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 天 性 副 跗 骨【概述】先天性副跗骨是指足部正常七个跗骨以外多余的跗骨,如副舟骨、副三角骨等。【病因】副跗骨是发生学上的遗留物,是先天性的,大都对称出现,与相连的跖骨或跗骨以软骨形式连接。先天性副跗骨和籽骨常被混同,其实二者在发生学上是不同的,应有区别。籽骨被包含在肌腱内,足部的籽骨位置以前足为主,除第一跖骨头籽骨外,余无临床意义。【临床表现】这些副跗骨的存在一般无症状,往往都是在摄 X 片时偶尔发现,但部分副跗骨能造成韧带、肌腱的异常附着,有时出现劳损,引起肿胀和疼痛。在 X 片诊断时可见副跗骨边缘光滑,一般为双侧,如有怀疑,可参照对侧足 X 片,跗骨骨化时间是 1112 岁;而骨折则
2、显示断端不规则,无对称性。副跗骨种类可多达 20 种,如副舟骨、三角骨、第五跖骨粗隆(又称 Vesalius 骨)、第二骰骨、第二跟骨、副距舟骨(Pirio)、跖间骨、楔间骨、楔骨旁骨(Cameron 和 Carlier)、钩骨、第一腓侧骨、固有载距突骨、跟骨滑车骨、距骨的滑车突、距骨上方中部突、胫骨下骨、腓骨下骨等(图 97-52)。最常见的是副舟骨和副三角骨,分述如下:(一)副舟骨 发生率约 10%(414%)。有两种类型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骨块,附于舟骨的胫侧,但不附着于舟骨上。为舟状骨的一部分。如果胫后肌主要附着于副舟骨上,仅达到舟骨内侧,牵引的力线发生改变,内纵弓失去支持,提
3、起距骨的作用大大减弱,弹簧韧带稳定性下降,久而久之内纵弓下降,距骨头下垂、内收,足跟外翻,负重线向内移位。在负重时足内侧凸起疼痛,平足症患者有副舟骨畸形的不少。有症状的患者以青年居多,女多于男。负重、久站、久走之后,足内侧隆起疼痛,足内纵弓下陷,尤以内翻内收时,副舟骨处疼痛加剧。早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减少负重及劳损,局封、理疗及用足弓垫等。非手术疗法无效,症状不减而疼痛剧烈者,可作副舟骨切除术(Kinders 法):摘除副舟骨,将胫后肌腱止点移位至舟骨跖面底部。也有学者主张切除副舟骨,将胫后肌自副舟骨止点处剥离,重叠缝合于舟骨的创面上,不作胫后肌移位而发挥其悬吊作用。术后足固定于轻度内收、内旋位,石膏固定 6 周后拆除。(二)副三角骨 发生率约 813%。在距骨后部位于屈拇长肌腱通过沟的外侧。诊断时应与距骨后突骨折相鉴别。三角骨与距骨后侧紧密相连,骨块界线清晰,且多为对称性,一般无症状。距骨后突骨折,有一明显外伤史,在足部强力跖屈或来自跟骨的向上冲击时,距骨后突被胫骨后缘或跟骨冲击而致局部肿胀,压痛明显,X 片表现为距骨后突骨块为一不规则骨块,骨折线边缘不整齐。由于三角骨无症状,故不需特殊处理,如疼痛明显,或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