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题点精练八概括文本内容要点和中心应具备的意识和技巧,第一章专题二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一文一论,一事一理。因此,文本的观点是什么?阐释了什么道理?如何概括其内容要点和中心?这是阅读这类文本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考最基础性的试题。2017年浙江卷第9题考的就是这类阅读需要做的最基础的工作。作为最基础的概括性试题,不会淡出命题者的视野之外,更应成为考生最需要好好掌握的基本题型。,精练先做,精练点拨,精练再做,栏目索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
2、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精练先做,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眼里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
3、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痛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用手指的刻画,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
4、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偶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
5、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体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
6、仁爱而和平的世界。(选自丰子恺静观人生,有删改),1,2,3,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博物家、园丁、木匠所见的是真善的世界,无法如画家一样看见美的 世界。B.具备深广同情心的画家和诗人,能够成为大艺术家。C.儿童是最富于同情的,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D.感情移入就是将自我没入美的自然或艺术品中,体验到美的滋味,从 而产生共鸣共感。,解析,答案,1,2,3,解析A项“无法”过于绝对。C项与文意不符,原文说的是“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D项与文意不符,应当是先“产生共鸣共感”,然后“体验到美的滋味”。,1,2,3,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A.如何成为大艺术家
7、B.儿童的本质是艺术C.美与同情D.论艺术与同情,解析,答案,解析A、B、D三项都过于片面,只概括了文章一部分的内容,不能作为标题。,3.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答案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答案,1,2,3,文章内容实际上就是“要点”与“中心”。“要点”针对文本结构而言,指文章的内容节点,散见于文章的段落层次,有“清晰”与“隐含”之分。“清晰”,指文章要点有明显的思维轨迹与语言标志,如“显然”“所以”“显而易见”“总之”等;“隐含”要点则隐藏在段落与层次中,需要提取与概括。“中心”是就文本整体而言,有四层
8、内涵:文本核心内容,文章主体信息;作者思想观点,作者创作意图。,精练点拨,归纳概括应具有三种意识:(1)鲜明的文体意识。对论述类文本而言,论题、论点(包括分论点)、论据与论证都是基本特征,对实用类文本而言,说明的对象和层次是其基本特征。(2)缜密的逻辑思维意识,清晰的分层意识。即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梳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且同一关系取“同”,相属关系取“属”,相并关系取“和”,主次关系取“主”。(3)整体意识。分析归纳要从文本出发,从整体把握。归纳概括技巧:一是“抓”整体架构,抓标题、文首、文尾,抓层次文意;二是“抓”阅读程序,逐段点化,先分后合;三是“抓”结构分析,题文对照,提取要
9、点;四是“抓”功能句,即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煽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笏”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笏、材料为桧板的桧扇。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精练再做,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
10、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药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从苹果和药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可以说,棕榈叶、笏、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而我们
11、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体,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
12、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节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1.下列关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源于其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渗透于折扇的发明中。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比牛顿、瓦特具有的物理学意识更具根本性和内在性。C.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使人们从棕榈叶、笏、拍中获取折扇灵感成为可能。D.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可以将广袤遥远的世界缩小拉近为可攥在手里的物件。,1,2,3,解析,答案,解析无中生有
13、,原文只是以此类比,并没有对“缩小意识”和“物理学意识”进行直接比较,比较出一个高低来。,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关于发明折扇的三种假说至今没有确证,因而没有实质性 意义。B.文中强调物理学意识之重要,意在类比说明缩小意识之于发明折扇之 重要。C.惠庆“袖中藏月”和重次“手中握月”是通过化大为小的主观意识实 现的。D.本文透过“折扇”这一物象观察、探讨日本文化,揭示日本人的缩小 意识。,1,2,3,解析,答案,解析强加因果,相关的原文只说三种假说“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跟“没有实质性意义”不是一回事,彼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1,2,3,3.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答案认识论: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美学:以小为美。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折扇)或一轮满月(团扇)的样子。实用性: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答案,1,2,3,