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分工下加工贸易发展探究 l、吉林省加工贸易概述 总的来讲,我省加工贸易相对薄弱,其规模远远落后于一般贸易。2009年l一6月,加工贸易额为3.5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7.4%,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环比下降了27、27.3和26.5个百分点,其中木制品、纺织品等大宗加工贸易品进出口下降了18.1%、29.5%。2010年吉林省外贸总额达168.4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仅15.94亿美元,比重为9.5%。2012年全省外贸总额245.72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8.86亿美元,所占比重为7.6%,同比增幅18.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省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
2、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全球贸易护主义抬头、省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削弱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加工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加工贸易产业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且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贸易造成了我省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低效率开发。 2、影响吉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2.1不利因素。 2.1.1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海外需求下降。自关贸总协定、WTO建立以来,全球关税税率不断削减,有力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然而贸易保护主义却一直存在,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但
3、却一直存在以技术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新保护主义日趋明显。新保护主义导致了我省加工企业产品出口环境的恶化,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省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省企业频繁遭遇“双反”调查以及技术、环境、劳工标准等壁垒的限制,加工贸易订单明显减少。比如我省的加工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而在2009年全省对这四大市场的加工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1.7%、26.7%、38.6%及23.9%。 2.1.2政策和制度因素。由于我省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相对滞后,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很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价格信号机制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4、从而造成了对外加工企业缺少创新动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从比较优势角度出发,我省的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理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但政府政策的重心始终放在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面,包括了作为省内支柱产业的汽车和石化等。这就造成了制定的政策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悖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而受到限制,我省加工贸易的缓慢发展也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落后,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这也造成了我省对外加工贸易规模偏小。 2.1.3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近些年来,我省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这其中包括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伴随着
5、经济的发展,我省的工资和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此外,我省的二元经济特征比较突出,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这部分收入水平几乎没有增长的情况下,非熟练劳动力供给出现了短缺。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只有增加工资来吸纳劳动力,而我省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而使得原本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维持的加工贸易优势必将逐步削弱。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日趋成熟,如墨西哥、东欧和东南亚国家,与我省的加工贸易产业形成竞争局面;另外,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高级要素(人才、知识、技术)的作用日趋突出,而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作用则相对下降。因此
6、说,我省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成为加工贸易长远发展的依托。 2.1.4其他因素。我省地理位置并不十分有利,交通运输能力有限;此外,由于长期实施相对封闭的政策,导致我省对WTO规则不熟悉,以及专业外贸管理人才的短缺,这些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我省加工贸易的深层次发展。 2.2有利因素。 2.2.1制造优势和人才优势。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设施,包括石化、冶金、汽车等重工业部门。比如,一汽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其产量约占20%的国内产量;长春客车厂作为“一五”期间重点大型国有铁路客车生产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及地铁电动客车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亚洲头号轨道车辆
7、生产基地,以及全球客车年产量最大的制造企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5大战略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除此之外,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我省科技资源优势的废发挥。例如我省拥有全国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东北电力设计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等,这对我省在生物技术、汽车制造、光学电子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为开展深层次加工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全球经济迄今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内地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而伴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也陆续向中西部地
8、区转移。吉林省凭借着雄厚的制造基础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继续了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的巨大潜力。 2.2.3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历史机遇。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确立了长吉图地区作为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开放门户,以及技术经济合作平台,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开启新路径,使得长吉图先导区在未来有望成为我省招商引资的最重要保证,从而对我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策与建议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为我省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增加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销售方面的合作,实现分工层次由低附加值向高
9、附加值环节攀升,培育加工贸易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具体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从我省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来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仍然占据很高的比重,高附加值的技术和研发密集型产品相对比重较小。这样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导致我省对外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如果不能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将会使我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徘徊,被锁定于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因此,我省应大力发展高新战略性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低碳产业等,提高研发和高附加值环节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培训基地等。 3
10、.2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工深度。我省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以及低附加值不高。为此,需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省内采购规模,增强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加工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和纵深化发展,将加工制造向R&D设计、品牌建立、营销等方向转变,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尤其是将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作为扶持对象,包括软件外包、物流外包、财务外包等,使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3.3依靠内外资结合促进技术升级。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主要是通过内外资结合来共同驱动的。一方面,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积
11、极地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不能过度依赖外资的技术溢出,因为外资进入会对内资企业产生市场竞争效应,即挤出效应,抑制省内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更要注重省内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对先进技术的模仿、消化和吸收。 3.4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为了进一步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我省加工贸易企业应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继续扩大为全球品牌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规模与范围,向跨国企业提供良好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国际外包业务,努力促成研发合作机构,弥补自身技术不足,通过OEM*ODM*OBM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实现技术的成功嫁接,打造本土品牌。 作者:崔岩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