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王市长,您好: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始建于 1992 年 8 月,为省级开发区。2006 年全国清理整顿开发区之后,国家发改委重新核准为省级开发区。经过 15 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自 2004 年以来,开发区按照“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践行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现将开发区发展历程、主要成就、经验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和 2008 年主要工作的汇报呈上,请阅示。一、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有 15 年的
2、发展历程,走过了创业、发展、加快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92 年 8 月批建至2001 年 11 月,名称为“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隶属原临河市人民政府,管委会为科级建制。批建区域为临河城郊万丰、章嘉庙、宏兴三区,构成了开发区的雏形。第二阶段从 2001年 11 月至 2004 年 4 月,原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划,隶属原巴彦淖尔盟行署,同时经自治区政府批准“临河经济技术开发- 2 -区”更名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管委会升为处级建制,属行署派出机构。原盟行署重新调整了开发区的管辖区域,即万丰区归开发区管理,独立行使规划、建设、管理权,实行封闭运行,章嘉庙、宏兴区划归原临
3、河市管理。第三阶段从 2004 年 4 月至今。2004 年 4 月原盟行署召开会议研究整合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河工业园区,解决临河地区产业集中度不高、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按照“建设一个园区,发挥两个积极性”的整合思路,开发区和临河工业园区合二为一统称“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实行“双重领导、属地管理、封闭运行、财政独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6 年国家发改委重新核准更名为“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开发区抓住市委、政府整合园区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围绕完成一个目标(建自治区一流开发区) 、夯实两个基础(高效率管理、树良好形象) 、实现三个突破
4、(基本建设、资本引进、财政收入) 、实施四大战略(产业带动、功能驱动、多元联动、政策推动) 、打造五大产业集群(绒纺、食品、制药、电力、冶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方式、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从“以地为本、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初级模式,步入了“产业带动、多元投入、加快发展”的二- 3 -次创业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开发区建区的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入区企业从零积累,增速慢、总量小。到 2001 年,原盟行署为加快工业发展进程,赋予开发区特殊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2001 至 2003 年经济年均增速 25%,2003 年经济总量
5、达到 14 亿元。2004 年园区整合后,开发区创新发展理念,重新予以定位,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开发区生产总值以年均 4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7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64.5 亿元,是 2003 年的 4.6 倍,工业增加值达到 24 亿元。绒纺、食品、冶化、医药产业中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维信、鲁花两家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秋林、浩森、双河、恒丰、全得妙、金雪面粉、万野、科河公司八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兴、双河、浩森三户绒纺企业进入自治区百强工业企业行列。先后引进了四川天河、香港联邦制药、北方联合电力等大
6、型项目,成为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引擎。2007 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19%,占临河地区工业总产值的 56%。引资成效显著,产业聚集加速。紧紧围绕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投融资近 10 亿元,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 4 -平,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换代;积极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煤化工产业;引进投资、重组壮大医药产业;推进电力企业建设,鼓励发展自备电厂,夯实基础能源产业。建区以来共引进资金 57.8 亿元,引进企业 163 家,超亿元企业 17 家,其中 5 亿元以上企业 6 户(四川天河化工、香港联邦制药、临河热电联产、山东鲁花、维信、恒丰) 。有十多个产品成为国际、国
7、家、自治区级名牌。初步形成了绒毛纺织、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医药发酵、冶金化工、电力三大产业为今后集群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围绕建设自治区一流开发区和绿色生态文明园区的奋斗目标,开发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原则。稳步推进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6 亿元,实施了道路、给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变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使开发区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东部工业园区功能区划初步构筑出新城区的主体框架。管理体系健全,保障发展有力。开发区遵从自治区、市级颁布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形成了现有的体制和管理机制。管委会行使盟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建
8、立独立财政,形成了“自收自支、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财政体制。先后建立了国税、- 5 -地税、国土资源、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派出所、法庭等独立的派驻机构,管委会内设办公室、经济局、财政局、招商局、执法局、环保局、建设局、党群办、市政维护站、园林环卫站10 个职能部门,核定人员编制 50 名。初步建成了 “精简、统一、高效”的服务型小政府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保障服务体系,为开发区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园区。积极构建“人、项目、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园区。2007 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3.8吨标准煤,各项节能指标低于全市标准;园区绿化建设有序推进,投入逐年增
9、加。开发区进入了全市“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行列,区内劳动合同签约率达到了 100%;缴纳养老保险职工 5169 人,比 2004 年增长近 10 倍;缴纳医疗保险职工6286 人,比 2004 年增长 240 倍;缴纳工伤保险职工 8743 人,比 2004 年增长近 13 倍。认真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断增加,补偿政策、社会保障等不断完善。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经济总量偏小。经济规模偏小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2007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 17 户,其中有 6 户达到 5 亿元,10亿元级以上的企业为零。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区 20 个重点工业- 6 -园区中排
10、名靠后,2007 年工业增加值排名第九位,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第十一位,利税排名第十六位,综合排名靠后。多数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缺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产业升级、产业延伸的动力不足。五大产业发展不平衡,附加值低、财政贡献率差。绒纺业占到全部工业总量的 76%,食品、医药、电力、冶金化工仅占到 24%,存在着“主产不主导”的结构性矛盾。建设投入不足。开发区 2003 年开始建立独立财政体系,至 2007 年 5 年间可用财力累计 7070 万元,年均可用财力仅为 1414 万元,财力一要保运转,二要偿还历史债务, (历史欠账 5962 万元) ,用在园区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临河区也
11、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同样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财力不足导致土地收储工作严重滞后,许多项目采取边征地边上马的办法,无形中增加了土地征拆的难度,园区设施配套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配套面积不足规划面积的 20%。基础保障落后。东区经过几年的投入建设初步具备了承载大项目的功能,但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一是园区基础建设仅仅达到准“五通”的标准,而生产、生活所需的供水、供热、供汽基本建设还未跟上。二是金融、商住、交通、餐饮及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规划建设还是空白,为企业提供- 7 -公共服务的设施严重缺乏。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弱,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与众多开发区一样,都是紧邻城区,依靠农业土地建设发展的,
12、由于缺乏财力保障及制度保障,对征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及就业缺乏起码的能力,导致农民消极对待园区的发展建设。管理体制不顺。2004 年盟行署及时做出整合临河地区工业园区的重要决策,进一步明确了管委会的职能、职责、管理范围,确立了基本的管理架构,使开发区的发展步入了新的轨道。2006 年,临河化学高新园区批建后,由于当时市政府并未明确化学高新园区的四至界限范围,也未明确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体制摆布等关键问题,致使开发区与临河化学高新园区在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界线相混、职能相交、职责相诿的局面,管理体制不顺的弊端日益显现。三点建议:一、建议把开发区列入我市工业基地建设扶持的重点。按照
13、储波书记 2006 年视察我市的指示精神, “盟市所在地的旗县,要加快发展,到 2010 年临河地区经济总量要占到全市的 50%以上,城市人口要达到 50 万。 ”按照一市三区的城市发展框架,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要率先而为,充分发挥产业支撑城市发展的功能作用,为首府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村劳动力- 8 -的转移和人口的有效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在全市工业园区中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功能优势,建议市政府按照“一市三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把东部工业新区尽早列入建设重点,在政策方面、在项目布局、项目安排上倾斜于开发区。集中摆布一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的大项目,把巴彦淖尔
14、经济开发区及早建设成为我市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配套关系。二、建议市政府采取多种办法支持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按照市政府对开发区实行“双重领导”的政策及发挥多个积极性的思路,建议市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每年考虑对开发区采取借款的方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用地的收储及产业升级改造的扶持资金进行投入。2、根据新区建设需要,开发区西区 4.3 平方公里建成区的规划已变更为商住及其它非工业用地,由于 4.3 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基础设施都是过去由临河市和开发区投资建设的(现仍负债) ,建议今后这个区域内以商住开发产生的全部收益可按比例分配,部
15、分用于东部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弥补财力不足的困难。- 9 -三、建议市政府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配置行政管理资源。1、统一行政管理体制。遵照巴署20045 号文件精神,按照各地开发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将临河化学工业园区纳入开发区管理体系,成为开发区的一个专门园区,合理配置职能,消化分流管理人员,以聚合行政管理资源,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2、统一财政税收体制。借鉴周边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经验,建议实行“统一征交、分级按比例分配”的办法。即东、西区内的企业统一由开发区国税局、地税局实行征收管理,在体现临河财政总收入的前提
16、下,临河与开发区确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比例,按比例进行分成。3、继续建立和完善有开发区特色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独立运行,封闭管理”的运行机制,是与开发区“规划-招商- 审核-供地(执法) -报批建设手续-项目后续管理”的规范工作流程同为一体的,是开发区服务于项目建设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职能,它为已建、在建项目的成功引进、及时报批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保证后续重大项目的洽谈、报批、落地,需科学、合理配置开发- 10 -区规划、执法管理权限。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应该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组织实施,体现灵活性和服务的时效性,适应企业项目建设的需要。三、开发区今后发展思路和
17、2008 年主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将以“项目、环境、和谐、稳定、发展”为方针,按照市委、政府“一市三区”战略构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各级政府赋予开发区优惠政策和管理权限的机遇,以全市“十一五”产业规划为导向,突出集约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延伸这一发展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增长的能力,实现园区与投资者的互利共赢。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巴彦淖尔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项目集聚区和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综合性产业园区。2010 年产业发展目标:绒纺产业到 2010 年,经济总量由目前的 49 亿元增长至 60 亿元。食品产业到 2010 年,经济总量由目前的 5.6 亿元增长至 40 亿元。医药产业到 2010 年,经济总量由不足 1 亿元增长至 9 亿元。冶金化工产业到 2010 年,经济总量由目前的 1.6 亿元增长至40 亿元。电力产业 到 2010 年,经济总量由目前的 5 亿元增长至 35 亿元。建设规划着眼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和自治区一流开发区。按照巴署20045 号“整合后的开发区要在符合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