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博 士 学 位 论 文 -急 迫 、建 基 与 敞 开 :海 德 格 尔 对诗 的 沉 思海德格尔对诗的看法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在对本有思想的沉思一道获得发展而成型的。依据他对时代本质的把握,从本有出发,海德格尔认为诗承担了三重主题:第一、诗为“急迫”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使真理得以在其中发生;第二、诗为人提供了与存在建立始源性关系的最佳场所,并使其所承担的拯救职责得以奏效;第三、诗的诗意栖居的时空之所决定了其乃是人-神游戏的存在之本质,而这一存在之本质须要在“另一开端”中赢获。故此,时间游戏空间的运作正是本有主导的在“另一开端”中的本質现身。海德格尔不仅极其重视诗歌,也特别推崇诗人。甚
2、至,他本人就是一位诗人,新近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第 81 卷就收录了他写作的 500 多首诗歌。他还把诗视为一切艺术的本质,其富有特色的思与诗的思想更是奠定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最富诗意的时代。就国内而言,甚至,海德格尔“主导和引领了中国的文艺理论方向”。1 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一直是国内2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这里我们提请在追问海德格尔诗学理论时应重视的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第一、置于海德格尔集中探讨诗学的 30 年代,围绕哲学论稿(G65)及其姊妹篇本有(Ereignis)(GA71),沉思(GA66),以及著名演讲稿艺术作品的本源,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等核心文本;第二
3、、置于理查德森提出的海德格尔与海德格尔的著名论题,以及希恩提出的“海德格尔研究范式转换”2 论题;第三、置于阿甘本提出的海德格尔思想伟大创新在于事实性的根基 3 论题。以此概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其所呈现的景象却并不那么令人感到乐观。就国内而言,余虹很早就发现“本有”(Ereignis)的诗性、诗化本质,朱立元在中国美学“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上看待本有,1 刘旭光教授也在其博士论文海德格尔与美学中就意识到艺术就是本有,孙周兴则认为诗乃是本有以语言和人言发生的一种方式;就国外而言,克希尔曼(Kochelmans)研究发现了艺术作品的本源所操持的诗性话语形式乃是来自于“本有”的命名,2 拉库拉巴
4、特则认为海德格尔的里程碑著作哲学论稿的复调和对位法乃是直接受惠于荷尔德林的影响。由此观之,以3“本有”路径阐释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的成果与国内外繁荣的海德格尔研究现状很不匹配,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有些“大音希声”。众所周知,本有是海德格尔思想“转向”(die Kehre)的界标,自“转向”之后,海德格尔便投身到本有与诗学的交互沉思与促发的思想状态。因此,不从本有而来去沉思海德格尔有关诗学的看法,就很难说切中了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要害。更何况,只要还是停留在存在的范畴内而没有看到本有的闪入之光的话,也就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存在的被遗忘状态”。基于此,本文将立足海德格尔有关本有的观念去尝试厘定海德格尔诗学
5、中的一些基本的重要问题。一、存在的急迫与艺术的救赎20 世纪 30 年代,基于对时代的分析使得“急迫”(Not)成为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因为,在他看来,存在在其所处的时代遭受了种种困境。这些困境包括“存在(be-ing)的自我遮蔽或者回撤,它与虚无之深渊的本质性关系,以及它那向征用事件(Ereignis)的好几种维度(比如紧急性、支配和独一性)之中打开的裂隙”;3 世界进入形而上学的图像时代:科学与机械技术、艺术进入美学视界、人类活动被当作文化来理解和贯彻、弃神和诸神逃遁成4为现代的根本现象;其他还包括词语转渡、计算性思维、存在缺乏本有如此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欧洲的主要思想
6、已开始进入表象世界的必然性之中。30 年代诞生的这些“急迫性”主题恰恰又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苦闷、思想“转向”以及对德意志民族之“德意志性”的探索形成了强烈地叠加。海德格尔思想真正伟大之处,在阿甘本看来,在于“它完全以事实性(facticity)为根基”。4 所以,对于如何走出这种“世界的黑暗时代”和自身的思想苦闷状况,海德格尔从他的存在学出发,特别是在荷尔德林的诗中发现了艺术救赎的可能。就此,海德格尔曾经常引用和频繁评述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帕特莫斯中的诗句“但是那有危险,哪里也就有生救。”荷尔德林之于海德格尔的意义,说他“承载了所有海德格尔努力在艺术中发现拯救的内容”5 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海德
7、格尔从荷尔德林那里认识到:只有我们被抛入这种“急迫”之中,存在和此在才会有可能得以发生。6 到了 30 年代以后,海德格尔渐渐地将其思想中的许多重要词都常常用他在荷尔德林的诗中得以确认的本有来替换或由本有所给出。比如,存在、时间、真理、自由、无蔽等等 7,这些以前他所5特别倚重的概念。当然,“发生”(Geschehen)这个词也不例外。海德格尔说:“唯有最伟大的发生,最亲密的本有,才能把我们从那迷失于单纯事件和谋制之忙碌活动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此类东西必定发生出来,它为我们开启存在,并且把我们回置入存在之中,从而把我们带向我们自身,带到作品和牺牲品面前。”8 本有的发生是天、地、人与诸神的最为本
8、己的原始争执的亲密性活动,海德格尔称之为时-空的游戏。或者说,在其中是一种人的诗意性栖居。通过诗意栖居,本有把我们置入由居于诸神与人之间的诗人(作为半神或神的信使者)所开启的空间之中,从而使人空间化。海德格尔赋予人以空间化的意义在于它是为了最终令人可以栖居提供可能的。这时,空间便作为了“作为开端的事件(Ereignis)的遮蔽与解蔽”,1 空间化则为“人的安家和栖居带来自由(das Freie)和敞开(das Offence)之境”。2 于是,本有借助敞开一个空间引导护送者,在这个空间中一个新路径得以显露,艺术作为拯救的职责也便得以生效了。3关于真理的本质(1930 年)中,海德格尔让作为此在
9、的绽出的人去敞开一个空间的,以便存在能够进入其中,并以如其自身般显示自身;而在艺术6作品的本源(1935 年)中,海德格尔却让艺术品(比如神庙)承担了一个“空间”(Da)的角色,以便让神得以自然现身,而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艺术品“代表”一个神。如果没有神庙提供的这么一个空间或地方,神就不会现身,也不能出现。艺术作品的本源完成了从存在与时间所认为的此在是澄明到存在自身所描绘的澄明或由作品所敞开的空间的空间位置的转变。可见,空间在艺术中的基点地位;到了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1964 年)中,海德格尔进一步说存在与人必须相互向对方敞开空间。海德格尔称这种相互敞开的位置,乃是存在在其中现身和回撤之
10、所,乃是澄明之境。在海德格尔那里澄明是个原始现象,我们可描绘为“自由空间”。没有空间,真理便无法发生,艺术则缺乏意义,人亦不能诗意地栖居。由此可见,空间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本体论地位。如果没有空间的敞开,他的很多思想都将不能展开。有些学者甚至将空间上升到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词的地位,认为“海德格尔的Ereignis 和空间(Ort)概念是一个意思”,4 这是有一定见地的。endprint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质的一个规定性理解是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自行置入,可是,对于作品中真理7的发生是空间的创造的认识就未必像前者那么令我们所熟知了。事实上,讨论艺术品作为敞开/澄明空间以及在这个艺术所设置
11、的空间中发生的原始争执的现象将会把我们的理解置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核心之處。艺术品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敞开乃是各方以其本己性因素的面貌始源性的现身游戏活动。艺术作品敞开空间,真理在解蔽与无蔽中自行发生,相互争执又亲密无间。这个空间建立于自由,而自由是来自于存在的源始赠予。自由是让存在者是,即“投身于敞开领域以及让每个存在持存于敞开”。5 通过让存在者存在,海德格尔意指我们作为所是和为其所是般向存在者自然敞开。只是通过自由这么一个指示人才能进入了他的本己中,只是来自自由的澄明的敞开,存在者便能为人而存在。艺术作品中敞开一个自由的空间,此在便可在其中发生、运作。因为所敞开的自由的
12、发生事件,作品也就给出一个共同世界。这个世界乃是作为一个为了让以大地和世界的真实关系聚集的一个民族的空间而其作用的。海德格尔以他独特的阐释说明了艺术品的“聚集”: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的和自由的空间的建立。它是诸多“关系的统一体,在其中,诞生与死亡、灾难与祝福、胜利与耻辱、坚韧和崩溃为人类的命运获得了一8个形式”,6 而这一切的实现,包括迎接诸神的到来、真理的解蔽、光亮之所的环舞、世界与大地的亲密性争执等等都建基于一个“位置”7。这样,艺术便成为了一个测量(measuring),它“测量”的是人类栖居的空间,借此人类首次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测量维度。借助于对于艺术品始源性的本质阐释,海德格尔既为个人的
13、“思想困境”找到了路标,也为当时的德意志民族的德意志提供了历史建基。二、历史的建基与存在的敞开海德格尔视诗为一切艺术之本质,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可他却又在林中路中抛出:“艺术乃本质意义上的历史,艺术为历史建基”。1 我们知道早在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便规定了“历史性只会由时间性照明而且源始地只会由本真的时间性照明”。2 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对诗的沉思就自然地回撤到历史/时间的维度进行考量。联系到 30 年代及其以后的思想过渡期,我们已经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海德格尔思想经历着两个较为突出的导向。一个是将对“此在”的分析与领会必须放置到存在意义的问题域中去沉思转向到从存有之本质现身中去始源地沉思
14、存在本身,第二个则是必须“认识到在存在中被给出的时间性是作为历史显现而出的。与时间现象9一道,存在之思必须始终将历史保持在视线里”。3 这两个“导向”共同指明了如何使存在更具存在特性的历史性解答方案。就艺术而言,海德格尔做出的尝试是首先赋予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以基本现实地位,然后再将这种具有历史性关系的人抛入到与艺术作品的充分始源关系之内,再以一种有别于西方形而上学的非逻辑学的语言将诗与思带到人类存在的最为古老的历史近旁从而敞开那个颇富神秘意味的“本有”运动。在时间上,海德格尔当然不会与那种我们日常所知的和作为考量尺度意义的时间观保持一致。否则,他就不是海德格尔了。海德格尔的理解是时间既不来自于人
15、们的意识内部,更不来自于在我们之外所发生的某种框架性的东西,而是那些“使得在-已经-寓于某物-存在-之际-先行于-自身-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也就是使牵挂之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4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海德格尔把时间纳入空间维度,在时间空间的意义上规定自然的运动,以测度存在者在其中的本质性存在。简言之,时间空间化了。这也就意味着海德格尔开始明确地赋予了时间以事件(即,Ereignis 这次词)的生成性属性。进一步而言,此刻,存在乃是作为一种可沉思的自我10遮蔽解蔽的发生事件(Ereignis)。海德格尔喜欢用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言说两者的关系,与哪一个更具优先性相比,海德格尔更倾
16、向于将它们视为共属于本有之一体的两个对等的维度。这种沉思的关键问题在于海德格尔试图彻底澄清那种源初的时间-空间被居有的本质属性,以便将我们带入到某个“场域”和“瞬间”进而让存在得以在历史性中再次获得奠基与发生。只有如此,才能唤起诸神,并让神之信使把神谕传递给我们。这样,人诗意地栖居也就找到了合理根据。诗歌的特性与本己要素的切近正是通过诗人“根据诗歌的使命来诗意地表达”5 和道说诸神的。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追忆诗的解读就敞开了一个诗与思对话与相互致敬的时刻。当诗人与思者相互致敬时,他们就随即进入到了一个将自身向时间、历史和存在敞开的被给予的领域。因为致敬创建了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它和历史与诗意行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6 海德格尔阐释诗的本有是让本有居有着具有历史性的人而使其化为含有着存有意义的存在,简单地说就是人诗意地栖居了。相比海德格尔前期的思想关键词“此在”,本有一是更具人的历史性与源初性,二是更为突出的诗尤其具有退隐和回撤能力。向人以及艺术(诗)闪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