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45.50KB ,
资源ID:151189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511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业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cjc2202537)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业文献综述.doc

1、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小麦全蚀病研究进展姓 名: XXXX 学 院: 农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班 级: XXXXX 学 号: XXXXX 指 导教师: XXXX 职称: 讲师 2011 年 6 月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小麦全蚀病研究进展作者:XX 指导老师:XX摘要:综述了小麦全蚀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从收集到的文献中总结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因素和症状。进行了小麦抗全蚀病育种进展的研究,并对抗小麦全蚀病育种研究进行了展望。从抗病品种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小麦全蚀病的综合治理方法。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生;防治;育种Advances of Take-all Disease

2、 of Wheat Author:XX Instructor:XX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ke-all disease of wheat and reviews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take-all disease of whea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factors and symptoms of take-all disease of w

3、heat. the wheat breeding the progress of the take-all disease were studied, and progress against take-all disease of wheat breeding was discussed,from the utiliza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1 in China. Key words: take-all diseas

4、e of wheat; occurrence; control; breeding引言:自从 1852 年南澳大利亚首次报道小麦全蚀病以来,该病在世界各国的发生时有报道,现已在澳洲、南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 30 多个国家发生。我国最早于 1931 年在浙江发现小麦全蚀病,之后全国各麦区也相继发现该病。全蚀病破坏小麦根系,可造成受害麦田减产 20%50%,严重者甚至绝收。全蚀病为河南、山东等多个省的补充检疫病害,一旦发病,制种田的种子将无法利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河南省多处麦田屡见发生,且有加重趋势。因此,全面了解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防治措施,深入研究小麦抗病机

5、制与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能对该病的防治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正文: (一)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因素和症状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有:(1)耕作的影响:当前关于耕作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实施免耕和少耕能减轻发病, 另一种则认为深耕有利于减轻病害。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小麦连作多年的地块上免耕比翻耕发病轻;在牧场或农田种植几年牧草后, 保留根茬种小麦的地块免耕比翻耕发病轻。 (2)营养要素的缺乏:主要营养要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同上述元素有关外,全蚀病菌与其它如

6、镁、硫、锌、锰、氯等元素密切相关。 (3)土壤性质:保肥保水能力差的沙土有利于发病, 粘重土壤含水量高时化作用加速, 氮的损失较多,也有利于发病, 降低含水量, 减少氮素损失能减轻全蚀病危害。土壤偏碱有利于发病, 施用石灰后病情剧增,酸性土壤发病较轻。土壤温度1518左右发病最重, 温度升高后拮抗微生物活性增强,发病较轻。 (4)寄主抗病性:对于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燕麦变种, 小麦属和大麦属高度感病, 黑麦属中抗, 燕麦属对小麦变种高抗对燕麦变种高感。 (5)气象条件:春夏降雨多, 有利于全蚀病的发生。冬季温暖, 春季多湿病重, 冬寒而春旱则病轻。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症状:小麦全蚀病是土传根部病害,

7、病菌菌丝侵入麦株根部后大量繁殖,破坏根组织细胞,堵塞根部导管,使植株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能正常运输,导致麦株分蘖减少,黄叶增多,有的植株还会出现矮化现象。病菌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间都能侵染,以成株期症状最为明显。苗期受害症状:小麦出苗后3天根毛即可受到全蚀病菌侵染,510天侵染达到高峰。与健株相比,受害病株黄叶增多,分蘖减少,生长衰弱,有时会出现矮化现象。病株种子的根部分变为灰黑色,部分侧生根和地下茎也变为灰黑色,湿度大时表面可见菌丝层,严重的可造成苗枯。成株期受害症状:由于根系受害,造成小麦水分、养分的吸收运输受阻,导致病株枯死、变白,抽穗期呈现典型的“白穗”症状。由于养分供应不足,病株多表现为矮

8、小瘦弱,穗数减少且不实,千粒重降低。在湿润的土壤中,全蚀病菌的外生菌丝大量繁殖,缠绕在茎基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菌丝鞘,且越接近基部颜色越深,状似在小麦的茎基部贴上了一块黑膏药,因此,全蚀病也被称为“黑脚病” 。这一典型症状是小麦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标志之一。但土壤湿度小的地方,菌丝较少,故该症状不太明显。剥开最低一片叶的叶鞘,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叶鞘内侧表皮及茎秆表面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座和成串连接的菌丝结。病株死亡之后,其根、茎、叶鞘内侧,还可见到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二)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与控制1农业防治(1)轮作倒茬: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小麦或大麦连作有

9、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 连作多年病情逐年加重。合理轮作不仅阻断了病菌菌丝与寄主作物的接触, 使菌丝不断被削弱, 而且某些轮作作物还可能产生对病原菌有毒的抑制物质。在重病区实行轮作倒茬是控制全蚀病的有效措施, 轻病区合理轮作可延缓病害的扩展蔓延。 (2)耕作栽培:在北方冬麦区, 小麦全蚀病的侵染受土壤温度的制约。播种愈早, 发病愈重, 适当推迟播期可相应减轻病害。不少研究证明冬小麦适期晚播, 是控治全蚀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3)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可提供较全面的营养, 增强小麦植株抗病性, 改良土壤理化特性,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增强土壤微生物间的竞争性, 可以减少病原菌数量和抑制其生长。所施

10、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腐熟, 以杜绝病原菌传播途径。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来降低病原菌的活力,其能够减少化学药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防治方法。研究表明假单胞菌对全蚀病菌有抑制作用, 有很多关于利用假单胞菌防治全蚀病的研究。 杆菌也可作为防治全蚀病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很多杆菌属能够形成根部菌落。但是杆菌属不能像假单胞菌那样有效地形成根菌, 因此更多防治全蚀病的研究倾向于假单胞菌。虽然细菌是一种能有效防治植物病害的生物剂, 但在某些条件下会失效。很多生物防治研究都是在有利于细菌生长的实验室中进行的。细菌在自然界所没有的非竞争营养条件下培养, 因此这些细菌在自然环境中极易失活。土

11、壤中病原体的有无也可影响细菌的存活, 细菌存活可能还需要病原菌的存在。研究表明生物防治剂的综合利用, 不管是几种细菌混合还是细菌与真菌混合, 其效果都要比细菌的单一使用好。除了直接利用假单胞菌外, 还可利用它们合成的抗生素来防治病害。国内外都在开发利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全蚀病的研究。据张中鸽等报道, 采用浸种和生长期喷雾以及配合药剂拌种混合施用等方法,荧光假单胞菌菌剂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显著防病增产作用。3. 药剂防治(1)三唑类药剂:三唑类药剂是化学防治全蚀病方面研究最早、最有成效的一类高效内吸杀菌剂。19771981 年, 烟台农科所在国内首先研究应用粉锈宁拌种, 苗期喷雾防治小麦全蚀病获得显著

12、效果。从 1987 年开始研究应用三唑醇防治全蚀病, 实践证明三唑醇的药效和拌种安全性优于三唑酮。三唑醇拌种配合小麦起身期施药土, 然后灌溉, 防病增产效果较单一拌种的效果明显提高。利用三唑醇、三唑酮拌种的效果明显提高。利用三唑醇、三唑酮拌种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对出苗、分蘖无不良影响, 但在墒情差的情况下对出苗有抑制作用, 一般推迟出苗 2 天 左右。 (2)其他药剂:陕西省植保所和甘肃省植保所等多家单位在小麦全蚀病发生区多年多点进行防治全蚀病药剂筛选试验, 发现 MON 65506 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稳定可达 95% 以上, 且对小麦幼苗无任何药害和副作用, 有望成为防治全蚀病的新一代药剂,

13、 其作用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此外, 用微量元素 Mn 拌种对小麦全蚀病也有一定地控制作用。其防病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三)抗小麦全蚀病育种研究的进展相对于其他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选育出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全蚀病菌在草类植物中, 有广泛的寄主范围, 在麦类作物中, 小麦是最感病的, 其次是大麦, 燕麦对其表现出耐病或抗病。在小麦抗全蚀病育种实践中, 育种工作者希望能够在小麦的种内找到抗病品种,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品种对全蚀病的抗病性差异不大, 还没发现抗病品种。在小麦育种中, 由于没能找到抗全蚀病或免疫的品种, 于是小麦育种家和病理学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小麦的近缘属。在小麦的近缘

14、属中, 常用作小麦抗全蚀病研究材料的是黑麦、冰草和粗山羊草。有一些关于黑麦能抵抗全蚀病的报道,Butler曾指出利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把黑麦的抗全蚀病基因导入小麦的可能。Riley 等采用细胞学方法, 把来源于黑麦的基因导入小麦细胞。Hollins等对小麦和黑麦的杂交后代进行6年的田间抗病研究后, 发现这些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居于小麦和黑麦之间, 但所引入的外源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的比例对抗病性影响不大。采用细胞学方法可将黑麦的基因导入小麦细胞, 但是发现这些所获得染色体异代换系的育性低, 导入的黑麦染色体不能与小麦染色体很好地配对, 这些阻碍了染色体代换和同源重组技术及把黑麦的抗全蚀病基因导入小麦的

15、研究。关于冰草对全蚀病抗性研究也有报道, 这些研究表明冰草属的各种草类对全蚀病是感病的, 但Halloran对37种不同的冰草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有2种冰草 Agropyron caninum 和 A. donianum 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高度抗病, 而其他35种全都感病。冰草和小麦六倍体之间杂交不亲和, 限制了直接把冰草的染色体导入小麦的遗传背景以提高小麦抗病性。 Agropyron caninum 有一特点, 即不能与其他种的冰草杂交, 然而 Agropyron caninum 能和 Elymus的一些种杂交。 Elymus能和六倍体小麦杂交, 因此可利用 Elymus作为中间种把冰草的染

16、色体导入小麦的遗传背景。(四)抗小麦全蚀病育种研究的展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育种家又发现在一些小麦的近缘属中存在抗全蚀病的基因。据Laursen报道, 簇毛麦( H aynaldia villosa )对全蚀病有较强的抗性。陈孝等对硬粒小麦( T. durum ) ,簇毛麦( H aynaldia villosa )杂种幼胚和F 1 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硬-簇双二倍体TH1, TH2, TH1W, TH2W, TH3, TH3W。这些材料1998年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 发现TH1、TH3和簇毛麦对全蚀病抗性很强, 这是他们多年来鉴定的供试材料中抗性最好的。

17、任贤等对种在病区的材料进行抗全蚀病鉴定, 结果表明硬-簇双二倍体TH1, TH1W, TH2W, TH3, TH3W 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代材料抗全蚀病能力较强, 硬-簇双二倍体的抗全蚀病基因是显性遗传的。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 具有寄主范围广, 腐生性强的特点, 单一的化学防治很难控制病害的进一步扩展蔓延。因此, 对于全蚀病的防治应始终坚持以抗病品种为核心, 药剂防治为关键, 生态调控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方针。结论:我国已通过小麦与燕麦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高抗材料, 室内外鉴定抗病性稳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利用基因克隆及重组技术,有望将一些远缘种的抗病基因导入小麦, 育成一

18、批对小麦全蚀病具有良好抗性且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参考文献:1 陈厚德,王彰明,田银若.小麦全蚀病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存活力. 江苏农业科学,1996,(2) :34- 35. 2高照良, 商鸿生.小麦全蚀病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 1999,(6):63-65.3陈厚德, 王学明,子平等. 江苏小麦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7,(1):65-68.4贾廷祥, 吴桂本,叶学昶. 我国小麦全蚀病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1982,(4):65-73.5贾廷祥,吴桂本,刘传德.我国小麦根腐性病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1995 ,(3):41- 48.

19、6郝祥之等.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 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 1982,112-113.7张满良等. 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版) .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1997,54-59.8王保通, 袁文焕, 翟文胜等. 大荔县小麦全蚀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麦类作物,1996,(2) :37-39.9盛秀兰, 金秀琳,郑果等. 甘肃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甘肃农业科学,1996,(1):37-39.10张中鸽, 彭子发, 陈善铭.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植物保护,1991,(1) :10-20.11 Duffy B K,Weller D M. Use of Gaeum

20、annomyces g ra2minis var. gramini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flu2orescent Pseudomonas spp to suppress take-all of wheat J .Plant Disease,1995, (79):907-9111.12 Kim DalSoo,Cook R J,Weller D M.B aci l l us sp .L324292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ree root diseases of wheat grown with reduced tillag

21、e J . Phytopathology,1997 ,87 (5):551-581.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 XXXX XXX XXXX 姓名 XXx题目 小麦全蚀病研究进展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小麦全蚀病是世界各麦区的主要病害,也是我国部分省市的主要检疫性病害。该文综述了小麦全蚀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总结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因素和症状。综述了小麦抗全蚀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展望。从抗病品种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小麦全蚀病的综合治理方法等方面予以综述,选题较为恰当,文字表达仍需提炼充实,论文创新性较好,参考文献略少,且多为较早时期的文章,如能参考最近几年小麦全蚀病研究进展文献,文章内容将更丰富饱满些。格式较为规范,写作水平有待提高。论文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