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濡目染Author: Danny Yeo 杨君伟 23.05.2010上月读者刘宜基投函联合早报表示,对于中文电台广播员主持节目时掺杂太多英语不能苟同。他举例:“我很 appreciate 那边的事物,又很 romantic;假如我是那位 passenger,我一定会complain”他强调这样的语言不值得鼓励。同一时期,我给义安理工学院中文媒体系的学生上课时,学生提问:“讲流利和标准的华语,是本地中文媒体前线工作人员的基本专业诉求吗?本地许多电视 新闻记者、综艺主持人和广播员,他们都不太注重语音和语言表达呀。”我一时间无言以对。在巨大的社会机制面前,教师是很渺小的,不管在学校怎么苦口婆心劝
2、 导和以身作则,学生回家后扭开收音机、打开电视,所有心血都前功尽弃。生活环境大于学校范围,教育岂能只托付给一天中占据三份之一时间的课堂。Habbo 新加坡公司去年底公布一项针对 12 至 18 岁“Z 世代”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 75的新加坡青少年每天至少花两小时或更多时间看电视,另外 有 38的青少年认为电视是最可靠的新闻来源。全球市场研究公司思纬(Synovate)于 2009 年 3 月,对亚洲 1 万3200 多名 8 岁至 24 岁的青少年 展开调查,发现 28的新加坡青少年过去一年看电视的时间比前一年增加了。可见传统媒体如电视和电台在互联网时代对年轻人仍有不小的影响力。电视和电台主
3、持人都有一股“魔力”,一种足以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能力。可是,有些本地主持人为了“更有亲切感,和听众拉近距离,还要够 in、够时尚 ” 而选择放弃对语言掌握能力的要求。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形容食物只说“好吃”,称赞样貌、衣物和景色说“美到”,这种不良示范广为流传,久而久之,词汇贫 乏也成了年轻人的特色。如果媒体人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就该意识到自己任重道远。传统媒体扮演三种不同角色:资讯、教育和娱乐。可惜的是,现今新加坡社会的大部分媒体更极力于提供娱乐,而忽略了教育的责任。纵观市场上大部分的电 视电台节目,在商业主导下只能往娱乐路线发展。但娱乐就不能教育吗?商业就没有艺术?其实教育和娱乐一样,不是
4、制式的僵化,而是生动和富有创意的,更是人 性、智慧与情理的连通。媒体必须与受众沟通,负责任的媒体人更需要有这样的深层认知:媒体不只是传达信息的管道,不能肤浅地只要会讲和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媒体人能提升受 众的语文和语言水平,不只是尊重自身工作,也是对社会的关怀。主持人是老师,受众是学生,每家媒体机构都可以是培养高素质师生的高等学府。如果媒体从业员尤其是前线工作者都能成为卓越的学习对象,他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年轻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表达能力。演员也一样,必须说更流利、更标准的华语,程度比受众更高,否则愧对于自己处在具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位置上。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华文节目咨询委员会过去曾给电视台不同的意
5、见,多次批评中文频道缺乏儿童及青少年节目,可多年来都不见进展。2008 年,委员 会呼吁新加坡的华语电视剧应该使用规范语言,却一直未见电视台采取行动。许多经历“配音时代”的观众想必会同意,今日的语言水准与旧日相比,差距甚远,媒 体人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李显龙总理上周在记者会上谈到母语教育时说:“这样做需要下政治决心,需要长期维持一贯的政策,才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母语教育不只是教育部 的问题,还是整个内阁、整个政府高层所关注的课题。”他也说:“要让学生觉得母语不只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励他们多学多用。”追溯 历史,我们也可看到这样来自政府的推动力。1979 年,当时的李光耀总理为第一届全国推广华语运动主持开幕时说:“只要家长们都要子女学习并使用华语不讲方言,政府将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来支持 家长们的决定。”说到做到。他表示“政府将下令全体公务员,特别是负责柜台工作者,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如此全国性的措施果然奏效,十年内,国人 的确“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发挥教育功能,活学活用,打造更利于使用母语的优势环境,母语改革计划必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