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应用题教学数学是一门高度抽像的学科,常令不少老师感觉难教,不少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学怕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如果老师善于将数学课堂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图画、挑战性的探索和美妙的应用, 那么数学必将展现出它内在的各种美, 学生原有的困难、恐惧、被动也将被趣味、 兴趣、主动、成就感所代替。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优化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2、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 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
3、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因此,要改变这一切,必须优化应用题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一、巧妙使用处理教材内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在教学中,我们应客观分析教学内容,处理教材内容,精心选择、编制一些应用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使用, 它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
4、境和客观事实出发, 以图画情景的展现, 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二、精心选择、编制应用题,掌握题型特点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要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
5、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全部。在教学中,我们应客观分析教学内容, 处理教材内容, 精心选择、编制一些应用题, 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6、,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
7、,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 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 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 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
8、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 学习的主动性、 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
9、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 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 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刚开始,学生在小
10、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 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 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 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
11、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 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 增加实际体验。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 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 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
12、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 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 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 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将学生从“呼吸储存再现” 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优化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 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初
13、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下面结合对课程标准的验证和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谈一谈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与实践。一、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 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 ,尤其是不能与“考题”相提并论。我们说的问题,常常是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由学生自己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对学生的智力提出挑战,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且解决它通
14、常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标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 其教育价值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 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对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15、问题更重要”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 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
16、策略。3.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 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合作学习就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一旦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 学生在小组里面有相同的目标, 有各自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 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结果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4.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
17、登塔尔强调: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1. 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 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2. 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
18、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 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