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 1 18941900 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总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 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1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影
2、响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中国人民的抗争:(1)黄海大战和反割台斗争。(2)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主干梳理考点一 18941900 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后 实 力 上 升 , 蓄 谋 侵 略 中 国 。 1894年 朝 鲜 爆 发 农 民 起 义 , 日 本 趁 机 入 侵 朝 鲜 , 蓄 意 挑 起 战 争 。 )(2)过程 1894年 7月 , 日 本 舰 队 在 朝 鲜 丰 岛 海 面 袭 击 清 军 , 挑 起 战 端 。 清 军 在 朝 鲜 平 壤 陆 战 失
3、 利 。 1894年 9月 , 中 日 在 黄 海 决 战 , 日 军 控 制 黄 海 制 海 权 。 )(3)结果:1895 年 4 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掀起瓜
4、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2)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3)结果: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赔偿各国 4.5 亿两白银,本息共 9.8 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4)影响 巨 额 的 赔 款 加 深 了 中 国 人 民 的 苦 难 。 在 北 京 设 立 的 使 馆 区 成 为 列 强 侵
5、 华 的 大 本 营 。 清 政 府 成 为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侵 略 中 国 的 工 具 , 中 国 完 全 陷 入 了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深 渊 。 )考点二 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斗争(1)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2)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4.概况(1)1899 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3(2)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3)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
6、高峰。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6.意义(1)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考点三 戊戌变法(选修 1)1.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概况(1)早期维新思想(19 世纪 60 年代)王韬主张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政体
7、,主张君民共主。郑观应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商战。(2)维新思想的成熟(19 世纪 90 年代)康有为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梁启超“倡民权” 。谭嗣同呼吁“冲决网罗” 。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3.高潮:百日维新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8、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4.结果:失败(1)标志: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戊戌六君子”相继被杀。( 2) 原 因 根 本 :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力 量 的 弱 小 和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的 强 大 ,力 量 对 比 悬 殊 。 具 体 : 维 新 派 缺 乏 坚 强 的 组 织 领 导 ; 脱 离 群 众 ; 依 靠 没 有实 权 的 皇 帝 , 对 极 少 数 帝 党 官 僚 和 帝 国 主 义 抱 有 幻 想 。 )5.意义(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各种社团及新
9、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6.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巧学妙思图解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构图解史 马关条约的内容微点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5(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0、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知识拓展 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1)直接目的: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显示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本性。(2)根本目的: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扩大侵略权益。知识拓展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漫画解史 提线木偶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图解历史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1史学观点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
11、分子的思想冲击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对的问题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6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知识分子,在被压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为敏感、最早觉醒起来的部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 “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能够在国内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例证。2史实概念“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 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
12、、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 、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题一 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料研读史料一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 ,命令部下“静守勿动” “保舰勿失” ,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料二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
13、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新华网:某学者的评论史料三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
14、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7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 “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 ,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解 读 史 料 1史料一信息“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
15、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静守勿动” “保舰勿失”说明李鸿章指挥失误。2史料二为现代人客观看待八国联军侵华的评论。作者主张辩证地看待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认为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史料三解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英德协定的原则,条目清楚,层次分明;第二部分为各国的反应,注意抓住史料中能够反映各国态度的关键词“深愿接受” “赞同此协定”“接受前两条” “表示欢迎”等,认识各国的态度。 运 用 史 料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本质问题。答案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已走向近代化,且战前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
16、充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政治、经济、军事落后,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2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答案 转变:由瓜分到“保全”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3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答案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史论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走向半殖民地化境地。(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
17、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8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主题二 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尝试戊戌变法史料研读史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史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史料三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
18、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 解 读 史 料 1史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后,德俄在华强占租借地,说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史料二说明戊戌变法损害了多数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抵制而失败是必然的。3史料三反映了维新派改革官制的主张在执行中不利,也说明了其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 运 用 史 料 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答案 (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2)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
19、少对立面。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9(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
20、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真题研析考法 1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考题 1】 (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
21、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 解读表格中“1894191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 A 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 C 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 D 项错误。10答案 A【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考查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
22、素养 点拨说明时空观念 据题干“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反映了时空概念历史解释 观察图表中不同国家对中国贸易总值的数字变化趋势考法 2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考题 2】 (2017课标全国,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 题
23、干材料反映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留日学生也少,故 A 项正确。当时反清革命运动已经兴起,主要集中在两广;到武昌起义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B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未有省份限制,材料也未反映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C 项错误。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D 项错误。答案 A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考查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时空观念据题干时间“1904 年”说明了时间观念;从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及直隶、山东、陕西等反映了空间概念历史解释 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