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明史十讲(樊树志)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明史十讲(樊树志)”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明史十讲(樊树志)第一讲 朱元璋与胡蓝党案一、朱元璋处置开国文臣 左臣相-李善长(淮西集团) 右臣相- 徐达 相权威胁皇权,想撤换李善长,咨询刘基(浙东集团) ,意欲让其取而代之,刘基不干,同时否决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小人) 朱元璋执意用胡惟庸取代李善长,结果胡“独相数年”,于是朱以“结党营私”杀之(洪武十三年) 若干年后,朱元璋扩大打击面,镇压“胡党”(处死李善长全家) ,共杀 3 万多人二、处置开国武将 蓝玉党案:蓝玉-常玉春的小舅子,著名武将,居功自傲,飞扬跋扈 经过:买
2、通蓝玉身边的亲信,提供假口供,2诬称蓝玉要兵变谋反 结果:搞掉武将 15000 多人三、胡案与刘基 胡上台后,刘基激流勇退,回到青田,但胡惟庸不放过刘基,迫使刘基又回到南京表明心志-我没有企图 刘基在南京心事重重,得了病,朱元璋准其回家休养,胡送药给刘基毒死了刘基 (吴晗:朱元璋借胡手除掉刘基)四、其它人 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求给父子两人免死卷,老子病死,儿子照样完蛋(自杀) 洪武十八年,徐达得背疽,忌口,结果朱元璋送蒸鹅,徐达吃之,不几日,呜呼 汤和,交出兵权,回家养家,免于一死五、制度巩固皇权 洪武十三年,取消中书省,取消丞相,设立检校和锦衣卫(以重典驭臣下) 明成祖朱棣,建
3、立内阁大学士制度(首辅、次辅、群辅)第二讲 阳明心学和异端思想一、阳明心学(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科举考的就是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 ) 陈献章怀疑理学思想:3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王阳明则进一步要摆脱朱熹绝对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静坐顿悟-得到“理”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王阳明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二、李贽-异端之尤 李卓吾:焚书 、 续焚书 、 藏书 理学者“口谈道德
4、,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不如“市井小夫” 李贽评点文学作品:童心说,强调率性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1是非耳 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为商鞅变法正名,赞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为“善择佳偶” 万历皇帝将李贽的书列为禁书,在万历三十年将李贽处死 利玛窦(西方传教士)与李贽私交很好,相互赞赏4三、思想的选择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批判阳明心学,提倡回归朱子理学。于是在明末清初朱子理学再度流行,并形成了一种“实学”的思潮 社会基层的“义门”现象:孝义之门- 以朱熹学说治理家族 心学、理学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最后理学重归正统第三讲 嘉靖
5、与严嵩一、严嵩-青词宰相 背景:在专制政体下,没有舆论监督 嘉靖二十一年到嘉靖四十一年,严嵩专权乱政达二十年之久 明世宗嘉靖帝沉迷道教,玄修炼丹,写“青词”(上奏玉皇大帝) ,而严嵩正是个中高手,世称“青词宰相” 后来,严嵩独养儿子严世蕃代行首辅权力,贪赃枉法,按码卖官二、弹劾严嵩 嘉靖二十九年,严嵩失误,蒙古骑兵突破长城直逼北5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事后,沈炼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结果沈炼先流放后处死 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列出严嵩父子“十大罪状”“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杨继盛三、转机出现 嘉靖炼丹失火,烧毁西苑永寿宫,严嵩提议皇帝搬到南苑(英宗软禁之地) ,引
6、起皇帝极大反感,严嵩逐渐失势,内阁次辅徐阶起势 徐阶借“扶乩”欲除掉严嵩,御史邹应龙得知严嵩马上要失势的倾向后果断弹劾严嵩父子(机会主义者) ,致严嵩退休,严世蕃流放海南岛 皇帝本人的好恶在严嵩的上台与下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四、结局 以谋反罪处死严世蕃,查抄严嵩家产 -以非法手段处死一个本该处死的人 严嵩倒台后,政治局势依然黑暗,海瑞愤而上疏痛骂嘉靖(抬棺材进谏) 嘉靖不久炼丹身死,徐阶和张居正起草遗诏,开始一系列改革朝政的措施第四讲 张居正与万历6一、背景 明穆宗隆庆继位,徐阶、高拱争首辅之位,高拱败退,不久徐阶也下台,李春芳上位(不想作为) ,最后高拱成内阁首辅,张居正次辅 隆庆驾崩,十岁
7、万历帝继位 高拱、冯保争斗中,张居正选择了冯保这边,成功搞掉了高拱,自己则成了内阁第一把手 冯保进一步借行刺皇帝来陷害高拱,结果事情穿帮,不了了之,遂与张居正结成牢固的政治同盟二、张居正改革2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四大方面:以“考成法”为中心的政治改革;以清丈田亩、整理税收为中心的财政经济改革;以加强边防为中心的军事改革;以禁止书院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张居正“夺情”,不想回家守孝,皇帝支持,大臣反对,八人遭廷杖但张居正已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骖乘:代替皇帝驾车)7(出自汉书霍光传 )三、张居正与万历关系 内阁首辅兼帝师,相当于代帝摄政 “我非相,乃摄政” 三诏亭 “骑虎之势,自难中下” 万历
8、对张居正的态度也慢慢开始抵制、厌恶。张居正也想退休告老还乡,但万历的母亲坚持让张居正留下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亡。万历开始清算张居正派系,首先把冯保拿下,然后政治上彻底否定张居正,抄没家产,张居正长子自缢身亡第五讲 “海禁”与“倭寇”一、海禁政策 定义:禁止民间私自出海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所以郑和下西洋不属于这个范畴 中央之国的朝贡体制:以政治体制为主,附带经济贸易-朝贡贸易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欧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大航海时代) ,对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需求量非常大,这就与海禁政策产生了矛盾二、倭寇 公元 404 年,在高句丽就出现了“倭寇”一词8 前期倭寇: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为活
9、动基地,为朝鲜人和日本人的混合体后期倭寇:嘉靖年间的倭寇,以中国人为主假倭雇佣真倭,海禁与反海禁斗争 嘉靖二年,日本方面“争贡”事件,导致宁波洪封闭,断绝日本朝贡。于是民间走私方式更加盛行(武装走私) 成因:一是真正的日本海盗,二是中国商人假扮或雇佣以掩饰走私活动;三是中国的一些抗倭将领谎报冒功三、评价倭寇 王直提议在浙江沿海设立海关,征收关税,当时的平倭总督胡宗宪表面答应,并招降王直,结果事后就把王直杀了。于是倭患越来越严重 对于王直的评价需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应主观臆断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法)兰克 当时唐枢指出海禁只能禁止中国百姓,倭患起
10、源于海禁政策的不合时宜,倭寇其实是中国百姓 1567 年,隆庆元年,取消海禁,倭患烟消云散9第六讲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东林书院 建于万历三十二年,毁于天启五年,历时共二十一年,代表人物:顾宪成、高攀龙。建立目的:继承正统的学脉,批判阳明心学 东林讲会:主讲人讲四书的一章,讲完后与会人提问,再一起讨论 3 世局如此,总无开口处,总无著心处,落得做个闲人 -高攀龙 东林书院是否“政治团体”,是否“政党”?其实不是,东林学院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不论政治的 明末东林运动的失败,代表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与现实恶劣政治势力斗争的一个典型,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美 贺凯 明
11、末的东林运动二、东林党 “党”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指政党(party ) ,更多的是指派系、朋党(faction ) ,其成员一般是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往往是敌人加上去的10 东林书院的人再度出山做官,往往较为清廉正直,与传统势力相区别,被称为“东林党” 顾宪成为李三才辩护,写了些私人信件,结果被反对派系抓住把柄,认为顾在东林书院遥控指挥朝政,称其为“东林党人” 天启初年,反对派系纷纷投到魏忠贤门下,形成了“阉党”,把持朝政。于是东林党人弹劾阉党,两派系纷争不断。阉党将所有与其作对的都称为“东林党”进行迫害,作为一种整人手段。因此,此时的东林党与万历年间的东林党的含义就不同 有史学家建议不用“东林党”这个词汇,而改用“东林运动”第七讲 魏忠贤与“阉党”专政一、魏忠贤 生于隆庆二年,本名“辰生”,皇帝赐名“忠贤” 与太监魏朝结拜为兄弟,同时被司礼监太监王安看中,得到提拔,并与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结成“对食”关系,在客氏的帮助下,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兼东厂总督太监,势力渐大,开成“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