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北京市高考化学一模 27 题 实验题汇编 【海淀 2013】 27( 14 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 Cl2、 Br2、 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 1)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 A 的气密性的操作是 。 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活塞 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 a,点燃酒精灯。 D 装置中:溶液变红 E 装置中: 水层溶液变黄, 振荡后, CCl4 层无明显变化。 Cl2、 Br2、 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
2、反应, D、 E 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 D 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 E 装置中: CCl4 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SCN)2 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 Cl2 (SCN)2 。 Cl2 和 Br2 反应生成 BrCl,它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 5 ,与水发生水解反应。 AgClO、 AgBrO 均可溶于水。 请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化学用语)解释 Cl2 过量时 D 中溶液 红色褪去的原因_,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 。 欲探究 E 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 E 的下层溶液,蒸
3、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 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 将少量 BrCl 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 27( 14 分) ( 1)方法一:关闭活塞 a,打开止水夹 b,将长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圆底烧瓶,导管口有气泡;松开手后,有水进入导管,则气密性良好。 或 :方法二:关闭止水夹 b,打开活塞 a,向分液漏斗中注水,若水不能顺利流下,则气密性良好。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 2) Cl2 Br2 Fe3+ ( 3) 过量氯气和 SCN 反应 2SCN-+Cl2=2Cl-+(SCN)2, 使 SCN-浓度减小
4、 , 则 Fe3+ +3SCN- Fe(SCN)3 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 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 , 滴加 KSCN 溶液 , 若溶液变红色 , 则上述推测合理。 (或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 FeCl3 溶液,若溶液不变红,则上述推测合理。(其它合理答案也得分) BrCl + H2O = HBrO + HCl 反应只产生 Cl-,不产生 Br-。 BrCl+2KI=KCl+KBr+I2 写分步反应的方程式也可 【西城 2013】 27( 14 分)甲、乙两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文献记载 : I在浓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其生成的产物有 +4、
5、 +2、 3 价等氮的化合物。 II FeSO4+NO Fe(NO)SO4(棕色) H 0 。 III NO2 和 NO 都能被 KMnO4 氧化吸收。 甲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 CO2,关闭弹簧夹。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浓硝酸缓慢滴入烧瓶中,关闭活塞。 无明显现象。 加热烧瓶,反应开始后停止加热。 A 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一 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B 中溶液变棕色; C 中溶液紫色变浅。 反应停止后, A 中无固体剩余。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_。 ( 2)检验是否生成 3 价氮的化合物,应进
6、行的实验操作是 _。 ( 3)甲取少量 B 中溶液,加热,实验现象是 _。请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原因: _。甲依据该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A 中有 NO 生成。 ( 4)乙认为甲得出 A 中有 NO 生成的证据不足。为获取充足的证据,乙 仍 采用该装置和操作进行对照实验,乙作出的改变是 _,证明有 NO 生成的实验现象是 _。 ( 5)证明 A 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和 Fe3+,选择的药品是(填序号) _。 a 铁粉 b溴水 c鉄氰化钾溶液 d硫氰化钾溶液 27( 14 分 ,每空 2 分 ) ( 1)常温时,铁遇浓硝酸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答“钝化”也得分) ( 2)取少量反应后
7、 A 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 NaOH 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 A 中生成 NH4+。 ( 3)棕色溶液变浅(或绿),无色气体逸出,且在空气中变为红 棕色。 FeSO4+NO Fe(NO)SO4( 棕色 ) H 0 正反应放热,加热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4)浓硝酸换成稀硝酸 A 中没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B 中溶液变为棕色 ( 5) c d 【丰台 2013】 27 ( 15 分) 为验证氧化性 Cl2 Fe3+ 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 和 A 中加热装置 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15 mL FeCl2 溶液 70%硫酸
8、c B C b K2 A 浓盐酸 K1 a D K3 K4 N2 N2 棉花 N2 MnO2 Na2SO3 实验过程: .打开弹簧夹 K1K4,通入一段时间 N2,再将 T 型导管插入 B 中,继续通入 N2, 然后关闭K1、 K3、 K4。 .打开活塞 a,滴加 一定量的 浓盐酸, 给 A 加热 。 .当 B 中溶液变黄时, 停止加热, 夹紧弹簧夹 K2。 .打开活塞 b,使约 2mL 的溶液流入 D 试管中,检验其中 的离子。 .打开弹簧夹 K3、 活塞 c,加入 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 K3。 .更新试管 D,重复过程 ,检验 B 溶液中的离子。 ( 1)过程 的目的是 。
9、(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 。 ( 3)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4) 用 70%的硫酸制取 SO2, 反应速率比用 98%的硫酸快,原因是 。 ( 5) 过程 ,检验 B 溶液 中 是否 含有 SO42-的 操作是 。 ( 6)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 氧化性 Cl2 Fe3+ SO2 的是 (填 “甲”“乙”“丙” ) 。 ( 7) 进行实验过程 时 , B 中 溶液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停止通气,放置 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查阅资料: Fe2+(aq) SO32-(aq) FeSO3(s)(墨绿色) 提出假设: Fe
10、Cl3 与 SO2 的反应经历了中间产物 FeSO3,溶液的红棕色是 FeSO3( 墨绿色 )与 FeCl3(黄 色 ) 的混合色。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证实该假设成立 : 溶液 E 和 F 分别为 、 。 过程 B 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过程 B 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甲 有 Fe3+无 Fe2+ 有 SO42- 乙 既有 Fe3+又有 Fe2+ 有 SO42- 丙 有 Fe3+无 Fe2+ 有 Fe2+ 加入 2mL 1 mol/L 溶液 E 步骤 1 加入 4mL 1 mol/L 溶液 F 步骤 2 步骤 3 浅绿色 红棕色 放置一段时间 4 mL 1mol/L FeCl2 溶液 墨绿色 请用
11、化学 平衡原理解释 步骤 3 中 红棕色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 。 27 ( 15 分) ( 1) 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 ( 1 分) ( 2) NaOH 溶液 ( 2 分 ) ( 3) MnO2 4HCl(浓 ) MnCl2 Cl2 2H2O ( 2 分 ) ( 4) 70%的硫酸中 c(H+)比 98%的硫酸大 , 因此反应速率更快。 ( 2 分 ) ( 5) 向 D 试管中加入 适量 盐酸,再加 BaCl2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 ,说明溶液中含有 SO42-(合理答案 均 给分) ( 2 分) ( 6) 乙、丙 ( 2 分) ( 7) Na2SO3( 或 可溶性亚硫酸盐)、 F
12、eCl3 ( 2 分,各 1 分) Fe3+ 消耗 SO32-, c(SO32-)减小, 使平衡 Fe2+(aq) SO32-(aq) FeSO3(s)逆向移动,溶液颜色由红棕色变为浅绿色 ( 2 分) 【石景山 2013】 27( 15 分)某小组查文献得知 :氧化性 IO3 Fe3+ I2, 3Br2+6FeCl22FeBr3+4FeCl3; I2 2S2O32 S4O62 2 I ; CuI 是一种白色沉淀( Ksp 1.3 1012)。 .该小组为确定一份 加碘盐 ( 可能含有 KIO3、 KI、 Mg2+、 Fe3+) 的成分,设计定性实验加以猜想和验证。 ( 1)实验过程如下: 实
13、验步骤 实验过程和现象 对应 结论 步骤 1 取一定量 碘盐 ,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 稀 盐酸酸化 ,将所得试液分为 3 份 步 骤 2 第 份 试液 溶液变红 碘盐 中 肯定 含_ 第份 试液 溶液不变色 第份 试液 X 为 _(填化学式) KSCN 溶液 碘盐 溶液 KIO3 固体 淀粉 碘盐 溶液 足量 KI 固体 溶液变为浅黄色 转移至分液漏斗 加试剂 X 下层为紫红色 碘盐溶液 ( 2)该碘盐中肯定不含的物质是 _(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表达 )。 ( 3) 根据信息推断 Fe3+、 S4O62、 I2、 Br2 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4) 第 份试液中加入 足量 KI 固
14、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_。 .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 CuCl22H2O 晶体的试样(不含能与 I 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的纯度,过程如下: 取 0.40 g 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 KI 固体,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淀粉作滴定指示剂,用 0.1000 mol/L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 Na2S2O3 标准溶液 20.00 mL。 ( 1)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_。 ( 2) CuCl2 溶液与 K 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3)该试样中 CuCl22H2O 的质量百分数为 _。 27 ( 共 15 分 , 除特殊 标明的外,其余 每空 均为
15、2 分 ) I.( 1) Fe3+ , CCl4(每个答案 1 分 ) ( 2) KI ( 3) Br2 Fe3+ I2 S4O62 ( 4) 2 Fe3+ +2I= 2 Fe2+ + I2 , IO3 +5 I+6H+ = 3I2+3H2O, .(1)蓝色褪去,放置一定时间后不恢复原色 (或半分钟内颜色不变化) (该空 1 分) ( 2) 2CuCl2 4KI 2CuI I2+4KCl ( 3) 85.5 【房山 2013】 27 ( 15 分) 某黄铜矿样品标注显示:主要成分为 CuFeS2(含 81.5%),其余多为脉石( SiO2)。为检验该黄铜矿的纯度是否与标注一致,设计了如下实验:
16、 已知: 在空气存在下煅烧黄铜矿,生成 Cu、 Fe3O4 和 SO2 气体。 亚硫酸易被氧化: 2H2SO3 O2 2H2SO4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检验装置气密性后,称取研细的黄铜矿样品 1.150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研细的目的是 。 ( 2) 通入 空气 一段时间后 ,点 燃酒精喷灯 加热样品 ,充分反应 ,装置 B、装置 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 。 ( 3) 反应过程中,装置 A 的作用是 (填序号) 。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使空气成分均匀混合 用 于观 察、控制空气流速 ( 4)反应结束前 的操作是:先 撤掉酒精喷灯, 再 , 其目的是 。 (
17、 5)取 装置 C 中溶液的 1 10 置于锥形瓶中,用 0.05 molL-1 标准碘溶液进行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判断滴定达到 终点的现象是 ;若滴定中消耗标准碘溶液 20.00 mL, 则该黄铜矿的纯度测定结果比标注值 ( 偏 低或 偏 高) , 造成该 结果的原因 之一可能是 ,改进的建议是 。 27( 15 分) ( 1)使 样品快速、充分反应 ( 1 分) ( 2) 3CuFeS2 + 8O2 3Cu + Fe3O4 + 6SO2 ( 2 分) SO2 + H2O H2SO3 ( 2 分) ( 3) ( 2 分) ( 4)通入空气至硬质玻璃管冷却 ( 1 分) 防止 C 中溶
18、液倒吸且使装置内 SO2 被 C 溶液充分吸收反应 ( 1 分) ( 5) I2 + H2SO3 = SO4 2- + 2I- ( 2 分 ) 无色溶液变蓝色 ( 1 分) 偏低 ( 1 分) SO2 与 H2O 反应可逆致少量 SO2 跑掉或 H2SO3 易被氧化 ( 1 分) 减慢通入空气的速度或改用 NaOH 淀粉溶液吸收 SO2 ( 1 分) 【大兴 2013】 27( 13 分)某校学生化学实验小组,为验证非金属元素氯的氧化性强于硫和氮,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A B C D E ( 1)写出 A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2) B 中出现黄色浑浊现象,产生此现
19、象的离子方程式 。 ( 3)试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氯的氧化性大于硫的原因 。 ( 4) D 中干燥管中出现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 ( 5)有同学认为 D 中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氯的氧化性大于氮,需要在 C 之前加装洗气装置,请画出其装置图 (并注明盛装试剂)。 ( 6)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氧化性 Cl2 S,用一种相关事实说明 。 27 (13 分 ) ( 1) MnO2 + 4H+ + 2Cl- = Mn2+ + Cl2 + 2H2O ( 2 分) ( 2) S2- + Cl2 = S + 2Cl- ( 2 分) ( 3)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得电子能力强于硫,所以 氧化性 Cl2 强于 S ( 2
20、分) ( 4)产生大量白烟, 8NH3 + 3Cl2 = 6NH4Cl + N2 ( 3 分) ( 5) ( 2 分) ( 6) 2Fe + 3Cl2 = 2FeCl3、 Fe+S = FeS(其它合理答案给分) ( 2 分) 【朝阳 2013】 27( 16 分)实验室制乙烯时,产生的气体能 使 Br2 的四氯化碳 溶液褪色 ,甲、乙同学用下列实验验证。 (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实验操作和现象: ( 1)烧瓶内产生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 2)溶液“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 3)分析使 B 中溶液褪色的物质,甲 认为是 C2H4, 乙认为不能排除 SO2 的作用
21、。 根据甲的观点,使 B 中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乙根据现象 认为产生了 SO2,在 B 中与 SO2 反应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 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重新实验,设计与现象如下: 设 计 现 象 甲 在 A、 B 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 Br2 的 CCl4 溶液褪色 乙 与 A 连接 的装置如下: D 中溶液 由红棕色变为 浅红棕色时, E 中溶液褪色 a. 根据甲的设计,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_。 b. 根据乙的设计, C 中盛放的试剂是 _。 c. 能说明 确实是 SO2 使 E 中溶液褪色的实验 是 _。 d. 乙 为进一步 验证其观点, 取少量 D 中溶液,加入几
22、滴 BaCl2 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浅红棕色消失 ,发生 反应 的离子 方程式是 _。 ( 4)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27( 16 分) ( 1) ( 2 分) 操 作 现 象 点燃酒精灯, 加热至 170 : A 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 B 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实验完毕, 清洗烧瓶 : A 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 2)脱水性( 1 分) ( 3) CH2=CH2 + Br2 CH2BrCH2Br( 2 分) H2O 、 Br2( 2 分) a NaOH 溶液( 2 分) b 浓硫酸( 2 分) c 加热已经褪色的品红溶液,若红色恢复,证
23、明是 SO2 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不是 Br2 ( 2 分) d SO2 + 2H2O +Br2 = 4H+ +2Br- + SO42- 、 SO42- + Ba2+ = BaSO4 ( 2 分) 或 SO2 + 2H2O +Br2 + Ba2+ = 4H+ + 2Br- + BaSO4 ( 4)乙烯能使 Br2 的四氯化碳 溶液褪色 ,干燥的 SO2 不能使 Br2 的四氯化碳 溶液褪色 ( 1 分) 【东城 2013】 27. ( 13 分) 某化学小组 同学 用下列 装置 (气密性已检验)进行实验。 ( 1)探究 O2与 KI 溶液发生反应 的条件 。 甲、乙两同学选用以下 试剂进行实验(
24、0.1 molL-1 KI 溶液, 30% H2O2溶液、 0.1 molL-1 H2SO4溶液、淀粉溶液、 MnO2固体、 KMnO4固体 ),实验记录如下。 操作 现象 甲 向 中加入必要的试剂,并向 中加入 KI、 淀粉 溶 液。连接 、 ,打开活塞 中剧烈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并伴随大量白雾; 中有气泡冒出,溶液 迅速 变蓝 乙 向 中加入必要的试剂,并向 中加入 KI、淀粉 溶液 和稀硫酸。连接 、 ,点燃酒精灯 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蓝 甲制取 O2 的化学方程式是 。 乙 实验中 O2 与 KI 溶液反应 的 离子 方程式是 。 甲用 加入试剂替换 后 , 中 仍 加入 KI、 淀粉
25、 溶液,再次实验时 中溶液不变蓝。由此他 猜测 第一次实验时可能是 中的白雾 使溶液变蓝。甲又 将 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下列 溶液(填序号) ,证明了白雾中含有 H2O2。 a. 酸性 KMnO4 b. FeCl2 c. Na2S 由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得出结论: 。 ( 2)资料显示: KI 溶液在 空气中 被缓慢氧化时 CO2 参与了反应 。丙、丁两同学为探究该反应中 CO2 的作用,进行下列实验。 操作 现象 丙 向 中加入 Na2CO3 和稀硫酸 , 中加入 KI、 淀粉 溶 液 并在上层覆盖少量煤油 。 使 中发生反应将装置中空气排尽 中有气泡冒出,溶液 不变蓝 后,再将气体通入的
26、溶液中 丁 向 中加入 Na2CO3 和稀硫酸 , 中加入必要试剂, 中加入 KI、 淀粉 溶 液。 依次 连接 、 、 ,打开活塞 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蓝 丙实验的目的是 。 丁实验的中加入试剂的化学式是 。 为证明 CO2 所起的作用 , 可进行的操作是:取上述丁实验后 中 溶液, 。 27.( 13 分) ( 1) 2H2O2 2H2O + O2 O2 + 4I- + 4H+ = 2I2 + 2H2O a KI 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易被 O2 氧化 ( 2) 证明 CO2 不能氧化 I- Na2O2 滴入 CaCl2(或 BaCl2)溶液 【顺义 2013】 27.( 16 分) 亚硝酸钠是
27、重要的防腐剂。某化学兴趣小组以碳和浓硝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如下装置利用 一 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 (夹持装置和 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 查阅资料: HNO2 为弱酸,室温下存在反 应 3HNO2 HNO3 2NO H2O 在酸性溶液中, NO2-可将 MnO4-还原为 Mn2+且无气体生成 NO 不与碱反应,可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为硝酸 实验操作: 关闭弹簧夹,打开 A 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一定量浓硝酸,加热; 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从 C 中取少量固体,检验是否是亚硝酸钠。 ( 1)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2) B 中观察的主要现象是 , D 装
28、置的作用是 。 ( 3)检验 C 中产物有亚硝酸钠的操作是 。 ( 4)经检验 C 产物中 亚硝 酸钠含量较少。 a. 甲同学认为 C 中产物不仅有亚硝酸钠,还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MnO2 K1 K2 K3 K4 生成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是 _。为排除干扰,甲在 B、 C 装置间增加装置 E, E中盛放的试剂是 _(写名称)。 b. 乙同学认为除上述干扰因素外,还会有 氧气参与反应导致产品不纯,所以在实验操作 前应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_。 ( 5)实验经改进后可制得较纯亚硝酸钠,下列关于亚硝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_。 a. 亚硝酸钠有咸味,可代替食盐食用 b. 室温下, 0.1 mol/L
29、亚硝酸钠 溶液 pH 7 c. 0.1 mol/L 亚硝酸钠溶液中存在: c(Na+) + c(H+) = c(NO2 ) + c(OH ) d. 0.1 mol/L 亚硝酸钠溶液中存在: c(NO2 ) c(Na+) c(OH ) c(H+) 27. ( 16)(每空 2 分) ( 1) C +4HNO3 (浓) CO2 + 4NO2 + 2H2O ( 2) 溶液变蓝,铜片溶解,导管口有无色气体冒出;除去未反应的 NO,防止污染空气 ( 3)方法:将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若产生无色气体并在液面上方变为 红棕色,则 D 中产物是亚硝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NO2 2H NO3 2N
30、OH2O 方法:将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酸性 KMnO4 溶液,若溶液紫色褪去,则 D 中产物是亚硝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NO2 2MnO4 6H 5NO3 2Mn2 3H2O ( 4) a. 2CO2 + 2Na2O2 =2Na2CO3 + O2 ,碱石灰 b. 打开弹簧夹,通入 N2 一段时间 ( 5) b c 【通州 2013】 27 ( 14 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的 NaHCO3 溶液加入到 CuSO4 溶液中 ,发现生 成了沉淀。他们对沉淀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相关内容: ( 1)提出假设:假设 :沉淀是 CuCO3; 假设 : 沉淀是 Cu(OH)2; 假设
31、: _。 ( 2)验证假设:该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对 CuCO3 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在研究沉淀物组成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并净化。具体操作依次为 、洗涤、干燥; B 装置中反应结束后,装置 A 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装置 E 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 实验过 程中有以下操作步骤: a关闭 K1、 K3,打开 K2、 K4,充分反应 b打开 K1、 K4,关闭 K2、 K3,通入过量空气 c打开 K1、 K3,关闭 K2、 K4,通入过量空气 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 ; 通过以上实验,测得沉淀中 CuCO3 的质量分数为 81.7%,由此可知 假设 _成立 , 写出生成 CuCO3 的离子方程式 。 ( 3)总结反思: 除了以上方案,还可以通过测量 _来测定沉淀中 CuCO3的质量分数。 27 (14 分 ) (1)假设 : 沉淀是 CuCO3 和 Cu(OH)2 的混合物 或 Cu2(OH)2CO3 (2) 过滤 除去空气中 CO2使余下的氮气推动 B中产生的气体往右装置移动以被充分吸收,避免测定结果偏低(合理答案均可)。 防止空气中 CO2 和水蒸气进入装置 D cab , Cu2+ 2HCO3 =CuCO3 CO2 H2O (3)测量 CO2 的体积或样品质量和样品充分灼烧后的质量 (合理答案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