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实践和绩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为例 朱志刚 武鑫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摘 要: 现有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对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的评估和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梳理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并建立了金融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后通过事件梳理介绍了丽水为例的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实践进展, 在此金融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下对丽水金融改革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估。结果发现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实施以来的重点在于做大规模, 其次才是优化结构。未来以丽水为代表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应放到调整结构上来。关
2、键词: 丽水; 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 因子分析; 作者简介:朱志刚, 男, 杭州市金融办公室高级统计师,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武鑫, 男,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7-05-14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 LY14G030013) Received: 2017-05-14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资金支持、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王军, 2012) 。浙江省丽水市作为农业大
3、市, 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 80%以上, 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金融“贫血”问题更加突出。2012 年 3 月, 央行批准丽水开展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力求通过改革建立与“三农”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到目前为止, 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已经经历了四年时间。那么,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到底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对这些进展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价?农村金融改革如何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值得农村金融改革研究学者关注的问题。但是现有对农村金融改革绩效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如谢平等、褚保金等 和蓝虹等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分析, 葛永波 (2015) 对村镇
4、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国内对金融改革、尤其是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的评估和体系构建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随后试图以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例, 探讨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评价问题, 对现有农村金融改革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 也为各级政府评价农村金融改革绩效提供实践参考。本文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阶段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对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以及选取了因子分析法作为评估方法;第三部分总结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实践, 契合前一部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评价的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对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进行绩效评价
5、的实证研究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第五部分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推动丽水以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出政策建议。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一) 发展历程基于历史演变和逻辑分析, 可以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分为快速恢复时期 (1949-1957) 、发展停滞时期 (1958-1976) 、逐步国有时期 (1977-1984) 、快速发展时期 (1985-1995) 、深化改革时期 (1996-至今) 5 个显著阶段。梳理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和金融体系尤其是主体的变革路径, 是剖析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及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绩效的基础。在快速恢复时期, 全国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 标志着我国农村金
6、融体系的基本确立。而在发展停滞时期这一阶段,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停滞不前。之后又重新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 使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步走向国有化。随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 市场更加富有生气, 我国农村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6 年后我国开始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 我国正逐步通过全面改革建立与“三农”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对接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二) 发展现状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通过多年持续努力, 我国正在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7、 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 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持续增强。另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也不断推进。人民银行从 2008 年开始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2010 年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该项工作推向全国。我国农村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最为凸显的是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思路, 人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改革试点工作陆续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除了 2012 年丽水市被中国人民银行批
8、准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希望其形成“丽水金融模式”外, 广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从百色市田东县逐步扩大到全区其他 13 个地级市的 13 个县, 改革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而在 2015 年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成都将从 5 个方面承担起 19 项金融改革任务, 力争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另外吉林、安徽和江苏等地区也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尽管近年来各方面都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上并未从根本得到解决,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信贷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农
9、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贷款从而催生非正规金融的迅速发展。因此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过程中, 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可以反映当前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效, 还可以为接下来进一步地深化改革建言献策, 制定出更为科学和贴合实际需求的政策。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评价目前, 学术界尚未有一个公认的, 评价农村金融机构业绩的指标体系。Yaron (1992) 曾构建出一个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评估框架, 包含目标客户的覆盖面和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性, 后来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广泛接受。刘飞 (2004) 将区域金融效率具体限定为省份的银行业效率, 用衡量银行经营效益状况的指标对区域金融效
10、率进行评价;谢平等 (2006)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从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出发对其绩效作出初步判断;褚保金等 (2007) 运用 DEA 方法, 对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的效率变化进行了探究;Xiong 等 (2011) 把当地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 研究其在农民家庭资产这一产出指标上的配置效率;孟兆娟 (2013) 以农村地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和金融服务人员数来代表农民所拥有的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蓝虹等 (2014) 首次运用三阶段 DEA 模型的 BCC 分析法, 重点从考虑非期望产出指标角度, 对 2007 年以来 115 家样本农村信用社改革总体绩效和涉农服务绩效进行定量分析;
11、而葛永波 (2015) 则基于山东省部分村镇银行的问卷调研数据, 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正如上文所述, 大部分学者使用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或者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等经营效率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事实上, 农村金融改革涉及广度深度很大, 不仅仅只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还涉及其他多个方面。因此, 需要通过构建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并使用量化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效率分析。在此基础上, 方可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解决制约因素和优化激励因素。(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
12、。评价指标的设计是要通过收集较多相关数据, 尽可能全面反映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果, 并从中找出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成果的关键性因素。2、层次性。指标体系的确定应服务于最终评价目的, 把众多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有关的指标结合起来, 既要重视指标间的层次性, 也要注意指标间的互斥性, 以及实现上一级目标时的全面性。3、可得性。受限于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 不少指标并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统计。因此, 指标的选择要以数据和资料的可得为前提。同时, 还应注意数据的关联性、及时性和全面性。4、导向性。指标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导向性, 应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又能在应用中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完
13、善和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二) 指标体系的设置本文在借鉴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乡创新发展蓝皮书中提出的新农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结合应国虎 (2015) 的指标体系设计,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实践的四个方面设计相应的指标, 同时也加入部分农村金融政策体系建设领域的指标。也就是说, 在工作措施上, 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对应的是农村信贷产品体系的建设, 设计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余额和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贷款总额两项指标;以此类推, 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对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个指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应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指标;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对应农村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两个指标。最后,
14、针对整体成效, 设计规模性、竞争性和覆盖性等三类指标。最终得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 1 所示。表 1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原表 (三) 评估方法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DEA法和因子分析法等。一般来说, 层次分析法在应用中有可能受评价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 使得实证结果的可信度下降;模糊综合评判法权重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模型的结果依然极大地受到主观意识影响;而DEA 法建立在投入产出的基础上, 许多涉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指标往往很难界定相关投入和产出的量化指标。因此, 为尽可能体现评价过程的客观性, 本文
15、使用因子分析法全面评价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一方面可以确定影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可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效率进行整体评价。因子分析法 (Factor Analysis) 是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 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 又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分析, 从中找出少数几个能控制原始变量的随机变量, 选取原则是使其尽可能多地包含原始变量中的信息, 建立X=A*F+e, 忽略 e, 以 F 代替 X (mp) , 用它再现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达
16、到简化变量降低维数的目的。三、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实践丽水成为首个央行批准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希望通过形成“丽水金融模式”, 成为全国样板进行推广。所以本文将以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为案例, 首先介绍丽水金融改革的创新实践, 再进一步为评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绩效提供借鉴。自 2012 年改革试点以来, 丽水市充分利用“行省共建”的制度创新空间, 将金融改革“顶层设计”与地方金融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发挥金融管理部门的专业指导优势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优势。经过四年的创新实践探索, 丽水金改在农村产权融资、农村信用、农村支付结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初步形成金融功能完善、具
17、有普惠性质的“丽水金融模式”。(一) 构建农村产权融资体系丽水市结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资源禀赋约束条件, 围绕农村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创新的重点内容是深化产权融资体系改革, 不断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 逐步构建以林权、农房、土地“三权”抵押贷款为基石的农村产权融资体系。一是扩展产权边界, 推进农村产权确权颁证。二是提升配置效率, 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三是调动多方参与, 完善金融运行的制度性基础建设。通过实行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业务考核等政策, 调动各金融机构开办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性。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机制最健全、运作最规范、品种最齐全、受惠最广泛”的林权抵押贷款“丽水
18、模式”。(二) 健全农村信用信息体系针对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过高问题, 丽水市抓住被央行列入“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契机, 全面组织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 全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在信用信息数据收集方面, 主要是推进“四信”创建, 即持续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信用县”四级主体的信用创建工作。二是在农村信用信息服务管理方面, 丽水市着力推进农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 以降低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成本、提高采集效率、提升信息共享水平。三是在农村信用体系的价值实现方面, 丽水市主要是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在农村地区开
19、展“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业务, 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信贷业务成本。(三)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包括提高金融功能的可获得性, 即增加金融的普惠特征。传统农村金融普遍存在农村金融网点少、农民获取金融服务难等问题。为此,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着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10 年 7 月, 经央行批准, 丽水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地级市为单位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在后续的金融改革中, 围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又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一是高密度打造多功能农村金融服务站。将原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升级为多功能农村金融服务站, 一站式满足农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创新组建
20、农村外币兑换点。针对辖内青田县华侨多、农民外币兑换需求大的特点, 创新设立了全国首个村级外币代兑点,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便利地进行外币兑换。三是推动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体系建设。丽水市通过加强对金融服务站负责人网上支付、手机支付工具操作培训, 实现在金融服务站加载电子商务服务, 为农民提供网上代买代卖服务。(四) 丰富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的下沉是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一是积极引进金融机构。试点以来, 已引进交通银行、浙商证券、平安养老保险等 9 家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 不断增加农村服务主体。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向下延伸机构网点。试点
21、以来, 积极引导市内银行机构向县域、乡镇新设各级分支机构近 60 家。三是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全市已设立村镇银行 9 家、小额贷款公司 17 家及农村资金互助社 1 家, 实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县域全覆盖。四是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改制 2 家信用联社成为农村商业银行, 完成 3 家信用联社的增资扩股, 强化了支农支小的金融服务水平。五是破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大力推动以政策性担保公司和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为重点、以商业性和行业性担保组织为补充的四级担保体系建设。总体来看, 构建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实际上就是农村信贷产品体系的建设, 农村信用信息体系是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金融
22、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是农村金融平台体系的建设。四、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案例的绩效评价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实践顺应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大浪潮, 契合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方向的具体要求, 对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评价符合前文我国农村金融指标体系的四大原则, 然后通过结合前文表 1 指标体系的设置并使用因子分析法全面分析评价丽水金融改革的绩效。(一)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量化分析本文通过丽水市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了相关指标 2012-2015 年的数据。使用 SPSS 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因子分析。首先根据分析得到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可以得到两个公共因子。因子得分系数分别为:其中, X
23、 1: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余额;X 2: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贷款总额;X 3:农户信用信息更新率;X 4: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年累计查询量;X 5:已评定信用村数量;X 6: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业务量;X 7:农村担保服务平台注册资本金;X 8:农村担保服务平台业务量;X 9:鼓励涉农信贷投放的年税收减免额;X 10:鼓励涉农信贷投放的年财政补贴额;X 11:涉农贷款余额;X 12:涉农贷款余额/贷款总额;X 13:农户贷款余额;X 14:新型金融机构资产占比;X 15:新型金融机构数量;X 16:五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市场份额 (工农中建交) ;X17:农户贷款覆盖率;X 18:农户贷款余额
24、/贷款总额。根据表 2 结果可以发现提取的这两个公共因子具有足够的解释力。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 59.599%, 第二个因子的贡献率为 36.7%, 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96.299%, 说明提取公因子后丢失的信息较少, 这两个公共因子保留了绝大部分的信息。表 2 因子方差表 下载原表 从因子旋转成份矩阵可以发现典型代表变量数值较突出, 可对公共因子进行很好的解释。根据公式 1 可以发现, 农户贷款余额、农村担保服务平台业务量、鼓励涉农信贷投放的年财政补贴额、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农村担保服务平台注册资本金和已评定信用村数量等规模性变量在第一个公共因子中有较高的因子载荷, 分别为 0.
25、228、0.221、0.15、0.148、0.126 和 0.121。而其他的比例型变量影响程度较小。因此可以将第一个称为“规模因子”, 代表了金融系统的规模总量水平。根据公式 2 可以发现, 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由涉农贷款余额/贷款总额、新型金融机构资产占比、农村担保服务平台注册资本金、农户贷款覆盖率、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贷款总额和五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市场份额等比例型变量决定, 因子载荷分别为 0.83、0.361、0.264、0.23、0.117 和0.111。其他规模型变量的因子载荷较小。因此可以将第二个公共因子称为“结构因子”, 代表了金融系统的结构变化以及隐含的金融运行效率。其他变
26、量并不显著, 其信息可能有重叠的部分。最后, 根据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丽水金融改革绩效的两类因子得分, 见图 1。图 1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因子得分 下载原图(二) 结论从因子分析的实证结果来看, 在对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评价上, 不难发现:1、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反映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绩效的规模因子得分和结构因子得分都呈上升趋势, 显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比较显著。规模因子得分在四年里增长率达到 43.4%,结构因子得分增长了 80.3%。表明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绩效的规模性指标以及技术性指标都呈现出较好的态势,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2、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绩效规模效应大于结构
27、效应。从因子的重要性来看, 代表金融规模总量的因子重要程度最高, 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接近 60%;代表金融结构变化的因子其次, 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 36.7%。也就是说, 接近六成的绩效评价比重来自于农户贷款余额、农村担保服务平台业务量、鼓励涉农信贷投放的年财政补贴额、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农村担保服务平台注册资本金和已评定信用村数量等变量。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仍然在于做大规模, 其次才是做强结构。正是如此,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期间金融规模总量的稳健增长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3、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应更注重结构调整。从因子得分结构来看, 结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排在规模因子之后, 接近四成。
28、虽然在实施金融改革之后, 丽水农村金融绩效的规模因子得分一直高于结构因子得分, 但在 2015 年左右被结构因子得分反超。2015 年结构因子得分的增长率高达 35.36%, 远高于规模因子的 6.89%。这一方面说明丽水农村金融在金融改革之前的技术效率起点较低, 具有较大的金融结构转型和金融功能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表明金融改革不仅表现为金融规模的扩张, 还对丽水金融体系的转型升级有了显著性推动。五、政策建议根据上文分析, 可以发现在金融改革试点的推动下, 丽水金融有许多创新实践。这些金融创新实践有着内在联系, 并逐步发挥出整体效应, 推动丽水金融不断规模扩张和结构转变。但是量化分析的结果也
29、表明, 一方面后期结构因子的增长率大大高于规模因子的增长率, 后续丽水农村金融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结构调整;另一方面 2015 年规模因子的得分增长率仅为 6.89%, 也应提防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规模总量增长的放缓。这两方面也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方向。因此, 针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三位一体功能、提高融资服务可得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突破“三农”融资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构建所谓三位一体功能是指强化综合抵押、担保和信用体系等方面建设。一是开展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逐步扩大农户贷款规模, 从而进一步巩固提高改革成效。二是建立多层次农村担保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担保类贷款的规模。
30、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拓展农户信用评价范围至涉农各领域, 构建更大范围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 并建立规范的信息使用查询制度。2、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效率。一是继续深化实施“便农支付工程”, 鼓励金融机构加快自助银行、ATM、POS 机等自助设备的布放, 为“三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和手机移动支付端的越来越成熟, 可探索推广在肯尼亚等国家成功实践的手机银行模式。同时, 探索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 在农村地区实现支付服务的互联网化。3、拓展各类融资渠道、夯实农村金融市场基础。一是支持现有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向县域、农村延伸机构和业务。二是消除对民间资本的
31、歧视, 加快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在农村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等机构, 并推动其向下延伸机构网点。三是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 探索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企业债、私募债等产品, 开辟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企业的资金来源新路径。4、加强政策配套协同、助推改革项目落地实施。一是县域政府制定扶持当地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制订评价激励办法, 引导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二是加强信贷、财税、产业、招商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综合运用差别准备金率、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以及财政贴息、差别税率等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工具, 发挥各项政策在推
32、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中的协同效应, 引导资金支持“三农”。三是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对于新型金融组织以及新兴金融业态, 要落实责任部门, 完善监管制度, 消除监管空白, 防范金融风险。参考文献1褚保金, 张兰, 王娟.中国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07, (1) :11-24. 2DRABENSTOTT MARK, MEEKER LARRY.Financing rural America:A conference summaryJ.Economic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33、, 1997, (2) :89-98. 3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2) :12-20. 4JACOB, YARON;MCDONALD, BENJAMIN;CHARITONENKO, STEPHANIE.Promoting Efficient Ru-ral Financial Inter Mediation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8, (8) :147-170. 5JOHAN F.M, SWINNEN.Agriculture Transi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
34、nJ.MOCT-MOST: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1999, 9 (3) :215. 6蓝虹, 穆争社.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绩效评价及提升方向基于三阶段 DEA 模型 BCC 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4, (4) :63-82. 7刘飞.基于 DEA 的区域金融效率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 :132-135. 8孟兆娟.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 2013, (2) :96-102. 9NAVAJAS SERGIO, CONNING JONATHAN, GONZALEZ
35、-VEGA CLAUDIO.Lending technologies competition 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market for microfinance in Boliv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J, 2003.15 (6) :747-770. 10PRINCE C NWAKANMA, IKECHUKWU S NNAMDI, GODFRY O OMOJEFE.From Rural to Microfinance Banking:Contributions of Micro Credits to Nigerias Economic Growth-An ARDL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4, 5 (3) :73-84. 11王军.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9) :112-114. 1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组.农村金融改革值得探讨的几个理论问题基于重庆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跟踪调查J.金融研究, 2006 (8) :93-103. 13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 2001 (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