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外诊断试剂现场检查的要求及检查技巧,什么是体外诊断试剂(仪器)?,定义: 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等产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仪器、器具、设备或者系统组合使用。 按照药品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主要包括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诊断试剂。,预期用途: 体外检测人体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待测物质的量,即“定性或定量”。,分类:1、以风险为基础:法规的分类方式。2、以学科分类:临床化学、毒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病理学。3、以方法学分:
2、生化、免疫、分子诊断等。,命名:1、被测物质的名称。2、用途,如诊断血清、测定试剂盒、质控品等。3、方法或者原理,如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等 。,临床应用:1、医疗机构 健康体检筛查 就诊 观察病程发展、治疗效果及预后2、公安机关 吸食毒品检测等 体育比赛:服用兴奋剂检测等 家庭自测:怀孕自测,血糖自测、尿液自测等等,体外诊断试剂分类:1、其他临床检验用的分类方法(1) 按检测方法学分类(酶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透射比浊、PCR检测、基因测序等);(2) 按检测靶物质分类(脂类代谢、蛋白质、糖类代谢、核酸、电解质与微量元素、酶活力、微生物、激素等);(3) 按临床学科分类(血液、肝功能、
3、肾功能、血气、内分泌、自身免疫系统、传染病等);2、监管方面有法规依据的分类方式 按国食药监械2009320号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范围有效覆盖判定原则及认定程序的通知分为十六个体系考核类型分类表,主要兼顾了生产工艺,见下表:,临床常见检测项目: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常规; 贫血的检查: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测定等; 血栓、凝血异常:血凝试剂系列; 输血前血型鉴定:血型定型试剂等临床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检验 尿常规项目:尿十项干化学试剂 妊娠试验:HCG测定试剂盒 消化道出血:便隐血胶体金试剂盒 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精液,胃液、痰液等测靶物质,临床生化检验 蛋白质测定:白蛋白,总蛋白 糖
4、类及其代谢产物测定: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脂蛋白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 血清酶活性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功能测定:胆红素(总胆、直胆) 非蛋白含氮类化合物测定:尿素,肌酐,尿酸 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T3、T4 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测定:钠、钾、钙等 血气与酸碱分析:CO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细菌: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厌氧菌、肠杆菌等 真菌:念珠菌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病毒:乙肝、艾滋 抗菌药敏感性检测,临床免疫学检验 体液免疫学测定:免疫球蛋白IgG等、补体测定 细胞免疫学测定:CT4细胞免疫组化试剂 感染免疫学检查:伤寒
5、、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 自身抗体测定:类风湿因子RF 肿瘤标志物测定:甲胎蛋白等,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 微生物检测:HBV等 家族遗传病基因检测:血友病 产前检查:唐氏筛查 基因分型,涉及学科 化学:各种反应原理 物理:各种检测方法与配套仪器 数理统计学:参考区间的确定 临床医学:临床意义,参考区间 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微生物学: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分子生物学:基因序列测定 细胞生物学: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试剂及相关技术平台 化学反应 光谱分析技术 电化学分析技术 生化自动分析技术 分离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血清学鉴定技术 电泳技术,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 指纹分析 抗体技术
6、免疫凝集、沉淀试验 免疫浊度测定技术免疫标记技术 酶标记、荧光标记、放射性核素标记、发光物标记金标记、生物素-亲和素免疫印迹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的高低,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产品。(一)第三类产品:1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2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3与人类基因检测相关的试剂;4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试剂;5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检测相关的试剂;6与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相关的试剂;7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的试剂;剂分类8与变态反应(过敏原)相关的试剂。,(二)第二类产品:除已明确为第三类、第一类的产品,其
7、他为第二类产品,主要包括:1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2用于糖类检测的试剂;3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4.用于酶类检测的试剂;5用于酯类检测的试剂;6用于维生素检测的试剂;7用于无机离子检测的试剂;8用于药物及药物代谢物检测的试剂;9用于自身抗体检测的试剂;10用于微生物鉴别或药敏试验的试剂;11用于其他生理、生化或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试剂。(三)第一类产品:1微生物培养基(不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2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按药品受理和审评体外诊断试剂 * 1、ABO血型定型试剂(盒); *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gAg)试剂(盒); * 3、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
8、试剂(盒); *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试剂(盒); *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 梅毒螺旋体抗体试剂(盒); 6、放免试剂(盒); 注:以上带*号的五个品种,预期用途为血源筛查时按药品受理和审评,为临床诊断时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监管等级分类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食药监械监2014234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为四个监管级别:(一)四级监管:对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涉及的生产企业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差、存在较大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生产企业进行的监管活动。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食药监械
9、监2014235号)第八项“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包括:1人间传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三、四类危害)检测相关的试剂;2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检查频次要求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食药监械监2014234号),实施四级监管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特别严格的措施,加强监管。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四级监管企业的检查频次,实施重点监管,每年对每家企业的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监管中的问题及风险点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但也存在很多影响产业发展、破坏行业正常
10、秩序的事情。主要问题有: 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足; 2、生产工艺改进不足,精细化生产能力不足; 3、市场依靠价格竞争,核心竞争力不足; 4、产业工人缺乏系统训练,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5、法规意识不强; 6、诚信自律欠缺。 二、监管的问题 1、监管手段措施单调,考核、检查、处罚; 2、事中事后监管没有形成体系; 3、专业化的监管队伍能力有待加强; 4、社会力量没有很好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三、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 1、主要投资人及管理者法规意识、诚信自律行为产生的风险; 2、无证生产的风险; 3、虚假宣传的风险; 4、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系统
11、性及体系执行不严谨的风险。5、研制及生产环节的风险(1)产品研制样机与批量生产的不一致性的风险;(2)主要原辅料控制不严的风险;(3)生产工艺不固定的风险;(4)关键工艺或特殊工艺不确定或确定后不执行的风险;(5)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引用不科学的风险;(6)不按标准进行型式试验或不按标准要求出厂检验的风险;(7)产品上市后无法追溯的风险;(8)没有建立临床再评价和开展有效的不良事件监测的风险。当然,流通环节及使用环节的风险。,体外诊断试剂检查重点关注点: 1、工艺用水:由于试剂均存在配制过程,各类产品均应关注工艺用水。应由企业根据具体产品需要制定合理的工艺用水要求。不要一刀切全部强制企业采用药典
12、用水。企业能够提供工艺用水的水质选择的验证记录,分析性能评估达到要求,有充分的研发证据就应该认可。对各类技术标准的规定是企业的事,不应用行政手段干预,法规和规章应原则性规定对水的管理要求,而不是水质要求。 2、原料:重要关注点。应参考国家局医疗器械认证审评中心发布的各类产品技术审评指导原则的要求来规定。化学原料类要求分析纯、抗原抗体类、核酸类、酶类等都有具体要求。主要核查符合性以及是否发生变更。物料储存条件也要关注。 3、生产过程:金标类、培养基类、传染病类重点关注。主要是对生产环境的要求,目的是是否能够保护产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操作人员。温湿度、灭菌、阳性物质的负压保护等。 4、检测过程:
13、重点关注检测系统的建立。出厂检测仪器、参考物质(校准品、质控品、阳性阴性对照等)、样本的处理等。要求检测结果要可追溯,校准物质可溯源。原始记录要保存。,物料采购: 1、是否确定物料采购清单,明确物料的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对物料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级管理。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采购和验收,按照物料的质量要求制定入库验收准则。 2、是否建立供方评估制度及合格供方名录并定期进行评估,保存其评估结果和评价记录。对已确定的合格供方应与之签订较为固定的供需合同或技术协议,以确保物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3、主要物料的采购资料应能够进行追溯,包括供方的资质证明、采购合同或加工技术协议、采购发票、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
14、、批进货检验(验收)报告或试样生产及检验报告。 4、是否按照不同物料的性状和储存要求进行分类存放管理。物料应当按照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无规定使用期限的,其储存一般不超过三年,期满后应复验。 5、 必须能够提供质控血清的来源,企业或医疗机构测定病原微生物及明确定值范围;对其来源地、定值范围、灭活状态、数量、保存、使用状态等信息有明确记录,并由专人负责。,工艺用水要求: 1、工艺用水制水设备应当满足水质要求并通过验证,其制备、储存、输送应能防止微生物污染和滋生,并不应对产品质量和性能造成影响。 2、制水设备应定期清洗、消毒、维护。应当配备水质监控的仪器与设备,并定期记录监控结果。 3、企业应制定工
15、艺用水的规程。验证并规定工艺用水的质量标准、检验周期和保存期限。应当配备相应的储水条件和水质监测设备,定期记录并保存监测结果。,检验要求: 1、企业要有单独设立产品质量检验部门,主要质量职责:取样、留样、样品保管、物料储存条件评价、物料质量和稳定性评价、洁净室环境监测、检验和检验环境控制、签发和拒绝签发检验报告、成品有效期的确定、合格品评价放行、不合格品评审和处理、协助评估合格供方等与产品质量,并负责汇总、统计、分析质量检验数据及质量控制趋势。 2、企业是否设置了待检、检验、留样、不合格品等标识,区分放置。是否配备了专门的检验人员和必需的检验设备。质量检验部门应当定期或在使用前对检测设备进行校
16、准。 3、是否建立留样复验制度,规定留样比例、留样检验项目、检验周期和判断准则等。 4、是否保存注册检测报告和符合产品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报告及记录,应有检验人员和产品放行批准人的签字。检验报告及记录应真实、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和伪造。产品的检验记录应当具有可追溯性。,试剂主要风险识别及控制点主要风险: 错误的检测结果会导致误诊,从而导致延误病情或错误治疗。风险点:设计环节:方法学误差;参考值范围的确定;参考物质的选择使用问题等。生产环节:配料错误、试剂污染、工艺用水问题、储存条件不符等。使用环节:样本处理问题;使用人员操作错误;配套仪器使用错误等。,检查员应掌握的现场检查技巧一、检查员面临的
17、问题二、现场检查的风险分析三、实施现场检查的流程准备四、 检查方法及检查技巧,检查员面临的问题,目标:实现有质量的现场检查在有限的时间、人手、手段的前提下查实:发现违法、违规、虚假、瞒报找漏:发现质量管理缺陷,降低风险评价: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增值: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行业发展的参考信息,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查员,从跨进企业大门的一刻,你准备好了吗?,准备清单相关法规 技术标准 产品相关专业知识 规范检查要点 以尊重为前提,良好的沟通技巧 谦虚的学习态度 不受干扰的独立精神 ,认识完整的现场检查流程,流程准备,检查前准备 现场
18、检查 首次会议 收集和验证证据 末次会议 关闭整改项 编制检查报告,检查前准备制定检查方案确定检查目的、范围、法规依据、准则、抽样方式、重点关注点熟悉产品、技术标准、检查历史、信用等级、稽查信息、质量公告通知企业确定企业联络人、确定检查时间书面通知企业、告知注意事项,实施现场检查首次会议 检查组成员介绍 企业管理层主要成员介绍 宣布本次检查的目的、范围、法规依据、检查日程安排、判定准则、抽样方式、重点关注点。 告知注意事项 企业基本状况介绍 需要沟通的问题,实施现场检查查看场地仓库车间检测室留样室工艺用水制备间净化空调机房其他,流程准备 上次核查不合格项的整改情况 核查上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
19、况,查看企业是否按照纠正预防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了有效整改,包括不合格项描述、不合格原因分析、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有效性评估等。,流程准备收集与验证证据真实性、合规性、符合性与相关人员面谈,了解对法规、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岗位要求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查看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记录抽查原料、半成品、成品查看追溯性和批记录完整性等按照规范条款查看各质量要素检查组讨论确定并开具不合格项,流程准备 明确本次检查中不合格项的整改要求和期限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应明确整改要求及整改期限,比如,“企业现场已对第项采取了纠正措施,附”、“企业承诺于月日前完成对第项的整改,并递交了”。,流程准备末次会议宣读不合格
20、项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状况告知整改要求企业确认现场检查结论,流程准备关闭整改项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提交CAPA证据检查组长确认整改措施有效性编制相关报告文书编制检查报告检查结果技术复核及行政审批,检查方法及检查技巧,检查原则坚持以“客观证据”为依据的原则坚持判定标准与客观实际核对的原则坚持独立公正的原则,检查方法及技巧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揭露问题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按照查看部门职责及文件规定、查看实际执行、收集和验证客观证据、核对判定准则、描述不合格事实的思路进行检查。,检查方法及技巧按条款要素逐条检查(入门级)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自上而下:先到信息比较集中的部门了解总的情况,然后分散到各
21、部门调查。自下而上:先到各部门调查、抽样,然后到集中到管理部门去核查确认。正向和逆向正向:按产品形成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如:订单-生产-出货等。逆向:与正向相反,从售后服务开始,步步追溯到订单。,检查方法及技巧与受审核方人员面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和核对对实际活动和结果的验证数据汇总、整理、分析顾客反馈,检查方法及技巧将客观证据与环境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析;通过多种渠道加以验证;从比较合适的角度分析理解对方的回答;要有职业敏感性,善于从中捕获蛛丝马迹,顺藤摸瓜。验证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有没有?不要因为回答圆满就止步,还要看事实;做没做?不能因为体系资料就认为符合要求。还要判断实际是否执行了。
22、做的怎么样?勤做笔记并与被检查人员及时确认,检查方法及技巧全面、字迹清晰、便于查阅、易于追溯准确、具体、一看便懂及时,当场记录,避免追忆补充要素:5W,抽样的技巧应与检查目标相关要具有代表性,随机性抽取足够的样本公正可信,在注意样本要分布均匀的同时,特别注意要由检查员亲自抽取、或由检查员在现场的监督下抽取个别情况下,检查员在抽取样本中发现是不符合的客观证据或者未发现不符合的客观证据时,为了判断是偶然事件还是系统问题,应该进行扩大抽样,但不能无限扩大。检查员可以通过提问、查阅文件、抽查质量记录、现场观察或验证的方式,抽取样本,寻找客观证据,抽样的技巧随机抽样不等于随便抽样抽样的局限性要相信样本,
23、检查员寻找的是客观证据。而不是不合格要从问题的表面,寻找到真正的不合格。,沟通的技巧谋划力做好方案,明确日程,检查范围和重点,分组,目的洞察力从问题的表象发现实质存在的缺陷预见力从不合格项预估风险;从现状预估未来的趋势协调力掌握检查节奏,协调组员、被检查方的关系约束力控制脾气、控制嘴巴、控制贪念,沟通的技巧面谈技巧提问技巧聆听技巧观察技巧,面谈技巧选择适当的面谈对象,选择不同层次和职能的人员,尤其是活动或者任务的执行人员。面谈应尽量在接受面谈人员的正式工作现场进行保持融洽的氛围,避免对方感到紧张,始终保持礼貌,友善的态度。提问得当,要少说,多听。面谈的理由和所做的笔记予以说明;可以先由对方介绍
24、其工作内容;面谈的结果予以归纳,并在适当时予以验证;,提问技巧选择正确的对象,提出恰当问题;一种按检查表提问,一种根据检查进展情况提问礼貌待人,尊重对方,多用“请”字。认真听取受审核方人员的回答,并应尽量不打断对方的讲话,如果需打断时,应十分客气。与访问人交谈时,要创造一种融洽的交流气氛,避免以势压人,或沉默的僵局。向访问人提问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 判断其对检查的态度和真实性。不要连珠炮式发问,提问技巧与访问人交谈中,评审员应少说,提问后尽量不要自己回答。提问一般分为二种方式即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开放式的提问:以能得到较广泛的回答为目的的提问方式“5W1H” (What. Why. Wh
25、o. When. Where. How);主题式问题-什么事如何做的?扩展性的问题-为什么,如何,怎样?讨论性的问题-说出个人见解?调查性的问题-觉得怎样,有什么想法?重复性的问题-得到明确答案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则。验证性的问题-请拿出证据,在哪儿?,提问技巧-封闭式提问:可以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此方式容易使对方紧张;-澄清式提问:可获得更多的专门信息或确认已获的信息,带主观导向,不能经常用,聆听技巧谦虚和认真的聆听态度有助于形成融洽气氛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得出客观的审核发现。少讲多听;不怕沉默;排除干扰;多问开放性问题;多鼓励讲话者;保持平等,真诚的态度;专注认真地听;有耐心并
26、及时反馈;尽可能不要做出不恰当反应;,观察的技巧看什么?看多少?怎么看?,观察的技巧真实性符合性完整性可追溯性,观察的技巧,看什么 场地设施设备物料人员文件记录,看多少布局功能标识状态防护实际运行情况人员的态度,观察的技巧怎么看心中有数:熟悉条款,清楚工艺流程、特殊要求了然于胸每部分场地按照硬件、状态、标识、规程、人员询问、实际运行的步骤查看可疑证据拍照、记录名称/批号等信息;关键或特殊要求的物料当场抽样开箱查验;关键操作可当场要求操作演示观察人员回答问题时的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观察的技巧怎么看技术能力:自行研发、技术转让、外包设计外协、外包工序及供应商管理国家强制认证的物料、有生物安全
27、性要求的物料等新增关键设施、设备近期是否有变化的情况:换领导、并购、搬迁、改造、证照到期、法规调整、强制技术标准出台,观察的技巧怎么看特殊生产环境和防护要求:辐射、无菌、净化、污染、高温、静电等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验证、执行情况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人员资质情况(培训、考核)出厂检验人员资质和能力批记录完整性和真实性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综合评价及描述的技巧 事实的描述力求具体,尽量不写人名,而写职务,代号。如:时间、地点、现象、文件或记录名,保证有追溯性。 问题的性质要明确点明。 违反判定准则的哪个具体条款应力求判定得比较确切。 就近原则,综合评价及描述的技巧 各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合理规定? 各职责是否已被分配并履行? 各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各过程是否有效?系统性:是否建立了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是否建立有效的防错机制,监督机制、运行机制适宜性:是否与企业产品、规模、能力相适应力求综合评价,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