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遏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遏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有效载体【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转型因素的增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大学生各种压力的交融,大学生自杀行为倾向日益明显。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遏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有效载体 高校大学生是处于情感最丰富、最微妙、最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动荡、最危险的时期。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自杀行为更加突出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
2、此,把“培养什么人” 、 “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这对于遏止大学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自杀行为成因分析 1.内在原因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根源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在高校不能说不重视,但是,高校的三观教育缺乏针对性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大学生思想上具有明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色彩;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个别人还走上自杀的道路。 其次,生理和心理矛盾的情感问题。大学生生理上趋于成熟,但心理上尚未成熟,因而在情感上因恋爱造成的情感危机易诱发
3、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自杀、暴力伤人等等。 最后,初涉人世的人际关系问题。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易被交往。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朋友和倾诉对象,得不到心理帮助而加重心理压力,更易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而这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却是诱发自杀等行为的重要因素。 2.外在原因 大学生产生极端行为的外在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综合,它们共同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个体。 社会因素: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转型、价值观念变迁、社会失范、生活节奏加
4、快、竞争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等等,都大大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许多人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而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会因为过度焦虑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精神病态乃至自杀行为。 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十分强大和深远,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养的方式和家庭期望值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父母离异或亡故、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关注太少、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过分溺爱等,都可能对子女造成某种心理创伤,使他们形成过度依赖、懦弱、自私等消极人格,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学校因素:各种竞争的加剧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迅速增大,大学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影响都可能成为自杀事件的触发因素。当前高校中科学教育仍占统治地位,依旧是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轻人文精神的养成。而针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拓展生命的人文教育则很少涉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因此,大学生在学校中未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可能是自杀得不到有效遏止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