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艺术与风险投资“约会” 天津“泥人张”后人张宇去年底提出,要把“泥人张”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除名因为知识产权长年得不到保护,被别人冒名。上海“面人赵”的新一代女弟子张书嘉,因为参加了电视真人秀创智赢家获得冠军,不久前得到 100 万元创业资金。眼下,她与风险投资家密切接触,准备为民间艺术推出新的盈利模式。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两项原本齐名的民间艺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如此不同的境遇,再一次把民间艺术的市场化生存课题,凸现到公众视野中来。“泥人张”“面人赵”活得很不爽“泥人张”是目前民间艺术品种中最响当当的牌子。要求从国家名录中除名的举动,虽然无奈却也会“名利”俱伤
2、不入名录就少了一笔政府拨款。如此,无法为“泥人张”的传承和发展找到光明的方向。相比之下,“面人赵”的前途稍微明朗一些,却也不死不活。“泥人张”由出生于 1826 年的张明山开创。他 18 岁那年,一边观看京剧名角余三胜的表演,一边“袖底塑乾坤”。演出结束,他也把戏中的角色捏成了面人,眼神、身段、架势令人感觉“只比真人少口气”,从而一炮打响。由此面人成为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的作品,形成了写实、细腻、色彩精致和线条微妙的特色。1959 年天津艺术博物馆请“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开设了中专班,1974 年成立了“天津彩塑工作室”。1984 年,工作室看到“泥人张”三个字的巨大商机,打出了“泥人张彩
3、塑工作室”的招牌,并于 4 年后取得“泥人张”的商标权。当时,只允许国家、集体注册商标,张家只能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再也不能冠名。1994 年起,双方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官司,10 年官司张家胜诉,却陷入了“有判决,难执行”的境地。2006 年 12 月,“泥人张”的第七代传人张宇提出,唯有把“泥人张”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因为申报方是那个工作室,他们甚至把张明山的作品也列在工作室的名下。张宇表示,承认这个名录就是承认了工作室,因此要采取除名的下策。而 1980 年过世的“面人赵”赵阔明,原先也活跃在天津,上世纪 30 年代来到上海,在吸收了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的技巧后,发展为自成一
4、格的面塑技艺,人物面部刻画细致,服装线条简练。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摸索出一套能够长期保存面人的方法。他的面人不霉、不烂、不裂、不易褪色。接着,他的后人在市区少年宫向孩子们传授塑面人的艺术以及神秘的配方。这群孩子中包括从四五岁起学捏面人的张书嘉。“面人赵”的血脉就这样借助少年宫的渠道,流通在下一代之间。孩子们组成的团队,经常受到海外邀请,在世界各国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一些热衷民间文化的少儿,也渐渐成长为有国际视野的传统文化保护者。但是如何发展,还是一片渺茫。把新销售理念注入民间艺术 1998 年,中国昆曲成为联合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第一名。2003 年文化部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抢
5、救工程,准备花 20 年“摸清”5000 年文明史荡涤留存下来的“家底”。与此同时,文化部设立了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并从国家、省市一直贯彻到街道、乡村。全国上下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工作。一连串的遗产名录、课题研究也意味着政府拨款。去年春节,上海 80 岁左右有资格的民间老艺人每人获得一次性拨款千余元。毋庸置疑,民间文化的传承历来是以“金钱扶持”为物质基础。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下,传承民间艺术只能依赖“申遗”吗?张书嘉在获得百万创业基金之后表示,资金肯定是传承、推广民间文化的首要条件。曾经在 18 年间,只身骑自行车、开车考察56 个民族民间艺术的管祥麟,行程 17 万公里,拍摄照片
6、 7 万余张、拍摄录像 6000 余分钟,自己花费超过 70 万元。为了民间艺术,花再多的钱也不能算多。除了资金,“品牌推广”成为民间艺术求生过程中的新名词。其间的难处,不仅在于民间艺术本身难以归类,还在于没有“成功案例”。再者,又有多少“受众”了解民间艺术,换言之“目标消费群”不清晰,“产品”如何定位呢?张书嘉欲把这些销售理念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理论上要有创新,实践上即便有 100 万也只是个启动资金。100 万元启动“盈利模式”对于一个 27 岁的女孩子来说,100 万是一笔不小的钱。张书嘉对这笔钱的定位是:一个 3 年计划的启动资金。张书嘉承认,参加创智赢家节目的初衷,与当年决心捏面人的初
7、衷是一样的。在决赛中评委给她的分数与男性对手相同,最后她凭借观众缘增加一分,成为冠军。她十分明白,比赛结果是对“人”的认可,不是对“盈利模式”的认可。而风险投资家最讲究“盈利模式”,她的提案必须具有说服力。从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她进入上海家化市场部门工作,做“品牌营销”。经她包装的产品是“六神”系列。虽然,家化的工作不能算高薪,但是她认为自己必须为民间艺术的传播,先学会“品牌”课程。最近两年,她在经营自己的“书嘉面人培训”,暑期班的生意十分火爆,在一堆中外孩子学员中还有一位 60 多岁的老太太。原本计划开一个班,结果开了两个班。由此,她还开始“搭班子”,把小时候一起出国表演民间艺术的同
8、道,重新团结起来张书嘉表示,100 万的资金都不一定能够完成三步计划第一步:基础教育;第二步:品牌店铺;第三步:衍生产品。“基础教育”是在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兴趣课,从民间艺术中挑选上手容易的品种,比如捏面人、剪纸等普及到学生中。“品牌店铺”则是针对民间艺术多而杂,缺乏品牌,多在地摊销售的情况而开设的。她已经为这个综合展销各类民间艺术品种的旗舰店起名“手艺中国”,要成为提到民间艺术就能产生的第一个联想。“衍生产品”汇集了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两类。在电视台中开设栏目、举行比赛活动期间,对民间艺术产品的销售将有促进作用。她神采奕奕地表示:“方法可以借鉴舞林大会!”“风投专家”未必信心满满严格说来,10
9、0 万元的创业基金不能算是“风险投资”虽然这笔奖金是从天而降的。张书嘉很诚恳地表示,100 万到手只是缩短了她创业的时间,原本打算 35 岁才开始那“三步计划”的。在电视栏目头脑风暴中,她与其他两位进入三甲的选手,一起面对 3 位“投资银行家”的提问。“投行”的专业就是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有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只有“小钱生大钱”的计划,才能引起“投行”的兴趣。即便“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有风险的投资”投了大钱也可能血本无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提案者可以轻易获得百万资金。3 位年轻的选手没有提出一个能让 3 位“投行”立即采纳的“盈利模式”。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人要招架游
10、走在亿万资金中的“投行”,的确有一番难度。张书嘉提出的“民间艺术学校”概念,要比火锅连锁等念头有新意,而且涉及的是“投行”们甚少接触的文化产业领域,因此遭到的非难较少,不过也面临诸多质疑。比如,为什么要“风投”介入一个本该政府投钱的项目?民间艺术要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才可能盈利?或者说,这个项目做多久才能见效?所有问题的潜台词,都指向“风投”的核心指标:几个月内利润能翻几番。显然,这些问题牵涉环节太多,并不是张书嘉一人能够解决。最后的局面,与后来举行的创智赢家决赛类似在 3 个都不怎么满意的案子中,挑选一个不满意程度最低的。其中两位“投行”很有风度得表示,投资并非只有“风险投资”一种,还有“个人投资”。如果这个项目在几百万额度内的话,不妨在节目结束后与张书嘉喝喝咖啡,算个人投资好了。这类又名“天使投资”的迹象,在如今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内几乎绝迹。“天使投资人”就像“天使”看你顺眼了,就给你一笔巨资,不图回报,也就不需要一个完善的盈利模式。无论风险投资,是否能为民间艺术注入全新的活力,这个想法的确大胆而有趣。它把经济与文化、传统与时尚、艺术与生活,乃至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更使得仅依赖政府才能勉强生存的民间艺术,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就目前状况而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存与复兴,真的需要无数“天使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