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50KB ,
资源ID:1384696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38469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崇道尚德”思想传统的当代意义.docx)为本站会员(拉拉链)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崇道尚德”思想传统的当代意义.docx

1、“崇道尚德”思想传统的当代意义 【摘要】以生命道德为中心,深入人心道德层面的“道理性”思想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主题,能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精神文明相对欠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经典,重温传统中生活智慧的精髓,以有效应对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 【关键词】传统 崇道尚德 当代意义 以生命道德为中心,深入人心道德层面的“道理性”人生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形态。中国传统思想的各种义理学说都是以个人的成善成德为价值皈依而开显出来的道德实践诉求。这种“成人”价值集中体现于“崇道尚德”的思想精神之中。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崇道尚德”的思想传统孕育

2、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品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思想之源、价值之源。 “崇道尚德”的心性修养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既是人类德性之根源,也是的道德尺度,更是人的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精神回归的家园。思想家对“道”的眷恋主要是通过道德的修为来实现的。“道”在现实性上体现为人自觉的“德性”功夫,德闻道、以德践道,成为思想家悟道与行道的主要方式。这集中体现于孔子的“仁道”与老子的“常道”思想之中。 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在儒家思想当中,求道与求仁是一致的。“仁者,人也”(中庸第十九章)。仁既是整个人格极致之所在,也是人的德性之总体,正因为如此,仁的涵义非常丰

3、富,既可以是人自觉的精神状态,亦可以是人行为的根本原则。因此,绝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定义来表达“仁”的内涵,但总体说来,“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所应当具有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一方面是个人对自己德性的积极探求,另一方面则是对待他人、社会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孔子认为,君子首先应当具有宽厚、豁达的道德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在生活中应当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推己及人,成人之美。这是君子待人的起码准则。其次,孔子认为,内心之坦荡以及敏锐悯利的做事原则,也是君子理应具备的人格修养。“巧言令色,鲜矣仁”(论

4、语学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花言巧语的行为若不是矫揉造作,就势必是别有用心,那便不是仁了。反之,个人内心的性情若通过刚强、果敢、朴实、谨慎等品德诚挚地表现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生命不应当是孤立疏离的,而应当是交感相通的,不但“人与己,物与我”相通,“天与人,古与今”相贯,更重要的是自身与“家、国、天下”一气相连、密切相关。君子除了在自身的人格修养方面积极进取,还应当将这种德性推广及他人,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从修身开始,直至“明明德于天下”,这是一个君子应当具有的理想抱负。此外,孔子还认为,信义也是君子应当具有的道德修养。对个人来说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对于国家来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兵”可失去,甚至“食”也可去失去,但是代表道德正义的“信”却是不能去的。若是失信于他人,则无法立身,更无法立国,因此绝不能因任何理由而放弃信义的原则。 孔子强调作为人之真性情的“仁”,不仅应当体现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更应当将个体的道德价值实现于社会当中,将他人与自身、社稷与自身融为一体。通过人自觉的道德修为与践履,人人都可以充分体悟到人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孔子之道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属性,那么,老子之道则重在强调人的自身本然属性,即自然之道“常道”。“常”道即人的生命永恒不变的道理,它强调人应当拥有纯真、无为、

6、柔弱的道德修养,唯有它与自然最接近。在老子看来,正是人的德性偏离自然本性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人应当在不断的德性修为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纯真本性,即“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的状态。这里的“婴儿”,指的是无知无欲的纯朴境界,但这种境界不是浑浑噩噩的无知无欲,而是具有了深厚道德品性的至真境界。也只有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生活才能安定有序。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精神。在老子看来,因私欲而为,即伪,故人应当涤除自己的欲望和杂念,“顺天地之性”尽力而为。有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无为”并非让人毫无作为,“无为”的结果是要“无不为”。

7、无为不仅体现于个人中,国家的治理也应当如此:“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在老子看来,只有执政者不因自身的私欲胡乱作为、无事生非,社会才有安定的可能性。 “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认为,“弱”是道的自然状态。“弱”在这里并非“虚弱”而不堪一击,而是骨子里的“强”。水是“柔弱”的,但却是最坚强的,它屈顺于万物,但它的穿透力却能最终“滴水穿石”,销蚀坚硬之物。“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柔弱胜刚强”或许就是对“柔弱”的最好定位。人的本性应当与水相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8、,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人应当拥有水一样的品性,造福万物却不与人相争。 “自然”,是老子思想的灵魂。在老子看来,“自然”是个人生命的最佳状态,生命之本真。生命在复返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与大道玄德合为一体。“无为”、“不争”、“柔弱”即是生命自然状态的最好体现。“水”一般的生命觉悟,并非消极怠慢、毫无斗志的生命态度,而是难能可贵、积极有为的生命精神。 “崇道尚德”思想传统的当代自觉 中国古代思想家相信,“崇道尚德”的心性自觉应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综合儒道两家的观点,对于“道”的追求,孔子与老子有着不同的路径;对于“德性”的修为,孔子与老子也有着不同的思路。孔子之道通过修为作为人的真性情的“仁

9、”而使人进取,获得人之生命最真实的境界;老子之道通过尊人之自然天性而令人无为,复返于人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孔子与老子对于生命的追求所开辟的道路不同,但他们的“道”却是殊途同归的,因为他们都在“真”当中寻得了生命之真理。崇道尚德,这种源于现实生活状态的体悟以及理想至真状态之探寻,对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作为一种纯粹的生存态度,“崇道尚德”精神所表现的并非狂放不羁的情感抒发,而是含蓄蕴藉的生命情致。 中国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思考中国当代生活理念的根本,与此同时,这种现代化生活方式也需要受到中国思想传统的反省和矫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道德素

10、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保障。“崇道尚德”精神传统将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思想资源,可从以下方面体现: 第一,培养个体道德素养,维护社会道德风气。当前,人们对物的过度依赖转嫁为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茫然中遮蔽了人性应有的道德觉悟。面对频频挑战传统道德底限的社会问题,总理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手段,但却难以触及某些所涵盖的领域。“崇道尚德”精神则为弥补法律的盲区大有裨益。“崇道尚德”精神强调以德立人,认为人的行为不能以“利”为首出,而必须导之以德。“德”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原则,

11、而是业已落实于生活、落实于事业,时时都能体现的身体实践。受“德”规范之“利”才是合宜之“利”。正所谓“善行善事之中,自有善德”,持守体现人对道德境界之觉悟与践履“崇道尚德”精神,将助益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精神认同的纽带,安顿中国人的精神生命。人们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成果的同时,也不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人际冷漠、意义虚无乃至精神家园的缺失严重困扰着个体的精神生活。事实证明:物质的丰富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充实,生命的意义终究只能从精神超越处获得。“崇道尚德”思想精神确信,人生的意义应该在对“道”的觉悟中获得。而这需要人经由尽心尽性的修为使德性生命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并融通贯注于生命乃至宇宙的各个层面,从而上通天道、物我相通、与天合德。人与“道”的合一,得到的不是空无,而是生命本真的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回溯传统文化,求教于“崇道尚德”思想精神,这是在“重温与反省”中获取思想传统的精神力量,赢得解决现代人类生活问题的秘方。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SSXT009)第 7 页 共 7 页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