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8KB ,
资源ID:1142166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14216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内文献综述资料.doc)为本站会员(HR专家)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内文献综述资料.doc

1、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1国内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探讨随着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而大致呈现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所研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一阶段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诱致性农地制度变迁,它始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建立之初,与家庭承包责任制相伴而行。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功过评判与价值反思进行集中探讨之后,开始初步涉猎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度分离的格局调整,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土地制度内在的缺陷的剖析上,然后逐步扩大到对

2、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研究上,第三阶段是指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三农”问题的日益严峻,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一些以前有所争议的内容,如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存废、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和范围等,学术界逐渐达成了共识,一些政策主张也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当前集中对土地流转不足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试图通过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以弥补当前土地制度的缺陷。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被认为是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农村制度变革的最好突破口,因此引起了经济学、法学、政治

3、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主要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因、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五个方面来介绍和评述当前的研究成果。(l)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成因的探讨在整个土地流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最先就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因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遍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在缺陷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动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基本制度框架下产生的若干不同的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刀.管理世界2002.11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土地使用

4、制度变迁的一种。土地的小块经营,是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农村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资源最优利用的客观要求。从制度功能来看,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后续创新,弥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深层缺陷;从实践效果来看,土地流转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实施与安排。第二,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外在动力。学者们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离开了上地,从供给上为土地流转拓宽了发展空间。而家庭承包制按人口均分或按劳力均分的土地分配机制又很难为大部分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家庭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从需求方面土地流转奠定

5、了基础。此外我国加入WTO使农业面临着国际竞争,以及农村现的土地粗放经营、闲置或撂荒等各种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也对土地资源的化配置提出了客观要求。第三,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上。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基上是农业经济。随着乡镇企业的突起,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老越大许多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使那无力或无心经营土地的农户能自主、自由地转出土地使用权,愿意种地的又能主转入土地。其次是农户人口的变动和劳动力的增减。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必引起农户内部人地比例变化,即使不考虑公平问题,但

6、从“效率”的观点来看,土地分配的格局也应随着人口、劳动力的变化和农户生产能力的高低而经常进调整。第四,农业比较利益变化是促进土地流转的主要动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微观经济主体出发,认为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土地经营效益下降,农户主要收入增长部分来源于非农产业,土地对农民生产和收入的作用下降,使土流转很有市场。如史清华认为,引起农村土地流动加速的深层次原因是土地素利用比较效率低下。徐旭等人根据诺斯的“行为主体对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马晓河.崔宏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刘友凡.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阴中国农村经济.2001.10.姚

7、咏涵.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功能的实证考察与土地经营制度创新.闭.农业经济.2001.3.史清华.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十村千户变迁.【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会推动制度变迁”的结论,从土地流转的几个不同利益主体出发,阐述了诱导土地流转发生的四个因素。其一是农民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只要从事非农产业的边际收益大于务农的边际收益就会转出土地。二是村组集体通过支持土地流转顺利实现其要完成上级政府部门的各项任务和促进集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也对土地流转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政府促进上地流转的意愿比较强烈,因为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并增加税收

8、和减少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四是工商业主投资农业生产往往选择效益较高的开发项目,也能够支付相对较高的租金,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一定的拉力。此外,祝志勇认为,土地流转来自于土地潜在的利益,包括规模效益、结构效应和正向外部经济效应等。牛先锋则认为,城市近郊的土地流转还与剩余资金的出现有关。(2)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作用的探讨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作用和效果,研究者普遍给予积极地评价。刘启明认为,一方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合理流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进程;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土地相对集中于农业企业或经营大户手中,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

9、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土地相对集中,便于统一规划等。蒋文华等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和农民增收。推动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刘友凡认为,一方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破除了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解除了农民世世代代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民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愈来愈强烈。胡亦琴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出发,认为土地的有偿流转特别是信托业务的开展,突破了原来土地使用权仅限于村内流转的界限,即为域内农民到外地经营农业,又为引进城外资金投资

10、开发本地农业创造了条件,使得分散的土地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在肯定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效果的同时,部分研究者对土地流转的一些具体形徐旭.蒋文华.应风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闭.改革.2003.1.祝志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闭.改革2003.1.牛先锋.城市近郊的集体土地流转闭.中国土地.2001.3.刘启明.关于辽宁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2002.1.胡亦琴.新土地革命:浙江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调查闭.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式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展开了探讨。部分研究者认为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的益会刺激部分乡村组织

11、不尊重农民意愿、不顾本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强行收农户承包地,截留土地收益。加上部分地区劳动力转移并不充分,一些农户承的土地被收回后,可能给他们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张慎重对待土地的反租倒包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同时,也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的承包地。部分研究者还提出,在现实中土地流转会造土地资产大量流失;冲击国有土地市场,诱发土地投机:农业用地在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使耕地资源受到威胁。俞海等人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因素模型,利用6个省15个县市的180个样本点数据,调查表明,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土壤的长期肥力减退。(3)关于农村土地流

12、转现状的探讨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有一个清楚认识和准确把握,既是笔者选择这方研究的直接动因,也为开展以下的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第一,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的判断。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农村地流转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阶段,还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甚至己经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王瑞雪指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转交易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土地流转交易范围狭窄,农村集体以外被斥;土地流转低偿或无偿交易比例高,土地流转周期普遍偏短。陈锡文认为,从总体上看,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是很低的。最近几年,由于农大量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土地经营收益不高,加上地方政府的

13、直接推动,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有所加快。肖文韬指出,在农村实行“30年不变、增人不地、减人不减地”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以后,我国并没有出现如理论界所预的土地承包权市场流转的高潮,就总体上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以行政整为主,土地流转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便近年来一些省区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度有所加快,也未改变土地流转的基本状态。杨德才认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土地流转的规模都较小,而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余海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团.经济研究.2003.9.王瑞雪.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认识与观念的突破.闭调研世界2004.3.陈锡文.韩俊.如何推动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

14、转闭学习与研究.2002.6.肖文韬.交易封闭性、资产专用性与农村土地流转.刀学术月刊2004.4.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如江苏、浙江等地,已初具规模。第二,对土地流转形式的归纳。经过30多年来的探索,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提出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至少有转让、转包、入股、抵押、互换、出租、反租倒包、托管、退包、赠与、继承、联营、“四荒”土地使用权拍卖、竞价承包、出让、征用等。在总结归纳的同时,学者们也对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比较。有的人认为,土地租赁是土地流转的最主要形式,而且就资源配置而言,土地租赁是比土地买卖更有效地手段。有的人指出上地转包、转让、抵押、出租等模式,是土地流转的初级阶段,其分

15、散性和自发性决定了流转的范围较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要求与土地零碎化的矛盾。相对于转包等流转模式,两田制、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四荒”拍卖等土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些专家学者还根据土地流转的性质和特点对土地流转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如有的研究者根据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主体的不向,将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分散土地流转,包括转包、出租、转让、抵押和拍卖等;二是集体土地流转,包括“两田制”、经营权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和“四荒”拍卖等。有的研究者则根据诱因的差别把土地流转模式划分为四种:一是城郊型,即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征用,农户个体、村集体

16、或者企业根据经营需要而引发的各类土地流转;二是一般农村型,即由于人口的变动和部分农民外出引发的小规模和短期的土地流转;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型;四是土地整理性。丁关良依据其法律特征进行分类,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有四种:一是农用土地使用权承包;二是农用土地使用权租赁;三是农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四是农用土地使用权抵押。他认为农用土地使用权承包产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根据其法律特征把承包农村土地的流转形式划分为四类:一是物权性质定的流转,包括转让、抵押、互换、赠与、继承、遗赠;二是债券性质的流转,包括租赁、托管;三是股权性质的流转,包括入股、联营;四是其他性质的流转,如农村土地征用等。他把“四荒”土

17、地使用权拍卖、竞价承包、出让等农用土地流转形式从承包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中剔除出去,认为这些属于农用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范畴。杨德才.朱奎家庭承包制下的土地制度比较分析明.当代经济研究.2003.8.易可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岭南学刊明.1995.6.楼惠新.张建新.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农地流转.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三,当前农村土地的特点。笔者比较赞同张红宇的归纳,他认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参与主体多层次性,包括乡村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个人及工商企业等;二是土地流转方式多样性;三是流

18、转期限不等,既有期限达10年甚至30年的长期租赁,也有1年至2年的短期出租;四是涉及的行业广泛,既有农业,也有工商业;五是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六是土地流转的区域不断扩大,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扩张,但区域之间流转差异较大。第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陈锡文认为主要是:第一,的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第二,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抑或作为地方“政绩”突出的形象工程,损害了农民利益;第三,有的在推进土地流转时,只顾当前利益,根本不考虑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造成诸多隐患;第四,有的在大多数社区成员不知或不赞同的情况下,采取工商企

19、业和大户进入农业的经营形式,以较长的租赁和强制性手段承租大面积耕地,使农民失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第五,有的在户租出土地使用权后,取消了农户对土地承包权,混淆了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用权的关系。更普遍的情况是,农户在租出使用权之后,虽然名义上还保留着包权,但却失去了实际上的经营权。有的地方在收回农户承包地后,甚至不对户作任何经济补偿。林浩滨认为主要问题是上地流转市场的不健全。无合同约定的土地流转占大部分,有合同的土地流转也不够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跟不上,村体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严重缺乏。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流转的土地改变了用途。杨涛认为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自发进

20、行,未经集体同意,有书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农户外出的去向和期限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集在不明确这些农户实际意愿的情况下,不能变更原承包关系,集体作为土地的有者、发包方,反而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正常的现象但由于缺乏规范上述行为的政策法规和有效地组织形式,致使不规范的流转承合同潜在着大量的纠纷问题。土地流转不畅。产生土地流转不畅的原因是多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林浩斌.何亦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初探J.乡镇经济.2003.9.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面的:一是农村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二是农村上地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还缺乏完整的土地测量评级、土地估

21、价、土地信用、土地交易和土地合同管理等制度体系,土地的流转还受到地方政府的较大控制,土地产权还不能实现跨区域流动宏观政策部配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缺乏法律保障,制征用土地。惠政策支持,对土地占用和转让中的垄断行为缺乏管理,国家可根据需要随时强对土地经营大户缺乏优对转让土地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和城市就业也没有保障措施;土地供需状况不宽松。一方面,土地经营没有规模效益,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农民对土地保障功能的依赖性也限制了土地的供给量,致使农民兼业经营长期存在,阻碍了土地的合理流转,也阻碍了农业劳动力的正常转移。(4)关于农村土地流

22、转影响因素的分析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依据,特别是出台了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但这并未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不顺利的原因,即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学者们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些研究有助于笔者更好的研究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土地流转的本质是产权主体的换位,最初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土地流转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典产权要求相比,现行的土地制度的产权存在缺陷,而产权的不完全性又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有关。钱忠好指出,由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明晰性、排他胜、安全性、可转让性,而且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责任、利益缺乏对称性,其

23、可实行性受到限制。通过建立模型,结论表明产权残缺导致了农户土地投资积极性受挫,降低了土地边际生产率,使土地的边际收益位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土地需求不足;同时,产权残缺降低了承包权交易价格,承包经营权转让收益因此下降,进而减少土地供给。廉高波认为相关立法不完善的制度缺憾、有关制度的自相矛盾、太片面、太笼统、缺乏操作性、导致了相应土地产权关系的模糊、增加了社会成本、制约了土地效益的提升。张爱云认为农村土地立法滞后。目前尚无专门规范农村土地财产关系的法律法规,某些农村土地流转的事实得不到法律确认或无法律依据。如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受让人资格是否限定、是否可以再转让等,均无钱忠好.

24、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闭二江苏社会科学.20022.廉高波.土地股份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优化选择.闭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法可依。另外,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中股份制、合伙制的发展,农民是否可以用土地使用权出资入股等问题,也没有法律依据。为了证实产权残缺是否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一些学者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确证实了稳定的地权对投资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表明稳定的地权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者指出土地产权制度残缺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之一,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全面的,即便有了明晰的上地产权,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我们也不

25、能期望在仍然是农业大国的现代中国,土地流转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政府应消除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而非设计一套制度安排。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两权分离只是在定条件下才会出现矛盾激化。农村土地家庭经营制实行近30年以来,大多数候两权都没有发生激烈冲突。于是学者们开始从其他方面寻找阻碍土地流转的因。一种观点着眼于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张红宇认为土地作为农村最要的生产要素,理应通过市场来配置,但目前农用土地流转还没有充分体现市经济规律。朱博文、郭一德等认为目前我国农用土地流转缺乏完整的土地测量级、土地评估等中介组织以及土地信用、土地融资和土地保险等服务机构;土交易和土地合同

26、管理等制度体系不健全,基本上不能实现土地产权的跨区域流气浙江大学卡特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的研究显示:农户自发转土地,寻找转包对象面临着较大的搜索成本,私下完成交易又面临着较大的判成本以及履约成本。郭荣朝等认为,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经济预期。农业利益比较低,更降低了农户土地流转的收益此外,农村土地地块零散,也不利于土地流转。尹小平与李小群等认为,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农村的社会化服务十分落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多功微弱,阻碍了农用土地的流转。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土地流转发展的需要,村金融信贷管理体制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需求不配套。肖文韬认为农村土地的资产

27、专用性特征也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原因。基张爱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闭.学习论坛.2003.7.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朱博文杨涛等.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闭.南方国土资源2003.2.浙江大学卡特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转制度的调查明.卡特动态.2001.3.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化目的地土地流转可能为转入方提供获利空间,也可使潜在需求方增加,但因专业化而伴随着土地资产专用性程度上的变化将限制土地的流转。另一种观点着眼于主观因素:农民的土地情结。这类研究认为,农民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

28、的稳定,除非极端情况,他们绝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步德茂、帕金斯等人在研究新中国之前的土地商品化和土地租佃时均揭示了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执着感情。黄宗智研究发现,尽管清代土地转让增加,但土地很少有绝对的出售。中国长期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土地经营、土地占有和占有关系的稳定对我国农户家庭极为重要,这一特点至今在广大地区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依赖情结。在我国农村土地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事实上也是生活资料。王利明认为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执着感情和乡村社会固有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呈现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以及经济发展

29、水平的限制使土地流转市场成为一个信息不畅、充满风险、买方有限的市场,也决定了土地流转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不可能达到较高的程度和水平。此外,王瑞雪从我国制定政策以及立法的理念入手总结了现阶段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是社会主义公平观趋于平均化。社会主义公平观趋于平均化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在集体土地所有制层面,经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就是平均主义思想与教条主义相结合的典型产物。平均主义思想不仅体现于现有的所有集体成员享有绝对同质的土地权利,而且体现于这种绝对同质的土地权利分配还将包容未来任何一个新增的集体成员;二是片面强调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三是农村

30、土地承包法存在缺点和疏漏。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思想滞后于土地流转实践的需要;二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未对农民的退出权作出合理的反映。还有人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登记制度尚未建立,导致土地交易的安全性和承包权的稳定性没有保障。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的限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等,也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户籍制度决定了属于农业户口的农民在城市中就业会受到许多限制,这必然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影响了土地的流转。(5)关于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的探讨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王瑞雪.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认识与观念的突

31、破.阴.调研世界.2004.6.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同农村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对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盲目冒进。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一切实际出发,根除固有的与实际不相符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创造件,在时机适宜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因此学者们从不同面给出了具体建议:有的学者指出,应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完整的产权。尽管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民在土地占

32、有、使用、益等方面已享有更多的权利,但土地处置权从来没有被真正赋予农民,特别是将处置权有条件地赋予农户。处置权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承包权的转让、出租、股、抵押等。让农民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实上就是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权。这有利于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农民的产权保护,有利于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的同时,促进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的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和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30年承包期内,无论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生产,或是否以农业为主,除非主动弃土地的承包权,否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通过任何手段迫使农民失

33、去其承的土地。在明确“承包期在延长30年不变,30年之后更没有必要变”的基础上,把目前的定期承包制改为永包制。有的学者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市场。允许农村土地在一定范围内转,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转让价格。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为土使用权流转提供中介服务的市场组织,尤其是土地托管公司;健全土地使用权场运作的立法、执行和仲裁机构;构建适应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调节机制,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调节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平现象。有的学者指出应规范土地交易收益分配,合理分摊土地增值收益。土地交解安.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2.4.

34、张爱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月学习论坛2003.7.张红宇.中国土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闭.管理世界2002.5.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收益的分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轻土地的生产经营负担;另一方面是规范土地交易收益。土地交易收益必须开征土地使用税、财产赠与税和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税后剩余收益必须分别处理。社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所有权交易收益归乡村集体所有,用来增加社区的积累,搞好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权的收益除个人投入增值部分课以增值税外,剩下的归使用者所有。这些举措,对于规范土地使用权流动无疑是有效的,有利于建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及发挥这种机制的社

35、会环境,促进土地使用权市场更迅速、更健康的发展。还有的学者建议应缔造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行为。土地使用权交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交易过程,涉及交易主体各方,这就要求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之服务。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投资经营公司。作为土地流转的交易中介,专门从事进入市场的土地使用权的交易活动。二是土地评估事务所。通过事务所的评估,确定土地的价格,为土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数量界限。三是土地银行或土地融资公司。从事土地抵押业务和土地储蓄业务,对放弃土地使用权的农民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以便其从事二、三产业。四是土

36、地保险公司。从事土地投资、经营业务的保险活动,同时也给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提供新职业的培训费、养老金,它还可以通过收受逾期抵押土地并将其出租、变卖等活动,来充当土地交易中介组织。五是委托代理机构。主要从事收购那些经营能力减弱者的土地,转租或转卖给那些经营能力强的农民,通过这种活动促进土地的流动和集中。六是土地证券公司。它是专门从事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场所,这种公司可与土地经营公司合并在一起。另有学者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角度出发,指出应培育企业型的农户和农民。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使用权主体及其利益,明晰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还有学者认为应有效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以发放农用土地转让许可证的办法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渐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二是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机邓大才.试论农村土地承包权证券化.耳财经研究.2003.4.王俊国.集体土地市场发育的调查与思考闭.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3.27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制。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有关土地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四是发挥村集体组织的作用,管理土地流转登记,进行土地整理,组织协调土地流转中的具体程序和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发挥招商引资的作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