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文档 -年俗流变折射时代变迁春节一到,大红灯笼高高挂。CFP可编辑-精选文档 -微信等通信工具的普及和它们强大的功能,使得人们在春节中的问候方式更加多样化。CFP年俗正悄然发生变化,然而,不管形式怎么变, 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合家团圆的渴望,一如既往, 春节文化早已不仅是美食、新衣和鞭炮, 正演化为一种牵动整个民族精神追求与体味的风向标1400 多年前, 南朝人宗懔在他的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春节”习俗活动: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
2、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文中提及的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仙木等,均是当时最为常见的春节习俗物品。然而在今天, 它们早已淡出春节生活,如果不做解释, 人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到底为何物。可编辑-精选文档 -今天人们怎么过春节呢?红包在微信“朋友圈”里扩散,网络上采购年货,用支付宝发压岁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和过年的习俗也在变化,而这正是时代变迁在年俗文化上的投射。传统年俗文化的旧俗式微且不说我们对1400 年前的年俗活动已经十分陌生,就连小时候我们曾经经历的年俗,现在也开始离我们远去。传统年俗中,进入腊月二十三就算开始过年了。这一天,俗称“小年
3、”,传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为了让灶神在天上多说自家的好话,各家都会在这天祭拜灶神。随后,二十四要掸尘扫房,二十五要推磨做豆腐,二十六要杀猪割年肉,二十七要宰年鸡、赶大集,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二十九要上坟请祖上大供。忙了那么多天, 过年该准备的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大年三十,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一起守岁到凌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是拜年活动,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随后,从初二到正月十五, 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传统年俗中也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年才算过去。由于地域差异,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不同的地方在过年的习俗可能略有差异,但无一例外都充
4、满了神圣的仪式感。不管平时人在何方,过年期间,大家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饭、聊天、玩耍,热热闹闹,快快乐乐。中国人最重视的人伦亲情,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表现。中国的传统年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过年期间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敬天拜地,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就连封建社会的皇帝,每年也都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中国的农耕可编辑-精选文档 -社会漫长而稳定, 因此传统的年俗历经千年也未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在社会心理层面和传统文化层面,都打下了深刻烙印。历经千年不变的传统年俗,到了20 世纪中后期迅速式微甚至很多年俗活动已经消逝,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把传统年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在的“
5、 80 后”“ 90 后”,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他们对于“祭灶神”这一年俗活动的印象都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在鲁南地区,过年有蒸馒头的习惯。10 年前,每逢过年,在当地还能看到家庭主妇忙碌着和面、醒面、蒸馒头。可最近10 年来,当地人过年几乎没有再用手工方式蒸馒头的了,全部是买机器做的。当地人说, 买机器做的馒头省时又省事, 大冷天做手工馒头费时又费力。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过年的假期安排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做喜欢的事,哪怕是睡上一整天。互联网推动新年俗文化传统的年俗文化中, 要拜年就要到对方家里去,只有面对面, 才能把新年的祝福送给对方,这是由农耕社会落后的传播手段决定的。后来随着通
6、信手段的进步,出现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微信拜年、 微博拜年等多种形式。 其实,对拜年方式的改变, 只是互联网影响年俗文化的一个方面。由于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生产、生活、交往等所有方面,因此,如果说传统农耕社会的消逝, 带走了传统年俗,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可能建构出一种新的年俗文化。人们办年货不再去实体商铺,而是网购;祭祖可以不再返回到家乡的祖坟,可以用网络遥寄;春联也不用手写了,网上有大量的好对子,下载打印即可;红包不用当面发,微信、支付宝转账可以即时到达, 甚至红包也不再仅是长辈给晚辈发,晚辈也会给长辈发; 包括亿
7、万国人共同可编辑-精选文档 -的“年夜饭”央视春晚,也不一定非得用电视看,手机、iPad等各种终端只要连上网络都可以看。总之,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年俗文化中的活动,几乎都可以足不出户借助于网络完成。互联网时代, 改变的不仅是过年的具体方式,还有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比如传统年俗文化中禁忌的约束力就明显下降。禁忌多多是过去春节的一个特点,禁忌总是包含着禁制以及违犯禁制后将会遭受的神性惩罚,比如春节期间不能打碎东西,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语,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洗头、甚至出嫁的女儿只能在特定的一天“回娘家”等等,传说违反“规矩”就会有各种不幸降临。然而随着科学昌明,这些旧习被逐渐打破。辞旧迎新合
8、家团圆的愿景一如既往尽管在新时代下,过年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但很多人却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有的说现在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了,有的说人与人之间拜年没有以前真诚了,还有的甚至说连饺子都没有以前的香了。究竟年味儿浓不浓、饺子香不香,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些传统年俗的淡化, 在某种层面上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辛苦了一年的上班族来说, 回家过年就多出了另一个意义:回家充电。 在倍感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迎来这样一个难得的长假, 很多人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再胡吃海喝、彻夜打牌了, 反倒有很多人选择给自己来上一份“健康套餐”或是“文化进补”。7 天的时间可以带上父母一同旅行,在异国他乡
9、感受合家团圆的美好;为孩子兑现往日因忙碌而未能达成的承诺,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亲情;为自己来一份严格的健身计划,向“亚健康”说不;掌握一门外语的基本沟通技巧、读一本厚书,或者干脆彻底放空自己,睡上个三天三夜同时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了可编辑-精选文档 -人们对“年”的理解的改变,剧院、电影院、健身房、书店等在春节期间都正常营业,并且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精神、健康套餐”,并向传统的过年方式发出了挑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身在其中的我们也已经发现,安静、平和的过年方式似乎已经慢慢成为了趋势,我们不仅是新时代年俗文化的见证者,更是它的创造者、推动者。年俗文化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社会变迁、
10、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变迁在春节上的反映, 有的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新的需求而自主选择的结果。作为民族传统, 春节的传承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当下发生的变化,则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在春节传承链条上打下的时代烙印。对于这些变化,应该持有尊重甚至欣赏的态度。一方面,变化本是年俗发展史上的常态,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有自己的过节方式和过节内容,今天的人们也在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和内容,以自己对春节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春节文化和春节生活;另一方面,虽然有种种变化,但以更新、祈福、庆贺、迎春、团圆、和谐为主旨的传统年俗的文化精神以及 “情感交流” 的过节使命依然积淀延存。尽管传统的年俗在消逝,但国人过年的习俗从未中断, 特别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对阖家团圆的渴望,这些都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更强烈。春节,依然是令人无比期待的,但吸引人们的不再是美食新衣,而正演化为一种牵动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体味。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