42 页入下耳鸣等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症状,虽然神经根疼痛症状后期多缓解,但因受损组织增多且较固定,故其症状也随之增多,如由神经根型发展为神经根脊髓型。3.颈椎是经常活动的,颈椎病的骨赘压迫神经根或血管也不是绝对不变的。骨赘与受压组织的解剖关系可以因颈椎的活动而使原来未受压的组织受压,当然,也可以使已受压的组织减轻甚至解除压迫。由于压迫时间较长,可发
23、生变性反应,所以即使压迫接触,其症状也并不完全消失。上述各型中的症状体征,均可能在本型中出现。43 页如下其他型颈椎病第八节其他型颈椎病上述各型以外的颈椎病成为其他型颈椎病,如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脑干下端和高颈髓受损出现呛咳、构音障碍以及交叉性麻痹,肺神经受累出现呼吸障碍,喉返神经受累引起声嘶等症状。从颈椎病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所谓其他型颈椎病,实际上是过渡性的,如椎动脉型颈椎病,1970 年以前国内多数学者列之为其他型内,但近几年都赞成单列一型。鉴于食道压迫型并非少见,且易忽视或误诊,本节略加评述。关于肠神经受累型及延髓型等,将在颈椎病引起的综合征章介绍。颈椎椎体前缘骨赘压迫或刺
24、激食道引起的吞咽困难及咽部症状,称为食道受压型颈椎病。本院 30 年的资料提示:本型并非少见,由于非专业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或尚未认识,确诊前误诊率高达 80%90%以上,且多误诊为两个极端的疾病:癌症和神经官能症,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故有必要将此型独立介绍。【临床特点】 椎体前缘形成喙状骨赘的机制有二:1.急性伸位性颈椎外伤引起急性颈椎间盘向前突出,造成前纵韧带急性重型撕裂,髓核突出到椎体前方,并在此处形成混合性血肿髓核突出物,后经机化和钙化,最后形成硬骨赘。此类患者除有椎体前方大型骨赘外,必然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或椎间隙完全消失,症状出现快而明显。2.慢性或亚急性伸位外伤、劳损、颈椎间
25、盘突出,虽易造成前纵韧带损伤性隆起,甚至撕裂,但髓核无明显前突,骨赘形成很慢。此类患者骨赘小且钝,一般不伴有椎间隙严重狭窄,症状出现慢且不明显。由于椎体前方结缘组织较疏松,食道有良好的伸缩性,其缓冲间隙较大,故椎体前方骨赘虽十分多见,但多无症状,只是当骨赘长度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食道的代偿能力,方可出现吞咽困难。临床有如下特点:多数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与骨赘大小成正比,但确有部分病人骨赘较大而症状不明显,有的骨赘不大而症状明显。吞咽困难仰头位明显,低头时减轻,因低头屈颈时缓解了骨赘对食道的激压。吞咽困难与骨赘的位置有明显关系,即与食道受压节段有关,位于颈。平面的食道受到环状软骨的影响,食道活动较
26、小,该部较小的骨赘亦可引起症状,其他部分食道的活动度较大,小的骨赘难以出现吞咽梗阻吞咽困难呈阵发性,可以自然缓解或消失,说明吞咽困难是多源性的,骨赘不是唯一因素。我们观察与精神紧张、炎症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关44 页如下(44 页和 45 页是一样的,与 43 页连接不上)缓解或消失。不治疗,多在 12 周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可反复发作,并向下一期发展。(二)椎间盘膨出期 多在前期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亦可在各种突然增加椎间盘内压的情况下,变性的髓核沿着变性的纤维核向四周挤压,而造成椎间盘向四周膨胀,以头颈部外伤、炎症、劳损为多见。临床症状以颈项部持续性疼痛为著,以神经根受刺激压迫的症状波动较
27、大,上肢疼痛与睡眠姿势及劳动体位不佳有关。初期可有上肢感觉过敏,后期则为麻木。神经根牵拉试验及击顶试验多为阳性,棘突间压痛亦较明显。部分病人可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或交感神经受累表现,如头昏头晕、耳鸣、多汗等。X 线片显示明显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改变也较明显,可成梯形。CT 或 MRI 显示椎间盘膨出。本期预后大多较好,经非手术治疗几乎均能缓解。但亦有部分病人反复发作,少数可进一步恶化而向下一期发展。(三)椎间盘突出期 本期多在椎间盘膨出的基础上,在受外力作用而发生,亦可因直接暴力而发生。该期根据病理程度分为两种类型。1.髓核只沿破裂的纤维环向后突出,可以导致后纵韧带隆起,并刺激该处脊脑膜返
28、回支的前支,而出现较持久的、剧烈的颈部疼痛,突出的髓核压迫或刺激神经根,可出现放射性根痛症状。如患者的椎管矢状径较小,亦可因脊髓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受压迫而出现脊髓症状,但不至完全瘫痪,经非手术治疗大多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难以完全消除。如有外伤,可进一步致后纵韧带破裂,并向下型发展。2.由于各种因素使处于高压状态下的髓核穿过破裂的后纵韧带,突入椎管内。有的学者将此种突出称之为椎间盘脱出。早期有还纳的可能,久之则在椎管内形成黏连,或者因变性的髓核破裂而形成多块,则难以还纳。到后期钙化或者完全骨化,就更无还纳之可能。以脊髓症状为主者,有的表现为脊旁动脉综合征,有的表现为沟动脉综合征,也有以神经根症
29、状为主者,可能与突入椎管内的髓核易向压力低的侧方移动有关。临床上多发病急剧、突然,早期呈波动性加剧,后期则呈持续性。神经根牵拉征多阳性,但颈椎挤压试验多为阴性或弱阳性,这是因为髓核穿过后纵韧带突入椎管后,相对减轻了椎间隙张力之故。X线片显示为梯形变 CT 尤其是 MRI 检查可以清晰的看到髓核突入椎管内的阴影。抓紧早期非手术治疗,多能取得良效。手法治疗切忌粗暴,一定要慎重,必须轻柔,否则会使症状加重。对少数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3.骨赘形成期 临床上最多见,也称为骨质增生性颈椎病。关于骨赘的成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椎间盘退化与骨赘形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多数学者认为骨赘形成
30、是椎间盘退变的结果,即髓核变形后椎间隙内压力升高,对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形成牵引力,这种牵引力可直接刺激椎体局部而形成骨赘。另外,变性髓核产生的离心性压力造成椎体边缘撕裂,经过出血机化钙化,也可形成骨赘。此种力学造成的骨赘多在椎体前缘,然而除非前缘巨大骨赘引起困难者外,一般不被重视。最有害的骨赘是椎体后方及侧方骨赘,因为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都在椎体后缘和侧缘经过,所以有人不赞成上述骨赘形成理论。临床确有不少患者既往无明显的颈部不适,因突然出现症状而行 X 线或 CT、MRI 检查,发现已经骨赘形成。几乎所有专家均指出骨赘的大小与临床针状并不成正比。我们体会这主要是指前缘骨赘,而椎体后缘骨赘大小与症状
31、多成正比。由于骨赘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如中央型、侧后型、钩椎关节型等,45 页与 44 页一样46 页如下均在综合征章中讲述,此处不重复骨赘形成期因影像学检查有典型改变,诊断不难。患者多在 50 岁以上,治疗仍以非手术为主,但少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五)脊髓变性期 颈脊髓由于严重受压或长期受压,可以发生继发变性反应,但是如何评价已出现的变性,有时相当困难。我们体会下列几点有助于判定脊髓变性:1.病变平面支配的肌肉出现明显的进行性肌萎缩无力,如大小鱼际肌及肩臂部肌萎缩,甚至瘫痪。2.双下肢瘫或四肢瘫逐渐加重,并有大小便失控。3.神经系统检查有固定的阳性体征,并与病变部位一致。4.进行性
32、双下肢阵挛或较重的肌束震颤。5.肌电图检查示萎缩变性的肌肉出现失神经电位、运动电位明显减少,或出现大电位。6.CT 检查发现椎管绝对狭窄,或突出物、骨赘致硬膜囊严重受压,磁共振、脊髓造影检查发现脊髓明显变细。7.各种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无明显疗效或根本无效。脊髓变性期是颈椎病的晚期,我们 30 年的资料证明:1 大部分患者有慢性克你的发展阶段:初期下肢运动不灵活,经治疗(少数未治)症状缓解,再发作,最后持续性进展。2 少数患者因较重的外伤而极具发展为变性反应。极个别病人有难以追寻到得慢性发展病史,突然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经 CT 或 MRI 检查发现有明显的继发性椎管狭窄。脊髓明显受压。脊髓变性期治疗相当困难,必须进行认真的系统治疗,这也是疗养和康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治疗后结局有三:1 大部分病人经治疗后可以停止发展; 2 个别人有明显好转 3 少数病人继续恶化,而发展为完全瘫痪。因此,应该力争在变形早期认识本病并抓紧早期施治,一旦进入变形晚期,则一切均难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