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参考书目:1 张文奎 编著 .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 编著. 人文地理概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赫维人,潘玉君 . 新人文地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翟有龙,李传永 主编. 人文地理学新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 陈慧琳 主编 . 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张善余著 .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编著. 城市地理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
2、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 等编著. 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耀亮 等编著. 政治地理学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孙文昌,陈元泰 . 应用旅游地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James People & Grarrick bailey. Humanity. West Public Company。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
3、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 (第 1 页) 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在2内的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主要指社会文化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文化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影响。根据这种划分方法,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本课程采用广义人文地理学的概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虽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
4、象具有特定的内涵,但是关于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却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欧美学者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论述见书 P.3,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以下几种:(1)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认为:“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2)中科院地理所吴传钧院士认为,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它的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3)东北师大已故的张文奎先生认为,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 ,研究
5、“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将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归纳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 本书的表述:根据地理学的传统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包括三大方面: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将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书 P.
6、4)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体系及学科特征1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体系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运输地理学、通讯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消费地理学) 人 人口地理学文 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村落地理学)3地 文化地理学(民族、语言、宗教地理学)理 政治地理学(包括军事地理学、边疆地理学等)学 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沿革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区域性:区域性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人文也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相区别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地理学的区域研究特性,如果没有了区域差异研究这个凭借,
7、人文地理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综合性:综合性也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现象内容众多繁杂,彼此之间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必须对所有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注重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由此得出正确可靠的结论。(3)预测性:现代地理学的最大特征之一是科学的预测性。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各种文化景观的创建、地表人文现象的扩散,区域联系与分异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科学地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地理学从现实世界中选择出研究客体,然后进行观察、测定、记述、分类,传统地理学的研究一般至此而结束。新地理学
8、则需要创建模型,使理论进入预测阶段。只有预测才能掌握地理客体本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使地理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社会性:社会性是人文地理学不同于其他地理学科的一个鲜明特征。社会科学以人与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而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人文地理学具体研究社会现象的空间地域结构,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变化,尽管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人文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
9、律,并预测其发展方向。4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赫维人、潘玉君在其所著的新人文地理学中提出人文地理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地理位置选择论、地理空间移动论、地理空间划分论、地理空间组织论、地理空间联系论。地理位置选择论:包括农村聚落形成与分布、城市居民居住地选择、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政治、文化、军事活动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空间移动论:包括每日活动空间移动、人口地理空间位移移民、商品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内容。地理空间划分论:包括语言、民族、宗教地理空间划分、经济地理空间划分、地缘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地理空间组织论:包括国家地理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空间组织、土地利用、社区等地理空间组织等方面
10、的内容。 地理空间联系论:包括运输网络与物质联系系统、信息网络与信息联系传播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五个方面集中阐述人类主要地理空间行为,这些行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广泛存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地关系也直接和间接地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地理空间行为是由于人类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它们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成为以人类空间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5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前资本主义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是指 19 世纪中叶之前。这个阶段基本属于地理知识和资料的积累过程,而这种知识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地理视野的拓展,因此
11、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描述成为古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在公元前 2 世纪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in)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 9 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以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和罗马的奴隶社会时期 ,著名的学者希罗多德 ,人称“地理学之父” 。其著作以波斯战役记最为著名,书中他详细描述了所到之处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状况,具体地记述了古巴比伦的农业生产情况。这一时期有些著作曾经专门论述了人文地理学最基本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古希腊的希波革拉第(Hippocrates,公元前
12、460前 377 年)的著作论空气、水和地方 。公元前 1 世纪斯特拉波的著作地理学共 17 卷 ,记叙了公元初年西方已知的世界概况,为当时著名的“地志” 著作。 上述的古代地理学时期,皆为记叙性的地理志, ,其中所谓人文地理学的萌芽期的论述,也参杂在包罗万象的游记性的地方志之中,还没有出现专门的论述人文地理学的著作。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局限性和黑暗的宗教势力的统治,严重影响了各种学科、包括地理学的发展。7 世纪后,阿拉伯人继希腊人、罗马人后,成为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一带的主要航海者,并控制着东西方的贸易。由于经商和航海的需要,阿拉伯的有关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记述作品随之也得到很大发展
13、,如马苏第(Masudi)的著作黄金草原 ,伊本科尔达特倍克(Ibn Khurdadbik)的道路和各国志等。这一时期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名辞典一类的书籍较多出现,其中耶克脱6的地理学辞书即为代表作。1214 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以及后来的“地理大发现” ,推动了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也随之日益扩大,许多人从到东方的经商活动中逐渐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领域,例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 。 “新大陆 ”和“新航路”发现后,记述当时世界状况的书籍日益增多,尤其以一些著名探险家的游记和报告之类的书籍为代表, 如俄国人尼基丁通过 14661472 年对印度进行考察所著远涉三
14、洋一书,孟斯德 (Sebastian Munster, 14891552)所著的宇宙学 ,16 世纪以后的哈克鲁特(Hakluyt)所著的美洲发现的航海研究和英国世界航路史 ,以及瑟巴士梯安所著的世界地理等。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人文地理知识记述性著作主要有公元前 3 世纪7 世纪的山海经和禹贡 ,其中禹贡对于人文地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我国具有系统的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主要有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 83 年)所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东汉班固(公元 3392 年)所著汉书地理志 。从汉书地理志以及六朝的州郡方志著作出现以后,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方志一类的书籍非常盛行。以上
15、综合,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文地理学还是一门笼统的科学,它混合自然、人文等各种知识于一体,融自然科学、政治学和哲学于一体,构成一门尚未分化的科学。 另外,在这个时期,主要著作大多数是一些游记、地方志一类的书籍,内容包罗万象,书中不仅有人文地理的资料,也有自然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把它们归结为记述的人文地理学。2近代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形成 1648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 1789 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社会从封建制度走向资本主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近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具有奠基意义。7
16、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之后经李希霍芬、拉采尔等人的努力又创造出地理学的第三原则,即范围原则,由此形成“地理学三原则” 。地理学三原则的形成,使地理学的科学特点和研究方法论趋于完善,推动了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并且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是公认的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
17、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利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第二节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近代时期,是指 19 世纪下半叶一直到二次大战之前这段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洪堡和李特尔的巨大贡献使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其追随者及许多地理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近代人文地理学。促使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形成的三个外部条件:(1)对世界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地理大发现带动了整个地理学的发展。洪堡和李特尔利用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丰富的地理资料,总结编著成具有自身独特研究
18、方法的近代地理著作,这些著作与古典时期的地理著作有着质的差别。(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 18 世纪产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导致科学分化的趋势和研究方法的革新,把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向更为切合实用的归纳和解释,阐述其因果关系,并提供对事物的日益精确的描述。(3)其他学科的进步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 物种起源是奠定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由于进化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波及到地理学界,特别是对“人地关系 ”这一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的演变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1. 德国流派:8德国是科学地理学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李特尔和拉采尔首先
19、创立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1)拉采尔(F. Ratzel 1844-1904),首次系统的提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人生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思路。在地理学思想上被认为是环境决定论和政治地理学的引入者,著有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 。 (2)赫特纳(Alfred Hettner 1859-1941)德国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认为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著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 (3)施吕特尔(O
20、Schluter 1872-1952)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主要学术观点: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2法国流派在法国两位人文地理学大师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指导下,法国的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为目标,一直保持着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传统。(1)维达尔白兰士(V. Blache 1845-1918):法国人地学派的创始人,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倡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适应的,人是主动的适应环境,他的学生又把这种思想发扬,形成法国的“人地相
21、关学派” 。(2)白吕纳(J. Brunhes 1845-1918):在其著作人地学原理中把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见教材第 8 页) ,进一步发展了人地相关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特别重视小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区域地理是法国学派的重要研究成果。 3英国流派英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比德国和法国晚几十年。英国地理学的发展得益于皇家地理学会的推动。1880 年皇家地理学会成立,在此之前,英国不存在科学的地理学。(1)麦金德( H J Mackinder 1861-1947)是英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强调“把自然地理和政治地
22、理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其政治地理代表作历史的地理枢轴首次从全球战略角度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这一理论(见教材第 9 页) 。 (2)罗士培(P M Roxby 1880-1947)主张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此外,英国在区域划分、土地利用等方面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94. 美国流派:美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于德国,并逐渐走上自己的发展之路。(1)地理环境决定论主要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森普尔和亨丁顿。森普尔 (E C Sempleo 1863-1932):深受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著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 美国历史极其地理条件等,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
23、影响。亨丁顿 (E Huntington 1880-1947):所著的气候与文明一书特别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具有决定性影响。(2)人地相关的思想代表人是巴罗斯(H H Barrows 1877-1960) ,提出人类生态学,提倡人类对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3)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苏尔(C. O. Sauer 1889-1975) ,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是文化景观理论的创始人。(4)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是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 1899-1992 ),在他的名著地理学的性质 、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
24、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5俄国(前苏联)流派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主要受到德国的影响,在 M. B.罗蒙诺索夫(1711-1765)和 D. P. 谢苗诺夫(1827-1914)首创下,一直具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统一的传统观点。(2) 十月革命以后,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又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地理学派: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为代表,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经济学派: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具体部门的布局,着重对生产布局
25、的因素、投资比例、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的分析。到了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完全分裂。(3)自六十年代以来,在 V. A. 阿努钦的倡导下,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获得了新的统一,并出现了社会经济地理学(即人文地理学) 。近年来,在 J. P.格西莫夫的倡议下,创立了应用性较强的建设地理学。 第三节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0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人文地理学在西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上、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上、在科学研究方法上,还是研究的
26、目的上,与前两个时期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革新,主要表现在: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1)地理学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哲学方法作为理论研究的指导,推动了人文地理学的革新。 (参考教材 P.50-5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2)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方面,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2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1)计量地理学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 欧美地理学界把谢佛(美)于 1953 年在其论文“地理学的例外论:方法论的研究”中提出的“ 新地理学 ”的口号,作为开始进入现代地理学时期的开端; 1955 年 W. L. 加里森在华盛顿大学开设了第一个应用数理统计的研究班; 19
27、58 年 I. 鲍顿(加拿大)正式提出地理学的“计量革命”,标志着地理学方法论的根本变革。由于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手段上的革新,使人文地理学由以前的现象描述、科学解释发展到定量预测阶段。(2)行为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人文地理学引进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3)3S 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 RS遥感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的拓展(1)以人类为主体进行研究近几十年来,国外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原有的分支学科等不断发展与扩充,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出现。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表明
28、,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研究人地关系主要方向,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2)人文地理学更趋向应用方向。西方人文地理学在扩充领域、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其应用性。11过去,人文地理多停留在对小区域、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的现状特征的静态研究上,现在则除此之外,更多地转向动态分析、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上来,如国土整治、经济区划、环境保护、贫穷与饥饿、种族歧视、人口危机、自然灾害、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民生活福利等问题的探讨。(3)研究领域更趋于交叉和边缘。人文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和频繁,特别是与
29、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及系统工程学的交叉最为密切,一些具有边缘学科特点的分支学科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发展势头强劲。第四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文地理学我国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是我国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要比西方国家晚半个世纪左右。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学技术逐渐引进国内,国家也派遣了许多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样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被介绍到国内,人文地理学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黄国璋等。2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194919
30、78 年,全盘照搬苏联一套,以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建国初期,我国地理学界十分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我国的经济地理学体系,并使与之相关的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全盘照搬,苏联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裂、用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学的错误倾向也影响到我国,使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仅限于经济地理学,而人文地理学的其它分支学科都在批判之列。(2)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 ,出现了人文地理学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党的 11 届 3 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使人们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为此
31、,我国地理学会以及老一辈地理学家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复兴。 李旭旦教授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做出了很大贡献,被推崇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12第 12 章思考题(见教材 P.21)补充: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分为几个流派?简述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3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人地关系论一、现实世界的人地关系(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可以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交织的产物。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它是人为化了的自然(地理)
32、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就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二)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1人类生产活动中人地关系的表现(1)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2)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3)自然环境以取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4)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5)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而且以负影响为主,集中表现在导致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自然环境质量的下降。2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表现(1)不同环境的人类生活习性差异明显。(2)不同的自然
33、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3)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即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这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核心思想: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 F. 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 E. C. 森普尔。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4古希腊的希波革拉第(Hippocrates,公元前 460前 377 年)是最早表明环境影响人类生理特征的学者,他在其著
34、作论空气、水和地方一书中就论述了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们在性格、物产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在地理学中,一般认为,真正将“环境决定论” 完善和发展的,是德国地理学家 F. 拉采尔( Fledrich Ratzel, 1844-1904 年) 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 E. C. 森普尔(Ellen Churchill Semple, 1863-1932 年) 。拉采尔在其 1891 年出版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拉采尔的学生森普尔在 1911 年出版的著作地理环境之影响一书中,广为介绍拉采尔的思想,但是她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采取谨慎态度。拉采尔和森普尔之后,森普尔的学
35、生美国学者亨丁顿(E. Huntington, 1876-1947)更进一步发展了环境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其著作气候与文明 。理论评述:环境决定论思想在早期,带有对西方中世纪神学中“上帝创造人并主宰世界”思想的否定意义,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早期的地理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在分析人地关系中,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只表明了这一客观现象单方面的因果关系,而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环境决定论思想普遍受到各国学者的批评,影响大为减少。2可能论和或然论(Possibilism )这是两个略有区别但大体一致的思想观点,因此人们一般将其视为一种理论。中心思想
36、:认为人与地(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所以称为可能论) ,它们是否能为人类所利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因而两者之间人是积极的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或者以地对人的影响为主,或者以人对地的影响为主,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或然论的由来) 。代表人物: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可能论的提出与发展:可能论最先是由法国“ 人地学派 ”的创始人维达尔白兰士(P. V. Blache 1845-1918)于 20 世纪初期在他的著作地学中提出。在白兰士之后,他的学生白吕纳(J. Brunnes 1869-1930)通过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
37、不是“控制”,进一步完善了白兰士的思想,以 人地学原理(1925)一书为代表。15再后来,法国人地学派的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加入了时空含义,表明了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中的一种时空随机性,英国地理学家斯贝特(O. H. K. Spate, 1911-2000)称之为或然论。为了便于理解,有人将两者统称为“人地相关论” ;而人文地理学者、曼切斯特大学教授 M. 费布雷( M. Febre)把法国学派这些论点称为“忽然论 ”,他有一句精彩的结论: “没有必然的需要性,但到处有可能性,而人作为可能性的主人,才是利用可能性的主宰” 。 理论评述: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认为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
38、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但是该理论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认为在人地关系中既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也要重视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它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实质,具有朴素的辨证观点。因此,从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可能论和或然论这种人地相关的思想在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研究上得到很多支持和响应。时至今日,其理论意义和地位仍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 、生态论(Human Ecology)与和谐论(Harmony)这是几种略有区别,但具有思想连贯性的理论。(1)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核心观点: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代表人物:
39、P. M.罗士培(或译为罗克斯比,Percy M. Roxby, 1880-1947)理论的提出:法国学派的人地关系理论在英国受到重视,利物浦大学教授 P. M.罗士培(即罗克斯比,Percy M. Roxby, 1880-1947)创用了 Adjustment(适应,协调)一词。他认为 Adjustment 一词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理论评述:总体而言,该理论已开始具有了“协调” 人地关系的思想。(2)生态论(Human Ecology )主要观点:该理论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
40、相互影响。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 H. H. 巴罗斯(Hahan H. Barrows, 1877-1960)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巴罗斯在 1923 年美国地理学者协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人类生态学 ,把地理学称为“ 人类生态学” ,提出了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 。巴罗斯主张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人是中心论题,一切其他现象只有当它16们涉及到人和它们的反应时才予以说明。这实际是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与适应。20 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
41、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理论评述:首先,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元论观点;其次,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第三,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结合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3)和谐论(Harmo
42、ny)核心观点:人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和谐论的产生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由于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认,同时“人口爆炸 ”、工农业污染、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越来越阻碍人类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课题。1980 年8 月在东京召开的第 24 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英国的 M. J. 怀斯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 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的处境中,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因此,这种思想被称为人地关系中的“ 和谐论
43、”(Harmony)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和谐论的主要内容(见书 P.40 页)理论评述:现代人地关系和谐论与早先的人地关系论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在当今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谐论”、 “可持 续发展论 ”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17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现代人地关系理论。4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书 P.40-41)环境感知是文化
44、地理学借助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理论评述: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5 文化决定论(Cul
45、tural Determinism ) (书 P. 4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因此出现一种认识,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出现了一种的观点,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人通过文化起作用,所以称之为文化决定论。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理论评述: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
46、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支配作用。三、人地关系的实质(1)尽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后者存在于前者之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这两者之间即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还将一直存在下去。 18(2)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以自然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为主,并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的
47、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在一些地区这种影响正在制约着自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3) 人地相互作用中,人是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性产生于人类需要更好地生存的愿望。因此,人地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体现在人类向自然主动不断地索取(财富)和给与(废物)的过程中。(4)人类需要有目的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由于人地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动态特征,还由于在这种关系中人的主动性及其欲望和能力的无限膨胀,因此人类目前除了主动索取外,还需要有目的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第二节 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区位论的基本概念人类行为场所选择的地点即为区位,某事物
48、占据的场所也为区位,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因此,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占有位置,或者确定了区位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因此, 区位主体占据的场所就是区位。区位论(Standortlehre)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该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简言之,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预测它未来发展的科学。区位论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在西欧、北美各国,区位论是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位论的发展来看,广义的人类空间活动场所的选择,不只限于经济方面,也包括政治行为与文
49、化行为方面,如对政府机关、学校、居民点、寺院、庙宇等活动场所的选择。因此区位论属于人文科学的分支之一。但是人类活动所选择的区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投资获利大小,企业成败与否,所以长期以来,区位论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场所选择的规律性问题,成为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二、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19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 ,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 ,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 18 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