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来源的工作。 特征:目的性、规定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可变性。 职业教育: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 特性: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职业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国际化、法制化、可持续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职业教育运行体系的多元化。 职业教育功能:政治功能(职业教育维护现实的政治关系,影响社会政治生活质量,能改善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经济功能(职业教育具有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作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
2、手段);推动科学技术功能;文化功能(具有保存、传播文化的功能,具有对于文化的创造功能,具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功能)。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它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益;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最佳途径;培养劳动力职业道德和规范劳动力行为的有效方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职业教育价值指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人所我!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各种职业资格标准,符合就业准入制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就业、转业、再提高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和人力资本提升的需求,进而最终满足人的全面
3、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征:客观性与主观性、多元性与层次性、主体性与社会性、可评价性与复杂性。分类:本体性内在价值(素质提高价值,职业指导价值,继续教育价值,创业教育价值,终身教育价值);工具性外在价值(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公平,社会分层)。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动态性、复杂性、历史性。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指对所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特点:鲜明的时代性、强调社会本位。 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及教育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受教育者的需要。 要求: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职业形象、规范的职业行为、综合的职业能力、相宜的职业知识。
4、 基本结构:知识、能力、素质。 实现的原则:全方位育人、一体化、实用性、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系统性。 实现的途径与方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科学设计职业教育的课程,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的过程。 受制的因素: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要。理论:人才结构模型、职业分析。 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依据:构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理论基础(综合技
5、术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是构建职业体系的思想基础,能力本位论和全民教育理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南,劳动力本位论和需求决定论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目标)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现实依据(现阶段发展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重要依据,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 设计原则:遵循规律原则、适应发展原则、立足实际原则。 基本思路:借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必须层次相同又自成体系,打通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目标过于狭窄和陈旧,
6、运行模式过于刻板封闭,结构过于单一且失衡。 职业教育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进而形成职业能力的双边活动。 特点: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基本规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过程是以全面开放为前提,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以全员指导为要务。 课程的类型:学科中心课程与学生中心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针对性、实践性、适应性、参与性。 几种常见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核心阶梯、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群集、宽基础活模块、以
7、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以便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改进做出决策。 特点:与时俱进性、整体优化性、社会价值性、社会参与性。类型:按职业教育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分为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系统评价;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性质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程序:提出问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原则:评价体系要有弹性、融合性、特色性。 发展趋势:有利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评价机制与模式的统一,强调标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统一。 职业院校
8、专业设置的特点:行业性、多样性、自主性、创新性。 意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有专业设置影响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对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产生影响有专业设置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与配备,关系到教学文件的制定。 依据: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学校具体办学条件综合进行专业设置。 原则:科学性、需求导向、条件必备、超前性、依托地方经济、校企合作、效益最佳、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原则。 基本方法:主干辐射法、组合集成法、更新拓展法、异质设置法。 基本程序:前期准备阶段、专业开发阶段、申报审批阶段、学校实
9、施阶段、检查评估阶段。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指课程标准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载体即教材的编写,是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的结构、评价的标准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原则:适应性、超前性、多元性、多样性、整体性原则。 历史演变:简单移植阶段、引进借鉴阶段、融合创新阶段。 演变启示:每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特点和适用背景;每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与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发生密切的联系;中国特色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是我国未来职教课程开发模式。 途径:从社会的需求、学校的特色、学生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完善出发。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分为社会需求分析、行业
10、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 方法: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方法(调查社会需求、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课程门教、编写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方案)和行业或地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问题剖析、案例研究、作业分析、课程编制)。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特点: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讲解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适应性统一、教法与学法统一。 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时间和学校的教学条件、
11、教学方法特点和功能。 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实施过程: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 四阶段教学法是指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的教学方法。 四个阶段: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总结。 引导文教学法是指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多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 步骤:教师介绍案例、在学生开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进行引导和点拨、整理出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点后,就要对案例本身进行精辟地评价。 头脑风暴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 所有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工具、实施过程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